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黃河鄭州段三百里(三)

小米(不私聊)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黃河第一座鐵路橋</b></p> <p class="ql-block">  桃花峪往東,是黃河文化公園。這里是廣武山的東端。 </p><p class="ql-block"> 黃河出三門峽,先是在崤山和王屋山的峽谷中穿行,然后南傍邙山、大伾山、廣武山東流。廣武山至鄭州江山路而止。至此,黃河徹底掙脫山的束縛,在廣闊平原上縱橫奔涌。 </p><p class="ql-block"> 江山路北頭緊貼廣武山的黃河灘上,700米之內(nèi),密集地排列著3座鐵路橋。一座是清末修的,一座是1960年建成的,一座是2013年建成的;副領(lǐng)隊張朝民老師把這里戲稱為“黃河鐵路橋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1896年,清政府為修建盧漢鐵路(建成后改稱京漢鐵路),委托比利時公司在萬里黃河上修建第一座鐵路橋。歷經(jīng)7年設(shè)計,該橋1902年動工,1905年建成。當時條件有限,橋基管樁入土深度只有13至16米,設(shè)計時速為5公里/小時,保固期15年。1950年經(jīng)加固維修后達15公里/小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2年10月31日,毛澤東在河南鄭州“邙山”上凝望黃河,河中就是黃河第一座鐵路橋。新華社圖片)</span></p> <p class="ql-block">  這座今天看來讓人擔心吊膽的橋卻是南北交通的命脈。戰(zhàn)爭年代它是雙方爭奪與破壞的首要目標,新中國成立后仍擔負著交通重任。1958年黃河特大洪峰,1個橋墩被沖毀,京廣鐵路中斷,黃河南北往來的信函、人員和物資全靠飛機在新鄉(xiāng)和鄭州間穿梭。周恩來親臨現(xiàn)場指導修復。早在1952年毛澤東經(jīng)由此橋視察河南時,就提出要在黃河上建一座自己的橋。于是新的京廣鐵路黃河大橋就在1958年動工,1960年建成了。</p> <p class="ql-block">  新橋建成后,老鐵路橋繼續(xù)發(fā)揮“余熱”——橋面加鋪鋼筋混凝土板,改為公路橋單向交替通行。1986年暑假與先生回豫北老家,曾坐“長途汽車”從這座“公路橋”上經(jīng)過。當時一大片“長途汽車”在黃河南岸“候行”,在蒸騰的暑氣和塵土之中,眼望著寬闊河面上窄而簡陋的“公路”,盼著由北向南的車早點過完,由南向北的車盡快通行。 </p><p class="ql-block"> 1986年10月鄭州黃河公路大橋建成。次年,這座“服役”了82年的“黃河第一鐵路橋”被拆除。如今黃河河面上遺留著一架架鋼體橋基,橋南廣武山上的黃河文化公園內(nèi)還保留著五孔共160米橋梁。</p> <p class="ql-block">  驕陽之下的黃河灘,稀疏的蘆草和檉柳根根直立,綠得昂揚。攀上野樹簇擁的岸頭,從廢橋基的鋼桁架下穿過,站在殘存的混凝土預制板橋面上,北望水中傍廢橋基而生的柳樹,如星辰點綴在銀河中。橋面的邊緣,露出兩根T型鋼梁,上面鐫著“SJC - 1902 - AB”字樣,中間數(shù)字應該是橋梁構(gòu)件制造年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黃河邊現(xiàn)存的橋基鋼架,右上方可見改為公路橋使用時鋪設(shè)的預制板。)</span></p> <p class="ql-block">  這座“橋”以東約四五百米,是1960年建成的京廣鐵路黃河大橋,目前為京廣鐵路和鄭太高速鐵路并線使用。再往東百米左右,是2013年建成的鄭焦高速鐵路黃河大橋。站在其間的河灘上,兩橋飛架,氣勢如虹,又有一種時空穿越的壓力感。 </p><p class="ql-block"> 這三座橋的西邊,桃花峪黃河大橋高高地伸展在黃河之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黃河南岸火車站</b></p> <p class="ql-block">  黃河南岸站1905年京漢鐵路通車時就有了。1952年引黃灌溉濟衛(wèi)工程即人民勝利渠竣工,毛澤東視察黃河,曾在這里下車登上“邙山”。1960年新黃河鐵路大橋建成,車站向東南移了200米。在很長的時間里,這座南北交通大動脈上的四等站,有客運慢車停靠。1983年上大學開始,寒暑假來往,都要經(jīng)過這里。大概是1990年代,還專門來過這個小站。車站廣場南北長、東西短;當時車站大廳有不多的旅客出入。</p> <p class="ql-block">  車站現(xiàn)已廢棄,目前是鄭州鐵路局的一個培訓基地。透過圍墻鐵門上的小洞,看到車站大廳高高的白粉墻上“黃河南岸”幾個字,車站的外觀和字體一如幾十年前熟悉的樣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枯河</b></p> <p class="ql-block">  江山路向北過沿黃快速路,有一座橋。橋下的河,叫枯河。 </p><p class="ql-block"> 河在橋東陡然變窄,只有兩三米寬,像條水溝。烈日正熾,站在河邊,河水急急從腳邊流過,隱入一片楊樹林。不遠處一座碉堡,是1938年國民黨38軍為阻擋日軍而建的防御工事。黃河邊這樣的工事很多。</p> <p class="ql-block">  枯河是黃河的一級支流,全長40公里。它發(fā)源于鄭州市上街區(qū)工業(yè)路社區(qū),在鄭州西北瀕黃河東流,至惠濟區(qū)天河北路南裹頭注入黃河。 </p><p class="ql-block"> 南裹頭觀景臺東側(cè)有一條溝,蘆草叢生,溝里有淺水,以前一直以為是黃河漫流留下的河汊,不想竟是枯河入黃河的河口。前兩年在天河北路去往南裹頭觀景臺的路邊,看到一塊牌子上有枯河示意圖,當時不明所以。今又去看,之前的簡圖換成了“鄭州市枯河河長公示牌”,也才知牌子下的水不是水塘,是枯河。這的確是條水“帶”,2022年初秋還在它的轉(zhuǎn)彎處拍過蘆荻開花的照片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莺幼⑷朦S河處)</span></p> <p class="ql-block">  枯河古稱旃然河。很難想象,這么窄的一條小河,在環(huán)境濕度較小的鄭州地域是如何“活”下來的?它源頭的水從哪里來?一路上又是如何匯聚?真讓人好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莺由系泥嵔钩请H高鐵線路和京廣鐵路橋)</span></p> <p class="ql-block">  枯河天旱則涸,故稱枯河。 枯河雖不起眼,貢獻卻不容小覷??莺恿饔蛴卸鄠€史前遺址,其中青臺遺址出土了中國最早絲織品,西山遺址在中國古代城垣建筑發(fā)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枯河北岸可見思念果嶺的住宅樓)</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西山遺址</b></p> <p class="ql-block">  西山遺址位于惠濟區(qū)古滎鎮(zhèn)枯河北岸,北距黃河4公里。距今約5300年至4800年,屬于仰韶文化晚期。在黃河南岸它17公里半徑范圍內(nèi),還有大河村、秦王寨等6座仰韶文化晚期遺址。西山遺址是這一史前聚落群中唯一的城址,我國迄今所知最早的“雛形城市”。</p> <p class="ql-block">  仰韶時代晚期,生產(chǎn)力發(fā)展,財富積累增多,中原氏族和部落間掠奪財富的戰(zhàn)爭日增,以城垣環(huán)圍的新防御設(shè)施應運而生。 西山遺址開啟了大規(guī)模城垣建筑規(guī)制的序章。其城垣近圓形,呈八角,上承仰韶文化圓形環(huán)壕聚落之形,下啟后世方形城垣先河;西山遺址城垣外有壕溝,具備了中國古代“城”“池”的初步形態(tài)。</p> <p class="ql-block">  西山遺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被發(fā)掘,出土的彩陶等文物保存在河南博物院和鄭州博物館。 </p><p class="ql-block"> 如今遺址的鐵柵欄門內(nèi)叢樹雜草,一片蔥郁。路邊露出一段土城墻,應該是城墻基址上的保護性覆土,上面長滿綠樹青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右岸黃河大堤零公里碑</b></p> <p class="ql-block">  從江山路向東上黃河大堤,行一二百米,就是右岸黃河大堤零公里碑。</p> <p class="ql-block">  其實右岸黃河大堤零公里位于江山路以西、廣武山結(jié)束的地方,距此1公里多。 </p><p class="ql-block"> 從孟津到鄭州,邙山、大伾山、廣武山連綿成為黃河南岸的天然堤防,北岸則是平原。右岸黃河大堤在孟津還有7公里的一小段,但大體而言,黃河大堤起于黃河下游,“黃河大堤零公里”也是黃河作為“地上懸河”的起點。</p> <p class="ql-block">  黃河下游的堤防工程春秋中期就有了,戰(zhàn)國時期已具規(guī)?!,F(xiàn)今河南境內(nèi)的黃河兩岸大堤是在明清時代老堤基礎(chǔ)上加修起來的,有500多年歷史。河南蘭考東壩頭以下的大堤則是在1855年黃河改道后所修堤壩基礎(chǔ)上重修的。</p> <p class="ql-block">  黃河大堤高出地面很多。兩側(cè)高樹夾道,堤下榆柳成堆。有幾年的時間,喜歡在大堤上兜風。迎著夕陽,行云流水,人輕快得像要飛起來一樣。最是那漫坡的堤草,泛著迷人的金綠色,從堤頂鋪垂下來,像無限柔情流瀉人間。 </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大堤鄭州段加固,修了沿黃快速路,堤南側(cè)的草坡淺了很多,堤上高大的楊樹也更新成了小槭樹。且等它們長大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南裹頭</b></p> <p class="ql-block">  天河路向北,過了黃河大堤,叫天河北路。大堤下有座閘橋,叫“十八門閘”,上書“興修水利,造福人民”。從這里再向北走,就到南裹頭了。</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上世紀一處水利工程的遺址。這條直指南裹頭的天河北路,其實是伸向河中心的一條長長的殘壩。 </p><p class="ql-block"> 1959年至1960年間,人們在黃河南北岸大堤間修起一條攔河大壩,把黃河攔腰截斷。在大壩的南端,即與黃河大堤相接處,修了十八門閘橋。按照設(shè)計,黃河水經(jīng)由十八門閘控制而東流。為減輕水流對黃河大堤的沖擊,在閘橋東側(cè)挖了巨大的消力池。由于設(shè)計標準偏低及形勢要求邊設(shè)計邊建設(shè),建成三年后,遇大洪水,十八門閘橋行水能力不夠,攔河大壩被迫炸開。河灘上的殘壩,周邊用巖石加固起來,形似人們用布將頭發(fā)包裹起來的裹頭。故黃河河道南側(cè)的殘壩稱南裹頭,河道北側(cè)的一小段殘壩叫北裹頭。</p> <p class="ql-block">  南裹頭也是枯河注入黃河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南裹頭的枯河水總是水平如鏡,像條水溝。)</span></p> <p class="ql-block">  幾年前第一次來南裹頭,被這里的美景驚到了。清碧的河中湖,芳草萋萋的河中沙洲,大片的白沙灘及岸邊的老榆綠柳,遼闊壯麗,美不勝收。至于落日長河,皓月當空,更是攝人心魄,其味無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南裹頭2021年圖)</span></p> <p class="ql-block">  黃河多變。今年“河中湖”和白沙灘都變了模樣,但景色依然驚艷,令人心醉。</p> <p class="ql-block">  天晴的黃昏,來南裹頭看看黃河,在水天相映的落日金輝中,用一壺茶,或一杯酒,靜待明月清風相拂。 </p><p class="ql-block"> 有三五朋友聚談,更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