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羅馬是一座充滿歷史與文化的城市,漫步在古老的街道上,仿佛能夠聽到古羅馬帝國的回聲。</p><p class="ql-block"><b>羅馬西班牙廣場(</b>Piazza di Spagna)位于意大利羅馬圣三一教堂(Trinita dei Monta)所在的山丘下, 建筑師為德.桑蒂斯和斯佩基,其以登上教堂的西班牙階梯而聞名。這座教堂乃1495年查理八世VIII命法國人建造,階梯共有137階,名稱取自附近的西班牙大使館,電影“羅馬假期”即在此拍攝。階梯下左側(cè)的墻壁上記載著:1821年詩人濟慈于此亡故。階梯上特有的法國風(fēng)味設(shè)計和廣場上的一些英國咖啡館,呈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氣氛。廣場中央有巴洛克式的建筑巨匠貝尼尼所設(shè)計的噴水池,是夏日年輕人的避暑勝地。</p><p class="ql-block"><b>納沃納廣場</b>(Piazza Navona) 位于意大利羅馬歷史中心區(qū),是羅馬最美麗的廣場。廣場的輪廓是一個寬闊的橢圓形,正好與阿戈納利斯競技場的形狀相配—廣場的名稱就源于該競技場—擁有30,000個座位的大型運動場,由圖密善皇帝于公元86年建成。四河噴泉(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是貝爾尼尼為羅馬教皇英諾森十世的宮殿設(shè)計的噴水池,位于意大利羅馬納沃納廣場。“四河”指人類征服的四條大河:多瑙河(Danube)、恒河(Ganges)、尼羅河(Nile)、拉普拉塔河-巴拉那河(Rio de la Plata),同時這四條河流又代表了人類文明的四塊大陸:多瑙河表示歐洲,恒河表示亞洲,尼羅河表示非洲,里約·德·拉·普拉達(dá)河表示美洲。在這里,作者用四個大理石人體雕像象征了四條河流,中間是假山和一個埃及式的方形花崗巖尖塔,寓意著天主教在全世界的勝利。雕塑的下方環(huán)繞著巨大的水池,水池中央用石灰?guī)r堆砌成假山,噴泉的出口都設(shè)置在其中。在假山上,四個老人朝向四個方向坐成不同的姿態(tài)。特雷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位于意大利羅馬的三條街交叉口,因為噴泉前面有三條道路向外延伸,而特雷維噴泉的“特雷維Trevi”就是三岔路的意思,也正是噴泉名字的由來。許愿池噴泉是羅馬最后一件巴洛克式建筑藝術(shù)杰作,是羅馬境內(nèi)最大的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噴泉,也因此成為羅馬的象征之一。</p><p class="ql-block"><b>萬神殿</b>(Pantheon)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圓形廣場的北部,是羅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古羅馬建筑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b>萬神殿</b> 是供奉眾神的寺廟。以羅馬的“萬神廟”最為著名。此廟始建于公元前27年,后遭毀,約公元118年在哈德良皇帝時期重建。由水泥澆鑄成圓形,上覆半球形穹隆頂,直徑43米。公元609年,教皇博理法喬四世將它改為“圣母與諸殉道者教堂”。到了近代,它又成為意大利名人靈堂,國家圣地。</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