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走在美麗的武漢大學校園里,我們常常為這里雄渾瑰麗的早期建筑發(fā)出由衷的贊嘆,對這里秀美清新的自然景色流露出無比的欣喜。瓊樓玉宇,畫棟雕梁,古樹名木,繁花碧草,相映成趣,景色宜人。然而,許多人還不知道。武大校園里還有許多雕塑藝術作品分布在各個校區(qū),為美麗的武大校園增添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在這些雕塑藝術作品中,有20余尊名人塑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所高校的誕生,都有為它的設計、規(guī)劃、籌建而奔波操勞的先驅者和開拓者;一所高校的發(fā)展,都離不開熱愛它、與它命運相連、為它的成長傾注心血的一代大師、傳承人和接力者。這些名人塑像,就是為永久紀念那些為武漢大學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先驅者和大師們而創(chuàng)作的。這些名人塑像既是珍貴的藝術品,給人們以高雅愉悅的藝術享受,又是珍貴的紀念冊。讀懂了這些名人塑像的藝術形象和文化內涵,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武漢大學誕生和發(fā)展的歷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雕塑是無聲的音樂。作品的每一個細節(jié),藝術家的一刀一刻就是一個個跳動的音符,而作品的整體造型、選材和表現(xiàn)手法則構成了音樂的旋律。每當我們欣賞這些名人塑像時,仿佛聽到了一曲曲婉轉悠揚、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旋律。有的是樸實深沉的民族音樂,有的則是激昂豪放的交響樂,歌頌他們智慧而高尚的思想靈魂,贊美他們的無私奉獻和豐功偉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雕塑是立體的畫。三維的立體藝術感比二維的平面藝術感更為豐富。你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可以獲得不同的、更為全面的、更為深刻的藝術效果。每當我們欣賞這些名人塑像時,如同欣賞一幅幅色彩斑斕、構圖精致的繪畫作品,有的是細膩嚴謹?shù)墓すP畫,有的則是是磅礴大氣的寫意畫,展現(xiàn)出他們平凡的工作和生活,偉大的成就和貢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習慣于每天清晨在校園里散步,并隨手用手機拍下心儀的風景,制作成早安問候圖片,發(fā)送給微信朋友。光輝的八月,我用所拍攝的校園名人塑像制作成早安問候圖片,又將這些早安問候圖片(其中有五幅是書法拙作)匯集成美篇,與朋友們共享。</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毛澤東主席塑像。位于醫(yī)學部拓新大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軍事家、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毛主席曾于1958年9月12日親臨武漢大學,視察了大學生辦的工廠,對教育改革作了指示,在行政大樓前的操場上接見了武漢大學、武漢測量制圖學院(2000年并入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學院(2000年并入武漢大學)和中南民族學院四所高校的13000余名師生,在武漢大學的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為了紀念這一光輝的日子,武漢大學把毛主席接見師生的操場定名為“9?12”大操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經??吹降奈錆h大學?;丈系乃膫€毛體字出自毛主席寫給陳文新教授的一封信。陳文新(1926—2021),湖南瀏陽人,1952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1958年赴蘇聯(lián)學習。學成回國后進入北京農業(yè)大學工作。其父陳昌與毛澤東、蔡和森同為湖南第一師范學生,于1930年2月與楊開慧之兄楊開明一起犧牲于長沙瀏陽門外。1951年,陳文新給毛主席寫了兩封信,一封是代母親毛秉琴寫的,轉達母親的問候,一封是自己向毛主席匯報學習情況。毛主席于4月29日給陳文新寫了回信。信封上毛主席所書“武漢大學”四個字作為?;帐褂弥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全國高校中,有42所高校校園中立有毛澤東主席塑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書法拙作(篆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軍隊,鋼鐵長城。保家衛(wèi)國,虎躍龍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達塑像。位于文理學部梅園樟樹林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達(1890—1966),字永錫,號鶴鳴,湖南零陵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教育家,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1952—1966年任武漢大學校長,是武漢大學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他任職期間,重視系統(tǒng)的政治理論教育,狠抓師資隊伍建設,堅決貫徹執(zhí)行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針,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開展科學研究,為辦好武漢大學嘔心瀝血,殫精竭慮,作出出了巨大的貢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達塑像。位于文理學部早期建筑李達故居院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達蠟像。位于文理學部早期建筑李達故居書房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世杰塑像。位于文理學部早期建筑圖書館東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世杰(1891—1981),字雪艇,湖北崇陽人。民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1929年5月被任命為國立武漢大學首任校長。他曾提出創(chuàng)建新武大的五個條件,即:“巨大的校舍”、“良好的設備”、“經費獨立”、“良好教授”和“嚴整紀律”,為學校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對武漢大學充滿深厚的感情,1981年,他在臺灣去世前留下遺囑:在墓碑上只刻寫“前國立武漢大學校長王雪艇之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星拱塑像。位于文理學部早期建筑圖書館西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星拱(1888—1949),字撫五,安徽懷寧人。中國著名教育家、科學家,愛國民主人士。1928年王星拱與李四光等人一道,負責籌建國立武漢大學,歷任武大化學系教授、系主任、理學院院長、副校長等職。1933年5月接替王世杰任國立武漢大學校長。他主張“學校的教育得適應社會的需要”,學校要養(yǎng)成“研究實學”的風紀,要注重基礎課的教育,在道德上,學校要為國民樹立表率。王星拱任武大校長長達12年,正值抗日戰(zhàn)爭時期,武大之所以能在艱苦歲月里維持下來并有所發(fā)展,和王星拱的努力是分不開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書法拙作(篆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天凈沙?珞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青山綠水紅霞。茂林幽徑繁花。玉宇瓊樓碧瓦。校園如畫。珞珈名冠天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聞一多塑像。位于文理學部早期建筑文學院東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聞一多(聞家驊,1899—1946),字友三,湖北浠水人。中國近代愛國主義者,民主戰(zhàn)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畢業(yè)于清華學校。1928年秋就任國立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系主任。國立武漢大學最早的兩枚篆體?;斩际锹勔欢嘣O計的。珞珈山原名落駕山(一說羅家山),經聞一多提議更名為珞珈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四光塑像。位于文理學部第四教學樓正門對面自強大道北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四光(1889—1971),字仲拱,湖北黃岡人。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新中國第一批杰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fā)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1928年任國立武漢大學建筑籌備委員會委員長,與著名農學家葉雅各一道親赴珞珈山一帶考察選址,最終決定在此修建新校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四光塑像背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當年李四光在此為國立武漢大學選址時,遙望珞珈山,看到的是一片荒蕪;如今,在他的面前,一幢幢圖書館、實驗室、教學大樓錯落有致地遍布校園。校園風景如畫,武漢大學如今已是雙一流學科、985工程、211工程建設高校。倘若先生在天有靈,一定會萬分欣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周鯁生塑像。位于文理學部楓園法學院大樓正門西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鯁生(1889—1971),湖南長沙人。國際法學家、外交史家、教育家,新中國憲法起草的四位顧問之一。1928年與李四光、王世杰等發(fā)起籌建國立武漢大學,歷任政治系系主任、教務長。1945年7月—1949年8月任國立武漢大學校長。他主張要有建設一等大學的眼光,要注重基礎理論,“增加教學效能”,要“造人”與“出品”相結合,高等學校應成為學術中心,主張“行政學術化”。在他的思想影響下,武漢大學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有了較大的發(fā)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張之洞塑像。位于文理學部楓園經濟與管理學院大樓西北側船山西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人稱“張香帥”。出生貴州興義府。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1890年,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開始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湖北自強學堂。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奮斗,第一所近代新式學堂——湖北自強學堂終于在荊楚大地的武昌建立起來。1893年11月29日,張之洞向光緒皇帝上奏《設立自強學堂片》,得到了光緒皇帝的朱批欽準。此后,經歷了自強學堂→方言學堂→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武昌中山大學→國立武漢大學→武漢大學的演變。追根溯源,自強學堂是武漢大學的前身,因此,11月29日被定為武漢大學的校慶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國平塑像。位于文理學部早期建筑理學院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國平(1910—1996),廣東順德人。數(shù)學家、教育家、詩人。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他在武漢大學工作超過半個世紀,其間擔任過副校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數(shù)學系系主任、數(shù)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務。60多年的教書生涯,他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的數(shù)學骨干人才,其中院士5人,博士生導師、教授、研究員等數(shù)以百計。曾參與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的研制工作,為發(fā)展我國現(xiàn)代國防和現(xiàn)代工業(yè)做出了突出貢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韓德培塑像。位于文理學部楓園法學院大樓正門東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韓德培(1911—2009),江蘇如皋人。畢業(yè)于中央大學法律系、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中共黨員,當代法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1946年韓德培應周鯁生的邀請,從美國回國到武漢大學任法律系教授,次年任法律系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后,他先后擔任過副教務長、法律系系主任、法學院名譽院長、國際法研究所所長、環(huán)境法研究所所長等職。他是中國國際法學一代宗師,是中國環(huán)境法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法學人才,為國家的法制建設貢獻了自己的一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書法拙作(行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武漢大學校慶百卅周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風雨兼程百卅年,黌門舊貌換新顏。自強道路出雄俊,弘毅精神涌智賢。求是良風興教育,拓新壯志促科研。為圓華夏騰飛夢,繼往開來永向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張培剛塑像。位于文理學部楓園經濟與管理學院大樓南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張培剛(1913—2011),湖北紅安人。經濟學家、發(fā)展經濟學的創(chuàng)始人。1934年畢業(yè)于國立武漢大學經濟系,1941—1945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研究生部學習,1946年回國擔任母校武漢大學經濟系教授兼系主任,1948年任聯(lián)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顧問及研究員。1949年再次回到武漢大學任經濟系主任。1951年離開武漢大學,調任其他工作崗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董輔礽塑像。位于文理學部楓園經濟與管理學院大樓南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董輔礽(1927—2004),浙江寧波人。經濟學家。1950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經濟系,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53年赴蘇聯(lián)莫斯科國立經濟學院留學,1957年回國,在母校武漢大學經濟系任教。1959年調往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工作。經濟學家韓志國這樣評價董輔礽:“一生辛勤耕耘,碩果累累、著作等身,從方法上說就是三句話——甘于坐冷板凳,肯于坐硬板凳和善于坐熱板凳。三條板凳后蘊含著三股氣——一生正氣、一身骨氣、一股銳氣?!?lt;/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姚梅鎮(zhèn)塑像。位于文理學部楓園法學院大樓南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姚梅鎮(zhèn)(1915—1993),湖南益陽人。法學家,中國國際經濟法奠基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投資法創(chuàng)始人。1936年入讀國立武漢大學法律系。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43—1946年調往國立商學院、國立貴州大學任教,1946年應周鯁生校長之邀回武漢大學任教直至去世。姚梅鎮(zhèn)為恢復武漢大學法律系、籌建國際法研究所做了大量工作。作為國家首批研究生導師,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批急需的專業(yè)人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夏堅白塑像。位于信息學部圖書館分館東側天文臺園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夏堅白(1903—1977),江蘇常熟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當代測繪事業(yè)開拓者。大地測量學家、大地天文學奠基人。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曾留學德國。早年先后在清華大學和同濟大學工作。1955—1958年任武漢測量制圖學院(后更名為武漢測繪學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2000年并入武漢大學)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他畢生致力于中國測繪教育事業(yè),為組建中國測繪教育機構和發(fā)展測繪科學事業(yè)作出了重要貢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葉雪安塑像。位于信息學部圖書館分館東側天文臺園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葉雪安(1905—1966),江蘇金山(今上海金山區(qū))人。1929年畢業(yè)于同濟大學土木系。1955年參加創(chuàng)建武漢測量制圖學院(后更名為武漢測繪學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2000年并入武漢大學),任一級教授、天文大地測量系系主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陳永齡塑像。位于信息學部圖書館分館東側天文臺園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陳永齡(1910—2004),北京市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文、大地測量專家、教育家。1955年任武漢測量制圖學院(后更名為武漢測繪學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2000年并入武漢大學)籌委會副主任委員。建校后任武漢測量制圖學院副院長兼天文大地測量系系主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書法拙作(行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宇凈天藍云旖,風爽林蔥人喜。身處珞珈山,恍若神游仙里。仙里,仙里,敢問蓬萊堪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調寄如夢令?今晨珞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金通尹塑像。位于信息學部圖書館分館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金通尹(1891—1964),又名問洙,號率樓,浙江平湖人。中國著名土木工程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測繪學科創(chuàng)始人之一。1955年參加武漢測量制圖學院(后更名為武漢測繪學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2000年并入武漢大學)的籌建工作,任副院長、一級教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朱裕璧塑像。位于醫(yī)學部圖書館分館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朱裕璧(1903—1986),號楚珍,湖北宜都人。畢業(yè)于上海同德醫(yī)學院,曾留學德國哥廷根大學醫(yī)學院。1939年在恩施主持籌建湖北第一所專業(yè)醫(yī)科大學——湖北省立醫(yī)學院(后更名為湖北醫(yī)學院、湖北醫(yī)科大學,2000年并入武漢大學),任湖北醫(yī)學院首任院長。他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醫(yī)學人才,為促進湖北的醫(yī)學教育發(fā)展做出了積極貢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黃彰任塑像。位于醫(yī)學部HOPE護理學院大樓南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黃彰任(1916—2012),原名黃彰信,湖南瀏陽人。美籍華人,愛國華僑。武漢大學第一屆杰出校友。1938年畢業(yè)于國立武漢大學土木工程系。1993和1995年先后兩次贈送母校武漢大學圖書館2000多冊美國出版的新圖書。1996年捐資20萬美元在母校武漢大學設立獎學基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孔子塑像。位于文理學部梅園四方樓院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于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被后世尊為孔圣人、圣圣、至圣先師等?!笆澜缡笪幕恕敝住?lt;/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墨子塑像。位于文理學部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大樓北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墨子(生卒年月不詳),名翟,春秋戰(zhàn)國之際宋國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愛因斯坦塑像。位于文理學部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大樓西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出生于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烏爾姆市,畢業(yè)于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猶太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其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對現(xiàn)代物理學的發(fā)展和現(xiàn)代人類思想的發(fā)展都有巨大的影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佩雷菲特塑像。位于文理學部天風證券林牡丹園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阿蘭?佩雷菲特(Alain Peyrefitte,1925—1999),法國著名政治家、學者,中國人民的老朋友。1971年,佩雷菲特率研究小組訪問中國,其間在武漢大學停留駐足。回國后發(fā)表《有關中國狀況的調查報告》,此后又陸續(xù)發(fā)表了一系列有關中國的作品,在西方世界客觀地宣傳中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書法拙作(行書)。</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采桑子?師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園丁汗水澆苗圃,已樹千行,再育千行。喜見行行成棟梁。 成灰燭炬長輝耀,寒也留光,暑亦留光。惟愿留光鑄皓煌。</b></p> <p class="ql-block">圖片均為作者用手機拍攝,歡迎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