<p class="ql-block">兩天用時四個多小時寫完了《圣教序》,說點感想。先說這個文本。這是皇帝寫的文章?;实垡粐?,日理萬機,能為誰的大作寫序,那可是萬世之譽。只因為玄奘這個人太讓人感動了。 看看皇帝的評價,說玄奘“翹心凈土,往游西域;乘危遠邁,杖策孤征。積雪晨飛,途間失地;驚砂夕起,空外迷天。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寒暑,躡霜雨而前蹤。誠重勞輕,求深愿達;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窮歷道邦,詢求正教;雙林八水,味道餐風;鹿苑鷲峰,瞻奇仰異?!奔偃缫粋€大臣承命出使別國,用上十天八天,這是正常的接受范圍,即便是古代因交通限制用上一年半載也可以理解。但驚人的是,這個和尚用時十七年,從長安出發(fā)去天竺(印度)。取回經(jīng)卷又潛心在弘福寺作翻譯。這個翻譯可不是幾十萬字的問題,而是567部。因為勞頓過度,他只活了45歲,這短暫的一生中,他的大部分時間在取經(jīng)的路上。這樣的精神怎能不讓人為之動容,難怪皇上這樣充滿感情地對之功績于以贊頌。再說,佛教對皇權統(tǒng)治非常有用。任何封建政權都不可能讓每個人心悅誠服地俯首聽命,總會有風高浪險,明智的皇上都會如履薄冰地君臨天下。佛教正好可以對此予以緩解,達到中和。皇上說,”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御十方。”確實,虛空可以沖淡現(xiàn)實,消彌社會的動蕩,遏制不同的政見,化解人民的不滿,這對皇權來說是求之不得的事。所以,有了佛教這個佐料, 當個皇上頗為有滋有味,可以高枕無憂的事情誰不愿意干呢。文本的主旨就說這些。再說圣教序的文字表達。李世民從小受父輩影響,且接受過良好教育,有著淵博的學識和厚實的文字功底,這顯然不同于黃巢呀朱元璋呀李自成呀這些草莽領袖,從序文整體看來,學者的氣息非常深厚。也許他初出的文稿沒有這樣完美。畢竟朝堂上有趙公長孫無忌、李郡王李孝恭和萊公杜如晦這樣的御用文人,替他修改和潤色一下也在情理之中。但也明顯看得出文章存在不足之處,比如,不著邊際的形容(皇上不可能遍悅所有經(jīng)卷,所以大多文字都是萬金油式的泛泛而論)和啰啰嗦嗦的重復(比如對玄奘歷經(jīng)千難萬險的敘述)。所以這些缺失,李世民文中也有認可之意。比如他說“治素無才學,性不聰敏。內典諸文,殊未觀覽;所作論序,鄙拙尤繁。”當然,這也可以看出李世民禮賢下士的一面。他對自己的看法還是客觀的。這里不多贅述。再者,因為這是皇上的一篇親筆序文,因此歷代都視為閱讀和書法的經(jīng)典。它和千字文、三字經(jīng)、心經(jīng)、百家姓一起成為歷代文人爭相光顧的范本。我沒有考究過那個沙門懷仁是出于什么動機要集王羲之之字而書寫圣教序。我想他一定是能寫兩筆字的人,可是他大概覺得只有書圣的字才支撐得起皇上的御文。這也好,我們正好以此為由頭練習一下自己的拙筆,這也是一個娛樂的素材。只可惜我自己筆致笨劣,不得書圣之妙法。只能寫一寫,消磨時間而已。圣教序共1500余字,懷仁選的字沒有什么說的。以后多練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