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 1388310 <p class="ql-block">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位于重慶市涪陵區(qū)城北的長江岸邊。</p><p class="ql-block"> 在國家沒有修建三峽大壩之前,博物館前的長江中,裸露著一道長1600米、南北寬約10~15米,與江水平行的天然石梁。它常年淹沒于江水中,順江而臥,僅在冬春枯水季節(jié)才露“真容”。因古時常年有白鶴群集梁上,展翅嬉戲,引頸高亢,白鶴梁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2003年2月13日,白鶴梁原址水下保護工程正式開工,整個保護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地面陳列館”四部分組成。經(jīng)過數(shù)年嚴謹施工,一道道技術難關被攻克,最終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在2009年5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 2023.10.25日上午9點,我們自駕跟著導航來到了涪陵區(qū)城北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博物館的外形設計很像一艘潛水艇,充分融合了設計理念與文物保護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兩邊的九塊紅砂巖石刻與白鶴梁水下石刻這一文化遺產(chǎn)緊密相關,紅砂巖石刻展示再現(xiàn)水下白鶴梁的歷史文化和水文記載。</p> <p class="ql-block"> 涪陵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是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館,分為地面陳列館和水下石刻展區(qū)兩部分:</p><p class="ql-block">一、地面陳列館:</p><p class="ql-block"> 陳列展示區(qū),以圖片展示為主,介紹白鶴梁的歷史、藝術、水文記錄等。</p><p class="ql-block">二、水下石刻參觀區(qū):</p><p class="ql-block"> 游客須乘電梯到達長江中心水下題刻原址,游人透過觀察窗一睹白鶴梁題刻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游覽導游圖</p> <p class="ql-block">館內白鶴梁模型</p> <p class="ql-block"><b> 前 言</b></p><p class="ql-block"> 白鶴時鳴,石魚肇瑞。在萬里長江的三峽上游,有一道石梁靜默水中。她的身上遍布紋身,每逢初春水落,便玉立江心,盈盈款款,亙古不移。她是千年傳說的載體,她是浩蕩長江的年歷,她就是﹣﹣涪陵白鶴梁。</p><p class="ql-block"> 涪陵白鶴梁是長江三峽地區(qū)枯水石刻的典型代表。她匯集了數(shù)百位歷代文人的題刻墨寶,記錄了自唐代以來長江1200余年間的枯水水文情況,在水文、民俗、藝術、文學、史學等領域都具有很高的價值,是長江文明代表性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p><p class="ql-block">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是世界首座遺址類水下博物館,是三峽工程中工序最復雜、科技含量最高、涉及學科最多的文物保護項目。它解決了水下原址保護與常規(guī)參觀相悖的世界難題,是工程領域與文物保護領域相結合的一次創(chuàng)舉,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創(chuàng)新和借鑒意義。</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展廳中擺放的這尾石魚為真跡,它們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科學價值,是博物館的重要展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長江三峽地區(qū)洪水石刻</p> <p class="ql-block"><b> 石魚水標</b></p><p class="ql-block"> 白鶴梁上唐人所見石魚是古代涪陵人用以觀測長江枯水水位的獨特標尺。每當江水枯落石魚出水后,人們便通過觀察魚眼與水位線之間的距離來判斷江水的枯落程度。這種水文觀測方法與現(xiàn)代水文站所使用的"水尺零點"(最枯水位的水尺起點)的原理相同。石魚最早的鐫刻年代應不晚于唐廣德元年(763年),本有兩尾,現(xiàn)僅存一尾及其上"石魚"二字,"蓋因歲久剝落,形質模糊,幾不可問"。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涪州牧肖星拱在其上重刻雙鯉,并題有《重鐫雙魚記》。</p><p class="ql-block"> 根據(jù)測量,唐人所見石魚魚眼的吳淞高程為137.91米,與三峽工程蓄水前長江涪陵段的枯水水位平均值大致相當,與當?shù)氐乃吡泓c值非常接近。這應該不是偶然巧合,而是古人經(jīng)過長期觀測后的經(jīng)驗所得。</p><p class="ql-block"><b> 吳淞高程</b></p><p class="ql-block"> 吳淞高程是在中國確立最早的水位高程系統(tǒng)。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為保證安全通航,吳淞海關港務司署根據(jù)同治十年(1871年)以來吳淞口驗潮站的水位觀測記錄,制定了一個比當時實測到的最低水位略低的高程,作為該站水尺零點,即港口高程起算基準面,此后廣泛用于長江、淮河流域。</p> <p class="ql-block"><b> 石魚出水兆豐年</b></p><p class="ql-block"> "石魚出水兆豐年"之說并非憑空而來,它是古人在長期的觀察積累中,對水文與農業(yè)生產(chǎn)之間關系的一種經(jīng)驗認識。而這種認識實際上即是對三峽地區(qū)降水周期與長江水位變化的規(guī)律總結。有學者認為,石魚出水是由水位決定的,而水位的高低直接決定于降水量的多少。石魚出水之時往往是一年中最為干旱的時期,此后降雨量開始逐漸增加,這無疑會緩和剛剛經(jīng)歷過干旱的農業(yè)生產(chǎn)困境,使增產(chǎn)成為可能。從這一點上看,古人的經(jīng)驗認識暗合了氣候、水文、農業(yè)三者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與科學規(guī)律。</p> <p class="ql-block">唐至清尺度換算表</p> <p class="ql-block"> 白鶴梁上的石魚及多數(shù)題刻是刻在一個接近15°的巖石斜面上,巖層的垂、斜比為0.26:1.00。因此古人所記錄的水位尺度實際上是石魚與水面在巖石上的斜距,我們現(xiàn)在要準確獲知其水位高程,必須將其換算為垂直距離。</p> <p class="ql-block"> 文物與水利工作者通過對"石魚"以及歷代題刻的文字研究,對不同參照標準的高程進行測定,并對題刻文字中的時間、尺度進行古今換算,可以獲知過去1200年間長江的枯水程度與規(guī)律。白鶴梁千年"水文站"的價值也由此得到充分體現(xiàn)。</p><p class="ql-block">圖中左起為自唐公元763年,右邊的兩組數(shù)據(jù)為1907年和1963年。</p> <p class="ql-block">歷代學者關于石魚的記載</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來,生活在涪陵長江沿岸的居民流傳下了獨特的習俗。他們根據(jù)白鶴梁上"石魚出水"的現(xiàn)象來預測年歲豐歉,通過白鶴梁在江中出水體積的大小來判斷行船的航道。</p> <p class="ql-block"> 我們參觀完陳列館的照片資料后,在講解員的帶領下,乘坐91米長的電動扶梯緩緩進入水下,時長約210秒。</p> <p class="ql-block">電梯旁邊三峽水位預告</p> <p class="ql-block"> 游人走下電梯時,前行不遠,一行字映入眼簾:您已進入江心參觀,此時深度達40米。</p> <p class="ql-block"> 游人走在江底弧形步道上,透過23個直經(jīng)為80厘米雙層抗壓窗一睹白鶴梁題刻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 在隔離的窗前,你體驗到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沖擊和震撼,你看到是一場千年的歷史和自然的對話。你透過一個個的玻璃圓窗,仿佛看到的是一扇通往古代文明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 窗內凈化后的水呈現(xiàn)出令人驚嘆的綠色,在燈光照耀下,清澈見底,水中的題刻,就像是被時間凝固的詩篇,靜靜地與游人對視,向游人訴說著過往的歲月。</p><p class="ql-block">水中的石魚清晰可見</p> <p class="ql-block">中流砥柱</p> <p class="ql-block"> 水中題刻,或深或淺,或長或短,或有殘缺,都記錄著不同時代、不同人物的故事,題刻見證了自唐(763年)以來的歷史和空間。你看著題刻,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感受他們的情感與智慧。</p> <p class="ql-block">兩尾石魚: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涪州牧肖星拱命重刻雙鯉石魚來代替唐魚,兩石魚前雌后雄,每尾魚鱗36片。</p><p class="ql-block"> 上圖為陳到館模型</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水中真跡</p> <p class="ql-block">目之所及,皆是真跡,兩尾石魚,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存水下白鶴梁題刻有160則,共1萬余字、石魚18尾、觀音2尊、白鶴1只。題刻有行、楷、隸、篆、草各種字體的書法藝術,保存著唐宋以來各派書家作品,其中以宋代題刻最多,元、明、清次之。每幅文字大的約2米見方,小的長、寬不到0.4米,被譽為中國罕見的“水下碑林”。</p> <p class="ql-block"> 視頻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告知刪除。</p> <p class="ql-block">穿越江底,重回175。</p> <p class="ql-block"> 游人參觀完水下題刻后,乘坐電梯返回到地面。</p> <p class="ql-block">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開創(chuàng)世界水下博物館之先河。她是中國人民智慧的象征,同時是中國現(xiàn)代科技的體現(xiàn)。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為“世界首座非潛水可到達的水下遺址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下午去重慶武隆區(qū),看大自然的奇觀——天生三橋。</p> <p class="ql-block">音 樂:輕音樂——中國風</p><p class="ql-block">攝 影:海納百川2023.10月于</p><p class="ql-block"> 白鶴梁</p><p class="ql-block">文 圖:海納百川2024.7月合肥</p> <p class="ql-block">歡迎瀏覽、點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