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國家一級博物館。前身為始建于1956年的寶雞歷史文物陳列室。新館位于寶雞市濱河南路石鼓山上的中華石鼓園內(nèi),于2010年落成,為中國最大的青銅器博物館。新館館舍用青銅器出土的場景作為建筑造型,建筑面積3.48萬平方米,館藏文物12000余件(組),其中一級文物120余件,包括何尊、折觥、厲王胡簋、墻盤、秦公镈等禁止出境文物。</p><p class="ql-block">寶雞古稱陳倉,就是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那個陳倉。在它改名寶雞之前,這個名字已用過一千多年。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肅宗李亨因東南雞峰山有“石雞啼鳴”之祥兆,將此地改名寶雞,后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寶雞位于關(guān)中平原的最西端,扼八百里秦川之首,踞千里秦嶺之要,是西周京畿重地,也是虢、散、夨等西周諸侯國的封地。周王朝早期的宗廟一直設(shè)在寶雞,大多重要的祭祀、冊命儀式等活動都在這里舉行;此外,許多王公貴族在此擁有采邑,長期居住,死后亦葬于此。</p><p class="ql-block">寶雞作為西周王朝的發(fā)祥地,寶雞見證了中國青銅文明的巔峰時期,迄今為止也是全球出土青銅器最多的城市,被譽為“青銅之鄉(xiāng)”。</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陜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散氏盤,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782年),清代乾隆年間出土于寶雞。通高20.6厘米,口徑54.6厘米,腹深9.8厘米,盤底鑄銘文19行357字,為晚清四大國寶之一,現(xiàn)藏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此件為復(fù)制品。</p> <p class="ql-block">四十二年逨(lai)鼎 </p><p class="ql-block">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一前782年)2003年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四十二年逨鼎銘文鑄于器物內(nèi)壁,約280字左右。記述了逨因伐戎有功,受到周王冊封和獎勵的事情。銘文中年、月、干支月相四要素俱全,是研究西周歷法的重要資料。</p> <p class="ql-block">四十三年速鼎銘文大意</p><p class="ql-block">周宜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六月中旬丁亥這一天,王在周康穆宮。天剛亮,王就來到周廟就位。司馬壽導(dǎo)引速入中門,立中廷,北向而接受冊命。史淢受王命書冊書,王呼尹氏冊命速。王說:逨,我的顯赫高貴的文王、武王,從皇天那里接受大命,撫佑四方的諸侯方國。從前,你的先人輔佐先王,盡心操勞大命。因此,我不會疏遠、忘記圣賢的子孫們。從前,我曾冊命你輔佐榮兌管理四方的林業(yè)、農(nóng)業(yè),專供王宮使用?,F(xiàn)在,我考慮你的先祖對朝廷的貢獻,重申冊命,增高你的官職、爵秩、冊命你官司歷人。你施政辦事要時刻謹慎,不敢貪圖安逸,放縱自己。沒有依法就不要處罰(依法施政),審訊庶民要明辨是非。不公道,就不要施政辦事,不敢貪得無厭,中飽私蠢。如果貪得無厭,中飽私囊,那就是寬恕放縱,那就是欺侮那些無依無靠的人。(如果你沒有按照我告誡去施政),那就是王一人的過錯,王就沒有盡到職守。</p><p class="ql-block">王說,逨,賞賜給你矩鬯一卣,繡有花紋圖案的玄色禮服,赤色的鞋子,有裝飾的車上曲鉤,蒙以獸革的車軾,畫以虎紋的車蓋幕,彩繪的車飾,四匹馬及飾有銅飾的革質(zhì)馬籠頭等。你時刻要恭恭敬敬的執(zhí)事,不要背棄朕命。</p><p class="ql-block">逨拜稽首,接受了天子的冊命,出來,又返回周廟覲獻了朝覲的圭。逨感謝天子的賞賜,贊美王的魯休,作了祭祀朕皇考龔叔的威嚴英靈在天,逨恭恭敬敬在人間,恭敬操持完滿的德性,期望先人蓬蓬勃勃降給逨康和保佑,高官厚祿,心懷寬綽。天子的賢臣逨了了孫孫永遠享用。</p> <p class="ql-block">逨盉(he) </p><p class="ql-block">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一前782年)2003年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盉,既可以用來盛水,也可以用來盛酒。從銘文得知,逨盉是單氏家族第八代子孫逨為祭祀皇高祖單公而做的一件禮器。逨盉將天上飛翔的鳳鳥,水中遨游的巨龍、地上奔跑的老虎巧妙結(jié)合在一起,呈現(xiàn)出一幅龍騰虎躍鳳呈祥的精彩畫面。</p> <p class="ql-block">單五父壺 </p><p class="ql-block">西周晚期(公元前885年一前771年)2003年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壺,是古代重要的盛酒器之一。楊家村窖藏出土的這兩件銅壺是單五父為紀念其父親而特意制作的。斑駁綠銹中透出金色的銅體。器蓋和頸部均飾有環(huán)帶紋,腹部以一條圓突的雙身龍首為主體,交錯盤橫著多條龍紋。兩件銅壺造型雄渾、紋飾流暢,堪稱青銅壺中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逨盤 </p><p class="ql-block">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前782年),2003年1月出土于寶雞眉縣楊家村,通高20.4厘米,口徑53.6厘米,重量18.5公斤。盤底鑄銘文二十一行三百七十二字。</p><p class="ql-block">逨盤也被稱為“中華第一盤”,是一部當(dāng)之無愧的?青銅史書,詳細記錄了?單氏家族八代人的歷史,涉及?西周12位王的征戰(zhàn)和治理歷程。它被列為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現(xiàn)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是國家一級文物,也是中國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乳釘紋簋(gui) </p><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公元前1300年一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73年扶風(fēng)法門鎮(zhèn)美陽村出土,扶風(fēng)縣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高足杯 </p><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公元前1300年一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73年扶風(fēng)法門鎮(zhèn)美陽村出土扶風(fēng)縣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甬鐘 </p><p class="ql-block">西周中期(公元前977﹣前886)1976年,扶風(fēng)縣莊白村一號窖藏出土,寶雞周原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疒興(xing)簋(gui) </p><p class="ql-block">西周中期(公元前977﹣前886)</p><p class="ql-block">1976年扶風(fēng)縣莊白村一號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寶雞周原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簋是青銅禮器中重要的一類粢盛器,常與鼎搭配使用,鼎是用來烹煮或加熱肉食的炊器,簋則專門盛放黍稷等食糧。二者雖功能、用途不同,卻構(gòu)成了青銅禮器中食器組合的核心,成為"明尊卑,分上下"的標(biāo)志。</p> <p class="ql-block">疒興(xing)鋪 </p><p class="ql-block">西周中期(公元前977﹣前886)</p><p class="ql-block">1976年扶風(fēng)縣莊白村一號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寶雞周原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父乙甗(yan),是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銅器文物(公元前977-前886),收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西周青銅工具</p> <p class="ql-block">何尊 </p><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公元前1046年﹣前977年)</p><p class="ql-block">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國家一級文物,是中國西周早期一個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于陜西省寶雞市寶雞縣(今陳倉區(qū))賈村鎮(zhèn),收藏于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尊高38.5厘米,口徑28.8厘米,重14.6公斤。圓口棱方體,長頸,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獸面紋,角端突出于器表。體側(cè)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渾厚,工藝精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國字的由來</p> <p class="ql-block">筒形直棱紋提梁卣</p><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公元前1046年﹣﹣前977年)</p><p class="ql-block">1980年寶雞市竹園溝十三號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編鐘 </p><p class="ql-block">西周中期(公元前976年﹣﹣前886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寶雞市茹家莊一號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兒鼎 </p><p class="ql-block">西周中期(公元前976年﹣﹣前886年)1974年寶雞市茹家莊一號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弓魚)(yu)伯(鬳瓦)(yan) </p><p class="ql-block">西周中期(公元前976年﹣﹣前886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寶雞市茹家莊一號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帶盤夔足鼎</p><p class="ql-block"> 西周中期(公元前976年﹣﹣前886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寶雞市茹家莊一號墓出</p><p class="ql-block">土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曲柄銅匕 </p><p class="ql-block">西周中期(公元前976年﹣﹣前886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寶雞市茹家莊二號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火紋罍(lei) </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1997年扶風(fēng)縣齊家村出土</p><p class="ql-block">寶雞周原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罍?zhǔn)鞘⒕破鳎霈F(xiàn)于商代,至西周中期時,腹部下方為傾酒而設(shè)的鼻紐消失。此柔器形高大,紋飾莊重素雅,經(jīng)測量其容積有25740毫升。</p> <p class="ql-block">?簋又稱胡簋,中國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西周晚期(公元前885年一前771年),西周厲王時期青銅器,1978年5月陜西扶風(fēng)(今寶雞市扶風(fēng)縣)齊村出土。扶風(fēng)縣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簋通高59厘米,口徑43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內(nèi)有銘文12行124字。是存世商周青銅簋中最大的一件,堪稱“簋王”。收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爵</p> <p class="ql-block">馬頭部的是當(dāng)盧,是指古代系于馬頭部的飾件,也保護馬頭不受傷害,形式各異,放置在馬的額頭中央偏上部,也就是馬鼻革與額革部位交接處的飾品。銅質(zhì)的當(dāng)盧盛行于商周時期。</p><p class="ql-block">兩側(cè)叫節(jié)約,節(jié)約是指編組馬絡(luò)頭時加在皮條縱橫交叉或銜接處的銅管。除有裝飾意義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證皮條在交叉處穩(wěn)固結(jié)節(jié),是使馬絡(luò)頭成形的馬具。主要流行在西周時期。</p><p class="ql-block">最上方是馬冠是加在馬頭頂上的獸面飾物,銅質(zhì),一般多呈扇面形,上飾大獸面,邊緣多有孔穿,用以穿系縛扎。馬冠主要流行于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后面是鑾是指立在車上的銅鈴,流行于西周時期。由上下兩部分構(gòu)成。上部是一個內(nèi)含彈丸的扁球形體,下稱“鈴球”,正視為橢圓或圓形,側(cè)視為橢圓形。</p> <p class="ql-block">軎(wèi)是車軸頭,是古代車上的零件,青銅制,形如圓筒,套在車軸的兩端。</p><p class="ql-block">轄是指插在軸端孔內(nèi)的車鍵,使輪不脫落。殷代轄多為木質(zhì),但有首部加銅質(zhì)套頭的,西周時期已有全部為銅質(zhì)的轄,東周時期轄一般均為銅質(zhì)的了。</p> <p class="ql-block">青銅作戰(zhàn)兵器</p> <p class="ql-block">秦朝初期的青銅器,壁薄紋路簡單。</p> <p class="ql-block">秦公镈(Qin Duke Bo),春秋時期擊奏體鳴樂器,國家一級文物,1978年陜西省寶雞市寶雞縣(今陳倉區(qū))太公廟出土,收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p><p class="ql-block">秦公镈通高75.1厘米,镈身高53厘米,舞寬30.4 X 26厘米,重62.5公斤,對研究秦代先祖的歷史極為重要,也有助于了解春秋早期秦地的青銅鑄冶技術(shù)及音樂文化。</p> <p class="ql-block">秦公鐘</p><p class="ql-block">春秋時期的青銅器文物,</p><p class="ql-block">1978年寶雞縣太公廟出土,</p><p class="ql-block">收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契形龍紋銅構(gòu)件</p><p class="ql-block">春 秋</p><p class="ql-block">1973年鳳翔縣豆腐村出土</p><p class="ql-block">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方</p><p class="ql-block">建房構(gòu)件</p> <p class="ql-block">形龍紋銅構(gòu)件</p><p class="ql-block">春秋</p><p class="ql-block">1973年鳳翔縣豆腐村出土</p><p class="ql-block">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動物紋瓦當(dāng)</p><p class="ql-block">春秋</p><p class="ql-block">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陶水管 </p><p class="ql-block">2001年征集</p><p class="ql-block">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秦公一號大墓出土的“黃腸題湊”柏木葬具</p> <p class="ql-block">青銅器銘文篆刻用重文和合文以節(jié)省空間</p> <p class="ql-block">漢代青銅器,不再作為禮器用,實用簡單。</p> <p class="ql-block">獸頭彝</p><p class="ql-block">明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