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陜西歷史博物館(簡稱:陜歷博),中國第一座大型現(xiàn)代化國家級博物館,170余萬件(組)藏品,其中,一級文物762件(組),國寶級文物18件(文物專家認定的一級甲等文物),其中2件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居中國博物館前列,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一流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陜歷博聲名遠播,是名副其實的“古都明珠,華夏寶庫”,也是收藏和展示陜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宏偉瑰麗藝術殿堂。故參團“陜西游”結束行程后,我們一行四人選擇繼續(xù)留在西安,主要就是為了參觀人氣爆棚的陜歷博。</p> <p class="ql-block">走進陜歷博,建館僅有數(shù)十年歷史,卻蘊藏著華夏民族千年的文明。館藏文物上起史前,下至清末,從商周青銅器到歷代陶俑,從漢唐金銀器到唐墓壁畫,其中包括了眾多稀世珍寶,精美絕倫令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進入序廳,一眼就看見了高大雄壯的順陵石走獅(復制品),這是唐代帝陵前象征守衛(wèi)的石刻。氣勢磅礴的順陵走獅,表現(xiàn)出盛唐雄壯豪邁的時代風格,也是中國歷代石獅中體量最大的一尊,被譽為“東方第一獅”。</p> <p class="ql-block">進序廳的第一件事是去請專職講解,可惜講解員已全部派出,陜歷博工作人員服務意識相當好,給我兩個選擇,一是等,二是建議我們錯開人流先去“唐代壁畫珍品館”(65歲及以上者免票)。</p><p class="ql-block">我們時間寶貴,哪有功夫等待。于是修改觀展路線,先去唐代壁畫珍品館,意外得來的觀展良機,怎可放棄。隨后再去“陜西古代文明展”第一、第二和第三展廳,最后去《大唐遺寶》展廳,即何家村窖藏文物展。</p> <p class="ql-block">唐代壁畫珍品館是我國第一座唐墓壁畫館,展品包括章懷太子墓“客使圖”、“馬球圖”、“狩獵出行圖”,懿德太子墓“闕樓圖”、“儀仗圖”,永泰公主墓“宮女圖”在內的壁畫珍品97幅。在293幅可供觀賞的壁畫中,有5件組18幅被國家文物局專家確定為國寶級文物。</p><p class="ql-block">這里所收藏的唐墓壁畫數(shù)量之多、等級之高、保存現(xiàn)狀之好又具有比較完整的序列性,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故有外國友人稱其為“中國的烏菲齊畫廊”。</p> <p class="ql-block">唐墓壁畫用合理的布局、簡練的線條、鮮艷的色彩、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繪了當時的禮儀規(guī)范、生活習俗、服飾特色和娛樂方式,是研究唐代社會生活尤其是貴族生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形象資料。</p><p class="ql-block">難怪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在陜歷博參觀唐墓壁畫后就稱贊道:“唐墓壁畫和兵馬俑一樣有價值”。</p> <p class="ql-block">為妥善保護這批壁畫真跡,陜歷博與意大利有關方面合作“文物修復”,并運用了先進的意大利展柜等文物保護展覽設備,展示了陜歷博在壁畫研究、保護方面的最新成果。</p> <p class="ql-block">最遺憾的,是為保護這批珍貴壁畫而規(guī)定不能拍照,這幾幅圖片是在陜歷博制作的影片《大唐記憶》放映時翻拍的。(欣賞唐墓壁畫的朋友可點擊鏈接<a href="http://www.zit.org.cn/55fgfs2o?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411177"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探秘乾陵</a>)</p> <p class="ql-block">陜歷博第一展廳展示了豐富的文物,包括史前文明、西周青銅器、秦朝兵馬俑等。</p><p class="ql-block">這是距今115萬年前的藍田猿人。</p> <p class="ql-block">西周時期的展品主要是青銅器,青銅器原本是一種銅錫化合物,因其表面的氧化層呈綠色而得名。在原始社會,鼎是炊具,到了奴隸社會,隨著禮樂制度的加強,逐漸成為權力和等級的代名詞。</p> <p class="ql-block">日已?。ㄎ髦?,公元前1046~前771年),寶雞市扶風縣齊家村出土。</p><p class="ql-block">觥即為“觥籌交錯”中的觥,為盛酒器。觥出土較少,陜西僅三件,這件日己觥不論從造型、紋飾和銘文看,都是不可多得的西周青銅藝術珍品。</p> <p class="ql-block">它盉(西周),寶雞市扶風縣齊家村出土。</p><p class="ql-block">盉與盤經常配套使用,商周時宴前飯后要行沃盥之禮,盉用來注水,盤承接洗過的廢水。</p> <p class="ql-block">梁其壺(西周),寶雞市扶風縣任家村出土。梁其壺當年出土時曾轟動一時,共兩尊,另一尊已流失到美國,現(xiàn)收藏于美國亞洲藝術博物館。</p><p class="ql-block">梁其壺紋飾繁復華麗,造型精致優(yōu)美,壺頂鏤空的花冠,壺蓋上生動可愛的臥牛以及器耳上高高揚起的象鼻,無不具有強烈的動感,與器體流線型設計相呼應,使整體造型顯得輕盈生動。</p> <p class="ql-block">盠方尊(西周),寶雞市眉縣李家村出土。</p><p class="ql-block">盠是西周中期人,受周王冊封后,制作此尊,有銘文108字,以紀榮寵。</p> <p class="ql-block">牛尊(西周),寶雞市歧山縣賀家村出土。</p><p class="ql-block">牛尊在酒器中極其稀少,此牛尊通體以云紋和夔龍紋裝飾,背上開方口置蓋,覆瓦狀蓋面上鑄虎鈕。鑄造精良,體魄壯偉,堪稱是西周青銅器中的頂尖之作。</p> <p class="ql-block">師丞鐘(西周),寶雞市扶風縣強家村出土。</p><p class="ql-block">師丞鐘是西周時期青銅樂器中的一件甬鐘,通高近1米,具有古樸大氣的風格,是迄今為止國內最大的甬鐘。</p> <p class="ql-block">柞鐘(西周),寶雞市扶風縣齊家村出土。</p><p class="ql-block">柞為鑄鐘主人的名字。這組編鐘共有八件,紋飾基本相同,大小依次遞減,是現(xiàn)存西周個數(shù)最多的一組編鐘。</p> <p class="ql-block">多友鼎(西周),西安市長安區(qū)斗門鎮(zhèn)出土。(十八件國寶級文物之一)</p><p class="ql-block">多友鼎內壁有銘文270余字,是建國以來陜西地區(qū)出土銘文最多的青銅器。銘文記載周勵王時期獫狁進犯京師,厲王命令多友率兵迎擊,四場惡仗,大獲全勝。戰(zhàn)后周厲王給多友賞賜青銅,于是多友鑄了這口鼎以作紀念。</p> <p class="ql-block">旟鼎(西周早期),寶雞市眉縣楊家村出土。(十八件國寶級文物之一)</p><p class="ql-block">旟鼎內壁共鑄銘文四行28字,大意是說:某年八月初,王姜將原賜予師櫨的土地收回,轉賜給旟,旟便做此鼎紀念。銘文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土地占有制形態(tài),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秦代的展品主要以禮器和兵器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兵馬俑,這尊生動逼真的彩繪跪射俑展示了秦朝的軍事力量和工藝水平。?(欣賞秦兵馬俑的朋友可點擊鏈接<a href="http://www.zit.org.cn/55joeugc?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411177"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秦始皇兵馬俑,世界第八大奇跡</a>)</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廳在博物館二樓,這里主要展示了?兩漢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物,通過豐富的展品讓參觀者充分領略大漢的強盛國力。</p><p class="ql-block">這是漢代兵馬俑。</p> <p class="ql-block">此外,第二展廳還展示了漢長安城的歷史背景和重要文物,如“漢并天下”瓦當、鐵戟、鐵短劍、熏爐等,這些文物不僅展示了漢代的技術和藝術成就,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軍事力量。?</p><p class="ql-block">這是“漢并天下”瓦當(漢,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馬踏匈奴”石雕(漢),原存放于漢代名將霍去病墓前。</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廳有兩件國寶級文物,此件是皇后玉璽(漢),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枚皇后玉璽的實物,還有一件是鎏金鎏銀銅竹節(jié)熏爐,可惜都是復制品,真品都“分流”去了陜歷博新館——秦漢館。</p><p class="ql-block">玉璽2.8厘米見方,通高2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純凈潤澤,璽鈕為高浮雕的螭虎形。這枚玉璽,專家推斷很有可能是呂后生前所用之物,已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中。</p> <p class="ql-block">鎏金鎏銀銅竹節(jié)熏爐(漢,十八件國寶級文物之一)。</p><p class="ql-block">這件熏爐底座上透雕著兩條蟠龍,昂首張口咬住竹柄。竹節(jié)形的柄有五節(jié),柄的上端有三條蟠龍將熏爐托起。爐體下部雕飾蟠龍紋,底色鎏銀,龍身鎏金;爐體上部浮雕四條金龍,龍首回顧,龍身從波濤中騰出,線條流暢,造型奇妙。</p><p class="ql-block">此爐是西漢皇家未央宮的生活用器,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漢武帝將其賞賜給姐姐陽信長公主(即平陽公主)及其丈夫衛(wèi)青。</p> <p class="ql-block">“上林”銅鼎(漢)。</p><p class="ql-block">器形為西漢時期最為流行的銅鼎形式,除冥器外,大多是作為實用的食器使用,形制上崇尚儉樸。</p> <p class="ql-block">彩繪跽坐女俑(漢),西安市灞橋區(qū)姜村(江村)出土。</p><p class="ql-block">這些陶甬面龐清秀,體態(tài)端莊,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延年益壽,與天相侍,日月同光”方磚(漢)。</p> <p class="ql-block">玉雕臥牛(漢)。</p><p class="ql-block">此件玉牛代表了漢代圓雕工藝的高超水平,工匠們抓住了臥牛的動態(tài)特點,用流暢簡潔的線條表現(xiàn)四肢的動態(tài),靜中有動。</p> <p class="ql-block">金餅(漢),西安市未央?yún)^(qū)出土。</p><p class="ql-block">漢代黃金貨幣之一,僅用于賞賜、饋贈以及大額交易。</p> <p class="ql-block">三足銅燈(漢)。</p><p class="ql-block">漢代燈具,以其獨特的三足設計和銅質材料而聞名。</p> <p class="ql-block">鎏金銅沐缶(漢),西漢時期皇家沐浴用的盛水器。</p> <p class="ql-block">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西魏,公元535年~556年)。</p><p class="ql-block">2019年全國高考數(shù)學卷第16題中提到的一件文物就是此枚印章,曾引起全省轟動,讓陜歷博一度“擠破門”。這是一枚用煤精石制作的印章,組印的主人名叫獨孤信,任北周大司馬。這枚印章最后只刻到第14面(一共26面),主人獨孤信便去世了,最后由他的7個女兒幫他完成了剩下的夙愿,這7個女兒中有3個都成為了母儀天下的皇后,所以有人開玩笑說,獨孤信是“中國第一老丈人”。</p> <p class="ql-block">“晉屠各率善伯長”?。ㄎ鲿x,公元266年~316年)。</p> <p class="ql-block">鎏金佛菩薩三尊銅造像(東魏,公元534年~550年)。</p><p class="ql-block">此尊鎏金佛菩薩三尊銅像構思奇特,鑄造精湛,裝飾華麗,堪稱佛教造像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北周佛造像(北周,公元557~581年),2007年西安市未央?yún)^(qū)竇寨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廳出口的對面即是第三展廳,主要以盛唐文物為主,展示了中國古代最鼎盛時期的文化風貌,以及大唐盛世文化兼收并蓄、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輝煌成就和時代風采。</p><p class="ql-block">鎏金鴻雁折枝花紋銀匜是一件唐代金銀器文物,其作用是盥洗器。</p> <p class="ql-block">彩繪跪拜女俑(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這件女跪拜俑的的拜姿應為肅拜,在唐代并不多見,只適用于婦初見舅姑、宮人見君后等少數(shù)特殊場合。</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廳有四件國寶級文物,這是鴛鴦蓮瓣紋金碗。</p><p class="ql-block">鴛鴦蓮瓣紋金碗出土時共兩件(另一件在《大唐遺寶》展廳),兩碗造型、紋飾均相同。</p><p class="ql-block">鴛鴦蓮瓣紋金碗是目前所知唐代金銀器中最富麗堂皇、紋飾最精美的器物之一,是西方金銀器工藝與東方審美相結合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載樂駱駝俑(十八件國寶級文物之一)。</p><p class="ql-block">三彩駱駝載樂俑表現(xiàn)了一個以駝代步、歌唱而來的巡回樂團的形象。藝術家大膽應用浪漫夸張的手法,以狹小的駝背作舞臺,卻承載陣容龐大的樂隊來表現(xiàn)當時流行的新舞樂,可謂匠心獨具。</p><p class="ql-block">整件作品造型新穎浪漫,制作工藝精湛,釉色鮮明亮麗,協(xié)調自然,人物形象生動鮮活,形態(tài)逼真?zhèn)魃?,使人仿佛耳聞悠揚的樂曲,堪稱唐三彩中的極品。</p> <p class="ql-block">黑釉“油滴”碗(宋,公元960~1279年,十八件國寶級文物之一)。</p><p class="ql-block">黑釉碗大口小足,胎質灰白,通體施黑釉,釉層表面布滿了大小不一、呈金屬光澤的小圓點,這些圓點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樣,故稱“油滴”碗。這是迄今為止所見同類器物中體量最大的一件黑釉碗,保存至今如此完好,實屬不易,堪稱瓷中珍品。</p> <p class="ql-block">青瓷提梁倒灌壺(五代,公元907~979年)。</p><p class="ql-block">第三展廳的第四件國寶級文物應是“青釉提梁倒灌壺”,可惜未見到,只找到這件“青瓷提梁倒灌壺”,形態(tài)、功能相同,是耀州青瓷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鏤空纏枝紋銀香囊(唐)。</p><p class="ql-block">唐代對外貿易空前繁榮,大批西域香料通過絲綢之路源源不斷運抵中國,香囊成為唐代貴族婦女的流行飾物。目前陜歷博有兩件香囊,另一件放置于“大唐遺寶”展廳。據(jù)悉,由此款文物設計出的文創(chuàng)產品也是賣得“最火”的。</p> <p class="ql-block">赤金盆(唐)。</p><p class="ql-block">赤金盆是唐代皇宮內常用的洗漱器具,在皇子或皇女出生后三天,皇宮要舉行隆重的洗沐儀式,用金盆為皇子(女)洗身。夠奢侈的吧!</p> <p class="ql-block">三彩牽馬俑及三彩馬(唐)。</p><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這件唐代三彩牽馬俑,長相酷似郭德綱,跨越千年撞臉的現(xiàn)象,讓人忍俊不禁。</p> <p class="ql-block">鎏金纏枝花紋銀盒(唐)。</p><p class="ql-block">中國古代器皿的形制大都為圓形,唐代武則天時期,多瓣花形器物逐漸盛行??ò晷问窃S多唐代銀器的特征,尤其多見于銀盤。</p> <p class="ql-block">彩繪釉陶貼金武官俑和文官俑(唐),保存完好,色彩艷麗。1971年出土于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zhèn)馬寨村鄭仁泰墓,為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的陪葬墓。</p> <p class="ql-block">彩繪打馬球俑(唐)。</p><p class="ql-block">馬球發(fā)源于古波斯,先傳入吐蕃(西藏),唐初由吐蕃傳入中原而風靡一時。</p> <p class="ql-block">斗彩饕餮紋方鼎,外形莊重,釉面光彩鮮亮,當為清·康熙時期斗彩瓷器珍品。</p> <p class="ql-block">這件明·彩繪儀仗俑群亦為珍品,出土于西安市長安區(qū)簡王井村,墓主人是明朝第七代秦王朱誠泳。</p> <p class="ql-block">最后來到“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即第四展廳。</p><p class="ql-block">何家村窖藏文物是1970年在西安南郊何家村進行基建時偶然發(fā)現(xiàn)的,這些珍貴文物以其數(shù)量大、等級高、種類多、保存完好的特點震驚世界,被認為是唐代金銀器的一次空前大發(fā)現(xiàn)。為了更好地展示和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特別設立了專題展館“大唐遺寶”,全面展示了何家村窖藏的內涵和價值。</p> <p class="ql-block">不可思議的是,這近千件造型別致、紋飾華美、工藝精湛的文物珍品竟全部出土于這兩個陶甕和一個銀罐中,其中被定為中國國寶級文物的有3件,定為一級文物的有數(shù)十件,令人驚詫不已。</p> <p class="ql-block">展覽萃選何家村窖藏出土金銀器、瑪瑙、玉器、錢幣等文物319件(組),分別從唐代典章制度、美食美器、禮儀文化等方面展示盛唐文明。</p><p class="ql-block">這是斑玉帶銙,束腰器。其質地有玉、犀、金、銀、銅、鐵多種,但玉帶銙尤受古人喜愛。</p> <p class="ql-block">鴛鴦蓮瓣紋金碗(唐,十八件國寶級文物之一),另一件在第三展廳。</p> <p class="ql-block">同樣的金制品還有一組特別精美的赤金走龍(唐),當時一共出土小金龍12條。金龍均是行走狀,四足著地,長吻細頸,頸部彎曲,身上鱗片歷歷可見,姿態(tài)各異,無有雷同。</p> <p class="ql-block">還有這件雙獅紋金鐺(唐),小巧玲瓏,形制優(yōu)美大方,圖案細膩精致,是件極為難得的古代金質酒器。</p> <p class="ql-block">鑲金獸首瑪瑙杯(唐,十八件國寶級文物之一,禁止出國展覽文物)。</p><p class="ql-block">鑲金獸首瑪瑙杯無論材質還是做工都極為罕見,乃海內孤品。它是一件由整塊瑪瑙雕琢而成的酒杯,杯體呈彎角狀,前小后大。首端似牛頭,雙目圓睜,炯炯有神;角似羚羊,向后盤旋,延伸至杯口。</p> <p class="ql-block">鎏金舞馬銜杯紋壺(唐,十八件國寶級文物之一,禁止出國展覽文物)。</p><p class="ql-block">此壺造型別致,采用捶揲、焊接、鎏金等多種工藝制成。壺身兩側各飾一匹翹首鼓尾、銜杯跪拜的舞馬,舞馬形象栩栩如生,更印證了史書中記載的唐玄宗馴養(yǎng)舞馬祝壽的故事而彌足珍貴。</p> <p class="ql-block">鑲金白玉臂環(huán)(唐)。</p><p class="ql-block">何家村窖藏出土了2副白玉臂環(huán)。這對玉臂環(huán)在設計做工上,利用了黃金、白玉不同的質地、色彩、光澤、互相襯托,交相輝映,盡顯華貴富麗。</p> <p class="ql-block">鎏金伎樂紋八棱杯(唐),何家村窖藏珍品。</p> <p class="ql-block">這件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大名鼎鼎,據(jù)說楊貴妃身上佩戴的香囊就是此種款式。</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亂中,西逃的唐玄宗迫不得已在馬嵬坡賜死了楊貴妃,后唐玄宗從四川重返長安,思念楊玉環(huán),派親信到馬嵬坡“秘令改葬”,但當挖開楊玉環(huán)舊冢時,發(fā)現(xiàn)“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因這件香囊而變得觸手可及、歷歷在目。</p> <p class="ql-block">瑪瑙臼(唐)。</p><p class="ql-block">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3件瑪瑙器,其紋理自然交錯,為醬紅夾雜棕、黃、白色縞帶。這種上好材料制成的瑪瑙器皿色澤光亮,質地細膩,深受唐代貴族的喜愛。</p> <p class="ql-block">參觀結束,才想起已是饑腸轆轆。算下來,從上午10:30進館,至<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午2:30出館,馬不停蹄,</span>足足逛了4小時。</p><p class="ql-block">展品太精彩,以致于忘了時間。對于我們參觀者而言,陜歷博不僅僅是歷史的陳列室,還是一座知識的殿堂;這一幅幅繪畫、一尊尊青銅器,不再是冷冰冰的展品,而是一段段鮮活的歷史故事;這一件件陶瓷、玉器,也不再是單一的藝術品,更是古代文明的聲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