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新疆游紀實之十—帕米爾高原“下”(塔縣石頭城)(瓦罕走廊)(盤龍古道)(喀什)

鐵路老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們走走玩玩,近三百公里的路程,我們車行了七個多小時,下午15點16分,我們進入塔縣,塔縣全名為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的簡稱,是一個以塔吉克族為主體,漢族、維吾爾族、柯爾克孜等多民族居聚區(qū)。這個中巴邊境上的小縣城接壤了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三個國家,塔縣——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塔吉克民族語言中,塔什庫爾干是石頭城的意思,在塔縣北側就有一座石頭城遺址,是塔什庫爾干著名的景點之一。石頭城曾經(jīng)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地,這里也是每個到塔縣的游客必去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的感覺是這樣的,大致是白沙湖部位就應該屬于帕米爾高原了,白沙湖海拔高度只是3300米,而塔縣是絕對的帕米爾高原,波斯語,帕米爾意為平頂屋。帕是漢語“平”的意思,中國古代稱帕米爾高原為蔥嶺,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山峰,帕米爾有4座海拔超過8000米的山峰,?分別是喬戈里峰、?布洛阿特峰、?加舒爾布魯木Ⅱ峰和加舒爾布魯木峰。?喬戈里峰,??是世界上第二高的山峰,?海拔8611米。布洛阿特峰,?海拔8051米,?與喬戈里峰相鄰,。?加舒爾布魯木峰和加舒爾布魯木峰,?分別海拔8034米和8068米,?古絲綢之路帕米爾高原經(jīng)過。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主要山峰均在6000米以上。西部塔吉克斯坦境內主峰共產主義峰海拔7495米,列寧峰7134米。加上慕士塔格峰,公格爾峰,公格爾九別峰。還包括喜馬拉雅山的一部分。牛,實在是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但塔縣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一縣鄰三國”,雞鳴叫四國,也就是說,一個小小的縣城,卻與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三國接壤,這就是塔縣的魅力所在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塔吉克族為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的主體民族,占塔縣總人口的80%,根據(jù)《中國2021統(tǒng)計》,中國境內塔吉克族的人口數(shù)為50896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塔吉克族為歐羅巴人種,是中國境內五十六個民族中唯一的一個白種人種群,民族語言為塔吉克語,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帕米爾語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塔吉克族主體在中亞,主要分布在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和地區(qū),中國境內的塔吉克族主要聚居于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據(jù)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記載,塔縣的塔吉克族與塔吉克斯坦的民族盡管都叫塔吉克,但分屬不同的民族。從西漢到西晉以及唐代在中國中央版圖中始終有一個羯盤陀國和西域三十六國蒲梨國,他們與中國的淵源,比西漢還早,要追溯到先秦甚至周初。這一切要從一個塔吉克人耳熟能詳?shù)拿利悅髡f開始。這就是塔吉克人“漢日天種”的傳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當年唐玄奘取經(jīng)歸國途中經(jīng)帕米爾,在羯盤陀國停留了20余日,詳細地考察了此地的歷史與地理,國王親自向他講述了 羯盤陀國的來歷,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作了記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傳說,公元前二世紀,波斯國王要迎娶漢地公主,他派出迎公主的隊伍在走到蔥嶺(帕米爾高原)卻遭遇戰(zhàn)亂,被困在了當?shù)亍V筮@支隊伍將公主安置在了一座只能通過梯子上去的孤峰之上,兵士們則在孤峰周邊團團守衛(wèi),三個月后,當?shù)氐膽?zhàn)亂平息,但公主已經(jīng)懷孕了,這下波斯國的使臣就慌了,覺得這樣回去之后國王恐怕會把自己殺掉。公主的侍女說,每天中午的時候,都會有騎士從太陽中騎馬來到孤峰和公主相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雖然隊伍兵士對這一說法也將信將疑,但大家都知道回到波斯肯定難逃一死,所以最終干脆就在當?shù)匕差D下來,自己建立了一個政權,公主的兒子,長大后,成為羯盤陀國。而在玄奘聽到的傳說里,這個政權也就是羯盤陀國了。與傳說相吻合的是塔縣附近確實有一高地,也確有一座公主城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塔吉克族人認為,高原上跑的最快的馬和飛的最高的鷹都是可以通天的神獸,因此這兩種動物都被塔吉克人視為神獸,其中鷹又比馬更加孤傲,所以早期的塔吉克信仰中把鷹作為了他們的精神圖騰。在塔吉克文化中,鷹的元素也比比皆是,塔吉克人敬鷹愛鷹,也夢想成為高原上的雄鷹。在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眼睛所及之處,有很多鷹的雕塑,據(jù)說塔吉克族族是一個非常愛好音樂舞蹈的民族,在他們的舞蹈中,有許多鷹的元素,就像蒙古族舞蹈中的馬的元素一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冰山腳下是我可愛的故鄉(xiāng)</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當我離開它的時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好像那哈密瓜斷了瓜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白楊樹下住著我心愛的姑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當我和她分別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好像那都塔爾閑掛在墻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首《懷念戰(zhàn)友》和《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一樣,都是電影《冰山上的來客》里的插曲。歌中所唱的“冰山腳下"就是指塔什庫爾干的塔吉克自治縣,《冰山上來客》講述了一個塔吉克人民與解放軍共同努力與敵特勢力斗爭的故事。在現(xiàn)實生活中,塔吉克民族有著戌邊的光榮歷史。塔吉克族守疆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緒年間,當時清廷在當?shù)亟⒘说谝粋€軍民聯(lián)防制度,塔吉克人按照漢制建立起了基本的軍事作戰(zhàn)力量,并在清晚期迅速投入到和沙俄以及英國等列強國家的反殖民斗爭當中,遺憾的是,雖然塔吉克人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抵抗,但清廷衰弱,光靠塔吉克人已經(jīng)無力回天。解放前,國民黨顧不上新疆地區(qū),共產黨員自發(fā)進入新疆腹地,組織起邊防大隊巡視邊境,塔吉克族人也積極加入到邊防大隊的隊伍當中,成為了我國邊疆防御力量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塔吉克人愛國守邊的情懷是一直刻在其骨子里的,他們對于軍隊有天然的好感,也樂于幫助軍隊完成守邊的任務。塔吉克縣的邊境線上,光是公開的通道就有40多條,其中只有4條主要的過境通道有駐軍值守,其余通道都是塔吉克族人自衛(wèi),這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是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的石頭城原來的大門,從這個大門進去,石頭城堡就在不遠處,但是,石頭城管理人員將這個大門棄用了,新大門距離石頭城堡感覺上有兩三公里,進入新大門,需乘坐景交車,才能到達石頭城堡,景交車票倒是不是很貴,好像十元人民幣,景區(qū)改變大門的原因,是不是考慮從游客那里獲得這區(qū)區(qū)十元錢,不得而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進入大門,司機田師傅去購買門票,我們準備在游客中心前的石刻標志拍照,有幾個巴基斯坦小伙上來搭訕,這些巴基斯坦小伙雖然看上去像是一個個老油條,實際上他們所能表達的中文只是單字,單詞很少,交流挺困難,幸虧我們旅友,做外貿工作的孫先生,與他們交流就方便多了。原來他們主要是賣煙,兼著賣點低品質的玉石也有一部分飾品。我們參觀石頭城遺址后,這幾個巴鐵又跟我們到汽車上,最后,150元一條的煙,70元推銷給我旅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絲路古道,高原明珠》石刻標志,標志上方有塔吉克族的“鷹”圖騰。第三張照片是一個塔吉克中年人與標志石處一位彈“拉巴布”樂器的音樂人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從游客中心乘坐景交車,大約十幾分鐘到了,是不是似曾相識,一點不錯,石頭城原大門,是的,就是景區(qū)關閉的那個門的里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石頭城歷史文化陳列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石頭城位于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城北側,是新疆境內古道上一個著名的古城遺址。城堡建在高丘之上,極為險峻。城外建有多層或斷或續(xù)的城垣,隔墻之間石丘重疊,亂石成堆,構成獨特的石頭城風光。漢代時,這里是西城三十六國之一的蒲犁國的王城。唐朝統(tǒng)一西域后,這里設有蔥嶺守捉所。元朝初期,大興土木擴建城郭,舊的石頭城換了新顏。光緒28年,清朝在此建立薄犁廳,對舊城堡進行了維修和增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塔什庫爾干一詞塔吉克語為“石頭城堡”。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原名蒲犁,又名羯盤陀,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關于塔什庫爾干石頭城的記載最早見于《梁書》:羯盤陀國(今塔什庫爾干縣),國有十二城,風俗與于闐相類,出好毯、金、玉。梁書作者姚思廉(生于557年—637年)受唐太宗李世民的托付,著《梁書》。時間應該在公元600年前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石頭城第二次出現(xiàn)在《大唐西域記》中,唐玄奘從印度取經(jīng)回國時,是公元644年來到盤陀國。事后他說,該國首府建筑在一個大石巖之上,背靠陡多河,城周長20多里。根據(jù)此說法,石頭城應該是修建在公元600年以前,石頭城的歷史可以認為是1400年左右。當然還有一種說法,張騫出使西域的漢代,就有了石頭城,如此說來,石頭城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二百年左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史書中,除了上述的書中有記載外再無其他記載,但是,塔吉克民間傳說有這樣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石頭城與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最早的名字蒲犁聯(lián)系在一起,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兩千多年。漢代時,這里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蒲犁國的王城。蒲犁國王好像挺有思想的,就像現(xiàn)在說的,種上梧桐樹引來金鳳凰,當時西南地區(qū)相當落后,絲綢之路上的商隊經(jīng)常會遭到暴風雨冰雪天氣,為了給自己修建一座宮殿,也為給絲綢之路上南來北往的商隊提供一個歇腳的地方,他下令修建石頭城,讓全國的百姓排成行,從塔什庫爾干河一直排到阿甫拉西雅布山上采挖和傳送石塊,經(jīng)過40個晝夜的苦戰(zhàn)運來了足夠的石頭;又讓全國的百姓在山下挖土和泥,一桶一桶地傳遞到高地上,經(jīng)過40天的努力,運來了足夠的泥土;又經(jīng)過40個晝夜的奮戰(zhàn),一座寬敞宏大的皇城建成了,這座皇城就是今天的石頭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現(xiàn)存的石頭城,內城保留較完整,外城基本蕩然無存了,內城古代城堡的規(guī)模依稀可見。城垣周長1285米。城基石砌,城墻用泥、石砌成,還有幾處用土坯修筑的哨所和炮臺。轅的四角有四座大門,其中東北角外城的大門保留較為完好。城東有寺院,城西和東南部殘存40余間居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石頭城”官方介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遠看石頭城遺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外城遺址,僅有四散的石頭,所有的石頭城痕跡蕩然無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木棧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為要保護石頭城遺址,所以要求游客必須走木棧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內城遺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現(xiàn)存的石頭城,內城保留較完整,古代城堡的規(guī)模依稀可見。城垣周長1285米。城基石砌,城墻用泥、石砌成,還有幾處用土坯修筑的哨所和炮臺。轅的四角有四座大門,其中東北角外城的大門保留較為完好。城東有寺院,城西和東南部殘存40余間居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玄奘講經(jīng)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歷史上許許多多著名人物都曾在石頭城留下足跡,比較著名的如東漢晚期來東士傳法的安息僧人安士高、東晉高僧法顯、北魏時受胡太后之命由洛陽西行求法的宋云、唐代將軍高仙芝、《經(jīng)行記》作者杜環(huán)、佛經(jīng)翻譯家玄奘和元代進入中國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等。可惜與這些人有關的遺跡如今幾乎蕩然無存。只有一個例外——玄奘講經(jīng)處還在。這里青島的讀者注意了,文中的東晉高僧法顯就是在華嚴寺外雕塑的法顯和尚,中國西行取經(jīng)和尚第一人,步行經(jīng)西域去西方取經(jīng),返回時,走海路,青島仰口灣登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可惜!可惜!可惜!入眼皆殘垣斷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佛寺遺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佛龕遺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沒有搞明白,這是慕士塔格峰還是喬戈里峰,根據(jù)地圖,我分析應該是喬戈里峰。</span></p> <p class="ql-block">阿拉爾金草灘</p><p class="ql-block">位于石頭城下的草灘,號稱金草灘,據(jù)說是因為秋天游客看到一片金黃得名。金草灘濕地是國家一類保護濕地,總面積10萬畝,由濕地、草甸河流、沼澤、雪山、高原景觀組成。金草灘動、植物豐富,生態(tài)保護特征顯著,具有調節(jié)氣候、水源補給、緩解旱澇、娛樂游覽等功能,對維護塔縣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金草灘是古絲綢之路南道上的重要通道,這里民俗文化獨特,人文古跡色彩濃郁。歷史上是游牧民族的游牧地,是帕米爾高原游牧文化保留最為完好的地區(qū)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金草灘上有一個“阿拉爾”的村莊,所以就賦予金草灘“阿拉爾的名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為金草灘在維修中,木棧道禁止游客進入,我們共計一小時三十分鐘游覽結束,當晚住宿在塔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六月十三日晨,這是五點三十八分我拍攝的塔城日出的照片。塔城五點起床,六點出發(fā),前往瓦罕走廊,盤龍古道,喀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原的氣候,五點溫度七度,六點溫度八度,七點,溫度升至十一度,我們都穿上了抓絨外套御寒,還可以,一件抓絨完全可以抵御高原的寒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點四十五,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日照金山,金光映雪山的景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六點十八分的雪山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六點四十拍到的雪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七點十二分我們到達瓦罕走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塊介紹高僧的牌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東行傳法第一人安世高經(jīng)行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安世高(公元二世紀)安世高來自安息國,王族出身,因此,西域人都稱他為安候,歷代經(jīng)錄家也沿用這種稱呼。他譯的一部《十二因緣經(jīng)),也被稱為《安候口解》,安世高博學多才,澤經(jīng)傳法之同時,為人治病、望氣、占卜、推步,以異術激發(fā)人們對佛教的敬信皈依,對漢末佛教的迅速傳播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也正因為如此,各地流傳有關他的神奇故事極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東晉高僧法顯經(jīng)行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法園公元334年-420年),東晉高僧、世界級旅行家、中國古代出國留學第一人。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六十多發(fā)高齡的法顯,從長安出發(fā),經(jīng)西域前往印度,前后歷時15年最后從海路回到中國。他寫的游記《法顯傳》對世界的影響遠遠超過佛經(jīng)翻譯,是中國古代關于中亞、印度、東南亞最古老、最全面的第三部完整的文字記載,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世界地理學史和世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研究印度歷史大為重要。十九世紀以來,先后被譯成法文,英文、日文,并出現(xiàn)一批專門研究此書的著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大唐高僧玄奘經(jīng)行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玄奘(公元602年-664年),大唐第一位經(jīng)行瓦罕走廊,翻越帕米爾的世界級旅行家,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jīng)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chuàng)始人-與法顯、鴻摩羅什并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澤家,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翻譯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14歲出家,629年西行,歷經(jīng)千辛萬苦,到達印度,645年回到長安,總行程5萬余里,歷時17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瓦罕走廊設了三位高僧經(jīng)行處的石刻標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瓦罕走廊簡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瓦罕走廊,又稱阿富汗走廊或瓦罕帕米爾,是阿富汗?至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一個呈東西向的狹長地帶。它位于?帕米爾高原,西接阿富汗,東端接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整個走廊東西長約400公里,阿富汗300公里,中國境內100公里,南北最窄處僅15公里,最寬處約75公里。瓦罕走廊不僅是連接中國與中亞的重要通道,而且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成為了東西方文明交流與貿易的重要通道。這條橫亙在帕米爾高原上的“天路”, 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瓦罕走廊對面的小坡下方,用白色的石子書寫了【萬歲,祖國萬歲】使我們激動不已,多么讓人感動的詞匯啊,這是我們祖國增加凝聚力的重要因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阿之間,瓦罕走廊一年8-9個月大雪封山。東晉高僧法顯、大唐高僧玄奘和西域佛經(jīng)漢譯創(chuàng)始人安世高(安息高)都曾走過這條艱苦的道路,,去古印度(天竺)研究佛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公元399年,東晉僧人法顯從長安沿古絲綢之路西行求佛,歸來后著有《佛國記》。法顯在書中描述經(jīng)過蔥嶺的路程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歷史上,帕米爾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唐朝,中國設置“蔥嶺守捉”,其管轄范圍是整個新疆西部地區(qū),包括帕米爾。乾隆24年(1759年),清朝政府在平定準噶爾部和大小和卓木叛亂后,統(tǒng)一天山南北的廣大地區(qū),鞏固了帕米爾在中國版圖中的法律地位。清朝政府長期在帕米爾地區(qū)設官、駐軍鎮(zhèn)守,并一直對帕米爾地區(qū)行使有效管轄。19世紀80年代,沙皇軍隊在完成對哈薩克、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征服后,進一步積極準備軍事占領帕米爾。與此同時,英國勢力也已經(jīng)擴展至阿富汗并向帕米爾滲透。沙俄英國兩個國家,將中國的帕米爾高原瓦罕走廊300公里劃給了阿富汗。由于中國當時積弱,東方日本伺機而動中國只得接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瓦罕走廊還流傳著一個故事,1949年,當解放軍到達最西部的一處中國領土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里的邊境上竟然還駐守著國民黨部隊,手里有不少重機槍等武器,依然是整建制地原地駐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解放軍先頭部隊大吃一驚,趕緊派人交涉詢問,這支國民黨部隊的負責人緊緊握住來人的雙手,激動地說:“終于把你們盼來了!我們已經(jīng)斷糧好幾天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來,這支國民黨部隊雖然接到了新疆和平解放的消息,但是由于邊境形勢復雜,他們擔心境外勢力入侵我國領土,所以依然堅守著,即使是迪化(烏魯木齊舊稱)已經(jīng)無法給他們提供后勤保障了,依然在高原上堅守,餓了就捕捉野獸,渴了就喝雪水—一因為海拔太高,不少前沿哨所都無法燒開熱水,只能喝雪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解放軍到達之后,發(fā)現(xiàn)很多戰(zhàn)士衣衫單薄、又冷又餓,趕緊把隨身帶的棉襖給他們,把糧食也分給他們。他們也高興地交出武器,走出碉堡,迎接新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群士兵堅守的那塊領士名字叫瓦罕走廊,是中國、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國邊境交界處,這里海拔高達5600米,戰(zhàn)略地位極其重要,一旦被敵軍入侵,則很難再收復。</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今日走過所有的彎路,從此人生盡是坦途】</u></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面我們即將進入盤龍古道,在盤龍古道入口前,設置了這款牌子,凡是后面要走盤龍古道的游客,排隊在這里拍照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盤龍古道」原名瓦恰公路,依山而建就像一條盤臥在昆侖山脈的巨龍,故名盤龍,古道一詞則是沿用了歷史上塔縣瓦恰鄉(xiāng)、馬爾洋鄉(xiāng)等地農牧民前往縣城、牧場的狹小牧道。而稱為古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于瓦恰鄉(xiāng)距離塔什庫爾干縣城75公里,當?shù)啬撩癯鲂胁槐?,為能讓牧民們與外界聯(lián)系,并拉動瓦恰鄉(xiāng)的經(jīng)濟,因此有政府出資修建了這條盤龍古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人曾經(jīng)提出修建高架橋,也有人提出打隧道,最后都被否決了,因為“盤龍古道”所在的山地土質比較松散,穿山打隧道,建設高架橋,相當困難,耗資巨大,所以最后決定依山勢而建環(huán)繞的S型道路是最安全、最穩(wěn)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9年7月,“盤龍古道“正式通車,在當?shù)卮迕竦男睦?,這條“扶貧之路”也是“致富之路”,是瓦恰鄉(xiāng)邁向新生活的強大助推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瓦恰公路全長70公里,其中盤龍古道長30公里,海拔從3000米到4216米,整個落差達到1200多米,為了保證行車的安全,這30公路的山路建了639個(有600彎,608彎)彎道,而且基本都是為180度以上的S彎,前些年,或許是因為只有瓦恰鄉(xiāng)的百姓才走這條公路,所以知道的人并不多。這幾年,隨著越來越多的戶外愛好者來到這里,他們也被這震撼的景色傾倒,盤龍古道被迅速傳播開來,新疆游走盤龍古道就成了無數(shù)人必打卡的目的地,它也慢慢成了網(wǎng)紅公路。現(xiàn)在規(guī)定,盤龍古道成為單行線,逆行車輛,絕對過不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瓊一首《山路十八彎》火遍大江南北,平時,我們形容道路崎嶇曲折也是用十八彎來形容,在我們國家,彎路比較多的道路有那么幾條,比如西藏的怒江七十二拐,它從最低點海拔3100米,一路攀升到最高點業(yè)拉山口海拔4651米,再盤旋下降至邦達鎮(zhèn)海拔4100米,長約12公里,是全國有名的“魔鬼路段”。.湖南的天門山“通天大道” 大道兩側絕壁千仞,空谷幽深,共計99個彎,180度急彎此消彼長,似玉帶環(huán)繞,彎彎緊連,層層迭起,被譽為“天下第一公路奇觀”。貴州的晴隆24道拐,24道拐公路設計精巧,從晴隆山山腳的大水溝至鴉關關口,直線距離約350米,垂直高度約266米,在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順山勢而建。我們的司機田師傅是旅游達人,開車走過無數(shù)的路,他認為,盤龍古道是最為壯觀,彎路最多,坡度最大,線路最長,又有雪山相伴,可謂國內第一。前兩天看了個新疆人拍攝的盤龍視頻,視頻中新疆人驕傲的稱盤龍古道一共兩個彎,一個左拐彎,一個右拐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一路向上,中間看到幾個比較適合拍照的地方,我們不住的呼喚,“這個地方太棒了”,“這里拍照能出大片”,司機田師傅始終不為所動,一直上到坡頂,我們看到這個標志牌,【4216米】,田師傅終于開始找停車位了,盤龍古道頂部一片不大的空地,到處堆滿了車輛,根本就找不到合適的停車位,我們只能繼續(xù)向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們旅友王玉斌在“4216海拔標志牌”拍攝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里是望龍亭觀景臺還是大盤龍觀景臺,指示牌上有兩個名字,不過是什么觀景臺已經(jīng)不重要了,大部分人根本不管他是什么,直接向觀景臺走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壯美的盤龍古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家都在傳,盤龍古道有一地點彎路達360度,(官方網(wǎng)站發(fā)布的信息是270度)我們終于找到了。瞧,這就是360度彎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坎兒洋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坎爾洋村 ,位于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境內,距縣城55公里,海拔3000米左右,面積約985平方公里,居住著228戶塔吉克族807人??矤栄蟠迨撬宋幕A糇钤?、最古樸、最完整、最系統(tǒng)的村落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會丟東西的地方,這里牧民的氈房和帳篷,普遍都沒有門,只掛有一張氈門簾。這里沒有發(fā)生過入室搶劫、盜竊等案件。縣城里的監(jiān)獄,據(jù)說都閑置了十幾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別的地方鶯歌燕舞,這里是“鷹”歌“鷹”舞。塔吉克族是一個崇拜太陽,以山鷹為圖騰的民族,所以在他們看來,任何見不得人的茍且之事,都逃不過鷹的眼睛,“草原是牛羊的天堂,不是窩藏豺狼的地方”。因為塔吉克人有崇拜蒼鷹的習俗,所以他們的主要樂器鷹笛都由山鷹的翅骨制成,最主要的舞蹈鷹舞也是以模仿山鷹的動作而形成的。鷹舞多為雙人舞。舞蹈時,舞者屈膝、聳肩,模擬雄鷹展翅飛翔、回轉盤旋等動作,其動作剛健、強勁??矤栄蟠逅巳嗣竦哪芨枭莆璧奈幕瘋鹘y(tǒng),成為了《?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這首歌曲的發(fā)源地。?這首歌曲已經(jīng)傳唱了近60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坎爾洋村附近的鄉(xiāng)鎮(zhèn)里,到處都是與《冰山上來客》的內容相關的宣傳照片,大街上放著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歌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