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以前,我每次外出旅游都會立馬將照片整理成一篇旅行筆記,但去的地方多了,千篇一律的記錄味同嚼蠟,慢慢的就變得散淡起來,只是偶爾將照片配上旅途感受天馬行空的湊在一塊。</p> <p class="ql-block">這次北戴河和塞罕壩之行讓我又冒出想寫一下的沖動,有什么好寫的呢?見聞還是感想,不過是拾人牙慧,還是信馬由韁不顧邏輯胡編幾句吧。每一個旅游區(qū)除了景觀之外還有風土人情和情景劇的演譯,懂點歷史和風俗可以跟隨導游積攢一些見識,有了些素養(yǎng)才能真正的到達情景交融。</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旅游景點除了老人就是老年人,很少有年輕一代帶著孩子游玩的,反而隨處可見年輕的黑色人種,這是社會的進步還是時代的畸形?</p> <p class="ql-block">我們在旅行中究竟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還是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有人說:“胸中有丘壑,滿目都是景?!被蛟S是一種自我安慰吧!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應該是對“知行合一”最簡單的釋譯。</p> <p class="ql-block">古人提倡“知行合一”,而人生不過也是一次知行之旅,如同四季更替讓我們經(jīng)歷著不同時期的不同風景。年輕時書本讓我們積累知識,工作中生活讓我們積累經(jīng)驗,知識和經(jīng)驗融成素養(yǎng),素養(yǎng)就是人生路程中隨處可見的風景。</p> <p class="ql-block">在歷次旅游中,我選擇的幾乎都是一些名山大川,偶爾與紅軍長征路上相逢,那種艱辛在書本上是無法感受到的。還有信徒的虔誠,廟宇的肅穆,山川的恢宏,小溪的秀麗,沙漠的靈動,戈壁的寂寥等等一切,只有親歷親見,才能拓寬被書本局限的認知,可我們大多數(shù)年輕的一代只能停留在課堂的文章書畫里。</p> <p class="ql-block">有人喜歡游山玩水,有人喜歡人文歷史和古建筑,還有人則喜歡<span style="font-size:18px;">尋幽探異,</span>當然這與素養(yǎng)無關,只是愛好和興趣的不同,<span style="font-size:18px;">或許與每個人的成長環(huán)境和人生閱歷有關。</span></p> <p class="ql-block">其實,一個人的素養(yǎng)在出生之時就已確立了大致的方向,一方面是遺傳基因,另一方面是出生的家庭。家庭環(huán)境和學習環(huán)境的不同,引領著每個人的生活習慣。素養(yǎng)是生活習慣的積累,是情商的表達,是智慧的結晶。如果僅讀萬卷書不行萬里路,素養(yǎng)也會輸在這萬里路上。</p> <p class="ql-block">北戴河</p> <p class="ql-block">老龍頭</p> <p class="ql-block">山海關</p> <p class="ql-block">孟姜女廟</p> <p class="ql-block">壩上草原</p> <p class="ql-block">烏蘭布統(tǒng)草原</p> <p class="ql-block">樺木溝</p> <p class="ql-block">蛤蟆壩</p> <p class="ql-block">承德避暑山莊</p> <p class="ql-block">荷花村的荷花</p> <p class="ql-block">攝影三境界:第一個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始狀態(tài)就是對事物最直觀的反映,看到的一切都是真實的、直接的,沒有任何的掩飾和偽裝。</p><p class="ql-block">第二個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積累,開始對事物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發(fā)現(xiàn)世界并不是那么簡單,事物背后往往隱藏著更多的內(nèi)涵和意義。</p><p class="ql-block">第三個境界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一種超越了世俗的境界,能夠看到事物的本質和真相。不再被表面的現(xiàn)象所迷惑,而是能夠以一種平和、寬容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