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 【題記】我與佛的故事,至今仍是未解之謎。但今生今世,我不打算去揭開這個謎底。</b></p> <p class="ql-block"> 佛最早走進我的心靈世界,是在孩提時愛不釋手的《西游記》等小人書中。</p><p class="ql-block"> 那時候對佛是有敬無畏的。敬,是因為佛法無邊。你看,就連懂得七十二變、一個筋斗云十萬八千里的孫悟空,也跳不出如來佛祖的手掌心,佛的神通何其廣大!無畏,是因為佛是護佑眾生的,況且,個個都那么慈眉善目,親切近人。你看那如來佛祖,即使是在收服孫悟空或降魔捉妖的時候,始終是笑容滿面。更別說那“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的彌勒佛,每時每刻都在笑呵呵。</p> <p class="ql-block"> 兒時的夢境常常伴有金色霞光,我不知那是不是傳說中的佛光普照。我腳踏祥云,穿行于西天靈山、玉帝天庭、王母瑤池以及蓬萊仙境之間。夢里依稀,虛無飄渺,似幻似真。地獄也曾去過,那是作惡夢的時候。有個狼外婆般的惡魔,瞪著令人恐怖的雙眼,面對著我倒退著用魔爪劃著由大至小、由近及遠的圓圈,就像那長大后在武俠小說里看到的吸星大法,要把我引向那萬劫不復的黑暗深淵。但只要看到那金色的霞光出現(xiàn),每次都可以化險為夷。</p> <p class="ql-block"> 幼小的心靈并沒有下意識去編織神佛的夢,但神佛的蹤影卻似乎下意識地闖進我幼小的心靈。</p><p class="ql-block"> 一個陰云驟起狂風突作的夏天午后,大人們大多到田間勞作去了,我正在村巷里玩耍,突然看見不遠處一條從半空下垂到地面的龍卷風,旋轉著向我所在的方向奔襲而來。龍卷風上大下小,上接云層高處烏黑一片,不知何物;近地處直徑約一丈左右,一路上枯枝敗葉被狂風吸起并被卷成圓筒狀,中空無物。我被這突如其來的景象嚇得驚恐萬狀,一時無措,只有緊緊地用雙手死死抱住墻角,等候上帝的發(fā)落。</p> <p class="ql-block"> 說來奇怪,這龍卷風從我身邊掠過,呼嘯作響,卻溫順地沿著狹窄曲折的村巷一路穿行,閑庭信步般走出村子,然后奔向村后的山林,直至銷聲匿跡。令人稱奇的是,龍卷風過處,村子里的泥瓦房片瓦無損,我亦毫發(fā)不傷。</p> <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神佛的庇佑,但自此之后卻開始下意識地增加了對神佛的聯(lián)想。透過童稚的雙眸,我看到了風雨欲來黑云翻滾時龍的影象,看到了日落西山時神佛在霞光萬道處駕霧騰云。長大以后,這一切都不復可見。科學的解釋是,那是童年的幻想;迷信的說法是,那時“童眼正開,可觀陰陽”。</p> <p class="ql-block"> 讀書求學,參加工作,無神論和唯物論占據(jù)了我大腦的大部分領地,與佛的距離是越來越遠了。但若干年后,命運又安排我與佛結緣。</p><p class="ql-block"> 那是20世紀80年代,我被單位派遣到首都北京學習。接受了五朝古都數(shù)月皇者之氣的熏陶,歸程時繞道上海,想去領略中國最大工商業(yè)城市的現(xiàn)代繁華。因是歸程途中,游覽觀光只好走馬觀花。一天傍晚,行色匆匆中不知怎的便走到了玉佛寺的門前。這時已過了參觀時間,佛門半掩。透過半掩著的門,我看到一位年約60開外的僧人手握長竹掃帚在掃地。他見我在門口張望,停下竹掃,微笑著向我招手,示意我進去。那時我“覺悟”正高,總覺得拜佛不應是我等“進步青年”之所為,便連連擺手謝絕,然后匆匆離開這可能的政治是非之地。</p> <p class="ql-block"> 三個月后,我躺到了醫(yī)院外科的手術臺上,接受胃大切手術,癥狀是急性胃穿孔。說起來也真的邪門。我是在服了當?shù)仡H有名氣的一位中醫(yī)師的藥后突現(xiàn)急癥的。我歷史上只找他看過兩次病,而兩次服藥后都要入院留醫(yī)——第一次是胃出血,第二次是胃穿孔。而他開的藥方卻中規(guī)中矩,無可挑剔。</p> <p class="ql-block"> 躺在病床上,便多了很多胡思亂想。</p><p class="ql-block"> 沒有誰能夠給我滿意的標準答案。我無法推倒唯物論,我亦無法阻止那日漸增長的對佛的敬畏。</p><p class="ql-block"> 幾年后的1990年,奉命去采訪上海電視節(jié)。在忙碌的采訪、寫稿、傳真稿子的間隙,我獨自一人專程前往玉佛寺頂禮膜拜。十二分的虔誠。禮佛以后心情似乎輕松了很多。幾年前那位老僧人沒有見到。但所有的僧人似乎都在向我微笑。</p> <p class="ql-block"> 此后,我有機會游覽了國內不少城市及其周邊的不少名山大川。自古名山僧占多。每到一地,凡有寺廟,都盡可能前往進香參拜。中國佛教四大名山的四川峨眉山、山西五臺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少林寺、福建南普陀、西安法門寺、蘇州寒山寺、杭州靈隱寺、三亞南山寺、濟南千佛寺、北京雍和宮,以及樂山大佛、香港四面佛、泰國四面佛等,都留下了我虔誠的足跡。當中有幾段小插曲,現(xiàn)在回想起來都覺得挺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 一是到廣東雷州參加一座佛寺的開光儀式。我們一行幾人應邀和來自海內外的信眾們一起,在佛寺里過了難忘的一天一夜。親力親為做供品,跟著師父們一起繞場做法事。夜晚就集體睡在佛寺的廂房里,看香煙繚繞,聽梵音裊裊,近距離去體味什么是晨鐘暮鼓、黃卷青燈。</p> <p class="ql-block"> 二是瞻仰韶關南華禪寺禪宗六祖慧能和尚真身。</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或許沒有到過南華禪寺,但說起“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佛偈(有禪意的詩),恐怕都耳熟能詳。它的作者就是六祖慧能。</p><p class="ql-block"> 六祖慧能是佛教禪宗祖師,他的佛教思想在我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在世界上也享負盛名。在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國家圖書館廣場,矗立著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東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并列為“東方三圣人”。那天我們是出差途中驅車經(jīng)過南華禪寺的。根據(jù)國家有關部門規(guī)定,憑記者證可以免費參觀旅游景點。但當我們掏出記者證時,門衛(wèi)卻要求買票,說他們不屬旅游局管。見門票不菲,幾位同行說不看了。我堅持要看,他們說那你自己看吧,我們在車上等你。我匆匆買了門票,一個人獨自進寺瞻仰。</p> <p class="ql-block"> 三是在武漢歸元寺數(shù)羅漢。</p><p class="ql-block"> 歸元寺有五百尊姿勢不同、形態(tài)各異的羅漢,件件都是藝術精品。到寺里的羅漢堂數(shù)羅漢,是民間的一種有趣習俗。參與者根據(jù)自己的年齡,隨心所欲地從任何一尊羅漢順序數(shù)起,有多大年紀就數(shù)多少尊,數(shù)到為止時再看這尊羅漢的尊號、動作、面部表情等,自己可以從中去品味思考,看能否悟出一些人生哲理來。</p><p class="ql-block"> 每尊羅漢面前都有一張卡片,上面還附有帶四句七言詩的讖語。我得到的讖語的核心內容是四個字:“老來不憂”。打那以后,我不再去參與任何帶有預測未來的“人生游戲”,我就認準“老來不憂”這四個字,這是我在每每被命運作弄時始終保持樂觀心態(tài)的力量源泉。</p> <p class="ql-block"> 我與“佛”的故事,至今仍是未解之謎,或許僅僅是“純屬巧合”。但由此卻引起了我對佛教知識的興趣和探求。佛教中的“佛”不僅指的是佛陀,還指的是所有修行者中的最高境界。它代表著自我超越、解脫和對真理的追求。世俗之人也可以借鑒佛教的思想和方法,來幫助自己實現(xiàn)內心的平靜和自我超越。</p> <p class="ql-block"><b>(圖片源自網(wǎng)絡,致謝原作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