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2px;">二連故事(之十四)</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今天我們繼續(xù)發(fā)布(二連故事)之十四集,也是我們《鴨蛋河的訴說》這本書的最后一位知青作者文章的第二部分?!捶ツ緢龅娜杖找挂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本期作者:趙樹森</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作者簡介:我是68屆初中畢業(yè)生,畢業(yè)于天津塘沽五中,1969年5月6號由塘沽南站出發(fā),于5月8號到達鶴崗,分配到二師十三團二連,從事農(nóng)工,基建,伐木,機務(wù)排等工作。1974年9月調(diào)回到天津,就讀于天津醫(yī)學(xué)院,1977年畢業(yè)后分配至新港船廠職工醫(yī)院外科,直至2012年在新港船廠退休。</span></p> <p class="ql-block"> 七,伐木場的日日夜夜</p><p class="ql-block"> 1969年10月中下旬左右,北大荒的冬季就要來臨了。二連戰(zhàn)友們在將近一個夏天的努力,經(jīng)過和泥,脫坯,打地基,碼坯,上大梁等艱苦的工作,終于蓋成了兩幢土坯宿舍房。南邊的是男生宿舍,北邊的是女生宿舍。 我們總算告別住了半年之久的低矮、潮濕、擁擠的帳篷。大家高高興興地搬進了自己親手蓋起來的新房子。 可是在住進新房子的喜悅心情還沒有消退的時候,我們班接到了新的任務(wù)——山里伐木。 當(dāng)時我們的班長是肖得奎,同班的戰(zhàn)友還有張虹天和蘇應(yīng)援,其余的人員記不太清楚了。當(dāng)時我的身高1米7,體重只有110斤,就這樣我的身體狀況在班里還算比較好的,再好一點的也就是班長肖得奎了, 比我稍微魁梧了一些。整體上講,我們班在連里是屬于那種身材弱小的班組。 當(dāng)時我們的年齡只有十六七歲,按照現(xiàn)在的法律規(guī)定還是未成年人,肖德奎比我們稍微大一些因此顯得成熟了一些。 </p><p class="ql-block"> 伐木這個詞匯對城市里長大的男孩子來說,有著一種新鮮與刺激的誘惑,我們這些剛離開學(xué)校大門走向社會的學(xué)生,不要說伐大樹了,只怕連一棵小樹也沒砍過。在新鮮與刺激之外,我的潛意識中似乎也存在著對某種危險的擔(dān)憂。 </p><p class="ql-block"> 執(zhí)行伐木任務(wù)的時間是一個冬季,時間長達將近半年,所以大部分人有一種舍不得離開連隊,舍不得離開家的感覺??墒敲钊缟降梗?盡管大家懷著各種復(fù)雜的、糾結(jié)的心情,還是在極不情愿的情況下出發(fā)了。 我們在副連長張建元(大家都尊敬的稱呼他為張隊長)帶領(lǐng)下,坐著拖拉機拉著的大爬犁,拿上自己的背包,帶上了伐木所需的工具。這些伐木工具我們以前不要說沒見過,連聽說過都沒有。兩個人用的大鋸(俗稱快馬子)三把、單人用的大刀鋸七八把,長把砍斧八九把等工具。我們那時連電都沒有,就更不要想什么現(xiàn)代化的電鋸了。</p><p class="ql-block"> 拖拉機拉著我們奔向連隊北面的大山,七拐八彎地繞過了幾個山頭,用了將近半天的時間終于到達了目的地。這是一個較為平坦的谷底,當(dāng)中有一條小河穿過,當(dāng)時河水已經(jīng)結(jié)了冰,人走在上面沒有任何問題。 小河將山谷分為南坡與北坡,北坡較低,地勢平坦,面積很大。一個提前已經(jīng)搭好的毛氈帳篷坐落在北坡。帳篷外雪地上留下了拖拉機拉 著爬犁駛過的痕跡,這也就是通向山外回連隊的雪中道路。再向前沒有路了,是一片白茫茫的雪原。</p><p class="ql-block"> 帳篷內(nèi)用樹條子搭起了對頭的兩個床鋪,鋪上了烏拉草與席子,一個床鋪可睡六七個人。帳篷當(dāng)中的地上橫放著兩個大汽油桶,桶蓋部位開了一半的口,桶底部位開一小孔連接著煙囪伸向帳篷外,是取暖用的。帳篷外邊還有一個小馬架房,是食堂做飯用的,大家各自選好了睡覺的位置,鋪好了床,簡單吃了午飯。下午團里找來林業(yè)方面的人員給大家上了一堂培訓(xùn)課,講解了關(guān)于伐木方面的基本知識及技術(shù)要求、注意事項等。聽完了培訓(xùn)課以后, 我們才明白原來伐木并非這么簡單,不是拿著大鋸把樹鋸斷就算完了。 伐木必須要注意選材、樹冠尺寸的統(tǒng)計、生長的傾斜度、當(dāng)天風(fēng)力的大小以及根據(jù)每棵樹的粗細(xì)所設(shè)計的上、下口與間距等一系列的規(guī)則。 一棵大樹是否可以在我們的手上順利地倒下,上述的各種因素必須綜合分析。將有利的因素放大,不利因素縮小到最小才能在大樹倒地所發(fā)生巨大的沖擊時,不會對我們自己產(chǎn)生危害。老師最后又重點講了如何注意安全這個重要的問題。 我們伐木作業(yè)的地點就在帳篷對面的南山坡上,跨過已經(jīng)凍冰的小 河就到了,當(dāng)時的伐木計劃是把整個南山坡從坡底至山頂,所有樹木 均伐倒(稱之為剃光頭)。當(dāng)時我問過為什么要全部剃光,回答說,按地理位置我們所在的地方屬于小興安嶺山脈的外周,屬于雜木林地帶, 這些雜木經(jīng)濟價值不高,把這些雜木剃光后,是為明年開春后種植松樹苗做準(zhǔn)備。聽了這番話我們才發(fā)現(xiàn)對面山坡上基本上沒松樹,山坡上的樹木粗細(xì)不均、間距不等、黑白各異。老職工告訴我們再往里翻過兩座山才是松樹林地帶呢。</p><p class="ql-block"> 帳篷四周全部被銀光閃閃的白雪覆蓋著,離帳篷不遠(yuǎn)的地方有一處隆起的地面形成一個大緩坡,越向前越高,中央冒著白煙。我們爬上去一看,原來這是一個泉眼。有臉盆大小,用手一試還有些溫度,水中不時有氣泡冒出來,形成白煙。我趴在地上喝上一口,一種清澈甘甜之感直沖咽喉,雖然事隔多年,現(xiàn)在依然能夠回憶那種滋味。要是每天都喝那樣水的話,想不長壽都辦不到。 這是一眼溫泉,整個冬天也不會封口,因它不停地往上冒水,所以 這眼泉水將是今后我們的生活用水。大家在路過泉眼的時候,經(jīng)常趴在泉邊喝上幾口,這就是帳篷安置在這里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我們伐木作業(yè)中,無法帶水上山,這里天氣嚴(yán)寒,不論用什么容器盛水,時間不長就會凍成冰塊。在山上渴了只能用手捧雪吃,有一次在山上,一位老兄渴了用大刀鋸鏟了點雪,用舌尖舔著吃,結(jié)果舌尖被粘到鐵鋸上,使勁一拉舌頭被撕下了一層皮,痛了好幾天。 事實教育了大家,在北大荒的冬天一定不能用舌頭或已濕了的皮膚與 任何鐵器相接觸。否則就給你個厲害看看。</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飯后,我們整理了伐木所用的工具,銼 鋸、斧子等,然后由張隊長帶領(lǐng)著大家向伐木地點——南山坡進發(fā)了。蘇應(yīng)援因個子太矮,決定把他留在宿舍,負(fù)責(zé)每天晚上給大家在大汽油桶內(nèi)燒木頭柈子取暖。</p><p class="ql-block"> 到了南山坡底下往上一看,好多種樹,粗細(xì)不均。最粗的要三四人合抱,最細(xì)的有大腿粗細(xì)高矮不一,張隊長帶著我們趟著雪,走向半山坡。雪的深度分布不均,一般的時候雪只到腳脖處,但有時雙腳會突然陷下去,大雪一直沒到腰部,深山里的雪很干凈,爬出來 就是了。 放眼看去整個山坡實際是一個面向南的山溝,兩面加在一起大約有幾里地的范圍,面積真不小。我們一邊走一邊觀察詢問,認(rèn)識了幾種樹,柞樹、白樺樹、椴樹、水曲柳等等。這里主要以柞樹及白樺樹為主,也遇上過叫不上名的樹種。 張隊長帶領(lǐng)著大家轉(zhuǎn)了一圈,讓大家熟悉了作業(yè)場地后開始了伐木工作。從這一刻開始,在這原來荒蕪凄涼的山溝里每天響起了“上山倒”“順山倒”“橫山倒”的喊聲。</p><p class="ql-block"> 山中伐木的規(guī)矩是,當(dāng)你伐的樹開始要倒下的瞬間,要用喊聲告訴周圍的人樹冠落下的方位。被伐的大樹自傾斜到完全落地,會有幾秒鐘在空中移動的時間,假如樹冠倒下的位置一旦有人,你的喊聲能夠引起他的注意,利用這寶貴的幾秒鐘時間躲避危險。這也是自古以來伐木工人千年不變的硬性規(guī)定。所謂上山倒、順山倒、橫山倒是指樹冠倒下時的方向。張隊長把我們的生活、工作都安頓好后,就回連隊忙其他的工作去了。以后張隊長隔三岔五地就帶些給我們補充的食物來看望大家,但大部分時間都是當(dāng)天來當(dāng)天走。整個冬季的伐木工作就是我們十幾個毛孩子,在沒有連隊領(lǐng)導(dǎo)、沒有伐木經(jīng)驗的情況下獨立完成。在遇到危險和困難時,只能依靠頑強的毅力、知難而上的精神,群策群力的去勇敢的面對。 隨著伐木工作時間的推移,我們的經(jīng)驗也多了起來,我們越發(fā)感覺到伐木工作存在著巨大的危險。比如:當(dāng)你要伐倒一棵樹時,先看粗細(xì),估計高度,樹冠范圍,該樹在山坡上生長的方向,還要考慮當(dāng)天的風(fēng)力、風(fēng)向等;還要觀察周圍是否有障礙物等,在確定了樹倒向后,選擇你自己伐這棵大樹的位置,并選擇好一旦出現(xiàn)危險自己的逃生路線。</p><p class="ql-block"> 采伐一般是在樹根距地面往上約10公分左右,先在樹木將要倒的方向鋸出約1/3的下口,然后在鋸口對面,下口往上5~6公分處平行開始 下鋸,直至大樹轟然倒下。伐樹時必須有上、下口,當(dāng)上下鋸口處理不好時則會出現(xiàn)劈柈子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是樹芯還未鋸斷、但是整棵大 樹從中間突然裂開,樹冠的重力將大樹縱向撕裂開,樹芯中間的未鋸 開部分與樹還牢牢地結(jié)合一起,大樹還得倒下,出現(xiàn)了樹中間部分不規(guī)則地向上1~2米與大樹分離,樹芯殘留在樹墩上直立著。這時非常危險,因為大樹倒下時受各種力量的牽拉并不是按你原先所設(shè)計的方向倒下,而是向前、向后或兩側(cè),往往讓你沒有躲避的時間,只能靠你自己的反應(yīng)能力及命運的安排了。這種事情在自己身上就發(fā)生過了好幾次,越是傾斜較大看似極容易倒下的大樹越容易發(fā)生此類危險,好在依靠老天的保佑,每次均都化險為夷,沒有造成大的傷害。 劈柈子情況還不算是最危險的,最危險的是樹掛。當(dāng)一棵大樹被 伐倒時突然變向倒向了另一棵離得較近的大樹,兩棵大樹的樹冠相互交叉在一起,傾斜的大樹所有的重量均靠在了另一棵沒有伐倒的大樹 身上。一直一斜的兩棵樹牢固地連接在一起這種情況稱為樹掛。此時直立的那一棵還需要伐倒。可是樹冠中心力變化了,直立大樹的傾斜度變化了,傾斜大樹在直立大樹倒下時(等于兩棵樹同時倒下)所帶來的牽拉力、樹根部的滑行方向也將發(fā)生變化。直立大樹在倒下瞬間, 樹冠沖力向下,其糾結(jié)在一起的樹杈會因為松解而突然使第一棵被伐倒的樹干發(fā)生與原本所設(shè)計的方案反方向的變化。由于不確定的因素 很多、變化很大,操作者往往會被第一棵傾斜的大樹所傷。處理樹掛會帶來的巨大危險。,這種情況我們遇到大概三次,前兩次比較簡單,因樹干比較細(xì),樹冠比較輕,比較輕松地就解決了。第三次是兩棵約兩人合抱的柞樹掛 在了一起,高約10多米,風(fēng)吹著樹冠輕輕地擺動。當(dāng)時想得很簡單, 最好利用大風(fēng)的力量將第一棵樹吹倒,因此我們沒有去管它,繼續(xù)伐其他樹。</p><p class="ql-block"> 過了十幾天,在經(jīng)歷了兩次大風(fēng)后,掛著的樹依然沒有脫落。沒有 辦法,我們只好去伐那棵直立的大樹。在一個沒有風(fēng),光線又好的天 氣里,全班人員集中在掛樹旁邊研究解決方案,最后確定一個人下鋸伐樹,四個人站在遠(yuǎn)離大樹二十米以外,分成東、西、南、北四個方 向觀察樹冠的倒向,隨時提醒操作者。其余人員找來一根大繩,約30 米長拴在了大樹的身上,在伐倒時拽著它,使其按設(shè)定方向倒下。一 切準(zhǔn)備就緒后,開始了操作。為了不影響操作人的注意力,我們誰也 沒有發(fā)出聲響,連一聲咳嗽聲都不讓自己發(fā)出,大山之中除了刷刷的 鋸樹聲,周圍沒有任何其他聲音,不知用了多長時間,當(dāng)順山倒的聲 音從操作者口中喊出時,兩棵大樹按照預(yù)定方向有驚無險轟然倒下。 別人的感覺我不知道,而我的感覺有一種從上帝之手掙脫出來的感覺。 因為當(dāng)操作時心臟處于極度緊張狀態(tài),大腦高度集中,全身所有的細(xì)胞全部激活起來,大腦、眼睛、耳朵及四肢處于最靈敏狀態(tài)。一旦有 情況,第一時間要做出判斷,同時身體要有所行動,將悲劇減小到最 低范圍。說是在鬼門關(guān)走了一趟并不為過。危機處理過后,大家跑到 了一起擁抱了起來,飽嘗勝利的喜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小興安嶺的一個 小山包。圖片截自網(wǎng)絡(lu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雜木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人工伐木,確定方向。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山泉水。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鋼鋸人工伐木。網(wǎng)絡(luò)截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山倒嘍嘿”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023年8月,二連完成立碑儀式后,游覽伊春五營森林公園??吹疆?dāng)初的類似情景,激動又親切……抬木頭前左:本文作者趙樹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先生(兵團戰(zhàn)友付力)做了個小視頻,使五十多年前的情景再現(xiàn)……。</span></p> <p class="ql-block"> 那一年的伐木中,有一件不能不說的事情,那就是“命大之人”張虹天,他那時身高約1米68,瘦瘦的,一副弱不禁風(fēng)的模樣。 有一天下午,不記得是誰放倒了一棵大樹,這時張虹天恰好走到 了樹冠落下之處,轟的一聲,他被樹冠拍在底下。當(dāng)時我聽到有人喊了一聲“砸人了”,于是馬上放下手里的工作,拼命地跑了過去,大家 也都和我一樣迅速地跑到出事地點。只見張虹天趴在雪地上,背朝上, 樹冠折斷后的枝條散落地壓在他的身上,他一動不動地趴在那里。當(dāng) 時我的大腦轟的一下成為一片空白,傻傻地站在那里,大家也都站在 周圍不知該怎么辦。 過了一會兒,我稍微清醒了一點,想到應(yīng)該趕緊把大樹搬開,可 是一看大樹傻眼了,這棵樹有兩人合抱的粗細(xì),加上十米多高的樹冠,重量至少有幾千斤,我們手頭沒有合適的撬動工具,搬動大樹談何容易。有生以來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真有叫天天不應(yīng)、叫地地不靈的感覺。有人蹲在地下喊虹天的名字,我伸出手去拽虹天,拽了半 天也沒拽動。又過了十多分鐘,樹底下的虹天突然動了一下腿,大家更著急了,喊著虹天的名字,又過了一會,虹天能說話了。我蹲下問他“你感覺哪里受傷?還能不能動?”沉默一會,虹天回答感覺還行。 于是大家開始在虹天的兩側(cè)扒雪。當(dāng)他周圍雪都被清理后發(fā)現(xiàn),他被 砸到在一個與他身體大小相等的小雪坑中,頭部上方十公分處恰好有 一個手臂粗細(xì)的樹枝,在高出頭部約5公分的地方支撐住了樹身,這個 樹枝攔住大樹繼續(xù)砸向虹天的頭部,救了他一命,虹天身體的兩側(cè)及腳下也有許多不同粗細(xì)的被折斷的枝杈,支撐著整棵大樹,幸運的是 虹天身體上方的樹身平滑如鏡,沒有一根枝杈。 大家七手八腳從大樹的空檔里,沿著枝杈的空隙把虹天拽出來了。 他坐在地上喘息了一會,慢慢地站起來,活動活動身體,奇跡出現(xiàn)了, 虹天被這么大的樹拍倒,除了臉上有很淺的細(xì)樹枝造成的擦痕,全身上下竟沒有一點傷痕。虹天真的是大仙級的人物,上天保佑他能夠遇難呈祥。 通過這一事件,以后大家在伐木工作中都吸取了教訓(xùn),采伐時拉大了距離,相互之間都處于各不干擾的狀態(tài),有事情需要行走時必須先看清周圍環(huán)境方可行動,此后再也未發(fā)生類似的事件。隨著時間的延長,我們伐木的經(jīng)驗越來越多,技術(shù)越來越好,快速地進軍到了山頂。</p><p class="ql-block"> 當(dāng)1970年的春節(jié)來臨之際,我們結(jié)束了緊張的采伐工作,轉(zhuǎn)入了整理碼堆的工作(山里稱之為規(guī)楞)。 在采伐過程中,每一棵伐下的樹都立即被砍掉枝杈,最大限度的保留直行樹身的取材,然后將其截為4至8米長的圓木材。 在南山坡谷底西側(cè)有一較平整的地段,面積很大,被準(zhǔn)備成了整理原木的堆場。拖拉機將山上東倒西歪的各種尺寸的圓木材拉至堆場內(nèi),我們的工作則是把不同樹種不同尺寸的原木分門別類的碼放整齊。 要想人工抬著木頭把它們碼齊,必須兩個人一組使用抬木頭的工具, 才能抬動。抬木頭的工具是一副卡鉤和一根圓圓的中間粗兩頭細(xì)的抬桿,因此也把抬木頭的工作稱為上桿。我們現(xiàn)場共11人,只能分成5組,剩余1人打雜,打下手測量尺寸 等工作。我和肖德奎個頭高矮差不多,于是我們倆組成一組,負(fù)責(zé)第 一桿,就是負(fù)責(zé)圓木的最大一頭。 抬木頭的各種動作,包括上肩、邁步都必須整齊劃一,喊號子就成了抬木頭整齊劃一的指揮。當(dāng)時我是負(fù)責(zé)喊號人之一。堆料場工作開始后,每天都會響起了“準(zhǔn)備好了嗎?哈了腰地掛哇,抬起頭哇,直起了腰哈,邁步走啊”。前面的幾句是固定模式,后面的口號則可根據(jù) 當(dāng)時的情景及事情隨意編排,如“今年的雪啊,真叫大啊!快快看呀, 馬上到了”等等。我每喊一句后,其他人員則跟一句“嘿呀”。這項工作要求所有上桿人員,第一需要心齊,第二需要步伐一致,左右腿不能邁錯,第三需要直起腰以后中途不論出現(xiàn)什么情況每個人都必須堅持到目的地,直到放下桿方可泄勁。如果途中某一人一旦泄了勁,馬 上會造成不平衡,重量突然朝一側(cè)加大,輕則將大家的腰閃了,重的可能造成滑桿,引起在堆上的圓木滾動造成人員的傷亡。 伐木工歷來有一規(guī)矩,當(dāng)木材較大,十個人喊號抬不起來的時候, 不能增加人,只能減少一組成為八個人。明確的解釋是人多心不齊, 勁使不到一塊。一般而言變成八個人抬時,往往很順利地就完成。當(dāng)然前提是,該圓木料目測應(yīng)該10人抬起沒問題,超出10人抬起的可不在這種范圍之內(nèi)。 現(xiàn)在我逐漸地明白了“人心齊、泰山移”的道理,在減少人員的情況下,剩余的人員知道自己所承擔(dān)的重量在加大,身體就會處于緊張狀態(tài),各自調(diào)動了自己身體內(nèi)的潛能,加強了協(xié)調(diào)性。減少的往往是最小頭的人,由于小頭重量輕,平攤在其他人身上,增加的重量也并不算太大。抬桿工作屬于重體力活,真是耗費體力,我們經(jīng)過不斷地實踐,摸 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把每天分配成幾個時間段,在不同的 時間段干不同的活。 第一階段為每天早上到工地后兩小時之內(nèi),由于那時體力充沛,所以先抬粗重,以柞木為主尺寸長的;第二階段為午飯前,這時由于體力消耗了所以抬些尺寸稍短的; 第三階段為下午剛上班后,這時為樺木、楊木等輕些的木材為主;第四階段為下午收工之前,抬一些較小尺寸的。 按照這四個階段分配工作,就合理的調(diào)配好一天的體力支出,既保證了工作的安全順利進行,又保證了第二天有充沛的體力繼續(xù)工作。 碼垛的第一步將那些比較粗,估計10人都抬不動的大圓木用撬棍撬 起,下面放進手臂粗的小原木作為滾輪,然后利用滾動的方式,將大原木滾動至碼放堆位地方,整齊排列好作為第一層。然后進行第二層、 第三層、第四層的碼放。 隨著碼垛的不斷增高,再向上碼放時就要向上搭跳板了,跳板分為 一、二、三級,每增加一級跳板高度上升一大截,危險性也會隨之增 加,這對所有抬桿的人員,在步伐的一致性,穩(wěn)定性和協(xié)調(diào)性的要求 也越來越高。只有抬著沉重的木頭走過跳板后,才真正能體會到勁往 一處使,水往一處流的感覺。 白雪覆蓋的山林中給了我們伐木的知識,同時又讓我們獲得了認(rèn)識樹墩的年輪和在山林中方向的辨別等知識。那些高出我們幾倍、幾十倍的大樹被我們踩在腳下,在這種力量對抗中,我們是勝利者。 四月中旬以后河水冰層開始融化,冬季的伐木工作在全班同志共同的努力下,克服了種種困難,勝利結(jié)束了。全班人員全部安全地回到連隊。</p><p class="ql-block"> 每當(dāng)回想起那一冬天的經(jīng)歷,自己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全班戰(zhàn)士在年少無知,毫無經(jīng)驗的情況下,發(fā)揚了集體主義精神、大無畏的精神,發(fā)揚了勇于承擔(dān)風(fēng)險,群策群力,避免蠻干的精神,勝利完成了伐木任務(wù),全體安全返回二連。 這是我終生難忘的一個冬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92年春節(jié),北京知青聚會后,74中戰(zhàn)友合影留念。照片左一:本文提到的“命大之人”張宏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人工搬原木。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023年8月,二連戰(zhàn)友重返二連舉辦立碑儀式后,順路去伊春,這是伊春五營森林公園的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本文作者趙樹森,面對雕塑,猶如置身其間,五十多年前的情景再現(xiàn),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不忍離去……(攝影付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以上照片均為伐木后“規(guī)愣”環(huán)節(jié)。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023年8月,伊春五營森林公園:裝運原木的拖車。二連天津戰(zhàn)友王宗志與趙樹森(本文作者)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023年8月,伊春五營森林公園,五十多年前的情景再現(xiàn),激動萬分?!г绢^排左(本文作者趙樹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親愛的朋友!二連故事:《鴨蛋河的訴說》到今天為止,就全部連載完了。一直以來得到了那么多認(rèn)識的,不認(rèn)識的朋友的關(guān)注和點贊,更有那么多朋友的贊美之詞,令人感動!在此深表謝意!也代表作者表示感謝!</span></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