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灘眾多的歷史建筑中,有一幢具有濃郁中國民族特色的建筑,也是外灘唯一一座由中國建筑師參與設計的大樓,那就是中國銀行大樓。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上海外灘?</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中國銀行大樓</i></h5> 中國銀行大樓位于外灘23號,緊鄰沙遜大廈北側,原有西文名稱:The Bank of China。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沙遜大廈(左)與中國銀行大樓(右)</i></h5> 中國銀行是舊中國四大官辦銀行之一,其前身是清政府光緒三十一年(1905)創(chuàng)辦的戶部銀行,1908年改稱為大清銀行,民國元年(1912)改組建立中國銀行,總行設北京,上海設分行。1928年總行遷至外灘23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沙遜大廈(左)與中國銀行大樓(右)</i></h5> 1843年上海開埠時,外灘23號即最初的外灘第3號租地,租地人是老資格的仁記洋行。1883年仁記洋行經(jīng)理吉浦去世,該地塊轉讓給平治門,后轉讓給阿加刺銀行,后又轉讓至葉廣公司。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仁記洋行(1860s)</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上海外灘(1882)</i></h5> 光緒二十五年(1900),上海德僑社團——康科迪亞總會(The Club Concordia)買下了這塊地,康科迪亞總會也稱德國總會(German Llub),新大樓1904年10月開始建造,1908年建成。德國總會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建筑,那時南側的沙遜大廈還是低矮的沙遜姐妹樓。 新建的德國總會大樓,是一座典型的意大利巴洛克風格的建筑,高五層,磚木結構。設計師海因里?!へ惪耍℉einrch Becker),他是進入上海的第一位德國建筑師,除了德國總會外,外灘15號華俄道勝銀行大樓、德國花園總會、德國福音教堂、德國子弟學校、德國郵政局大樓等均出自他的手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德國總會大樓</i></h5> 大樓建造時,普魯士王子阿達爾貝特(威廉二世之子)特地來上海出席奠基儀式。據(jù)稱該建筑的造價為38.88萬馬克,合中國銀元14.4萬,內(nèi)裝修為24.41萬馬克。可以說這是一幢用錢堆出來的建筑。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德國總會大樓</i></h5> 建筑每個樓面設有廊式陽臺,券式門窗,樓頂四端建有造形各異的巴洛克塔樓,中間屋面上有山墻。對于這幢美輪美奐的建筑,當時的《上海新聞》、《圖畫日報》以及《上海社會》等報刊均對它作了詳細的報道。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德國總會大樓</i></h5> 德國總會大樓建成后,成為當時外灘最華麗的建筑,也是當時上海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從1908年到1917年的十年間,這里是在滬德國旅滬僑民娛樂、聚會的場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德國總會大樓</i></h5>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1917年北洋政府對德宣戰(zhàn),德國總會被封閉。一戰(zhàn)結束后,1919年3月,中國銀行用63萬元購得該樓作為行址,1923年正式遷入辦公。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上海外灘舊照</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上海外灘舊照</i></h5> 1934年,中國銀行業(yè)務蒸蒸日上,總會的建筑也不適應銀行的要求,于是董事會決定拆除重建。1936年10月10日,中國銀行大樓舉行奠基儀式,隆重的會場由翠柏彩花和五色布幔裝點,宋子文出席并講話。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宋子文夫婦在大樓奠基典禮上</i></h5> 大樓由公和洋行的著名建筑師威爾遜和中國建筑師陸謙受共同完成,也是外灘唯一一座華人參與設計的臨江大樓。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建設中的中國銀行大樓</i></h5> 陸謙受畢業(yè)于英國建筑學院,當時供職于中國銀行建筑科,后曾任全國建筑師協(xié)會副會長。大樓由華商陶馥記營造廠負責施工,地基采用的鋼筋混凝土樁深達50米。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建設中的中國銀行大樓(右)</i></h5> 中國銀行原來打算建造一座34層的巨廈來展示自身的實力,這將是當年上海最高的大樓。但是,最終建成的中國銀行大樓高度大大縮水,只有一半的17層,這是一個至今仍未解的迷。其中的緣由有很多說法。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34層高的中國銀行大樓設計效果圖</i></h5> 說法之一是:地基完工時,南面沙遜大廈的業(yè)主維克多?沙遜得知中國銀行將建遠遠高于沙遜大廈的大樓,百般干涉,提出新樓的高度不能超出沙遜大廈的尖頂。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上海外灘舊照</i></h5> 最后迫于租界的壓力,大樓只能建到17層,樓頂比沙遜大廈低0.3米。另一說法是由于中國銀行財力不濟而最終降低大樓高度。如果當年34層的大樓建成,外灘又是另一種景象了。不過,34層的大樓未必與目前形成的外灘美麗的天際線線相協(xié)調。 1937年,正當工程即將完工之時,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掃尾工程延擱,1941年大樓成為汪偽儲備銀行的營業(yè)場所,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又歸中央銀行使用。幾經(jīng)交涉,直到1946年元旦,中國銀行才遷入辦公,此時離建造大樓時間已經(jīng)過了十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中國銀行大樓(1940s)</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上海外灘(1940s)</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上海外灘(1940s)</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上海外灘(1948)</i></h5> 新中國成立后,這里是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1979年后,這座大樓里遷入了中國農(nóng)業(yè)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分局以及中國茶葉、畜牧、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等,成為上海金融業(yè)的一個集中點。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中國銀行大樓(1990s)</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中國銀行大樓(1999,2019)</i></h5> 中國銀行大樓占地5075平方米,建筑面積32548平方米,鋼框架結構。外形屬現(xiàn)代裝飾藝術派和中華古典復興建筑,外墻青石貼面,立面強調垂直線條,細部配以古色古香的中國元素。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中國銀行大樓(2024)</i></h5> 大樓內(nèi)裝飾精致,地下室設有當時最先進的保險庫,全樓有14部電梯,各層裝有子母鐘。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精美的內(nèi)部裝飾</i></h5> 這座中西結合的摩天樓帶有濃郁的中國風:大門的兩側有頗具中國傳統(tǒng)的石獅子把守,入口九級臺階象征著無限權勢和變化的中國術數(shù),兩側雕花浮雕立柱,門楣上有孔子周游列國浮雕。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中國傳統(tǒng)的把門石獅</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大樓入口及立柱浮雕</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孔子周游列國浮雕門楣</i></h5> 建筑中式鐵藝大門,大門兩側有錢幣形鏤空花格窗,上部兩側為壽字圖案鏤空窗,屋頂則采用四方攢尖頂銅綠色琉璃瓦,檐口石斗拱裝飾,讓人驚嘆中西文化可以如此水乳交融。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鐵藝大門</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錢幣形以及壽字圖案鏤空花格窗</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石斗拱屋檐</i></h5> 外灘的建筑素以歐洲風格見長,而中國銀行大樓是外灘唯一一座具有濃郁中國民族特色的建筑,深受廣大游客及建筑愛好者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