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沈陽北站南廣場</p> <p class="ql-block">錦江之星惠工廣場店</p> <p>惠工街早市</p> <p>沈陽市同澤女中</p><p>同澤女中(全稱沈陽市同澤高級中學(xué)女中部)始建于1928年,是由愛國將領(lǐng)張學(xué)良將軍創(chuàng)辦的一所歷史名校,1989年成為省級重點中學(xué),2003年5月作為同澤高中女中部恢復(fù)建制。</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沈陽市植物園</b><b>,位于沈陽市東陵區(qū),又稱沈陽世博園、沈陽世界園藝博覽園,是集綠色生態(tài)觀賞、精品園林藝術(shù)、人文景觀建筑、科研科普教育、娛樂休閑活動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旅游景區(qū)。始建于1959年2月,1993年正式對外開放。占地面積211公頃。以百合塔、鳳凰廣場、玫瑰園為標(biāo)志性主題建筑,薈萃了世界五大洲及國內(nèi)重點城市的園林和建筑精品,共有100個展園分布于南北兩區(qū)。</b></p> <p>百合園建于1998年,占地面積4.6公頃。園內(nèi)建有西方古典建筑風(fēng)格的大型廣場,廣場面積約8000平方米。廣場內(nèi)有列柱式空 廊連續(xù)列柱式景墻、雕塑、噴泉、園亭、甬道等。廣場中間為雕塑噴泉,東西兩側(cè)各有一-列柱式空廊??绽乳L十五間,以羅馬陶立克式柱間隔,空廊主面雕有忍冬和卷草花紋,整體風(fēng)格古樸典雅。</p> <p>橋區(qū)活動視頻。</p> <p>蘭州園</p><p>”彩陶園”表現(xiàn)了黃河上游燦爛奪目的古文化、彩陶藝術(shù)發(fā)展的頂峰--馬家窯 彩陶文化。展園以蘭州馬家窯彩陶外輪廓作底平面,以渦漩紋線條為基調(diào),用疊水、涌泉、黃河卵石鋪砌的溪流以及嵌草黃河卵石鋪裝表現(xiàn)黃河文化。用各種彩陶表現(xiàn)馬家窯文化,各種元素通過渦漩紋圖案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主景為高米的“彩陶王”水景雕塑,頂置"彩陶王”雕塑,水自彩陶內(nèi)滾動翻落,形成疊水景觀。有道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還”。</p> <p>長春園</p><p>本園以生態(tài)造園、植物景觀為主,重點突出長春市市花一君子蘭和雕塑兩個主題。園區(qū)采用規(guī)則與自然式相結(jié)合的布局手法,共分為君子蘭廣場區(qū)和自然休閑區(qū)兩個園林小景區(qū)。君子蘭廣場區(qū)以君子蘭的雕塑和花壇為主,自然休閑區(qū)內(nèi)設(shè)有仿木小路、自然踏步等設(shè)施,結(jié)合豐富多彩的園林植物,形成親切自然的休閑交流空間。通過地形改造、園林小品及植物配置,把本園造成一處集景觀、游覽為一體的獨具特色的精美園區(qū)。</p> <p>朝鮮園是根據(jù)古代朝鮮園林采用石材構(gòu)筑,以及仿木結(jié)構(gòu)加以現(xiàn)代工藝技術(shù)統(tǒng)一結(jié)合。朝鮮園入口(門廊)為典型的飛檐斗拱凸字型建筑。門廊由四根石材搭建,上 半部分為綠色青瓦。朝鮮園中心區(qū)的噴水池是和平和友誼的象征,世界的未來一一小孩子們放飛鴿子的雕塑和噴泉組成。朝鮮園是朝中兩國人民之間的傳統(tǒng)友誼將會永遠(yuǎn)的象征,萬年長青。</p> <p>錦州園</p><p>本園以錦州奇山、名塔、古化石為造園骨架。園路展現(xiàn)錦州為遼西走廊的地域特征,錦州古塔--廣濟寺塔縮微后隱逸在樹群中。植被、山水、自然景觀,意寓人與自然的和睦相處。整個展園圍而不合,游人可從多處進入園內(nèi),意寓錦州多方位、多層次對外開放i廣納各界朋友。設(shè)計者力求本園雅俗共賞,小中見大。將古老的錦州、沿海的錦州、開放的錦州、英雄的錦州展示在游人面前。</p> <p>百合塔總高度125米,是世博園的制高點。百合塔似綻放的白色百合花,象征著沈陽百業(yè)興旺、和諧發(fā)展。百合塔是全國最大的雕塑體建筑,塔的95米和100米各有一層觀景平臺,從這里可以俯瞰世博園全景。</p> <p>樹木標(biāo)本園</p><p>本園占地2.3公頃,主要進行收集、研究展示東北、華北、西北地區(qū)及國內(nèi)外引進的可在沈陽地區(qū)露地越冬的木本植物。目前已栽植木本植物省沽油、藍(lán)錠果忍冬、小花木蘭,猥實等360余種,其中包括水杉、杜仲、東北紅豆杉、東北繡線梅等瀕危樹種。園內(nèi)還集中展示了經(jīng)過實踐、研究引種馴化成功的品種薄皮木、百花藤、玉玲花、沼生櫟、紅槲櫟、夏橡等。本園致力于打造建成東北地區(qū)植物科屬比較齊全的集中展示區(qū),是大中小學(xué)生及各科研機構(gòu)進行樹種參觀交流的主要科研科普基地。</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北陵公園</b><b>是遼寧省沈陽市最大的公園,占地330萬平方米。1643年(清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昭陵建成。 1927年,奉天省政府將清昭陵辟為公園,因位于市區(qū)北部,故得此名。</b></p><p><b>清昭陵是沈陽名勝古跡之一,是我國古代建筑的精華,也是漢滿蒙民族文化交流的典型。</b></p> <p>北陵公園坐落在沈陽城北,占地面積330萬平方米, 原為皇家陵寢,1927年 辟為公園,世界文化遺產(chǎn)清昭陵位于其中。園區(qū)主體昭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皇太極及其皇后孝端文的陵墓,順治八年( 1651年)初步建成,康熙、乾隆、嘉慶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最終形成今天的規(guī)模。陵寢保護區(qū)面積48萬平方米,現(xiàn)存古建筑38座( 組),主要建筑均建在中軸線( 神道) . 上,其他建筑自南向北對稱分布在中軸線兩側(cè)。清昭陵的建筑體系保留了清初關(guān)外的部分建筑特色,更多的則是 按照中原王朝的陵寢規(guī)制建造的。陵前園區(qū)匯集了絕大部分功能景觀區(qū),沿主干道東西兩側(cè)主要有荷花湖、兒童樂園、游船碼頭、皇太極廣場、芳秀園、友誼園、柳堤、生態(tài)廣場、塑膠健身跑道等,其中芳秀園、柳堤、清園、生態(tài)運動場以及新建的花??胺Q園中精品。陵后是茂密的古松及次生林區(qū),現(xiàn)存古松2000余棵,松齡接近400年, 是目前國內(nèi)現(xiàn)存最主要的古松群落之一,其中著名的“神樹”、“鳳凰樹” 、“夫妻樹” 、“姐妹樹”、 “龜樹” 等象形樹更是樹形奇特,形神兼?zhèn)洹G逭蚜暧?963年被列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列為國家重 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6年被授予 “中國人居環(huán)境范例獎”,2007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公園,2009年 又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p> <p>北陵公園正門</p> <p>太極廣場</p> <p>皇太極雕像 位于北陵公園中軸主干道的太極廣場?;侍珮O,即清太宗文宣帝。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青年時隨父兄創(chuàng)業(yè)征戰(zhàn),智勇兼?zhèn)?,屢建功勛,位居后金國四大貝勒之列?626年其父去世。被擁戴為新汗王于沈陽繼位。執(zhí)政后力革舊弊,創(chuàng)新圖強。優(yōu)禮漢官,興文重教,統(tǒng)一東北北地區(qū)。結(jié)好蒙古諸部。1635年改族名女真為滿清。1636年改國號大金為大清,登基稱皇帝。在位十?dāng)?shù)年間,國力大增。奠定清入主中原基礎(chǔ)。1643年病逝于沈陽皇宮,葬沈陽城北清昭陵。</p> <p>通往昭陵神道兩邊的下馬石。</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清昭陵</b><b style="font-size: 20px;">是清太宗皇太極與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因其地處沈陽城之北,俗稱北陵.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同年葬太宗皇太極于陵內(nèi),順治元年(1644年)定陵號稱昭陵,順治七年(1650年) 孝端文皇后入葬,順治八年(1651年)陵制初備,此后, 康熙、乾隆、嘉慶等朝又多次增建和改建,最終形成了清盛京三陵中氣勢最宏偉、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群.清昭陵占地16萬平方米,現(xiàn)存古建筑38座(組)。作為清朝興起之初營造技術(shù)水平的代表建筑,清昭陵基本沿襲了明代的皇陵規(guī)制,建筑形式又融入了滿族興起時期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fēng)格,是皇陵建筑中滿漢文化融合的典型范例。1927年清昭陵對公眾開放,1963年 被列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清昭陵悠久的歷史文化,精美的皇陵建筑,令數(shù)以萬計的中外游客心曠神怡、 流連忘返,現(xiàn)已成為沈陽知名的清文化旅游品牌。</b></p><p><br></p> <p>神橋 始建于清順治八年(1651年)。3孔拱形石橋,長47米,寬12米,原為青磚鋪地。橋下是玉帶河。神橋是明清帝王陵寢中普遍使用的建筑,既有裝飾陵寢的作用,也是陵寢排水的渠道,起到保護陵寢的作用。此橋為解放后翻建。</p> <p>昭陵始建于1643年,1651年基本建成。陵寢遵循“前朝后寢”的布局,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個部分組成。從下馬碑到正紅門為前部,正紅門到方城為中部,正紅門為繚墻的正南門,層樓高聳,十分莊嚴(yán),兩翼所裝飾的五色琉璃蟠龍壁。神道兩側(cè)有石獸、華表對稱排列,中間有為頌揚墓主而建的碑亭,豎有“昭陵神功圣德碑”。</p> <p>受保護的原始神道地磚。</p> <p>石牌坊 建造于順治或康熙年間。此坊為仿木架結(jié)構(gòu),4柱、3間、3樓歇山式頂子,坊體雕刻各種花卉圖案,生動逼真。整個石坊雕琢精細(xì),堪稱石雕藝術(shù)的精品。</p> <p>東跨院 又稱更衣廳,建于康熙年間,占地近400平方米,院內(nèi)原為3間前后出廊式建筑,為主祭者(后嗣皇帝)謁陵進祭時按制更換祭祀衣服、休息的更衣亭,清末坍塌。</p> <p>西跨院 又稱宰牲亭,建于康熙年間,占地近400平方米,是祭祀前宰殺上祭用的豬,牛、羊等牲畜的場所,院內(nèi)宰牲亭及饌造房清末坍塌,現(xiàn)存遺址有基石、破損建筑石料、灶臺等。</p> <p>正紅門為陵寢正門,建于1649年(清順治六年),為三楹仿木結(jié)構(gòu),單檐歇山式。檐下有磚雕斗拱,屋頂黃琉璃瓦裝飾。正紅門一抹朱紅,拱洞門三,銅釘銅環(huán)。門前有三路石砌臺階,輔以白玉石雕欄桿。</p><p>正中大門為神門,意為太宗文皇帝與孝端文皇后靈魂出入之門戶。此門平時不開,只能在大祭時抬祭品和祝版的官兵由此通過。神門東側(cè)之門為君門,皇帝謁陵時專走此門;西側(cè)之門為臣門,祭祀時大臣由此門通過。</p><p>三個拱門邊上均有浮雕裝飾,中門浮雕為二龍戲珠圖案,左右門為花紋圖案。。正紅門兩側(cè)的紅墻之上浮雕著五彩琉璃皤龍,稱為袖壁,又叫龍磚看墻,寓有神龍守護紅門之意。</p> <p>正紅門內(nèi)側(cè)(朝北)。</p> <p>正紅門內(nèi)的參道兩旁,有華表、石獸和大望柱,兩兩相對。石獸中最值得欣賞的是"大白"和"小白",兩匹石馬形象逼真,栩栩若生,據(jù)說是以墓主生前最愛騎的兩匹駿馬為原型雕琢而成。</p> <p>陵園內(nèi)古樹。</p> <p>神功圣德碑亭 又名大碑樓,建于康熙二十七年( 1688年)方形重檐歇山式,內(nèi)立巨形石碑重達10萬余斤,碑額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共1810個字,由清初著名文臣高士奇等撰擬,記載了皇太極生的文治武功。碑座是龍跌(又名赑屃),喜好負(fù)重傳說為龍生九子之一。</p> <p>隆恩門 為方城的正門,方臺式磚石結(jié)構(gòu),單體拱形門洞門楣正中有石刻門額,上面用滿、蒙、漢3種文體豎刻“隆恩門” 3字。隆恩門上建高大的三滴水歇山式門樓俗稱五鳳樓。</p> <p>方城 建于清順治元年( 1644年),仿照盛京陪都城堡輪廓外形建造,是盛京城的縮影,也是昭陵主體祭祀?yún)^(qū)。城高6.15米,南北長146米,東西長120米,城墻以青磚砌成,門洞兩側(cè)有磴道可供上下,這種形如城堡的方城是昭陵的特色之一。</p> <p>隆恩殿 又稱“享殿”。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草創(chuàng),順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定名“隆恩殿”,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建。隆恩殿是供奉陵墓主人皇太極及孝端文皇后神位的地方,也是從事禮制活動的主要場所。</p> <p>欞星門.石祭臺 位于隆恩殿與明樓之間中軸線上,又名二柱門沖天牌樓、照牌懸山式琉璃瓦頂,方形石柱間有兩扇木板隔扇式對開門。石祭臺長5.9米,寬1.6米,高1.3米,漢白玉雕造,須彌座式造型。祭臺上有5件石雕:正中為香爐,兩側(cè)有香瓶、燭臺各1對。這座祭臺是大祭時“舉哀”和獻奠酒之處。</p> <p>明樓 又稱大明樓,建于康熙四年( 1665年)為重檐九咖脊歇山式建筑,全高23.6米,是昭陵最高建筑。前檐掛有匾額,上書“昭陵”2字,為滿、蒙,漢3種文字。1937年5月29日,明樓被雷火燒毀,1939年修復(fù)。</p> <p>圣號碑</p><p>明樓之內(nèi)立有一兩漢白玉石碑,碑高約六米,碑頭為龍首,正中開光部分刻有滿蒙漢三體“昭陵”二字。碑身豎刻有:“太宗文皇帝之陵”字樣。也是滿蒙漢三體。康熙三年(1664)正月“恭鐫”。滿文正中.蒙文在左,漢字在右.碑面表面原用朱砂涂成紅色.碑文描金。碑身四周刻有游龍紋。碑座為須彌座式,上枋南北兩面刻二龍戲珠,東西兩面刻行龍及火焰珠.此外還雕琢各種花紋,并涂成紅、黃、白、藍(lán)、綠五色,十分鮮艷。此碑又叫‘圣號碑”,即刻寫太宗“廟號”及“謚號”的碑。</p> <p>月牙城 又稱啞巴院,形狀如同一彎新月,故名月牙城。城高約6米,邊長約96米,北墻正中有彩色琉璃照壁。月牙城是陵寢建筑布局中方城與寶城中間出現(xiàn)的一個特殊空間,利用兩側(cè)磴道上下方城和寶城。</p> <p>皇太極及皇后的陵墓,其下即地宮;此處又稱為昭陵寶城中的寶頂。</p> <p>東紅門 為單檐歇山式建筑,拱形洞門,是陵官或夫役行走之門。東紅門兩側(cè)為一字琉璃袖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