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者 李全文</p><p class="ql-block"> 我叫李全文,河北省井陘縣桃王莊村人。2024年經(jīng)朋友介紹認識了陽泉市娘子關歷史文化研究會董英光老師。董英光老師是因我村董二考給了他一本《桃王莊村志》,村志的第三章、第五節(jié)姓氏、三小節(jié)姓氏由來的幾句話“桃王莊李氏先祖系山西太原人,唐高祖李淵之后裔。唐時被派往平定縣娘子關駐守并長期定居,至今屬原住民”引起了他的高度關注。</p><p class="ql-block"> 《桃王莊村志》于2015年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是桃王莊有史以來第一部村志。我有幸被村黨支部、村委會委任為編纂的主要負責人。在編纂過程中經(jīng)大家反復研究,認為在村志中增加姓氏由來和族譜很有必要,這是構建村落最基本最重要的條件。把能挖掘到村里的各種珍貴歷史文化(包括口口相傳),都要記錄上去避免丟失。董老師聯(lián)系上我后問我,井陘縣桃王莊李氏,怎么和平定的娘子關和平陽公主扯上關系?請我給他用文字將原由敘述一下。</p><p class="ql-block"> 據(jù)祖上傳,桃王莊李氏先祖系山西太原人,是唐高祖李淵之后裔。李淵三女兒平陽公主奉命率娘子軍駐守葦澤關,其子女一支隨母姓并長期定居葦澤關。多年后形成了一個小山村,因地處關口東取名東口村(后因關城那里叫大口村,這里也叫小口村)。東口村有一古閣,上有“東口村”石額。這個自然村今天依然存在,未遷走的李氏族人還在這里居住。我李氏家族人丁興旺,到明代墳地已有多處。嘉靖中期又遷到娘子關鐵佛寺對面不到一華里綿山腳下楸樹墳。楸樹墳立有李氏十世家譜碑(上世紀六十年代曾被推到,在近年又重新立起)。碑上第一世是李還、李佑,李佑的九世后人都刻碑上,李還的三個兒子天云、天雷、天雨因人多地少在明萬歷初遷往井陘石甕村。李天雷幾年后又遷往平山縣;李天雨又遷往井陘沙窯村;長子李天云在石甕村居住,葬墳于常平西坡白沿坪;李天云孫李成名在清順治年間(因缺水,路遠難行)遷到賈莊王家莊(就是現(xiàn)在的桃王莊村),到桃王莊后至今已繁衍十三代。我們知道的另一支李三小在明萬歷七年,由娘子關小口村遷往樂平武家莊(今昔陽縣西寨鄉(xiāng)武家莊村),現(xiàn)繁衍十五代。我們李氏祖籍文化的傳承,都是家族中有威信的長者口口相傳的,我等晚輩曾親耳聆聽。我是聽我二伯父李永昌(又名李廷廷1923-1999)給說的,他是李氏遷到桃王莊后的第九代。記得是1978年臘月初,我二伯父和當時家族中年紀最長的伯父李萬糧二人共同回憶,由李萬糧的女婿董忙喜執(zhí)筆重修《桃王莊李氏家譜》(即,過年掛在墻上奉供的族譜圖)。臘月二十九晚上,我二伯父提著一瓶酒來到我家,我母親做了菜,讓我們最近的幾個弟兄在我家先坐一會。二伯父和大家喝了三盅酒后說到,“今天我給你們說說咱們家的歷史,過去咱家有老家譜,在破四舊運動中被當四舊燒了,現(xiàn)在又把家譜重新修復了,過一會兒咱們都到族譜下熬年,你們都去看看族譜。你們要知道咱李氏家祖是從那里來的,你們要記住。這也是我的伯父你們的爺爺李瑞傳給我的,今天我傳給你們。咱桃王莊李家族人,是唐高祖李淵的后裔,太原人氏,唐時三公主即平陽公主奉命率娘子軍,前往平定葦澤關駐守,其子女一支隨母姓并長期定居,多年后人多形成村落,因定居地處關城東口外,故村子起名東口村。咱們祖人是在明萬歷初,因人多地少從東口遷到井陘石甕村,清順治年間桃王莊李氏始祖李成名又遷到桃王莊的。老人還說咱們從東口遷出時,水磨沒有分,由沒遷走的家人繼續(xù)經(jīng)營,遷出的家人隨時可以回去磨面,磨面不用出錢,沒遷走家人還的管飯”。</p><p class="ql-block"> 我們李氏家族的淵源經(jīng)過幾個朝代,一千多年,就這樣口口相傳下來。有人說為什么歷史沒有記載,我認為可能是隨母姓的原因吧。女人在封建社會講究溫柔賢惠,對外不宜張揚,別說是舞槍弄棒統(tǒng)領三軍,不管你有多大能力活著上碑,死后上族譜只寫姓不寫名字。不管歷史有沒有記載,我們對祖上口口相傳的傳說深信不疑?!短彝跚f村志》編纂時李氏家族的由來,雖然是口口相傳,但是對一個地方和村的歷史來說是很重要的。所以桃王莊李氏家族和其他家族的由來都簡要地寫到了《桃王莊村志》的內(nèi)容里。因作者水平有限,望批評指正。</p><p class="ql-block">注:(1)李瑞(1873—1947),桃王莊村李氏第八代。八歲時和同村幾個孩子讀私塾,經(jīng)過十年寒窗苦讀,他在幾個孩子當中成績最優(yōu)。十八歲那年他和同班同學陳在庭,同往縣城考試,李瑞發(fā)揮不佳沒考上,陳在庭考中秀才。李瑞是一個很要面子的人,陳在庭平時成績不如自己,人家考上了自己沒考上,這次對他打擊很大,一段時間不出門見人,從此再不去參加考試。之后他讀過很過書,對中醫(yī)醫(yī)學有一定研究,對當?shù)鼗颊咧魏眠^不少頑疾。他書法好,經(jīng)常為村里人寫文書、契約、口袋、春聯(lián)等。他個性倔強,凡事好較真,在家族和村里很有威望,是當?shù)赜忻奈幕恕M砟晗蚶钣啦群蟠v述了李氏家族淵源。</p><p class="ql-block">(2)李永昌,又名李廷廷(1923—1999),桃王莊村李氏第九代。抗戰(zhàn)時期曾任井陘路北縣政府四區(qū)武委會主任,縣大隊副大隊長。親自指揮過攻打日軍楸木梁、白彪等炮臺戰(zhàn)斗。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井陘路北縣政府四區(qū)武委會主任。解放石家莊時,任井陘民兵團四連連長,這一時期還親自指揮了井陘城關平叛紅槍會的戰(zhàn)斗。井陘組織史上都有他任職記載。原在陽泉礦務局擔任領導的田志斌(井陘縣馬頭山村人),是李永昌參加革命介紹人,抗戰(zhàn)時期有段時間還是正負搭檔。1971年至1972年桃王莊大隊通過熟人,在陽泉四礦進行勞務輸出外包工。當時大隊請李永昌到陽泉找過田志斌。李永昌是本地很有威信的革命前輩。他在五十多歲時和同輩最年長老人李萬糧,共同回憶重新修復了桃王莊李氏家譜。并親自向后代講述了桃王莊李氏家族淵源。</p><p class="ql-block">(3)李全文,本文作者,1963年出生,桃王莊李氏第十代。大專學歷,曾在桃王莊黨支部和村委會任職二十九年,其中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十年。是井陘紅臉社火(石家莊市級)非遺傳承人。2024年 于井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