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雨后清晨,獨自騎行龍山環(huán)山道。自5月以來,天氣干旱,山上的樹木雖依然蔥綠,卻失去了勃勃生機。昨天下午至凌晨的大雨,不期而至,給萬木送來甘霖,給百姓帶來驚喜,也給騎行人攜來一絲清涼。</p><p class="ql-block"> 柏油路鋪設的環(huán)山道平整寬敞, 山上的樹木與山下的農(nóng)田,構(gòu)成一幅生動并充滿生機的畫卷。</p><p class="ql-block"> 知了在深樹嗚唱,鳥雀在林間騰飛,蟄居了一冬一春的青蛙,煥發(fā)出前所未有 的活力,在路邊的水洼里開始了瘋狂的呱呱歡叫。</p> <p class="ql-block"> 我一邊欣賞著山野密林的神奇風景,一邊奮力踏動腳蹬,在沖坡和放坡中不斷變換著車子的齒比,或呼吸急促,或風馳電掣般享受著騎行的苦累與歡樂,體味著呼吸飽含負氧離子的空氣所帶來的酣暢淋漓的愉悅感。</p><p class="ql-block"> 由南向北是一段超25度的陡坡。行至此處,將前變換入小牙盤,后變撥入大飛輪,身體前傾,雙腿發(fā)力。此刻,心率達到每分鐘140次,呼吸愈發(fā)急促。騎行的魅力就在于此。</p><p class="ql-block"> 爬坡,鍛煉的是體能,考驗的是騎行者的意志。在與地心引力的抗爭博斗中,堅持再堅持,扺達彼地,這是和大自然以及與自我的嚴酷挑戰(zhàn)。</p><p class="ql-block"> 到達坡頂,調(diào)理呼吸,調(diào)整前后變速齒比,為放大坡做充分的準備。</p><p class="ql-block"> 隨著海拔高度的提升,視野變得開闊。轉(zhuǎn)過急彎,放眼來時的路,俯瞰山腳下的農(nóng)田,看村莊炊煙裊裊,唐代詩人王之渙“登酄雀樓”的詩句悄然浮現(xiàn)在腦海:“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p><p class="ql-block"> 登高望遠,心胸便與視野一樣敞亮宏大,心頓時一片澄明。</p> <p class="ql-block"> 前面是盤龍步道,坡陡彎急,石板鋪路,我曾經(jīng)由此騎完全程,那感覺豈是一個“爽”字了得?</p><p class="ql-block"> 路遇行人,是附近山村早起鍛煉的鄉(xiāng)民。再往前五十米,便是家住張山口村的退休老人常來鍛煉的地方。老張年已八十,依然精神矍鑠,行走時健步如飛。他常年習武,我曾經(jīng)親眼見他在路邊練功,一招一式,干凈利落。單看動作,絕對想不到他已至耄齡。由于經(jīng)常騎行環(huán)山道,見到他便打個招呼。一來二去便成了朋友。于是,每天見到他便下車攀談。家庭瑣事,兒女情長,到了無話不說的地步。他告訴我,這里是空氣最好的地方。遠離鄉(xiāng)村農(nóng)舍,空氣清新甘爽。呼吸透著大山純凈氣息的氧氣,是他健身的秘訣。</p><p class="ql-block"> 老張說,大山的北面有個廟宇,他年輕時去過多次。山的西南角被稱為“石城”,有山道可通后山。但是,因為近年山上植樹,已經(jīng)無法通行了。話語間帶著一絲遺憾,但更多的是對大山植被越來越茂密的自豪。是的,生于斯,長于斯,眼看著光禿禿的石山變成了綠油油的森林,以前的羊腸山道變成寬暢平坦的柏油健身步道,說起此地的變化如數(shù)家珍。</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又回山鄉(xiāng)養(yǎng)老的老張,強烈的家鄉(xiāng)情節(jié)和對大山的眷愛,讓我從心底對他升起一種崇敬??上б驗閯傁逻^雨的原因,今天沒見到老張。</p> <p class="ql-block"> 伴隨著社會進步和物質(zhì)及精神文明的發(fā)展,人們對生命和生存的認知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提高生活水平和生存質(zhì)量,不僅為老年人所接受,也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而騎行作為健身的一種方式,也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喜愛。</p><p class="ql-block"> 作為中老年人,騎行的目的是為了維持身體各項機能的平衡,提高免疫能力,改善心肺功能,預防大腦老化,使得老年生存質(zhì)量得到提升。在維持心率穩(wěn)定的前提下,通過運動取得愉悅心情,增強體魄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坡下坡,自行車飛馳在環(huán)山道間。</p><p class="ql-block"> 山間的栗子、桃、柿樹、松柏以及說不出名字的樹木,在雨水的滋潤下,更顯得生命力旺盛。穿梭在幽靜的大山處,望著綠色的山野,愈來愈喜歡上這條道,這片林,這座山和生活在這山里的人。也對騎行不斷產(chǎn)生出新的感悟和興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