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一站:天臺博物館</p><p class="ql-block">臺風(fēng)過境之際,我們來到天臺溫嶺,很多景區(qū)都已經(jīng)關(guān)閉,本來行程中的石梁飛瀑不能成行,于是第一站就到了天臺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天臺縣博物館位于風(fēng)景秀美的國家5A級風(fēng)景區(qū)——國清景區(qū)內(nèi)。</p><p class="ql-block">博物館展陳內(nèi)容豐富且極具地域特色。展陳以一座山——天臺山,一座城——天臺城,一家人——天臺人為設(shè)計理念,多方位、多角度、全面系統(tǒng)地展示天臺山源遠(yuǎn)流長的名山文化、名城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p> <p class="ql-block">“和合二仙”的原型,是隋唐時期的天臺山名僧寒山、拾得。1300年前,唐代白話詩人寒山子從長安到天臺山,與國清寺僧拾得結(jié)為好友。他們寄情山水、吟詩會友、包容友善、淡泊名利的事跡和詩篇,被人們廣泛傳頌。寒山拾得作為和合文化的象征,傳達(dá)的正是一種追求“身心和合、人際和合、天人和合”的精神,二人所在的天臺山也成了和合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清雍正十一年(1733),皇帝敕封寒山、拾得為“和合二圣”。因此,寒山拾得是中華和合文化的象征,天臺山成為中華和合文化圣地。</p> <p class="ql-block">《物華天寶》行書軸是2003年天臺博物館開館之際,由沙孟海先生親自題字贈與。</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國清寺</p><p class="ql-block">深山藏古寺</p><p class="ql-block">國清寺建于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佛教天臺宗祖庭全國重點寺院。</p> <p class="ql-block">作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國清寺卻不收門票,千百年來,始終保持著農(nóng)禪并重的修行方式保留著佛門的清凈與平和。</p> <p class="ql-block">周遭景致如畫,五峰巍峨環(huán)抱,雙溪潺潺繞寺,古木蔥郁直插云霄。踏上青石板小徑,步步深入,沿途風(fēng)景如畫。</p> <p class="ql-block">隋塔巍峨聳立,七佛塔莊嚴(yán)靜謐,寒拾亭古樸雅致,豐干橋橫跨溪流。</p> <p class="ql-block">進(jìn)入寺廟,感受文物古跡的薈萃歷史清代漢白玉石獅、十八樽栩栩如生的。</p><p class="ql-block">元代楠木羅漢雕像,王羲之的“獨筆鵝字”碑,無不閃爍著千年古寺歷史的燦爛與文化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明明是莊嚴(yán)的古剎,這些花草樹木隨意生長,滲透著靈氣。</p><p class="ql-block">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赡茏哌^一面墻還能望見拱圓里的生機光景。</p> <p class="ql-block">據(jù)說門口這家咖啡很好喝,可是我們時間有限,錯過了。</p> <p class="ql-block">晚飯后散步:赭溪老街</p> <p class="ql-block">一半溪水一半畫,一半古城一半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在赭溪老街,仿若畫中游?!?lt;/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溫嶺石塘七彩小箬村</p> <p class="ql-block">小箬村面積不大,一下午時間就能逛個遍。首先,這里最大的特色就是村子本身,村子里的房子幾乎都被刷上了不同的顏色。</p> <p class="ql-block">就連石階,都宛如通往彩虹的階梯:紅、橙、黃、綠、藍(lán),每一種顏色都訴說著不同的心情,仿佛在告訴生活中的每一種小美好。陽光播撒在上面,這些色彩有更加鮮亮了,不知不覺中心情也跟著喜悅起來。</p> <p class="ql-block">這里的居民總會把家門口裝扮得漂漂亮亮。家家戶戶門前窗前的花草、植物窗臺上的花開得正好,就連門前擺放的陶罐都各不相同,堆滿了幸福。好像人人都是藝術(shù)家,聯(lián)手打造自己的家園。你只需放慢腳步讓自己沉迷于花香和童趣之中。</p> <p class="ql-block">小箬村的幸福,真的很直接,也很容易</p><p class="ql-block">在村子里四處走走。累了就找一家咖啡廳,小坐一下,傍晚來到看見海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等一輪溫暖的落日,海風(fēng)吹過,卷著些許海腥味,怎么不算是最極致的悠閑呢!</p> <p class="ql-block">晚上入住的是溫嶺國際大酒店,環(huán)境真好,早起跑個步,錦屏公園打個卡,驚艷的是滿池的荷花,在雨后的清晨。</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方山景區(qū)</p><p class="ql-block">方山是徐霞客、王羲之這些名人游歷過的地方,也是溫嶺人心目中的“鎮(zhèn)山”。所謂“鎮(zhèn)山”,大概意思應(yīng)該是山中之王、群山的翹楚吧。</p> <p class="ql-block">站在這面懸崖面前,有一絲一絲的瀑布飛下,在陽光的照耀下更像是一粒粒的珠子從山上撒下來,落進(jìn)腳下的潭子里。潭口不大,是一汪壁玉一樣的水及露出來的白砂。這就是梅花瀑,常態(tài)下因水量小而造成的,正因為水量小,加上自由墜落高度大,在風(fēng)的作用下形成了另一番珠式瀑布景象。這個地方可不得了,山洞取名峭斗洞,曾經(jīng)是王羲之避雨的地方,瀑布下的水潭是王羲之洗筆的地方,摩崖上刻有“右軍洗墨池”的幾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過了“南北斗洞”,雖然也是蜿蜒前行,但空間開闊,身右邊的山體屏障像戲臺上的帷幕一樣緩緩拉開,方山的另一番奇峰怪立的景象也一層層地移近。首先遇到的是觀音殿,峭壁是它的背景,也像一面天然的屏風(fēng),也像一個巨大的盆景在替它做陪襯。</p> <p class="ql-block">仙天門是上山陡峭路上必過的一道牌坊,跨過這道門,迎面就是巨石上的兩個大大的“圓夢”二字的石刻,把它理解成夢已經(jīng)實現(xiàn)還是剛剛圓夢的開始,就靠各人領(lǐng)悟了。陡峭,加上蜿蜒,攀登自然少不了苦力,尋找仙境肯定不是一番風(fēng)順的事。忽然一轉(zhuǎn)彎,天開云朗,又是一座寺院撲面而來,這就是坐落在山頂上的云霄寺,原來是不經(jīng)意之間已經(jīng)到達(dá)了山頂。山頂起伏較小,面域卻較廣,相當(dāng)于是一片空中平原,沒有大樹,只有低矮的灌木,完全置身在陽光之下。難怪這里被人形容為仙人田了。</p> <p class="ql-block">畢竟是山峰,溝壑不會少,山頂之上還有天然形成的小片水域,最有魅力的是瑤池。而瑤池最有魅力的地段是前半段,由深深的、極窄的峽谷以及峽谷下的一河綠水所綜合形成的景觀,可以將它想象成縮小版的三峽,景區(qū)將這里命名為天河。</p> <p class="ql-block">走在彩色的景觀鐵索吊橋上,引來了幾乎每一個游客的開心拍照,拍自己、也拍美景。人們把這里叫鵲橋,我認(rèn)為除了適用于年輕人之間談情說愛一類,還適用于過橋時的感受,感覺自己變成了一只小鳥,在天上飛。</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溫嶺石塘海濱綠道</p> <p class="ql-block">全長約8公里的石塘半島濱海綠道依山就勢,把溫嶺石塘最曼妙的海岸風(fēng)光都送到游人眼前。綠道一面是綠意蔥蘢的青山,一面是波光粼粼的藍(lán)海,輕易便將山海美景分隔開來。</p> <p class="ql-block">出海捕魚,滿載而歸</p> <p class="ql-block">下午兩點左右出發(fā)去石塘鎮(zhèn)的碼頭,海邊民居很有特色,依山面海,橫七豎八,形狀各異、細(xì)細(xì)長長,外墻被海風(fēng)吹得很有年代感、歷史感、滄桑感。 穿過迂回曲折的村間小路,到達(dá)碼頭,天公作美,雨已經(jīng)停了。大海就在眼前,好興奮,海邊有好多大輪船,威武而霸氣,回頭一看,山上重重疊疊的民居就是一幅水彩畫,樸素而淡雅。 穿上救生衣,先上一個小船,行駛5分鐘左右,再換上一艘威風(fēng)凜凜的大船,出海捕魚去嘍!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隨著輪船馬達(dá)聲的響起,岸邊的景物漸漸模糊,慢慢駛向大海的深處,兩個船老大把雨網(wǎng)投向大海,海鷗在船頭徘旋,偶爾會看到遠(yuǎn)處有船只經(jīng)過,海風(fēng)在耳邊呼嘯而過,發(fā)絲隨風(fēng)飄動,船的兩側(cè)浪花翻滾。不知不覺已經(jīng)來到海的中央,四周是一望無際的茫茫大海,海鷗始終陪伴在左右,時而飛翔,時而停在一塊小木板上休息。深入大海的感覺真的很美妙!</p> <p class="ql-block"> 大概行駛了1個小時,開始收網(wǎng)了,隨著網(wǎng)的拉動,慢慢有小魚小蝦出現(xiàn),難道只有這一點?正在疑惑間,兩個船老大一起動手,將網(wǎng)全部拉了上來,嘩啦啦…..一下子梭子蟹、海蝦,大黃魚、小黃魚、豆腐魚、小目魚、皮皮蝦活蹦亂跳地落下來了,居然還有一條超級大鰻魚呢!收獲頗豐啊,晚餐完全實現(xiàn)了海鮮自由。</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站:臨海紫陽老街</p><p class="ql-block">一條寫滿故事的老街。</p><p class="ql-block">1922年,24歲的朱自清來到臺州教書,那時也是春天。與友人的通信中,他說:“我對于臺州,永遠(yuǎn)不能忘記!”他難以忘卻的,有“像粉那樣繁華的紫藤花”,也有一條“二里長的大街”。朱自清筆下的“大街”曾幾易其名,直到上世紀(jì)90年代定為“紫陽街”,全長約1080米,延伸出大小25條街巷,勾畫出方格網(wǎng)狀的城市面貌。這條老街興盛于唐宋,斑駁的磚墻見證時光變遷,朱熹、戚繼光等人留下的文化印記依舊清晰。</p> <p class="ql-block">沿著紫陽街走近鎮(zhèn)寧門,距離地面將近6米的一塊城磚上,有著“天臺永保窯城磚匠裘三七”11字。我們不妨設(shè)想一下當(dāng)時的情境:那年恰逢臨海城墻大修,宋人裘三七作為天臺永保窯的工匠,也認(rèn)造了一些城磚。按當(dāng)時規(guī)定,城磚燒制成型后,他在磚上刻印上姓名、磚窯地址。</p> <p class="ql-block">市井之間,140余種特色美食分布在紫陽街,地道的山川風(fēng)味,東海捕撈來的海鮮漁獲,加上北方傳入的各種面點小吃,南北飲食風(fēng)俗在此碰撞交融,共同組成了紫陽街的美食譜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糯嘰嘰”一族為例,烏飯麻糍、海苔餅、麥餅、糟羹等小吃糯中帶著筋道,合乎臺州人的品性。時至今日,紫陽街雖是景區(qū),卻仍有數(shù)萬居民。當(dāng)家變?yōu)榫皡^(qū),生活的日月時序未曾被打亂。臺州府城提出“把游客當(dāng)鄰居,到景區(qū)就是回家”,在新與舊、主與客之間找到一個個平衡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