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收租院》是中國現(xiàn)代大型泥塑群像。創(chuàng)作于1965年6~10月,陳列于四川省大邑縣劉文彩莊園。作者是當時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師趙樹桐、王官乙等,學生李紹端、龍緒理、隆太成等,以及校外雕塑者李奇生、張富綸等人。共19人。</p> <p class="ql-block"> 泥塑群像《收租院》,是因20世紀60年代新中國的階級斗爭需要而誕生的。它以連環(huán)畫式的連續(xù)情節(jié),展現(xiàn)了封建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p><p class="ql-block"> 原來僅希望塑造一組反映地主階級罪惡的展模,沒想到《收租院》后來成為名震一時、人人皆知個個參觀的教育模具,成為那個時代人們最難以忘懷的集體記憶標本之一。后來,這個記錄一段歷史現(xiàn)象的見證物,以其藝術性讓世界美術界感到了震驚。至今《收租院》已吸引近百個國家數(shù)以千萬觀眾。</p> <p class="ql-block"> 收租院泥塑是創(chuàng)作者們經(jīng)過多次調查走訪,根據(jù)當年地主收租情況,在現(xiàn)場構思創(chuàng)作的。一共有7組群像:交租、驗租、風谷、過斗、算賬、逼租、反抗。它們以連續(xù)的情節(jié)形式展示出地主剝削農民的主要手段──收租的全過程,共塑造了114個真人大小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 《收租院》的雕塑者們,將西洋雕塑技巧與中國民間傳統(tǒng)泥塑的技巧融而為一,表現(xiàn)出了較強的寫實風格。這些眾多的不同身份、年齡和個性的形象,在中國現(xiàn)代雕塑史上具有了特定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此外,這些群像與收租環(huán)境渾然一體,收租情節(jié)與人物心理刻畫驚心動魄,集中地再現(xiàn)出地主對農民的剝削壓迫,迫使他們走向反抗道路的歷史事實。</p> <p class="ql-block"> 對于生于上世紀的中國人來說,《收租院》的記憶來自教科書和老畫報,停滯在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這些年,《收租院》雕塑群一再展出,人們試圖賦予它更多的當代性解讀。</p> <p class="ql-block"> 其實,它早已從歷史語境里“復活”了:上世紀90年代,它的藝術價值開始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相關的學術事件和話題,甚至超出學術界在社會公共領域產(chǎn)生影響。這源于旅美藝術家蔡國強在1999年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上的作品《威尼斯收租院》,引起了一輪藝術論戰(zhàn)和著作權官司。原創(chuàng)《收租院》也漸漸熱鬧起來,在國內外多次獲邀參展。</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展示的玻璃鋼鍍銅《收租院》群雕,是美術館極為重要的藏品。泥塑《收租院》1965年創(chuàng)作完成并展出。1973年四川省文化廳申請國家撥款36萬元,在泥塑原作基礎上進行“復制和再創(chuàng)作”,歷時4年另做了一套用玻璃鋼制作、鍍銅表面處理,藝術處理與表現(xiàn)更加成熟和完善的《收租院》群雕。直到2000年,才在四川美院美術館實現(xiàn)了群雕的完整展出。</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60年代,西方藝術界開始關注《收租院》。德國一些左派學者對之特別感興趣??ㄈ麪柎髮W成立以萊勒教授為主的《收租院》研究小組。有幾百名學生參加,還引發(fā)了主張教學及藝術改革的學生運動。</p> <p class="ql-block">除了政治語境,還有更重要的藝術因素:《收租院》的現(xiàn)實主義手法,與當時歐美興起的超級寫實主義暗合。創(chuàng)作者把實物道具、現(xiàn)成物品放進雕塑,又與歐美興起的裝置藝術有了對接。主體雕塑手卷式的敘事觀念,在世界范圍內是新的創(chuàng)造。</p><p class="ql-block"> 當時歐洲知識分子的左派情結,也造成了瑞士策展人哈拉德·塞曼這樣持續(xù)幾十年年關注收租院的現(xiàn)象。他1972年就邀請《收租院》參加第5屆德國卡塞爾文獻展,但遭到拒絕。后來,在他主導策劃的1999年威尼斯第48屆雙年展上,旅美藝術家蔡國強復制《收租院》,展出了《威尼斯收租院》,獲頒金獎。</p> <p class="ql-block"> 改革開放之后,圍繞《收租院》,出現(xiàn)了學術事件和社會話題。既有推崇它為現(xiàn)實主義藝術典范的,也有認為它不是藝術品,而是宣傳品的。</p><p class="ql-block">還有一些學者以及原型莊園的后代和鄉(xiāng)民提出關于謊言和憑空捏造的問題,列舉了它們在特殊時期給許多無辜者帶來了滅頂之災的事例。</p> <p class="ql-block"> 讓藝術歸藝術,讓政治歸政治,讓歷史歸歷史。但是,它們是分不開的,那就混聲合唱吧,生活本來就是這樣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