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一章</p><p class="ql-block">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p> <p class="ql-block">高尚的品德,表現(xiàn)于遵循道。道這個東西,是恍恍惚惚沒形沒影的。它是那樣的撲朔迷離,但其中確實又有其內涵;它是那樣的幽深而博大,但其中確實又有其特性。</p><p class="ql-block">它的特性難以認知,但它又確實真實地存在著,并且總是能讓人得以應驗。從遠古到現(xiàn)今,道的影響從未消失過,也只有憑借它才可以去了解探索萬物的本質。我憑什么知道最初期的情況呢?就是憑借它。</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二章</p><p class="ql-block">原文: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p> <p class="ql-block">能忍受委屈的則能自我保全,能彎曲的必能伸直;低洼之地反能有所蓄積,陳舊之物反能便于更新;少取則可多獲,紛繁則會迷亂。</p><p class="ql-block">所以圣人能夠遵循著道的原則并與其保持一致,從而成為天下人學習的典范:他們不自我張揚,所以才名傳天下;不自以為是,所以才有所顯揚;不自我夸耀,所以才功勛卓著;不自高自大,所以才顯得高于眾人。</p><p class="ql-block">正因為他們與人無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夠同他們相爭。古人所說的“委屈反能求全”,豈是一句空話?它確實能夠達到那樣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三章</p><p class="ql-block">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p> <p class="ql-block">清凈無為才合乎自然法則。所以說狂風刮不了整整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誰造成的這種情況呢?是天地。天地尚不能長久維持劇烈變動的狀態(tài),何況人呢?</p><p class="ql-block">所以說尋求規(guī)律的人,其言行就應當遵循規(guī)律;修養(yǎng)美德的人就應當崇尚美德;而不肯遵循規(guī)律、崇尚美德的人則必會不斷地出現(xiàn)過失。</p><p class="ql-block">愿意同規(guī)律在一起的人,規(guī)律也樂于同他在一起;愿意同美德在一起的人,美德也樂于同他在一起;愿意同過失在一起的人,過失也樂于同他在一起。自己待人的誠信不足,才會不被人所信任。</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四章</p><p class="ql-block">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馀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p> <p class="ql-block">踮起腳跟想比別人站得高一些的人,但難以站穩(wěn);邁開大步想走得快一些的人,但走不長遠;自我顯示的人,難以得到關注;自以為是的人,即使有了長處也難以被人認可;自我炫耀的人,最終也會是勞而無功;自高自大的人,不會成為百姓所擁戴的領袖。</p><p class="ql-block">用道去審視這些行為,可以說它們都像剩飯一樣,令人厭惡。所以懂得道的人是不會這樣做事的。</p> <p class="ql-block">待續(x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