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紡織姑娘戰(zhàn)棉田</p><p class="ql-block"> 秋末冬初,石河子墾區(qū)的棉田銀花怒放。這時候,各團場勞動力就非常緊缺了。農(nóng)八師八一棉紡織廠抽調了600多名職工支援二十三團農(nóng)場(今第八師一四三團)搶摘新棉,其中大多數(shù)都是紡織女工。</p><p class="ql-block"> 一份加急電報</p><p class="ql-block"> 在出發(fā)到農(nóng)場的前一個晚上,姑娘們都忙著做準備工作。細紗車間女工陳蘭蘭突然接到姑媽和表兄從伊犁發(fā)來的加急電報,說要到石河子來探望她。當時車間指導員通知陳蘭蘭要她留下。陳蘭蘭一時被這份加急電報難住了,她低著頭默默地想,是留下來等候和姑媽團聚呢,還是明天去支援農(nóng)場拾花呢?最后,她毅然地說:“指導員,這次去農(nóng)場拾花是個難得的機會,再說我們紡織工人支援農(nóng)場拾花,是一件多么有意義的事呀!請你明天給我回個電報,告訴姑媽我下農(nóng)場去了,叫她改期再來。”說完,陳蘭蘭高高興興地走出辦公室,繼續(xù)忙著自己的準備工作,第二天跟著大家一起下農(nóng)場去了。</p><p class="ql-block"> 姐妹競賽</p><p class="ql-block"> 田明華和妹妹田明敏這一次一同到了二十三團農(nóng)場四分場四連支援拾花。妹妹明敏自1961年入廠后,見姐姐工作樣樣能干,一貫領先,心里很是羨慕,心想自己什么時候能趕上姐姐呀!這次去農(nóng)場支援拾花的消息傳出之后,她就積極要求參加。她想,自己在1961年曾經(jīng)在農(nóng)場拾過一個多月的棉花,可姐姐從來沒有拾過棉花,這回我可以和她比一比高低了。</p><p class="ql-block"> 事情正是這樣開始了。第一天公布拾花成績,田明華工效30斤,田明敏36斤,妹妹領了先,田明華的心里甜滋滋的,心想這回算你輸定了。第二天又是35比47斤,田明敏又多12斤領了先。開始,田明華并沒有把她放在心里,誰知道這個黃毛丫頭竟成了自己的對手?她想,在政治上我是黨員,在行政上我是個班長,在家里我又是她姐姐,趕不上她怎么行?就這樣,一場姐妹之間的競賽悄悄開始了。第三天,姐妹倆一進入棉田就并肩前進,你追我趕,互不相讓。妹妹見到姐姐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小心思”,更是勁上加勁,兩姐妹時前時后,誰也不甘心落后。這一下姐妹競賽的消息在整個棉田上傳開了,大家也紛紛找對手展開競賽。</p><p class="ql-block"> 收工時,姐姐先過秤,工效是58斤。但她利用妹妹過秤的一剎那又拾了兩斤,最后是60斤;見此情形,妹妹也要去再拾一把,可收工的時間到了。就這樣,競賽持續(xù)了一周,互有高低。最后按照農(nóng)場的獎勵條件,姐姐田明華、妹妹田明敏均獲得了一級拾花能手的稱號。</p><p class="ql-block">講述者、采錄者:馬鴻駿 男 漢族 1923年生 陜西人 初中文化 石河子八一棉紡織廠工會干部</p><p class="ql-block">采錄時間、地點:1963年11月采錄于石河子市</p><p class="ql-block">流傳地區(qū):第八師石河子墾區(qū)</p> <p class="ql-block"> 農(nóng)八師八一棉紡織廠織布車間值車工、1963年度五好工人劉秀珍也參加了這次支農(nóng)活動。</p> <p class="ql-block"> 劉秀珍(中)和八一棉紡織廠的工友們一起在二十三團的棉田里奮戰(zhàn)。廠里的宣傳干部為她們留下了珍貴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附件:八一棉紡織廠工作證鑒賞</p><p class="ql-block">第一代工作證</p> <p class="ql-block">八一棉紡織廠第二代工作證</p> <p class="ql-block">八一棉紡織廠第三代工作證(藍色版)</p> <p class="ql-block">八一棉紡織廠第三代工作證(綠色版)</p> <p class="ql-block">八一棉紡織廠第三代工作證(紅色版)</p> <p class="ql-block">八一棉紡織廠第四代工作證</p> <p class="ql-block">八一棉紡織廠榮譽證書鑒賞</p> <p class="ql-block">八一棉紡織廠紀念章鑒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