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暑,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第十一個節(jié)氣,表示夏季時節(jié)的正式開始。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這就是傳說中的小暑。</p> 小暑習(xí)俗 <p class="ql-block">吃蓮藕</p><p class="ql-block"> 每逢小節(jié)氣,暑民間有吃藕的習(xí)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等和多種維生素,Vc鉀和膳食纖維比較多,具有清熱養(yǎng)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后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p> <p class="ql-block">喝羊湯</p><p class="ql-block"> 北方人會在小暑、大暑期間喝羊湯,第一可以滋補(bǔ)身體;第二“羊”與“陽”諧音,古人認(rèn)為夏季陽氣喪失較多,這樣能夠增加陽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曬衣物</p><p class="ql-block"> 這一習(xí)俗起源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的“天貺節(jié)”,意為天賜之節(jié)。在這一天,民間有曬書畫、衣物等傳統(tǒng),目的是為了去除潮氣、濕氣,以及防霉防蛀。因此,民間有“六月六,曬紅綠”的說法,意味著在這一天曬過的物品會保持鮮艷和干燥。除了普通百姓,連商店如轎鋪、估衣鋪、舊書鋪等也會在這一天晾曬商品。</p> <p class="ql-block">食新</p><p class="ql-block"> 主要流行于客家人群中。這一習(xí)俗起源于客家人從中原南遷后,生活條件艱苦,對祖先辛勤墾殖的懷念。這一習(xí)俗不僅體現(xiàn)了客家人對祖先的敬重,也反映了他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望。</p> <p class="ql-block">伏面</p><p class="ql-block"> 小暑過后,進(jìn)入炎熱的伏天,人們?yōu)榱吮苁顨?,會選擇清涼消暑的食品。伏面不僅滿足了這一需求,還具有開胃解饞的效果。特別是在小麥生產(chǎn)區(qū),新磨的面粉被用來包餃子或制作面條,形成了“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p> 小暑古詩 小暑溫馨提示 <p class="ql-block"> 節(jié)氣它不僅是一種生產(chǎn)生活的工具,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符號,更與我們身心的感覺相關(guān)。希望孩子可以在成人的引導(dǎo)下知道遵循時令變化的規(guī)律,并能這過程中慢慢找到與自己、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節(jié)奏;或許,這才是最好的生活教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撰寫:廣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排版:楊孫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初審:趙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終審:武菊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