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俗話說“字如其人”,話雖有些絕對但有道理。寫字本是古人讀書為官的工具,因有些人寫得好,被欣賞推崇臨摹收藏,遂成字的“法度”??垂湃俗?,或來自碑刻或為書扎,大多是自然渾成性情顯露,與其為人為官的秉性相近相通。如王羲之的和順瀟灑,顏真卿的正真剛毅,懷素張旭的狂放灑脫,趙孟頫的通融圓潤,以及亡國之君趙佶的瘦削隱忍。再如近代的于右任毛澤東,前者風(fēng)骨中透著些憂郁,后者奔放中顯示著無畏。今天的很多書家恐已很難再用自然渾成來形容,用一個社會普遍的風(fēng)氣大致可概括:裝!酒都不能喝一杯的要來個狂草;詩文不近的會招搖行楷;再無耐心的圖謀以"亂";很難長進的索性顯“丑”;日漸式微的干脆靠“吼”。字里行間那一筆一劃一斷一連總能看出是有意為之刻意造作。</p><p class="ql-block"> 一旦拋卻了自然率性,哪怕裝得再好再像,也能看出其間的謹(jǐn)小慎微或者虛偽狂妄,字如此人亦如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