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珍貴的技藝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道路。桑皮紙制作工藝,便是其中一顆閃耀著獨特光芒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 親愛的朋友們,在山西省高平市,曾經(jīng)流傳著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有女不嫁永錄村,每日起來站墻根。”這可不是一句尋常的調(diào)侃,它背后反映的正是當年永錄村桑皮紙業(yè)的空前盛況。 那時的永錄村,家家戶戶都精通造紙之術(shù),以紙為業(yè)。永錄村的女人們,每日不辭辛勞,重復(fù)著將撈起的紙貼曬到墻上的工作。 大家瞧瞧這古樸泛黃的桑皮紙,略顯粗糙的紋理,卻有著“紙中之王”的美譽。每一張紙,仿佛都在低聲訴說著那些久遠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永錄桑皮紙的魅力就在于它純天然的原料和純手工的造紙過程,與精湛工藝完美融合。正因如此,才造就了永錄桑皮紙的傳奇,也讓生生不息的晉桑文化得以傳承和發(fā)揚。 </p> <p class="ql-block"> 桑皮紙制作工藝繁雜,分備料和制造兩個階段,總共要歷經(jīng) 36 道大工序、72 道小工序。從最初的剝皮,到浸潤、撿皮,再到灰漚、化穰、洗曬碾料,直至最后的打漿、撈紙,每一道工序都飽含著匠人的心血與智慧。</p> <p class="ql-block"> 然而,在現(xiàn)代工業(yè)化的浪潮沖擊下,這一古老的技藝逐漸式微,面臨失傳的危機。但就在這艱難的時刻,有一位名叫王志寧的地道農(nóng)民挺身而出,用他的堅持和“倔強”,守護著桑皮紙手工制作這一千年技藝。</p> <p class="ql-block"> 王志寧生長在桑皮紙的發(fā)源地,從小耳濡目染,對桑皮紙制作有著深厚的感情。當周圍的人紛紛放棄這一費時費力的傳統(tǒng)手藝,投身于更能帶來經(jīng)濟效益的工作時,王志寧卻選擇了堅守。他默默地守在簡陋的紙槽間,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用心鉆研每一道工序,力求將桑皮紙制作得更加完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志寧的堅守并非一帆風(fēng)順。資金的短缺、技術(shù)的難題、市場的冷淡,都曾讓他感到迷茫和困惑。但他從未想過放棄,始終堅信桑皮紙的價值和魅力。在他的努力下,桑皮紙的質(zhì)量不斷提高,逐漸受到了一些文化愛好者和藝術(shù)機構(gòu)的關(guān)注。</p> 王志寧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堅守,更是一種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和傳承。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那些古老的技藝并非過時的遺物,而是承載著歷史記憶和人類智慧的瑰寶。 <p class="ql-block"> 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我們需要更多像王志寧這樣的守護者,讓千年技藝得以延續(xù),讓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中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讓我們向王志寧致敬,也期待桑皮紙這一古老的技藝能夠在未來的歲月里繼續(xù)綻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 攝影:郭國偉,筆名郭中海,中國攝影著作協(xié)會會員 ,山西省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山西省第二屆青年攝影十杰。作品多次在國內(nèi)、外影展(賽)中獲獎,并入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大地上的山西》等各種專業(yè)型書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