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 冢 》</p><p class="ql-block"> 文/竇四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說起冢,有些人會說,見過,有什么可說的,不過是個大土堆堆子,大土圪塔子。錯,它代表一個時期的文化。是那個時期的文化符號。</p><p class="ql-block"> 我國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漢字或者詞語,一詞多義比比皆是。而不僅如此,漢字和詞在不同的時期,還具有著一定差別。甚至兩個字連起來讀,和它分開讀都相差巨大,甚至意思完全不一樣。</p><p class="ql-block"> 中華文化長達(dá)五千多年歷史。漢字詞語的含義發(fā)生變化是必然的事。今天帶大家了解的就是,"墳丶墓丶冢丶陵"的含義。它們都是死者去世以后最終居住的地方。但他們有所不同,正如有的人說的,墳埋小民,墓埋紳士。冢葬高官大儒,陵葬君王。而現(xiàn)在墳和墓同用了?!摆!笆莻€形聲字?!墩f文》中有記載,“冢高墳也。"這也就是說,冢的規(guī)模要遠(yuǎn)勝于墳?zāi)?。在古代歷史上,一般尋常人的墳?zāi)?,不能被稱之為“冢"。通常來說,諸候,貴族等擁有崇高身份的人,對國家有重大貢獻(xiàn)的人,他們死后所葬之地才能被稱之為“冢"?;实?、帝王死后,葬埋的很大的土堡叫"陵"。如:乾陵埋的唐代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p><p class="ql-block"> 地處九冢三十六坡的新筑龍王廟村。村子附近在舊社會就有九個冢,韓信冢,茂茂冢,狼冢,大冢,二冢等等,這些冢有的有來頭,有的時間過長,已經(jīng)說不出來頭了。</p><p class="ql-block"> 在我們印象最深的數(shù)韓信冢了,它離村比較近,而且有碑樓及碑文,使我們幼小時候常去玩耍之地,又經(jīng)常聽村里有文化老人講韓信的故事,韓信被蕭何呂后殺后,其首級滾至灞河?xùn)|岸龍王廟村,怒氣沖天,化成大火,殃及百姓。龍王見后降大雨,大火漸漸媳滅。韓信首級葬于此地,形成了韓信冢。韓信冢奇特,十五米左右高,形似饅頭。上有千年古柏,婆娑有勢,如蒼龍從天而降。莖干和根部盤虬錯節(jié),裸露如龍抓物,形象逼真。南到有碑樓,碑樓里赑屃昂頭挺胸,目視前方。背馱石碑。石碑上有清代巡撫畢沅題詞:“漢淮陽侯韓公信之墓"?!跺睒蛭氖焚Y料》記載這座碑樓是由本村竇謙監(jiān)修,由火燒村工匠建成。冢前有廟,四周有墻圈圍著,有人守護(hù)。墻內(nèi)可種植莊稼蔬菜之類。</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村里為了開墾農(nóng)田,毀冢造田,村民曾在冢下取沙,修建村道。在取沙中挖出陶碗,青磚等文物,青磚是卯套卯。</p><p class="ql-block"> 大千世界,各有所愛。</p><p class="ql-block"> 我愛大冢,在我孩童時。春天,在冢坡上挖野菜,摘小花。上到冢頂玩耍。夏季,跟上大哥哥們在冢上乘涼,聽他們講牛郎織女及漢唐故事。秋季,爬上頂端,可通過濃濃的葉子,看下邊紅紅的野果。藍(lán)天白云下,一片豐收景象。冬天,你象士兵一樣,站在風(fēng)雪中守護(hù)著村莊。</p><p class="ql-block"> 冢在我們家鄉(xiāng)新筑地區(qū)基本消失了,極個別還保留殘缺的身軀。如果在不加以保護(hù),過上一段時間,我們的子孫就見不到了。只能從文字上知道一個“冢”字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