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樸園,是我前年,一個午睡醒來后為小時候的家取的。因為家里有個很大院子,所以取了看似素凈卻傲嬌的名字。<br>我們家的小院是解放后土改分得的,是前面大院的后院。<br>后院與前院同屬一家,只是前后院子天差地別。前院,亭臺樓閣,屋舍一井一井,廊道的柱子,小時候的我們都抱不住。整個建筑雖已經(jīng)歷百年風霜,卻依然昂首屹立貴不可言。<br>我們所得的后院,實際上就是一大塊荒地,外加兩間放雜物的茅草屋。<br>土改的時候,親公親婆本可以分到像樣漂亮的房舍,可親公親婆不敢要,也許不是自己掙下的,他們覺得住的不安心。<br>拿到小院的那一刻,我想親公親婆是很滿足和感激的,因為他們終于在太倉有了自己的產(chǎn)業(yè),不再是一窮二白的人家了。他們感謝共產(chǎn)黨,感謝共產(chǎn)黨的土改政策讓他們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家。<br>親公出生海門,兄弟四個,親公最小。親公雖然生在鄉(xiāng)野,卻生得劍眉星?煞是好看,他性格活潑,好動伶俐,很討人歡喜。<br>親婆也是海門人,她的家庭情況我了解不多,倒是在2000年回海門尋親時見到了她的妹妹,一個近百歲的老人。<br>親婆沒讀過書,不認識字,可她卻無師自通學會了心算。人家要用算盤算賬,她只要有人報數(shù)字給她聽,加加減減的,立馬就能半分一厘都不差地報出合計數(shù)。她的聰慧,常常讓人驚嘆不已。<br>親公有個姑媽早年嫁到了太倉,姑媽喜歡親公這個侄子,看他成婚后養(yǎng)家壓力大,提議他來太倉討生活,也好有個照應(yīng)。當時的太倉要比海門好,海門常有自然災(zāi)害,太倉風調(diào)雨順,也不排外,掙錢路子多點。<br>就這樣,十八歲的親公離開了親婆和剛出生的大伯,來太倉投奔他的姑媽了。<br>親公沒讀過書,沒有文化的他來到太倉,只能憑力氣去做了黃包車夫。<br>親公年歲雖小,但他體力好,靈活,嘴巴甜,又愛干凈。他的黃包車每日都擦得錚亮,車上鋪的墊子清清白白,干干凈凈,客人一見心生歡喜,坐上車,他跑起來又快又穩(wěn)。親公說,只要坐過他拉的車,都成了回頭客。<br>一年過后,親公租下了南牌樓老虎灶東面小院的房子,回海門接來了親婆和大伯。<br>因為親公的努力,他們的小家總算在太倉落腳了。<br>親公親婆來太倉后有了一個的女兒,只是親婆生她的時候遇到了日本飛機扔炸彈,一出生就夭折了。后來親公親婆又有了二伯,爸爸,大姑,小姑,還好,五個子女有驚無險地長大。<br>親公親婆來太倉一年又一年,盡管他們踏實能干又肯舍力,掙的錢也只夠費勁巴拉地養(yǎng)大五個子女。<br>自從有了這個小院,親公親婆不再租房住了,他們是真正有家的人了,政府發(fā)的土地證書,被他們視作珍寶。前年我看到了這張泛黃的手寫證書,感嘆小姑保存的真好,并提議小姑把它捐給檔案館。小姑拒絕了。也許這張證書對小姑另有深意,我唐突了。<br>親公親婆每日辛苦勞作,掙錢,空閑的時候就拾掇小院。他們不怕辛苦,只為讓這個小院越來越有家的樣子,這樣在外工作的大伯二伯也有歸來的地方。<br>六一年八月,親婆因為長期不知惜力地拼命干活,身體透支嚴重得了食道癌,沒過多久就去逝了。享年五十四歲。<br>六八年,親公集全家之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一家人帶著親婆的心愿,終將兩間茅草屋建成了四間瓦房。<br>小院的小具規(guī)模,是親公一點點拾掇出來的。等我有了記憶,小院已是生機勃勃,有模有樣了。<br>小院是親公是按照自己的審美和生活習慣弄的。小院有整齊劃一的菜田,汲水的井臺修整得方方正正。院里有供曬東西和活動的地方,菜地有排水的小渠,雨季來了,多余的水就會順著小渠排出。我們家的小院,從來沒有在雨季被淹。<br>我們家的小院最富有的是:四季都綠油油的菜園;最歡樂的是雄雞早上的鳴叫和母雞下蛋時咯咯噠噠的低聲吟唱;最靈動的是淘氣的母橘貓,時而上房揭瓦時而上樹抓鳥:最美的是井邊一棵野生的梅子樹,雖然果子酸澀,卻在剛過春寒的時節(jié)綻放出一樹銀花。<br>對小院我們有很多溫暖的記憶:有驕陽里迎著熱辣盛開的黃澄澄的向日葵;有煮熟,正在曬的毛豆結(jié)。<br>向日葵成熟了,親公用手扒下葵花籽,曬干炒熟給我們當零食。親公炒葵花籽時,葵花籽被溫熱的鐵鍋激出的香味,能飄滿整個院子。我們饞得都圍到親公邊上,急切地問:好了吧,應(yīng)該熟了吧!<br>也是在這個毛豆成熟的時候。菜地里親公種了很多毛豆,一部分的毛豆結(jié)親公摘了拿到菜場去賣了,一部分毛豆結(jié)剝出毛豆粒做菜給我們吃,還有一部分毛豆結(jié),親公用灶上的大鐵鍋煮,煮熟的毛豆結(jié),親公先瀝干水吹一吹再倒到提前架起鋪開竹簾子上曬。留著太陽溫度,潮拗拗的毛豆結(jié),太誘人了,常常是親公一邊煮一邊曬,我們一邊玩一邊吃,親公為留點毛豆結(jié)讓過年回來的堂哥堂姐表弟一起嘗嘗,那可真是“虎口奪食”與我們斗智斗勇。<br>親公打理拾掇的家,干凈整潔,煙火氣十足。食材不豐富,我們飯桌的菜肴照樣食色生香。<br>親公親婆親歷親為建起的家,不但有溫度,還有期待。他們期待子女都能去讀書,將來做個有用的人。<br>父輩這一代很爭氣,也許是有親婆聰慧基因的加持,個個讀書好。<br>大伯學齡時就有了份工作,是給大戶人家的少爺做書僮。少爺在課堂里學習,大伯在窗外等待??纱蟛险n比課堂里學生還要認真,還要帶勁。他的好學,讓私塾的先生很感動,先生讓大伯帶個小板凳每日坐到課堂來聽課。<br>大伯的聰明好學很快讓很多人知道,后來二伯我爸爸他們上學都免費,他們也沒有讓推薦人失望,個個學習成績優(yōu)異。大伯雖然只上了幾年私塾卻也是能寫會算。<br>后來,二伯去了華東政法學院深造,我爸上了蘇州中醫(yī)學院,成績優(yōu)異的大姑讀了衛(wèi)校,小姑畢業(yè)于蘇州醫(yī)學院。<br>那樣的年代,很多并不十分困難的家庭,子女都早早出去掙錢幫襯家里。可親公親婆呢,只要還有能力就全力支持孩子們讀書。這估計要感謝大伯帶了個好頭,他讓親公親婆看到了家庭未來別樣的希望。<br>大伯雖然沒能像兄弟姐妹那樣有機會繼續(xù)讀書,但小小年紀出門做學徒的他,仍然愛學習。后來大伯到嘉定木材行業(yè)工作,勤奮又愛鉆研的他很快就成為行業(yè)翹楚 ,年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他與人和善,專長突出,還走上了領(lǐng)導(dǎo)崗位。<br>二伯,大學畢業(yè)分配到了上海長寧區(qū)公安局工作,后又去了長寧區(qū)政協(xié)。二伯調(diào)離公安系統(tǒng)后,仍學以致用,向長寧區(qū)法院提出了法院應(yīng)設(shè)立少年法庭的構(gòu)想。后經(jīng)長寧區(qū)法院的建構(gòu),八四年少年法庭開始運作,取得顯著的現(xiàn)實意義,很快少年法庭在全國推廣開來,直至現(xiàn)在。二伯也被政法系統(tǒng)譽為“少年法庭”之父。<br>我爸爸也個好樣的,他小時候吃過生活的苦,他深知貧窮的無奈。他中醫(yī)學院畢業(yè),成為了那個年代不多的學院派中醫(yī)生。上世紀六十年代年代缺醫(yī)少藥,也鮮少有醫(yī)生愿意出診,我爸爸是不管刮風下雨,還是暑熱炎炎,他都是無償且隨叫隨到,碰到實在是無力買藥的病人,他還會自己貼錢。工作沒幾年的他,因為醫(yī)德因為醫(yī)術(shù),贏得了很多人信任和尊敬。有人抓到了魚,自己舍不得吃,拿來我家。種了西瓜,最大最甜的也要送來。記憶最深的是個瘦瘦的老太太,送來一把用手絹裹著的黃豆。<br>雙向奔赴的醫(yī)患關(guān)系,現(xiàn)在看那得多珍貴。<br>大姑雖讀了衛(wèi)校,但她的愿望是能當個醫(yī)生。她努力學習,后來通過職業(yè)考核做小兒科的醫(yī)生。她和我爸一樣,也是以病患之急為先,獲得了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愛戴。<br>小姑,跟我們最親,因為她只比我大十二歲,比她最小的姐姐還要小九歲。小姑幼年喪母,雖然缺少母愛,但哥哥姐姐格外疼愛她。<br>小姑是個受寵不嬌的女子。文革時,初中畢業(yè)的她就回鄉(xiāng)務(wù)農(nóng)了。她年紀雖小卻刻苦耐勞,自強不息,后來因出色的表現(xiàn)被公社推薦去參加工農(nóng)兵學員的考核,最終考上了蘇州醫(yī)學院。<br>小姑同她哥哥姐姐一樣,勤奮努力,專業(yè)有成,對待病人更是認真負責。<br>大伯,二伯,爸爸,大姑,小姑終成了親公親婆的驕傲,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也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br>親公親婆是不幸的,他們前半生恰逢戰(zhàn)亂年代,掙扎求生;他們又是幸運的,趕上了好時候,共產(chǎn)黨給了他們基本的生存環(huán)境,給了他們子女平等的求學機會。<br>父輩跨越階層的發(fā)展,有親公親婆的全力支持,也是自身努力的結(jié)果。親公親婆沒文化,說不出什么高深的道理,但他們身上熱愛生活,肯吃苦不服輸,堅守善良本性的品格,成了我們家庭強大精神力量。<br>樸園,八幾年的時候就拆了,我們也遷居了好幾次,但任何一個地方都不能替代它在我們心中的位置。<br>樸園,完成滋養(yǎng)我們的使命,慢慢地又升華成我們的精神家園,讓我們時時想起,不能忘懷。<br>親公親婆離開我們很久了,大伯走了,年初二伯也毫無征兆地走了。但只要回到樸園,我們的家園,他們就還在。<br><br> 月<br> 2024年7月25日<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