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巴黎兩宮匆匆一瞥

嚴子健(姥記者)上海

<p class="ql-block">我這是第二次到巴黎了。2003年我曾出差在巴黎逗留了十來天,那時候忙中偷閑轉(zhuǎn)悠了巴黎的很多地方,也拍了不少片子。可惜用的是膠卷機,現(xiàn)在無法與大家一起分享。這次重返巴黎,主要是陪夫人游覽,我自己只是有意識地補一些照片而已。</p> <p class="ql-block">上圖是2003年參觀盧浮宮時拍的片子,現(xiàn)在翻拍過來質(zhì)量很差。這次到法國,巴黎為了準備奧運會,到處都在修建場館,盧浮宮廣場也在清洗外墻,所以連噴泉都沒開。</p> <p class="ql-block">來到巴黎,不能錯過參觀兩座聞名遐邇的宮殿,一座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首的盧浮宮,另一座則是位于巴黎市郊的凡爾賽宮。上圖是凡爾賽宮的金色大門,我們和這幾位游客,是當天最后一批出門的參觀者。</p> <p class="ql-block">作為前后兩代法國王室的宮殿,如今一座成為舉世聞名的人類藝術寶庫,另一座則是法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君王路易十四時期斥巨資修建的窮盡奢華的花園宮廷。</p> <p class="ql-block">參觀兩宮都要預約,我們此次參觀盧浮宮是在上午,而進入凡爾賽宮,則已經(jīng)是下午關門前的最后一批了。上圖也是2003年拍的。</p> <p class="ql-block">盧浮宮博物館(Musée du Louvre)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始建于1204年,原是法國的王宮,居住過50位法國國王和王后,是法國古典主義時期最珍貴的建筑物,以收藏豐富的古典繪畫和雕像聞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盧浮宮歷經(jīng)800多年的擴建和重修,達到了現(xiàn)如今的規(guī)模。1793年8月10日,盧浮宮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成了世界公認的藝術殿堂和全球最大的藝術品寶庫。</p> <p class="ql-block">盧浮宮建筑整體呈“U”形,有地上三層地下兩層,共分黎塞留館(RICHELIEU)、敘利館(SULLY)、德農(nóng)館(DENON)。</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總共擁有的藝術收藏達40萬件以上,根據(jù)展品來源地和種類,分別在東方藝術館、古希臘及古羅馬藝術館、古埃及藝術館、珍寶館、繪畫館及雕塑館展出。</p> <p class="ql-block">1991年,盧浮宮作為“巴黎塞納河沿岸”的組成部分,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遺產(chǎn)委員會評論:這一地位體現(xiàn)了盧浮宮在全球文化遺產(chǎn)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對世界文化和藝術的影響力。</p> <p class="ql-block">盧浮宮入口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玻璃制造金字塔,由美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設計,于1989年建成,是貝聿銘大師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共有5個,一個21米高的主金字塔,通過這里可以到達拿破侖大廳。廣場上還有三個5米高的小金字塔作為點綴,主要是為了地下采光。</p> <p class="ql-block">第五個是于1993年才建成的倒金字塔,雖然其作用依然是為了采光,但其非凡的想象力和視覺感受,最終被法國人認可,被贊譽為“盧浮宮里飛來的一顆巨大寶石”。</p> <p class="ql-block">盧浮宮廣場的玻璃金字塔建筑,最初曾遭到法國人的強烈反對,可最后就像遭到非議的埃菲爾鐵塔一樣,成了盧浮宮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參觀盧浮宮,絕不能錯失三件鎮(zhèn)館之寶:《米洛的維納斯》(Vénus de Milo),也被稱為《斷臂維納斯》;《薩莫色雷斯勝利女神》(Victoire de Samothrace),大家都稱其為《勝利女神》;達·芬奇的著名肖像畫《蒙娜麗莎》(La Joconde)就更出名了。</p> <p class="ql-block">《斷臂維納斯》是古希臘雕刻家阿歷山德羅斯于公元前150年左右創(chuàng)作的一尊大理石雕像,1820年在愛琴海的米洛斯島被一位農(nóng)夫無意中發(fā)現(xiàn)。</p> <p class="ql-block">雕像出土后立刻轟動了整個歐洲,很快成為多個國家爭奪的焦點,法國不惜動用軍艦才成功獲取,輾轉(zhuǎn)送到巴黎。爭奪中,維納斯雙臂不幸被毀。1821年3月2日,這尊斷臂的維納斯被法國國王路易十八正式接受,并安放于盧浮宮內(nèi),從此成為法國國寶。</p> <p class="ql-block">維納斯是古希臘神話中代表愛與美的女神,盡管這尊雕像的雙臂已經(jīng)無從復原,而且這個雕像是上下兩截合起來的,但很多人相信殘缺美使雕像更加引人入勝。</p> <p class="ql-block">《薩莫色雷斯勝利女神》一般都簡稱《勝利女神》,是法國人Charles Champoiseau在1863年的一次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的,地點位于亞歷山大羅波里以南的北愛琴海薩摩色雷斯島一座神廟廢墟。當時殘存的雕像已碎裂成110多片。</p> <p class="ql-block">雕像是為了紀念公元前200年薩摩色雷斯的統(tǒng)治者馬其頓將軍德米特里烏斯(Demetrius),在海戰(zhàn)中打敗托勒密王國的艦隊而創(chuàng)作的,材料用于當?shù)氐呐亮_斯大理石,是希臘雕刻藝術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迎風踏浪的勝利女神雕像,于1866年首次在盧浮宮展出,當時的她還沒有上半身,更沒有翅膀。</p> <p class="ql-block">在而后的18年中,女神的右翅膀和頭一直沒找到,于是盧浮宮勇敢決定為女神添翼。</p> <p class="ql-block">女神的右翅膀,是后人在原有部分碎片的基礎上,參考學習了左翅膀后,加上的。后面還可明顯見到一個幫助固定的支架。</p> <p class="ql-block">修復后的右翅膀,高于左翅膀。兩支張開的翅膀和輕盈飛揚的衣裙,將瞬間的動態(tài)美化為永恒昂揚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細看雕像的雙翅和衣裙褶皺的處理,逼真地呈現(xiàn)出了被打濕的衣服和通透的身體,都是在風浪中優(yōu)雅和勇美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1884年開始,這尊女神雕像以現(xiàn)在的形象開始迎接參觀者。</p> <p class="ql-block">迎風展翅的勝利女神雕像,獨立傲首于盧浮宮最負盛名的德農(nóng)館入口處達魯樓梯(Escalier Daru)平臺之上,每一位訪客都是一步一步仰視著走向她,走向美的終點,也進入了美的起點。</p> <p class="ql-block">《蒙娜麗莎》是文藝復興巨匠達·芬奇的著名肖像畫作品,77×53 cm。畫中人物的謎一般微笑和背景山水,構(gòu)成了這幅畫作的獨特魅力,代表了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p> <p class="ql-block">1516年,達·芬奇接受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邀請來到法國,隨身攜帶了3幅畫作,其中就包括蒙娜麗莎。1519年達·芬奇在法國盧瓦爾河畔的昂布瓦斯去世,蒙娜麗莎成為法國王室收藏,最終進入盧浮宮。</p> <p class="ql-block">蒙娜麗莎是盧浮宮中最受矚目的作品之一,懸掛于二樓中間的議政廳,每年有600萬參觀者前往鑒賞。議政廳是盧浮宮最大的一個展廳,還陳列有16世紀威尼斯畫派大師們的繪畫作品。</p> <p class="ql-block">這幅《加納的婚宴》(Les Noces de Cana)在議政廳展出,666米×990 cm,畫布油畫,是盧浮宮收藏最大的一幅畫,畫中共有138位人物。作者是文藝復興晚期威尼斯畫派三杰之一的保羅·委羅內(nèi)塞(Paolo Veronese),他是在1563年為威尼斯圣喬治馬焦雷修道院食堂所畫,描繪了耶穌將清水變成美酒的圣經(jīng)故事,并把舞臺布景的構(gòu)想付諸畫面現(xiàn)實。這幅不朽大作經(jīng)歷了多次命運起伏,包括被拿破侖士兵切割后掠到法國,其后的組裝和修復也引起巨大爭議。</p> <p class="ql-block">這幅《巖間圣母》(The Virgin on the Rocks)木板油畫,不僅在達·芬奇的不朽傳世畫作中名列三甲,被視為可媲美《蒙娜麗莎》與《最后的晚餐》之作,而且畫作在歷經(jīng)20多年的繁雜糾紛中,還發(fā)生了“雙胞胎案”,使其更添傳奇色彩。這幅現(xiàn)藏于盧浮宮的《巖間圣母》完成于1486年;另一幅完成于1508年,收藏于英國國家美術館。兩個版本名稱相同,構(gòu)圖基本相同,色調(diào)有所差異,當然還有一些細節(jié)區(qū)別。達·芬奇為何要畫兩幅《巖間圣母》,說來話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wǎng)查閱,我這里實在是版面有限。</p> <p class="ql-block">“雙胞胎”名畫不止《巖間圣母》。上圖這幅巨型布面油畫《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是在盧浮宮紅廳的法國繪畫館展出,另一幅收藏在凡爾賽宮。這對“雙胞胎”名畫,作者都是雅克·路易·大衛(wèi)(Jacques-Louis David,1748年~1825年),法國著名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p> <p class="ql-block">這是盧浮宮的《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Le Sacre de Napoléon),621×979 cm,作者完成于1807年。畫面中心形象是拿破侖從教皇手中接過皇冠,賜給皇后約瑟芬,教皇既尷尬又憤怒地在后面坐著。周圍站立著主教、王公貴族、將軍、各國大使以及前來祝賀的外國國王、王后等。整幅作品宏大,人物服飾華麗,色彩輝煌,是新古典主義美術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畫作真實記錄了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舉行的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為鞏固帝位的拿破侖,傲慢地讓羅馬教皇庇護七世(Pope Pius VII)親自來巴黎為他加冕。在加冕典禮上,拿破侖拒絕跪在教皇前讓庇護七世加冕,因此畫中所描繪的是拿破侖為自己的皇后約瑟芬戴上皇冠的場景。作者巧妙地選用了典禮的后半段,既突出了拿破侖的中心位置,又沒使教皇難堪,可謂煞費苦心。</p> <p class="ql-block">從1805年起大衛(wèi)就著手繪制這一巨作,用了兩年時間完成。據(jù)說當時請了很多真人去畫室,按舞臺劇設計了他們的站位,而且給每一位都畫了肖像。宏大場面中的每個角色,都鮮明生動,決無雷同。5年后,大衛(wèi)又完成了第二幅《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然而有意思的是,他在幾乎完全一樣的畫面中,作了一點點巧妙變化。具體有什么不同,請看凡爾賽宮部分。</p> <p class="ql-block">《美杜莎之筏》(Le Radeau de La Méduse),491×716 cm,畫布油畫,是一幅描繪發(fā)生在1816年7月的一次海難,“美杜莎”號艦船因船長無能而擱淺沉沒,有147人被拋棄在木筏上,他們在海上漂泊了十來天,導致最后只有10人生還的慘案。作品刻畫了人類前所未見的絕望痛苦到極點的情緒。法國浪漫主義畫家杰里柯(Theodore Gericault)在1819年創(chuàng)作了這幅“紀實性”油畫。在準備過程中,他曾走訪海難幸存者,到病房、停尸房觀察病人的痛苦表情以及死人的模樣,甚至研究尸體腐爛的狀況,還去西非觀察海洋和天空。最后,他剃光頭發(fā)關在家里潛心作畫。杰里柯在畫作中展現(xiàn)了自己的政治立場,轟動了當時的沙龍并震憾世界,還引起巨大爭議。這幅畫最終在杰里柯死后才獲得認可。</p> <p class="ql-block">這幅《花園中的圣母》(Madonna del Prato),是意大利著名畫家拉斐爾·桑西(Raffaello Santi)在1507年到1508年間創(chuàng)作的一幅木板油畫,122x80 cm。拉斐爾是“文藝復興后三杰”中最年輕的一位,畫面描繪了在一個天堂仙界般的花園里,圣母看護著兩個孩子,分別是耶穌和施洗者圣約翰。畫面人物構(gòu)成了一個等腰三角形,被認為是拉斐爾向前輩達·芬奇致敬。</p> <p class="ql-block">這是《羅杰拯救安杰麗卡》(Roger Rescuing Angelica),作者是法國新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安格爾吸收文藝復興時期前輩大師的技巧,一生追求畫面上古典美與寫實女性的完美結(jié)合,他的經(jīng)典名作有《泉》(巴黎奧賽博物館藏)、《大宮女》、《土耳其浴室》等。</p> <p class="ql-block">我曾多次拍下這樣的場景,因是觸景生情,令我回憶起自己的少年時代。我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拜師學畫,也常背著畫夾到美術館臨摹大家之作,在展廳的地板上一坐就是半天。</p> <p class="ql-block">這尊《沉睡的海爾瑪弗狄忒》(Hermaphrodite endormi),是盧浮宮館藏的一件古希臘大理石雕塑,1608年在羅馬出土,至文藝復興以來被制作了各種不同版本的復制品,盧浮宮展出的這尊最為著名。這尊雕像從背面看,女性的睡姿卻有著清晰的男性肌肉和骨骼特征,但在從正面看就發(fā)現(xiàn)了驚人的雌雄同體。雕像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尤其視覺效果,使其成為了一件引人入勝的藝術瑰寶。</p> <p class="ql-block">在古希臘神話中,美少年海爾瑪弗狄忒拒絕了水仙子的仰慕和追求。水仙子為了能與自己心愛的人永遠在一起,請求主神宙斯將他們的身體合二為一,海爾瑪弗狄忒就這樣被賦予了雌雄同體的特征。這尊雕像的另一看點和背景故事是,1620年意大利雕塑家貝爾尼尼在修復這尊雕像時,因紅衣主教要求添加了枕頭和海綿床墊。經(jīng)大師之手的古今融合,簡直天衣無縫,堅硬的大理石在這里變得如此柔軟和溫馨,讓每個駐足在此的人忍不住都想上去摸一摸,按一按。</p> <p class="ql-block">這是盧浮宮最豪華絢爛的阿波羅長廊。阿波羅長廊作為法國首個皇家長廊典范,成為美學與建筑學設計的理想實驗場,并在二十年后,為凡爾賽宮的鏡廊提供了參考設計方案,使后者成為法國古典主義裝飾藝術的一大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這是路易十五的加冕王冠,是法國現(xiàn)存于世的唯一的王冠,是法國的國寶。王冠上共鑲有282顆鉆石、237顆珍珠、64顆彩色寶石。它還曾經(jīng)集“攝政王鉆石”、“桑西鉆石”、“法蘭西之藍”、“奧坦絲”粉鉆等諸多名鉆于一身,是當之無愧的“冠中之王”。</p> <p class="ql-block">法國大革命爆發(fā)后,保存于圣但尼大教堂的20多頂王冠毀于一旦,只有這頂王冠因藏匿十分隱蔽而僥幸逃過一劫。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這頂王冠上的珍寶被拆下來全部變賣,后用水晶替代而成了徹頭徹尾的仿制品,但即便如此,它仍是法國王室上百年光輝榮辱的見證者,是法國王室最為珍貴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這是拿破侖三世于1855年為妻子歐仁妮·德·蒙蒂霍定制的皇冠。這頂<span style="font-size:18px;">華貴皇冠用</span>純金打造,嵌有2490顆鉆石和56顆祖母綠,頂部還可以看到金球托起的十字架,皇冠主體拱形是由八只展翅金雕與鉆石鑲嵌的棕櫚葉交替而成,圖案象征著法蘭西帝國。</p> <p class="ql-block">這件散發(fā)著溫潤光澤的珍珠頭冠,也是歐仁妮皇后的,它由近2000顆鉆石和212顆珍珠制成,其中有17顆大的水滴形珍珠。</p> <p class="ql-block">這件祖母綠發(fā)帶冠,金質(zhì),鍍銀,總共由40顆祖母綠和1031顆鉆石組成,中央最奪目的這顆祖母綠重約15.93克拉。</p> <p class="ql-block">查理十世展廳之精彩——隧道拱門和愛奧尼柱。</p> <p class="ql-block">這種光影最能觸動我心靈。</p> <p class="ql-block">明亮的長廊很精彩。</p> <p class="ql-block">盧浮宮博物館藏品太多太多,看是看不完的,我們在里面逗留了三個小時,也就是選擇最重要、最著名的看看,認真地拍幾張照片,爭取拍得好些,留作日后回憶。</p> <p class="ql-block">凡爾賽宮(Chateau de Versailles)是巴黎著名的宮殿之一,也是世界五大宮殿之一(中國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1979年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凡爾賽宮始建于1624年,當時是國王路易十三的狩獵城堡。后來由他的兒子路易十四傾盡人力、物力,在原本的沼澤地上改造擴建為王宮,并將政府遷移到這里辦公。整個工程結(jié)束于1710年。</p> <p class="ql-block">路易十四在位50年間,凡爾賽宮兼收并蓄了很多法國藝術家與建筑師的設計精髓,成為歐洲最宏大、最華麗的宮殿。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相繼重新裝飾并融匯了幾乎所有的建筑風格,包括法國古典主義、洛可可式直至新古典主義的建筑風格應有盡有。</p> <p class="ql-block">凡爾賽宮作為法蘭西王宮長達107年,成為絕對君主制度的基地,在“太陽王”的意愿下,映射出象征權威的光芒,一直以來更成為歐洲王宮和皇家園林建筑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凡爾賽宮最令人神迷的去處,是被稱為“鏡廳”(Grand Hall of Mirrors)的一個大長廊廳。當時是路易王朝接見外國使節(jié)和舉行化妝舞會的地方,是凡爾賽宮最奢華、最輝煌部分,其被法王路易十四視為“鎮(zhèn)宮之寶”,是凡爾賽宮之魂。</p> <p class="ql-block">鏡廊長73米,寬10米,高13米。一邊是面向花園的17扇高大的拱形落地玻璃窗,另一側(cè)是由483塊水銀鏡片組成的17面落地大鏡子。通過鏡子的反射,大廳不僅呈現(xiàn)出無限延伸的視覺效果,也變得無比璀璨輝煌。</p> <p class="ql-block">鏡廊的拱形天花板上,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揮灑淋漓,氣勢橫溢的</span>巨幅油畫,畫面內(nèi)容展現(xiàn)出一幅幅風起云涌的歷史畫卷,濃縮了“太陽王”路易十四的豐功偉績。</p> <p class="ql-block">拱廊頂安裝有24盞巨大的波希米亞水晶吊燈和鍍金立式燭臺,每逢特殊日子,廳內(nèi)就會點起多達 20000 支蠟燭,燭光加上鏡子反射,再加四壁金銀高光,簡直令人目眩輝煌到了極致。</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路易十四胸像雕塑,是17世紀最偉大的意大利雕塑大師貝爾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年~1680年)于1665年完成的作品,飄動的衣褶和卷發(fā)栩栩如生。雕像位于主樓二樓北側(cè)的戴安娜廳( Salon of Diana),又稱“月神廳”。</p> <p class="ql-block">貝爾尼尼在完成了盧浮宮重建的任務后,為路易十四塑了這尊胸像。此時的法國國王正值27歲,風華正茂。從雕像上可以看出他瀟灑華貴、風流倜儻的不凡氣質(zhì)。法國大革命時期,凡爾賽宮內(nèi)許多物品被砸毀或劫掠,這尊胸像卻奇跡般保留了下來,因此它是為數(shù)不多的路易十四時期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維納斯廳正中壁龕內(nèi)的路易十四全身雕像,真人大小,身著古羅馬皇帝服裝,是由法國雕塑家讓·瓦林(Jean Warin,1604年~1672年)于1671年起歷時兩年創(chuàng)作的。</p> <p class="ql-block">路易十四(1638年~1715年)是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選擇“太陽”作為標志,號稱“太陽王”。路易十四是歐洲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獨立主權君主,在位長達72年3個月18天,歷史上有確切記錄。在法國歷史上有兩位公認的偉大君主,一位是路易十四國王,另一位就是拿破侖一世。</p> <p class="ql-block">這幅《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的布面油畫,在凡爾賽宮二樓的加冕廳(Coronation Room) ,由雅克·路易·大衛(wèi)在1808年至1822年間親自復制,是作者的第二幅《加冕大典》。大衛(wèi)的第一幅《加冕大典》完成于1807年,現(xiàn)收藏于盧浮宮。</p> <p class="ql-block">兩幅畫作主體幾乎一模一樣,為示區(qū)別,雅克·路易·大衛(wèi)把畫中左邊5位女士中站在左起第二位的著裝改為粉紅色,盧浮宮的這位是穿白色的(見下圖)。據(jù)說這位女士還是拿破侖最寵愛的妹妹波利娜·波拿巴。</p> <p class="ql-block">為完成《加冕大典》這幅巨作,雅克·路易·大衛(wèi)從1805年開始起草,足足用了兩年時間才完成。據(jù)說當時約瑟芬皇后還和大衛(wèi)暗中商量了場景設計。當拿破侖當看到這幅油畫時,表示特別滿意,特意讓大衛(wèi)畫了兩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幅</span>《西蒙家的宴席》油畫,970×450 cm,在主樓二層的海格立斯廳,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意大利著名畫家保羅·委羅內(nèi)塞(</span>Paolo Veronese<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作品。</span>委羅內(nèi)塞是威尼斯畫派中最后的代表人物之一,這幅畫是他在1570年為威尼斯圣瑪麗亞會修道院食堂繪制的,1664年由威尼斯共和國送給路易十四。</p> <p class="ql-block">畫面描繪了圣經(jīng)故事:耶穌帶著門徒路過伯大尼村,西蒙為表達對耶穌治愈了他麻風病的謝意,在家設宴招待。畫面正中間跪在地上的是當?shù)丶伺數(shù)氯R娜,她認真聽耶穌布道,虔誠懺悔自己的罪孽,耶穌當場赦免了她的罪過。瑪?shù)氯R娜用自己的淚水為耶穌洗腳,用長頭發(fā)把他的腳擦干,用昂貴的香膏涂抹在耶穌的腳上,感謝耶穌寬恕了她。這幅鴻篇巨制共有142位人物。</p> <p class="ql-block">《身穿加冕服的路易十四》,131×97cm,這幅肖像畫掛在了凡爾賽宮阿波羅廳的寶座室壁爐上方,是路易十四最出名的肖像畫的小型摹本,創(chuàng)作于亞森特·里戈(Hyacinthe Rigaud)畫室。這幅畫像1701年的最初版本,277×194cm,目前仍收藏于盧浮宮內(nèi),據(jù)說是路易十四400幅肖像畫中最中意的一幅,當時是作為送給他的孫子安茹公爵、1700年成為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五世時的禮物而定制的。</p> <p class="ql-block">里戈31歲時被聘為皇家專職肖像畫家,據(jù)說他在巴黎有一個制作肖像畫的“工廠”,有許多助手幫他生產(chǎn)肖像畫,據(jù)說他畫過五位君王和所有親王以及歐洲的顯貴,所以在里戈留存下來大約1500幅肖像畫中,究竟哪些是出自他本人之手,實難鑒別。上圖為凡爾賽宮豐收廳(Salon de l'Abondance)裝飾精美的大門,是入宮覲見國王的必經(jīng)之地。</p> <p class="ql-block">這是墨丘利廳,也稱御床廳,最初是正殿的儀式大廳。這張床是19世紀路易·菲利普把凡爾賽宮改變?yōu)闅v史博物館時安置的。1715年9月2日至10日,路易十四的遺體被停放在墨丘利廳供人們瞻仰。</p> <p class="ql-block">王后寢宮。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Marie-Antoinette)是住在此處的最后一位法國王后,房間內(nèi)保留了她居住時的原貌。左側(cè)柜旁有一扇隱蔽小門,通向王后內(nèi)室。據(jù)說法國大革命時王后曾從這一小門逃離,但最終還是被俘送上斷頭臺。</p> <p class="ql-block">這是路易十五的皇后瑪利亞·萊什琴斯卡(Marie Leszczynska,reine de France)身著宮廷大禮服的肖像畫。</p> <p class="ql-block">凡爾賽宮也是太大了,而且我們還是最后一批入場者。即便有專職的中文講解帶領導覽,我們也只能選擇展館內(nèi)最最重要的藏品參觀,根本沒時間看室外的花園景致。巴黎兩宮都是匆匆一瞥,以后有機會再去。(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