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表里山河 晉善晉美</p><p class="ql-block">人們常說在中國,地下文物看陜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我最鐘情的就是山西那歷朝歷代的古建筑,尤其是木質(zhì)建筑,它們能屹立千年得歸功于我們老祖宗的智慧——榫卯結(jié)構(gòu)和斗拱架構(gòu)。此次能夠一睹我千年前“情人”的芳容,還得感謝我錢哥的精心策劃。好了言歸正傳,首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山西大地的大致情況。在地理上西邊有滾滾黃河切割出的秦晉峽谷和呂梁山護佑著山西人民的生生不息;東邊是巍巍太行守望著歲月在三晉大地上開枝散葉;北邊陰山下雁門關上依然回響著“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渡陰山”的守關將士們的蕩氣回腸;南邊中條山下任然留存著史料文獻中對“夏墟”的期待。清冽的汾河水在時間的無垠里與五谷地曼妙相遇釀出了汾酒的飄香四溢。老陳醋的濃郁更是山西大地饋贈給三晉兒女的烏金。燦若繁星的古建筑無不見證著五千年華夏文明在山西大地上走過的痕跡。</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我們就來到了這西邊的秦晉峽谷,黃河壺口瀑布。瀑布的西邊是延安市宜川縣,東邊是臨汾市的吉縣。古詩有云“源出昆侖衍大流,玉關九轉(zhuǎn)一壺收?!鄙嫌?00多米寬的黃河水在壺口的位置突然收窄為30米,落差20余米。壺口的名字也正是來源于此。我們來的時候正好是汛期,水量豐沛,據(jù)相關部門測算水流量在1500立方米/秒。所以氣勢比以往更為恢宏磅礴,網(wǎng)上所描述的“海立山飛”“水底生煙”“晴空灑雨”“旱天驚雷”“十里龍壕”等盛景盡收眼底。站在瀑布下面的觀景臺上,看從天而降的巨浪濁滔翻飛而下,猶如萬馬奔騰又如渾洪赑屃之怒,震耳欲聾的濤聲,像是把水要震碎,化為素氣浮云和氤氳霧靄,往來游觀的人無不沾染!</p> <p class="ql-block">壺口下游的河道中有兩塊巨石將黃河水強行分開,形成兩座河心島,屹立河中,巨石之上有大禹站在神龜上的雕像,來紀念禹治水的豐功偉績。相傳,上古時期洪水泛濫,帝舜指派鯀治水,鯀用女媧娘娘補天是所用的“熙攘”到處堵水(熙攘會隨著水勢而長高和縮?。┙Y(jié)果收效甚微,落了個治水不利的罪名,為了將功補過鯀的兒子禹就替父治水,他是以疏通為主,在孟門山他組織人將山挖開,疏通了洪水。從此孟門山就在河道中留下兩塊梭型石,據(jù)說在黃河中落水的人只要到了孟門渡觸到這兩塊“熙攘”都會得救。而孟門迎著洶涌奔騰的洪流,昂首挺立,任水滔天,終年不沒。孟門“南接龍門千古氣,北牽壺口一線天”,其雄姿與龍門、壺口組成黃河三絕,而又以自己獨特的風貌著稱,古詩有“四時霧雨迷壺口,兩岸波濤撼孟門”的佳句。</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我們翻過呂梁山來到了臨汾市隰(xi)縣,這里被稱作“梨都”。因為海拔較高、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高并且無污染,發(fā)展梨果業(yè)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尤其是被專家譽為“中國梨王”的玉露香梨聞名遐邇,譽滿天下。隰縣栽植梨果歷史悠久,其文化底蘊深厚,有三百年根繁葉茂、掛果不衰的老梨樹。但相對于梨,這里的鳳凰山上有座明代小寺廟更為出名,它就是“小西天”。</p><p class="ql-block">那天,我癡癡的杵立在千佛俺里、面容慈祥的佛祖塑像前,流連于造型優(yōu)美、生動傳神的十大弟子間;驚詫于“四大天王”、“四方三圣”懸塑姿容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更驚嘆于八大金剛的威武雄壯、虎虎生風。我懵懂于龍飛鳳舞的須彌山上三十三層“仞利天”佛傳故事和釋迦牟尼的本生傳說,也困惑在飄渺云頭上的人面飛天、神鳥仙鶴之間;眼花繚亂的我看見了十二樂伎菩薩,身姿輕盈,溫柔高潔,飛來飄去地漫天撒花,也看見了琉璃圣境里“幻迤水云,偕隱渺羽翰”的銀海拂光——在不絕如縷的梵音中,在呢喃單調(diào)的木魚聲里,在祥云繚繞的金光閃爍間,我的心靈被徹底震撼了,震撼于佛教西天世界里這種祥和安樂的意境,同樣震撼于小西天里這種雕塑彩繪藝術的精彩絕倫。我似乎在這種種的震撼中隱隱地領悟了什么,卻又傻傻分不清為什么自己才是自己的佛!或許只有東明禪師、顯學禪師、性堂禪師他們才真正懂得吧!</p> <p class="ql-block">下午來到洪洞(tong)縣,大槐樹下老鸛窩。我依然神游于小西天的震撼之中,所以只是感念移民搬遷的辛酸,還有國人對家的眷戀。尋根,我們的根究竟在哪里?想想我們寧夏閩寧鎮(zhèn)的移民搬遷,我只能說站的高度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就會不同。也許時間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吧!</p> <p class="ql-block">廣勝寺飛虹琉璃塔</p><p class="ql-block">飛虹塔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間(1515年),是全國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琉璃塔。和嵩岳寺塔(523年)、崇圣寺千尋塔(823年)、佛宮寺釋迦塔(1056年)并稱中國四大古塔。飛虹塔呈八角形共13層,塔身高47.31米。由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檐。 全身用黃、綠、藍三彩琉璃裝飾,一二三層最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薩、金剛、花卉、盤龍、鳥獸等各種構(gòu)件和圖案,捏制精巧,彩繪鮮麗,至今色澤如新。檐角均掛有風鐸,微風吹拂下能發(fā)出悅耳的鈴聲。塔頂建有鐵制法輪,中鑲風磨銅塔剎。塔中空,有踏道翻轉(zhuǎn),只可惜如今不讓登塔,設計十分巧妙,為我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臨汾八級地震,此塔安然無恙。能夠保存如此完整、精美的琉璃塔,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p> <p class="ql-block">霍泉</p><p class="ql-block">下寺門外即是霍泉,據(jù)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記載,霍水出自霍太山,積水成潭,數(shù)十丈不測其深?;羧F(xiàn)由海場、分水亭、碑亭組成。海場為水源池塘,面積約80平方米,秒出水量4立方米。在下寺院后殿門頭上有一副小篆體牌匾“寶筏金繩”當時我們不認識,就問了身邊的導游,結(jié)果被人家態(tài)度蠻狠的拒絕了,看在這些元代的精美建筑的份上就當她也不認識吧!</p> <p class="ql-block">廣勝寺能在千千萬萬的寺廟里,像一顆明珠一樣璀璨不僅得益于飛鴻琉璃塔,主要是得益于《趙城經(jīng)藏》他可是和《永樂大典》《敦煌遺書》《四庫全書》被稱為國家圖書館的四大鎮(zhèn)館之寶的噢!</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沿著汾河一路向北我們來到平遙古城,這算是個歷盡人間滄桑的古城,始建于西周(827年)前后遭兵災、火災、地震、水災,最后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修了一部分。文化大革命期間古城又差一點遭“破四舊”,還好來了個文物保護專家柴澤俊,算是留下了,一直到2000年才重建恢復了古城清代的樣貌。</p> <p class="ql-block">日升昌,它是中國的第一家銀行,創(chuàng)建于1824年。在它經(jīng)營的黃金時期年匯兌額高達3800萬兩白銀,30多家分號。讓人嘆服的是大清風雨飄搖的那些年里內(nèi)亂外患,它卻能縱橫捭闔,雄視商界。日升昌不但推動了整個晉商的繁榮,更是憑一己之力讓平遙走上了大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成為了晉商“匯通天下”的代表。所以說:真正厲害的人從不抱怨環(huán)境!</p> <p class="ql-block">鎮(zhèn)國寺,萬佛殿,五代時期北漢的造物,單檐歇山頂,和佛光寺的古建如出一轍,不論是飛檐、鋪作,還是斗拱、昂、耍頭、闌額、梁架處處展現(xiàn)著唐朝建筑的風韻??偢杏X每一個朝代的建筑風格都傳承了一點前朝的遺風,還融合了當代人的民族屬性和政治文化屬性。比如元以前的建筑,斗拱主要是用來承重的,而明清時期的建筑斗拱主要是用作裝飾。再如元代的建筑多用減柱移柱法,斗拱大而少,從而使開間變闊變高,這些都無不體現(xiàn)這個民族的豪放。</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鳥尊,山西博物院的鎮(zhèn)館之寶,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西周時期晉候燮(xie)父所用的祭祀酒器。出土時已被摸金校尉炸成了173塊碎片,后經(jīng)北大文物專家16年的修復終于在2019年得以與我們相見。我始終都沒能想明白在那個遠古時代的工匠是如何在青銅器上造出這么精美的紋飾。</p> <p class="ql-block">蘇鐘,西周時樂器,第一批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是周歷王賞給立了戰(zhàn)功的晉候穌的獎品</p> <p class="ql-block">“土木華章”這個區(qū)塊用實物模型解讀了我對古建的許多迷茫。</p> <p class="ql-block">無論是從力學、美學、結(jié)構(gòu),還是實用性能上,我們的古建筑都是多一份嫌多,少一分嫌少的那種天工造物。</p> <p class="ql-block">永祚寺雙塔,由于我在博物院留戀于梁柱斗拱的美輪美奐之中耽誤了行程。等趕到永祚寺人家已經(jīng)下班,又天公作美,霎時間大雨滂沱,也算是領略了太原另一種不期而遇的美吧!</p> <p class="ql-block">永祚寺雙塔,“文峰塔”“舍利塔”,明萬歷年間建造,全磚石結(jié)構(gòu),塔高54.7米。距今有近400年歷史,是太原地標性建筑。據(jù)說文峰塔是為了留住太原文脈而建,舍利塔是萬歷皇帝的母親因信仰佛教又是太原人所以專門捐資建造的。又名宣文塔,也是為了紀念宣文皇太后。</p> <p class="ql-block">文贏池,有民間傳說這文贏池形如硯臺,而永祚寺雙塔形如雙筆,這里就是太原文脈之根。</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代縣古城,邊靖樓。在這里我仿佛聽到了明清時期牌匾上吹過的風,在訴說著邊關將士們的衷腸!我仿佛觸摸到了那些保家衛(wèi)國的軍人的滾燙的血液。</p> <p class="ql-block">在這萬里長城第一樓上遠眺雁門關,有種無法訴說的壯志豪情。</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塔,順著邊靖樓往東走兩百米,縣政府的背后藏著一座始建于隋代(601年)的阿育王塔,原塔為木構(gòu),元代(1275年)改建為磚塔。它是孔雀王朝第三代國王阿育王將佛舍利傳人中國的19座佛塔之一,也是內(nèi)地為數(shù)不多的藏傳佛塔。</p> <p class="ql-block">雁門關,“三關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焙蛯幬潢P,偏關稱外三關,楊家一門忠烈曾經(jīng)守護的三關正是這三關。立足關口北面的烽火臺上,似乎能遙遙望見王昭君孤單的身影,走出地利門越走越遠,換來的卻是后腰鋪的互市繁榮。還能感受到李密雖敗猶榮的壯懷激烈,李牧的精明睿智,堅壁清野,霍去病的封狼居胥,飛將軍李廣的驍騎神勇。</p><p class="ql-block">當然也有大宋政治的腐敗,斷送了楊家將,最終招來了靖康之恥。</p><p class="ql-block">峭立山崖上,漠漠鎖荒原。曾經(jīng)縱論天下,烽火雁門關。滾滾硝煙已去,莽莽群山仍在,歲月映塵寰。登頂臨風站,浮想望云天。今古事,風云變,展人前。乾坤更換,箭樓垛口越千年。像有雄兵戰(zhàn)馬,似在聲嘶吶喊,信步任游觀。華夏時空遠,關塞盡斑斕。?</p> <p class="ql-block">關口往來行人和車輛在地面上留下的痕跡,十幾個民族,幾千年的血淚史,留下的只是石頭上的幾條車轍!時間的長河里人類歷史如滄海一粟!</p> <p class="ql-block">應縣木塔,又名佛宮寺釋迦塔。是迄今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高大、最古老的純木閣樓式建筑。她和意大利比薩斜塔、法國埃菲爾鐵塔,被稱為世界三大奇塔。始建于遼代(1056年)整座塔身沒有一根鐵釘,全部榫卯結(jié)構(gòu),用木料3000多方,塔高67.31米,總重7400噸,塔身為八角形,外觀五層六檐實為明五暗四九層塔。全塔所用斗拱類型54種各種樣式400多攢,可以說是一座斗拱博物館。難怪古籍上說“遠看擎天柱,近看百尺蓮”如此完美精妙的設計和巧奪天工的構(gòu)造,又沒有造塔的文獻,所以坊間傳說,是魯班所造。尤其是近千年的時光里它見證了多少世間滄桑,經(jīng)歷了多少風雨侵蝕,但從沒有一根木頭腐爛,沒有一個蟲子啃噬,幾十次地震、哪怕是近代戰(zhàn)爭中的子彈和炮火,也不曾毀壞它。這種奇跡簡直近乎神跡啊!我癡癡地看著每一攢斗拱,感覺它們就像一朵朵鮮活的蓮花一樣柔美而堅韌,讓我久久不愿離去。</p> <p class="ql-block">夜宿大同古城。都說經(jīng)濟下行壓力很大,在這座成就過鮮卑人的帝都,現(xiàn)代與古樸融合的都城,根本就感受不到。凌晨一點多仍然是載歌載舞,霓虹閃耀,就像歲月從不敗美人一樣!</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代王府九龍壁。因為豫王朱桂的老婆和朱棣的老婆是姊妹,加之他有實權,所以敢不避規(guī)制,建造九龍壁,但他還是很謹慎,不敢造龍尾,龍不敢有五爪,所以永遠都不是九五至尊。</p> <p class="ql-block">云岡石窟,是北魏時期(398年)拓跋珪命曇曜和尚監(jiān)造的。像這個名字一樣它不僅是佛教文化的閃耀,更是整個人類精神文明和藝之花的閃耀!術距今1500多年,造像先后歷時150余年。云岡石窟作為中國第一個皇家授權開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與我國諸多石窟寺比較,云岡石窟最具西來樣式,鮮卑族的胡風胡韻最為濃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亞藝術元素,也有希臘、羅馬建筑造型、裝飾紋樣、像貌特征等等,也應證了中國與世界各大文明之間的淵源關系,這在中華藝術寶庫中是獨一無二的,對后世中國文化藝術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p><p class="ql-block">云崗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和龍門石窟,為中國四大石窟。</p> <p class="ql-block">第五窟</p> <p class="ql-block">第六窟</p> <p class="ql-block">第九,第十窟</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窟</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窟</p> <p class="ql-block">北魏太后禮佛圖</p> <p class="ql-block">第六站,出大同一路往西,我們來到了水草肥美的鄂爾多斯草原伊金霍洛旗,這里與康巴什新區(qū)隔河(烏蘭木倫河)相望。河邊的綠化簡直美得不可方物,只可惜人少的出奇。走了一路就遇到三個人,可能是人家都不稀罕公園吧!畢竟生在草原上。</p> <p class="ql-block">烏蘭木倫湖</p> <p class="ql-block">成吉思汗陵,簡稱成陵。是蒙古帝國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 </p><p class="ql-block">由于蒙古族的傳統(tǒng)“密葬”成吉思汗金身至今是個迷。1266年忽必烈在元大都建太廟時才確立了成吉思汗八白室(八座白色的氈賬,里面供奉著他生前所用之物。)的正式祭祀。蒙古史冊記載,八白室始建于鄂爾多斯草原,所以這里才叫“伊金霍洛”漢語意思就是主人的陵園。傳說鐵木真西征時走到這里,看到水草肥美的鄂爾多斯草原不慎將馬鞭掉落,他便說“這是梅花鹿兒棲身之所,戴勝鳥兒育雛之鄉(xiāng),衰落王朝振興之地,白發(fā)老翁享樂之邦。”所以蒙古后人便根據(jù)他生前這句話將他葬在這里。</p> <p class="ql-block">成陵祭祀臺</p> <p class="ql-block">至此,我們圓滿結(jié)束了整個行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