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祠堂墻里嵌的記事碑^</p> <p class="ql-block">漢水鄉(xiāng)愁/閑筆/謝幕之后只有姓名屬于你</p><p class="ql-block">王學超/</p><p class="ql-block"> 我從哪兒來,又到哪兒去?這是每人的心結(jié)。混了一輩子,什么是我的?答曰:功名隨風去,唯留名與姓。</p><p class="ql-block"> 據(jù)考,姓氏起源于母系社會,女方為姓,男方為氏。到父系社會,則顛了個過兒。到了漢代,姓與氏混為一談。對常用的,通稱“百家姓”。 </p><p class="ql-block"> 望族名門愛編"家譜",對顯赫族人加以介紹,還有始祖來源,世系繁衍,分支遷徒等內(nèi)容,對于研究歷史有重要價值。 </p><p class="ql-block"> 最擺譜的家譜,要算孔子世家了。到孔子第54代,規(guī)定從思字輩一律靠齊,往下洪武、乾隆、道光各賜10派,北洋政府續(xù)批20派。從此,孔子嫡傳子孫不論居于何處,輩數(shù)按部就班,始終不亂。有趣的是,“孔孟擁有共同家譜,如孟子的嫡傳子孫,從孔氏字派,謂之"孔孟一家"。 曾姓是當今來源單一的中華大姓,有“天下一曾無二曾”之說。</p><p class="ql-block"> 在漢族中,有80%的人僅使用100余個常用姓氏。其中李王張劉四個“超級大姓”約3億多。唐朝是李家天下,唐初追隨李淵父子打天下的將領(lǐng),都被賜姓為李。王姓相傳是比干之后,曾有21個望族,遍布全國。用和平演變方式坐上龍椅的王莽,因世人承受不了他的"改革",逐使潦倒鄉(xiāng)間的光武憑"劉"姓重登龍位。 </p><p class="ql-block"> 其它姓氏千奇百怪,如金木水火土,酸甜苦辣咸,柴米油鹽醬醋茶,青橙黃綠青藍紫,均可為姓。</p><p class="ql-block"> 還有姓“神”姓“鬼”,姓“精”姓“妖”的。臨汾有人姓豹,取名"豹女狼"。武漢有個學生,叫"春秋戰(zhàn)國",成了"網(wǎng)紅"?;貞洶耸甏?,襄陽縣某局有曾與賈、尚與夏、龔與母、尤與閻”八位局長,剛好一桌。</p><p class="ql-block"> 與襄陽接壤的鄧州黑白洼村,姓氏非白即黑,半對半。村民手執(zhí)黑子白子,相對下圍棋。</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第一次見到警衛(wèi)員賁蘭武,就隨口背出了百家姓:“丁玄賁鄧?!辈⑿χf:“你姓賁,排在鄧小平前面噢?!?這個小插曲,一下子讓緊張的新戰(zhàn)士放松下來,令人感到親切。</p><p class="ql-block"> 姓氏稀少的,似乎才干也高,這叫“邊緣優(yōu)勢”。漢代,山東有個姓“姓”的是千萬富翁,近代"錢"姓在科技界被人注目。不足3萬人的司馬之姓,曾統(tǒng)治中國150年。相比之下,約有1億人的王姓,卻鮮見出類拔萃者,愚下也姓"王",再往下寫就沒意思了,打住罷。</p><p class="ql-block"> 古代小說中,武將上陣,總要大呼“來者通名,不斬無名之輩”!綠林好漢“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一人做事一人當”。文人騷客初交,必言“久聞大名,如雷貫耳”,好像姓名就是整個人的濃縮。 </p><p class="ql-block"> 過去,起名挺麻煩。戰(zhàn)國有個公孫鞅,是衛(wèi)國人,也稱衛(wèi)鞅,后以戰(zhàn)功封商地,又稱商鞅。襄陽古隆中有個姓葛的,因祖籍山東諸城,復姓諸葛,名亮,字孔明,號臥龍先生,封武鄉(xiāng)侯。近代孫中山,其綽號、混名、筆名和真名達24個。蒙古族有個人叫“烏朗漢吉爾莫吉爾敏”,拗口吧?彝族巧家縣一位農(nóng)民,姓“魯納婁于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補啊喜”,好大一串。印度有位醫(yī)生,全名有1612個字母,被載入"吉尼斯紀錄"。有以上這樣的“專利”,張冠李戴絕對不可能。 </p><p class="ql-block"> 近代社會,取名大都英雄所見略同。隨便上網(wǎng)搜索:叫周紅、吳紅、鄭紅、王紅的都有上百萬。據(jù)說,香港電影"陳真",主演梁小龍請名叫陳真的人免費觀看,應(yīng)邀到場者達110人。進入21世紀,名字中帶梓、涵、萱、軒、睿、辰的大量增加,隨便找個學校,都會發(fā)現(xiàn)有撞名的。重名增多,導致誤應(yīng)答、誤投遞、誤討債的尷尬事兒經(jīng)常發(fā)生。紛憂不斷。難怪有人要訴之報端,大聲疾呼了。</p><p class="ql-block"> 特殊的重名,也有誘導之用。如麻城張女士的父母都以品端為名,又因"品端"生愛,結(jié)為連理。漢北蔣總有五個姑姑,都叫"趙志清"。因為舊社會的婦女有姓無名,解放初,提倡男女平等,戶口本要限時填報,于是趙氏姐妹一律向小妹妹看齊。因為小妹妹是腰垮盒子炮的區(qū)干部,有威信。</p><p class="ql-block"> 一個人口大國,要完全避免重名現(xiàn)象,幾乎不可能,但也不是無法可施。愚以為,可以增加姓名字符,也可以與非傳統(tǒng)漢字混合使用(如阿Q),還可以網(wǎng)上全國姓名檢索,實行注冊制。</p><p class="ql-block"> 姓名與稱呼一樣,歸擁有者用。“朕”是皇帝自稱,有哪個不知深淺,泛用了,“格殺勿論”。武則天造一個“曌”字,這個名只能由她獨享,其它人不得染指。 </p><p class="ql-block"> 雍正登基,對他“胤禎”中的“胤”字,別人就要“避諱”,原“胤”字輩王爺們,要乖乖改為“允”字輩。紅樓夢里林黛玉,讀書時凡遇“敏”字,皆改念作“密”,原因是她媽名叫賈敏,她必須改口迴避。 </p><p class="ql-block"> 事實上,即使姓名專屬,也不一定就能流傳下來。后人記得的,只是那些特殊的人名,如發(fā)明住房的有巢氏,最早用火的遂人氏,結(jié)繩記事的伏羲氏,遍嘗百草的神農(nóng)氏,以及補天的女媧,治水的大禹,移山的愚公,造字的倉頡、統(tǒng)一中國的秦始皇,改天換地的毛澤東等等。 </p><p class="ql-block"> 在特殊時候,會人會改姓。如國破之后,明代的一支改朱為"胖",即半個明。安徽東流鎮(zhèn)有一人,其祖先復姓司馬,因在逃命途中被漁夫所救,于是改為“魚”姓。王姓有人造反失敗,于是加兩豎為"田" 。韓信被殺后,其子韓縈逃到嶺南,改姓為韋。 </p><p class="ql-block"> 扶風有個浪店村,原本姓"祖"的人,逃難中以諧音登記,錯聽為"醋"。清室退位后不少人改"金",以承祖源。在太平天國,為忌瑋,洪姓改童,王姓改黃。陜西有個村,繼承"耶律"之姓。為了維護"契丹"的尊嚴,扺制戲劇"楊家將"。 </p><p class="ql-block"> 古人取名,對字眼不太忌諱。春秋時代晉成公,堂堂之君,居然叫"姬黑臀"。佛門以襄陽釋道安為始,一概姓“釋”。到了近代,姓名在網(wǎng)絡(luò)有案可查了,但千萬年以后,經(jīng)過大浪淘沙,在人們的心頭到底能留下多少,還不得而知。 </p><p class="ql-block"> 以前的農(nóng)村,娃兒多不講究,出生就老大老二的往下順。隨州蔣氏兄弟名曰"賤貨”、"丑貨"、"堆貨"、"狗貨",其實呢,都是"寶貨"。只因"賤"名好養(yǎng),故意為之。直到上學,才起個"正名"入冊。 </p><p class="ql-block"> 書香門弟起名,講究意與音的和諧,如清代大臣(魚)于成龍,豫劇名家牛得草,雜交稻(圓)袁隆平等,怎么聽怎么舒服。 一個人姓滾,取名為源,寓意“財源滾滾”。還有一女姓賊,取名漂亮,全稱“賊漂亮”,這樣,柳岸花明又一村。</p><p class="ql-block"> 稍加留意,姓名,大多帶有時代印記,改革前如凌解放、胡躍進、李襄軍、張紅兵等,一目了然,簡直就是一段索引。八十年代,以勵志居多,以后,便向港臺靠攏。近年來,人們依風水,講五行,逐漸返樸歸真,崇尚自然,取名也就五彩繽紛了。特別是網(wǎng)名昵稱,妙趣橫生,把個性張揚到了極致。 </p><p class="ql-block"> 在市場經(jīng)濟的大潮中,一不小心,人的姓名就與門面、商品、地名等相互摻合,甚至寵物也來搶時髦,與人爭名,令人啼笑皆非??磥恚靶彰ā敝惖姆ㄒ?guī),沒準兒還有出臺的可能。 </p><p class="ql-block"> 浩瀚太空,歲月悠長。一個人由啟幕到謝幕,短短一瞬耳。“水去遺古石,星過電火閃”。您呢?能遺下什么,閃下什么?什么也沒有。若有,也許就是姓名了。所以,人呀,要注重名聲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以上是同名的趙氏五姐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