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過去的十多年里,去過祖國的很多地方,親眼領(lǐng)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壯美風(fēng)景,還有善良質(zhì)樸的少數(shù)民族。有人說國內(nèi)游覽這么多地方,該走出國門看看其他國家的風(fēng)景人文??墒堑K于語言障礙,不敢去那遙遠(yuǎn)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五月,一位曾經(jīng)同行新疆、河南旅游的老哥發(fā)來一條歐洲巴爾干半島四國游的信息(重要的是免簽證)。他去過好多個國家,在他鼓勵下,便約了老同學(xué)一起忐忑地踏上旅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目的地:塞爾維亞——黑山——波黑——阿爾巴尼亞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準(zhǔn)備好的行李。這個行李箱跟隨我十五年了。兩次進(jìn)藏,從西走到東;兩次入疆,從北走到南;去過祖國的最北最東,來過大漠黃土高坡;看過三山五岳,登上名樓幾座;遇見江河源頭匯流,最后走進(jìn)平淡無奇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六月六日一大早出發(f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東——北京朝陽——首都機(jī)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六月六日的二十三點(diǎn)半開始登機(jī)(土耳其航空公司的大飛機(jī),能坐五百多人),飛行九個多小時,到達(dá)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轉(zhuǎn)機(jī)。土耳其比北京時間晚五個小時的時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坐這么長時間的飛機(jī)很是折磨人——機(jī)艙內(nèi)空氣污濁,氣溫低,在狹窄的座位空間里,坐著睡覺那是怎么都睡不著,看著左右前后東倒西歪地睡著很香的人,我這里腳腫腿腫地,胸前區(qū)陣陣隱痛(缺氧了),我都害怕在飛機(jī)上,心臟病嚴(yán)重發(fā)作了。身體稍差滴是萬萬不行??!就這一次歐洲行,就讓人不想再坐飛機(jī)??去遠(yuǎn)方了。不過,伊斯坦布爾機(jī)場還是讓我眼前一亮——大而漂亮,是那種富麗堂皇的視覺沖擊,幾何形和流線型圖案的內(nèi)部裝修,再加上多彩的燈光,彰顯出土耳其的經(jīng)濟(jì)實(shí)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當(dāng)?shù)氐牧缕呷盏纳衔缇劈c(diǎn)多到達(dá)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比北京時間晚六個小時時差),過關(guān)出機(jī)場,接我們的旅游大巴就等在門外。大家上車,先前往瞻仰 1999 年遭美國轟炸的前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舊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接著坐車,前往貝爾格萊德市區(qū)觀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貝爾格萊德市是塞爾維亞共和國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塞爾維亞的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地處巴爾干半島核心位置,坐落在多瑙河與薩瓦河的交匯處,北接多瑙河中游平原即伏伊伏丁那平原,南接老山山脈的延伸舒馬迪亞,居多瑙河和巴爾干半島的水陸交通要道,有很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被稱為巴爾干之鑰。是原南斯拉夫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僅次于伊斯坦布爾、雅典和布加勒斯特的巴爾干半島第四大的城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參觀圣薩瓦大教堂。這是東正教教堂,建筑風(fēng)格為哥特復(fù)興式。教堂分為新舊兩部分,舊教堂內(nèi)彩繪壁畫,充分表現(xiàn)藝術(shù)精華,而新教堂外型雄偉,以伊斯坦堡圣索菲亞教堂為藍(lán)本而建,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曾經(jīng)停建一段時間,現(xiàn)在內(nèi)部仍在裝飾裝修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這莊嚴(yán)肅穆的地方,我卻被一個十幾歲的女孩扒竊,當(dāng)場抓住。當(dāng)時沒發(fā)現(xiàn)丟東西,后來找藥時,一小瓶丹參滴丸不翼而飛。在下車前,導(dǎo)游就提醒過,我也一直注意著,還是被小偷狠狠地上了一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參觀鐵托墓——花房。之所以叫做“花房”,是因?yàn)槟沟闹苓呉恢北货r花環(huán)繞著,而在墓的旁邊圍繞著的卻是白色的巖石。鐵托的全名約瑟普·布羅茲·鐵托,1892年5月25日生于克羅地亞的庫姆羅韋茨村。二戰(zhàn)期間,鐵托領(lǐng)導(dǎo)南斯拉夫的武裝力量進(jìn)行了抵抗法西斯的英勇斗爭,1943年獲得元帥軍銜。南聯(lián)邦成立后,鐵托一直是黨和國家的最高領(lǐng)導(dǎo)人,既是南共聯(lián)盟總書記又是共和國總統(tǒng),1980年5月4日病逝,安葬在總統(tǒng)官邸的花房中。塞爾維亞的人民很尊重鐵托,由于鐵托的領(lǐng)導(dǎo),當(dāng)時的南斯拉夫是一個黃金的時代,國家有地位,人民有尊嚴(yán),至今人們都會去鐵托墓上獻(xiàn)上自己的鮮花,以表示對鐵托的懷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里有座博物館,記錄了鐵托元帥對前南斯拉夫人民的貢獻(xiàn),收藏有許多昔日贈送給鐵托元帥的禮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前往要塞——貝爾格萊德市內(nèi)名勝“卡萊梅格丹城堡”,位于老城西北角最高點(diǎn)——一座山丘之上,面對薩瓦河與多瑙河交匯處,由巨大的石塊建成,是見證貝爾格萊德的滄桑興衰的重要文化遺產(chǎn)。要塞的防御工事最早建于凱爾特時代,歷經(jīng)兩千年歷史,自凱爾特人統(tǒng)治時代就是軍事重地。后來羅馬人曾在此定居擴(kuò)建,至今仍可見古羅馬、奧匈帝國的建筑遺風(fēng)。</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要塞城墻上,俯瞰著多瑙河和薩瓦河的匯流處,它目睹了無數(shù)次戰(zhàn)斗的慘烈和征服后的歡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面照片是前往城堡路上的雕塑,進(jìn)入城堡的大門,白塔,參加一、二戰(zhàn)的武器,莎瓦河和多瑙河匯合處,勝利者紀(jì)念碑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要塞所在地現(xiàn)已建成一個綠樹成蔭的公園,成為孩子們嬉戲玩耍和年輕人戀愛的好去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面這兩組照片是一段愛情故事??????,你可以自由發(fā)揮內(nèi)部情節(ji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游覽米哈伊洛大公步行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里是貝爾格萊德最負(fù)盛名的商業(yè)步行街,雖然只有短短一公里長,但是卻因兩側(cè) 19 世紀(jì) 70 年代的建筑而名聲大噪,也被列為國家保護(hù)歷史名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結(jié)束第一天的游覽,去吃晚飯,在一個西餐廳。用餐中,還有三位樂手唱歌彈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六月八日,早上陪同一起游覽的當(dāng)?shù)貙?dǎo)游(我們帶團(tuán)張導(dǎo)稱他——吉祥物),在酒店大廳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貝爾格萊德酒店門前的街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八點(diǎn)出發(fā),乘車前往塞爾維亞諾維薩德游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途徑塞爾維亞美麗的小鎮(zhèn)斯雷姆斯基卡爾洛夫奇——一座巴洛克式的美麗小鎮(zhèn),是塞爾維亞很重要的精神和文化誕生地。小鎮(zhèn)位于多瑙河河畔,屬于伏伊伏丁肥沃的葡萄種植區(qū), Bermet 紅酒聞名于世<span class="ql-cursor">?</span>。這里有塞爾維亞較古老的高中,區(qū)政府樓, 族長宅邸、東正教大教堂和神學(xué)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Zivanovic 酒莊品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離開品酒山莊,前往諾維薩德游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諾維薩德——塞爾維亞北部城市,是塞爾維亞第二大城市,僅次于貝爾格萊德,也是伏伊伏丁那自治省首府與經(jīng)濟(jì)、文化中心,南巴奇卡地區(qū)的行政中心。東南距貝爾格萊德約70公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先去吃午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694年,諾維薩德建城,當(dāng)時城市居民主要是由從哈布斯堡王朝的軍事戰(zhàn)略要地彼得羅瓦拉丁要塞穿越多瑙河的塞爾維亞商人組成。18-19世紀(jì),諾維薩德成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在經(jīng)歷了1848年歐洲大革命的動蕩之后,城市逐漸恢復(fù)了往日的繁榮,并在那個時代成為了塞爾維亞文化的中心,并獲得“塞爾維亞的雅典”的美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歷史上諾維薩德一直保持著多民族混居和多種文化并存的特性,塞爾維亞人、匈牙利人和德意志人是城市的主要族群。今天的諾維薩德依然是一個多民族混居的城市,并在扮演塞爾維亞的文化中心的同時為塞爾維亞的經(jīng)濟(jì)提供強(qiáng)大的工業(yè)與金融支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漫步諾維薩德老城區(qū)步行街,很多咖啡店林立,還有古老的教堂。許多著名的詩人、小說家 、法學(xué)家和政論家都在諾維薩德生活和工作過。此外,諾維薩德?lián)碛性S多紀(jì)念碑、博物館、咖啡館,是度假旅游的好去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游覽諾維薩德的地標(biāo)性建筑——彼得羅瓦拉丁要塞。要塞位于多瑙河與巴奇卡運(yùn)河交匯處,建在河面上方一塊40米高的火山巖石上,被稱為“多瑙河上的直布羅陀”——形容其戰(zhàn)略地位像扼大西洋和地中海交通咽喉的直布羅陀海峽一樣重要。彼得羅瓦拉丁要塞,也稱彼得羅瓦丁城堡。稱要塞,強(qiáng)調(diào)戰(zhàn)略地位重要,有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之利。稱城堡,突出守城防敵功能,有壁壘森嚴(yán)、固若金湯之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里自古為屯兵重地,早在羅馬帝國時期(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就已形成要塞雛形。17至18世紀(jì),為抵抗奧斯曼帝國與奧匈帝國的侵犯,要塞工事得到全面擴(kuò)建,歷時百年,占地112公頃。整個要塞分為地上、地下兩大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要塞在 1948 年被列為國家保護(hù)歷史遺跡,這座城堡非常壯觀。要塞內(nèi)部的諾維薩德博物館展示了石器時代的出土物、中世紀(jì)和近代武器、以及 18-19 世紀(jì)的裝飾品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要塞地下部分,有縱橫交錯、盤曲迂回的廊道,通向五處道口;又暗藏眾多陷阱、炮口、槍眼……還有議事密室、糧草倉庫、兵械倉庫以及水井、儲水池等。上下防衛(wèi),易守難攻。歷史上,多次發(fā)生侵略與反侵略戰(zhàn)爭,見證了前南斯拉夫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的艱難歲月與輝煌歷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地上,有厚重的城墻,堅固的營寨,高聳的碉樓,密布的暗堡,在要塞的最高處,還有一座塔式鐘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要塞城墻上俯瞰多瑙河與巴奇卡運(yùn)河交匯處,欣賞諾維薩德市風(fēng)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要塞上的這座鐘樓,其特色之一便是時針和分針的長短對調(diào),時針長過分針。據(jù)說,這是為了漁民可以在水上遠(yuǎn)遠(yuǎn)地就看到時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去吃晚餐,今晚吃中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六月九日,今天離開貝爾格萊德,再拍一下貝爾格萊德的城市交通,小小的紅綠燈,有軌電車,路口處交錯的線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早餐后前往黑山,路經(jīng)第一個網(wǎng)紅景點(diǎn)”水中小屋”——建在塞爾維亞境內(nèi)綿延340多公里的德里納河巴塔小鎮(zhèn)附近河段一塊巨巖上。導(dǎo)游說是由兩兄弟所建(導(dǎo)游說這兩兄弟的舅舅就是曾經(jīng)執(zhí)教過中國男足的教練——博拉·米盧蒂諾維奇)。這座小屋經(jīng)過 40 多年的河水漲落及風(fēng)風(fēng)雨雨,多次重建,依然堅立在河中?,F(xiàn)在成為了潮流打卡、塞爾維亞最網(wǎng)紅的景點(diǎn)之一。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德里納河小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網(wǎng)上查到的信息是:它是由一名叫曼迪奇的17歲男孩和他的朋友一起建造。建造的起因是他和朋友們游泳游得筋疲力盡時,總是爬到巖石上稍作休息。可是巖石粗糙的表面很硌人,于是他們決定游回岸邊,帶上幾塊木板鋪在身下。當(dāng)時正是夏季,正午強(qiáng)烈的陽光晃得人睜不開眼,他們只得把木板立起來遮擋陽光。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曼迪奇突發(fā)奇想,干脆在這塊大石頭上蓋個小房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參觀木頭村——座落在塞爾維亞西南部茲拉蒂博爾山區(qū)美卡維尼克山上,靠近塞爾維亞和波黑邊境,是塞爾維亞著名導(dǎo)演埃米爾·庫斯圖里卡為了拍攝電影《生活是??奇跡》而親手打造的電影基地。這里海拔較高,林木茂盛,空氣濕潤。秋冬云霧繚繞,充滿夢幻;晴好天氣風(fēng)光秀麗,景色迷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木頭村雖小而五臟俱全:教堂、商鋪、餐廳、圖書館、體育場、禮堂、旅店等設(shè)施應(yīng)有盡有,處處散發(fā)著濃濃的的民族風(fēng)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影片在2014年法國凱撒電影評獎中獲得最佳歐洲影片獎而名聲大噪。影片中這處被寄寓美好希望,遠(yuǎn)離城市喧囂和私欲紛亂的“世外桃源”木頭村的秀麗景色,讓觀眾耳目一新,紛至沓來,探尋游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木頭村上俯瞰,遠(yuǎn)處的小村落掩映在樹叢山底,安然靜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隨后前往茲拉蒂博爾山區(qū)。搭乘“黃金纜車”——一條 9 公里長的纜車連接茲拉蒂博爾-市中心,橫跨里布尼察湖的托爾尼克滑雪勝地。乘坐纜-車的 25 分鐘,可以欣賞到茲拉蒂博-爾風(fēng)景如畫的壯麗景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這是坐在纜車??,透過窗拍攝的。雖然不那么清晰,但沒有長焦鏡頭是拍不到的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托爾尼克滑雪勝地山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六月十日。昨天晚飯后就休息了,今天早起,去度假村里面轉(zhuǎn)轉(zhuǎn)。不但有美景,還被一群流浪狗一路跟隨著。這路上遇見的第一只狗狗很貼心,時不時要等等走在后面的人,怕是怕了點(diǎn),但也很暖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六月十日早餐后前往黑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高速路上過海關(guā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近中午到達(dá)塔拉河谷大橋,在橋頭餐廳吃午餐——特色烤羊肉餐,邊吃邊欣賞前南斯拉夫著名影片《橋》的拍攝地的美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塔拉河谷大橋,位于黑山北部塔拉河谷地區(qū),該區(qū)屬于杜米托爾國家公園一部分,塔拉河峽谷蜿蜒80公里,深1300米;山間的隘口,是沿海和內(nèi)陸交通孔道。1400米的高山草原上,牛羊在草地上吃草,滿地的黃花一望無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塔拉河大橋建于 1937 年至 1940 年間,是一座混凝土拱橋,橫跨塔拉河,長 365 米,主橋拱 114 米,橋距塔拉河河面 172 米,有 5 個拱。在其完工之時,為歐洲最大的公路混凝土拱橋。1942 年被游擊隊炸毀,1946 年修復(fù),至今仍在使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游覽大橋后,前往世界自然遺產(chǎn)杜米托爾國家公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杜米托爾國家公園是一座美麗的天然公園,位于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西北部,海平面 1500 米以上的一個廣闊的平原,面積350平方公里,包括杜米托爾峰和歐洲最深的著名峽谷——塔拉河峽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杜米托爾國家公園里山巒起伏、風(fēng)光秀麗,山石嶙峋的山坡上樹木郁郁蔥蔥,河谷的沙礫石塊間涓涓流水清澈透明。在這個被綠色植被覆蓋的國家公園,人們遠(yuǎn)離喧囂享受著這片寧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是一個被冰川和河流切割出來的非常美麗的自然公園,峽谷、巖洞等構(gòu)成典型的喀斯特風(fēng)光。公園屬迪納拉高山地帶,有15座高峰超過2000米,主要由石灰?guī)r組成。 國家公園里有大片山地,景色壯觀。高峰間有深邃峽谷和冰川湖,湖周圍有濃密的松樹和樅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位于杜米托爾國家公園深處的黑湖——是公園內(nèi)最大的高山冰川湖泊,它背后就是杜米托爾峰,夏日也依稀可見白雪皚皚。黑湖被群山環(huán)繞,湖邊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湛藍(lán)的湖水碧波蕩漾,清澈明快,滋潤著塔拉河和皮萬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杜米托爾山是迪那里克阿爾卑斯山的最高峰(杜米托爾峰海拔2522米),山嶺寬廣渾圓,內(nèi)河網(wǎng)發(fā)達(dá),但暗河較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晚住黑山小鎮(zhè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月十一日在酒店早餐后,前往波黑首都薩拉熱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前往薩拉熱窩路上的一個小鎮(zhèn),停車去衛(wèi)生間。在這次旅行中很多的地方衛(wèi)生間收費(fèi),而只有黑山可用歐元,所以導(dǎo)游都是安排在不收費(fèi)的地方休息上衛(wèi)生間。這個導(dǎo)游很有耐心,不急不火,不嚷不喊,人沒到齊,他就在路旁靜靜地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薩拉熱窩——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簡稱波黑)的首都。位于在中部薩瓦河支流博斯納河上游附近,群山環(huán)抱,風(fēng)景秀麗的古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歷史記載初建于1263年。奧斯曼帝國在1450年代建立了薩拉熱窩。1697年,在大土耳其戰(zhàn)爭期間,奧匈帝國占領(lǐng)了薩拉熱窩。1908年波黑被合并入奧匈帝國。奧匈帝國的統(tǒng)治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發(fā)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抵達(dá)薩拉熱窩已是過午,先吃午飯。然后游覽希望隧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薩拉熱窩隧道是在波士尼亞戰(zhàn)爭的薩拉熱窩圍城戰(zhàn)役期間,于 1992 年至 1995 年期間修建的一條隧道。此隧道也被稱作為“希望隧道”或者是“救援隧道”。此隧道由波士尼亞軍隊修建,以連結(jié)薩拉熱窩市區(qū)和薩拉熱窩機(jī)場。當(dāng)時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已被塞族人切斷。隧道使得食品、軍用物資和人道主義援助得以進(jìn)入塞拉耶佛,也成為繞過武器禁運(yùn),提供守軍武器的重要方式。也有許多人通過隧道逃出薩拉熱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這個小房子是一位老太太愿意讓出自己的家,作為隧道的入口??此膲ι喜紳M了彈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參觀隧道后,先回到新城區(qū)安排好酒店(五星級)。然后我們?nèi)ダ铣菂^(qū)吃晚飯。路上簡單介紹薩拉熱窩在幾次戰(zhàn)爭中發(fā)生的事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六月十二日早餐后,游覽薩拉熱窩老城區(qū),感受戰(zhàn)爭的歷史和和平后人民安樂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酒店的頂層是餐廳,可360度俯瞰城市風(fēng)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彈孔墻——警示人民,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的苦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人民族主義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薩拉熱窩暗殺了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奧地利皇儲)和他的妻子索菲·霍泰克,這起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直接導(dǎo)火線。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巴爾干半島西部合并入南斯拉夫王國,薩拉熱窩成為德里納河省的首府。1941年4月,納粹德國入侵了南斯拉夫,轟炸了薩拉熱窩。在約瑟普·布羅茲·鐵托率領(lǐng)的游擊隊的抵抗之下,1945年4月6日,薩拉熱窩從納粹的占領(lǐng)之中解放。在解放之后,薩拉熱窩是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lián)邦共和國的波斯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都。1992年3月,爆發(fā)了長達(dá)三年之久的波黑戰(zhàn)爭。薩拉熱窩爆發(fā)了都市包圍戰(zhàn)——薩拉熱窩圍城戰(zhàn)。今日薩拉熱窩的復(fù)興開發(fā)是在1995年11月簽訂岱頓協(xié)議之后開始的。今日的薩拉熱窩是該地區(qū)發(fā)展最快的城市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外觀巴爾干半島典型的宗教建筑的貝格清真寺、狙擊手大道、市政廳,和三種不同的宗教建筑(天主教堂,猶太教會堂和清真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面照片,我在和第二位“吉祥物”拍照時,同行團(tuán)友偷拍,嗯,還很和美溫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這里隨處可見老房子的墻上的涂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電影《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中瓦爾特和德國人激戰(zhàn)的鐘樓。這部電影對于我們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再熟悉不過了,人人都搶著在此拍照留念,就像見到久別重逢的老朋友一樣的情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電影中,德國軍隊追擊影片中鐵匠的拍攝地——手工藝品市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腻N擊聲,仿佛又回到那場戰(zhàn)役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六月十三日早餐后,前往亞布拉尼察斷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3年2月,鐵托領(lǐng)導(dǎo)的南斯拉夫游擊隊和德軍周旋,3月抵近內(nèi)雷特瓦河右岸,到達(dá)亞布拉尼察鐵橋時,追兵已近。鐵托毅然決定炸斷鐵橋,假裝率軍向北進(jìn)擊。德軍中計,見鐵橋被炸,斷定鐵托軍隊不會再過河了,撤離了伏兵。鐵托又迅疾返回斷橋處,連夜借助斷橋搭起一座浮橋,全軍安然過河,甩開追兵,進(jìn)入波黑東南方,開辟了更大的根據(jù)地。此役史稱內(nèi)雷特瓦河戰(zhàn)役。南斯拉夫于1969年拍攝同名電影《內(nèi)雷特瓦河戰(zhàn)役》,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作為世界軍事史中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這座被炸斷的橋至今沒有修復(fù)。此處還立起了一塊方形紀(jì)念碑,和帶著一身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斷橋一起繼續(xù)屹立在內(nèi)雷特瓦河畔。 南斯拉夫在 1983 年,發(fā)行了一枚紀(jì)念內(nèi)雷特瓦河戰(zhàn)役的紀(jì)念幣,面值 10 第納爾,紀(jì)念幣的正面圖案就是被炸毀的亞布拉尼察斷橋。這場戰(zhàn)役是南斯拉夫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重要的一場勝利,而這座大橋就是歷史的見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接下來前往風(fēng)光旖旎的波黑中世紀(jì)小城——莫斯塔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莫斯塔爾為波黑南部城市。在內(nèi)雷特瓦河畔,東北距薩拉熱窩約80公里。建于十五世紀(jì)。有中世紀(jì)羅馬建筑古跡。該城于15世紀(jì)時由鄂圖曼土耳其建造,1878年成為奧匈帝國領(lǐng)土,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成為南斯拉夫王國的領(lǐng)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莫斯塔爾橋是一座有427年歷史的石拱橋(始建于1566年,毀于1993年波黑戰(zhàn)爭)。橫跨流經(jīng)莫斯塔爾老城市中心的奈萊特瓦河,橋?qū)?.55米,橋長27.34,橋拱最高端距水面20米,橋兩端各有一個石砌橋頭堡。老石橋的風(fēng)貌與周圍以古老石頭為主體的建筑和大河卵石鋪砌的古街道相和諧、呼應(yīng),充分展現(xiàn)了16世紀(jì)波斯尼亞的古樸風(fēng)情和藝術(shù)風(fēng)格。老橋?qū)⒕幼≡诤觾砂兜哪滤沽肿搴涂肆_地亞族居民聯(lián)系在一起,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是莫斯塔爾的標(biāo)志性建筑、和平與民族和解的象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波黑戰(zhàn)爭后的2001年開始施工重建,2004年4月27日工程竣工。重建所用石料沿用了沉入河中的部分原始石料,不足石料和其它材料均從當(dāng)?shù)厝〔模洳馁|(zhì)和效果基本與老橋原始狀況相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巴車停在在修道院旁的停車場,我們步行去莫斯塔爾橋。可見路邊的老妓院的殘垣斷壁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鵝卵石鋪就的路面,人頭傳動的街兩邊的店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現(xiàn)在,橋兩側(cè)街道成為小商品市場,出售地毯、珠寶首飾、傳統(tǒng)服裝、領(lǐng)帶和煙斗的小店。城內(nèi)有很多中世紀(jì)土耳其風(fēng)格的建筑和老橋梁,古老清真寺和奧斯曼時期留下來的老房子,還有石板拱橋、監(jiān)獄、制傘坊、菜館等古跡。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月十四日早餐后,前往科托爾的佩拉斯特游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科托爾是黑山南部海港,位于達(dá)爾馬希亞海岸上,巴爾干半島邊緣,杜布羅夫尼克東南50公里處,它處于深海灣的前部,該海灣被分成四個大的內(nèi)灣并且高聳著陡峭的奧里堅山 和洛夫琴山。建立于公元7世紀(jì),歷史上是一座有名的貿(mào)易與航海城市,建造了大量的教堂和修道院。盡管自從中世紀(jì)以來遭受了地表劇變,但還是保留了中世紀(jì)的痕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科托爾海灣最吸引人的古鎮(zhèn)要數(shù)佩拉斯特,現(xiàn)鎮(zhèn)上保存完好的建筑有 500 多年的歷史。威尼斯時期有 16 個斯拉夫貴族家庭在此居住,所以小小的鎮(zhèn)上有 16 座家族教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近海處有兩個美麗的小島,乘船到圣母島上感受袖珍島的精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午餐后步行前往古城科托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科托爾古城是亞得里亞海沿岸保存中世紀(jì)古城原貌最完整的城市之一,并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除了城墻和大門構(gòu)成了該定居區(qū)的第一個遺跡之外,許多羅馬-拜占庭式、哥特式、文藝復(fù)興風(fēng)格的建筑(大教堂、教堂和宮殿)表明了科托爾過去中世紀(jì)時期的羅馬、拜占庭、以及巴爾干和西歐痕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科托爾自然和文化歷史中心由海灣邊上的許多遺跡構(gòu)成。這些遺跡因其精心選擇的地理位置和在城市中的布局而具有獨(dú)特的價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保存中世紀(jì)古城原貌古城大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古城依山而建,城墻延伸至山頂,可見完整的防御碉堡,半山腰還有教堂都完好保存至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古城墻上俯瞰科托爾海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入住布德瓦海濱酒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六月十五日在酒店早餐后,觀光布德瓦古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布德瓦曾長期被威尼斯所控制,城中各處的細(xì)節(jié)無一不透露出威尼斯式的奢華。從城堡俯瞰,蔚藍(lán)的海水,城中精致的花園,海灘邊為數(shù)眾多的豪華餐廳和酒吧,吸引了大量的各國名流富豪每年來此度假。這里還有樸素的老城區(qū)小街,布德瓦老城中三個主要的教堂——建于公元 7 世紀(jì)的 St Tvan 教堂、建于公元 840 的 Punta 的 St Marys 教堂、建于 1804 年的 Holytrinity 教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進(jìn)城時,粉刷匠剛剛開始刷門,出城時已經(jīng)要完工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教堂,城墻,海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離開古城,乘車前往圣斯特凡島,在路邊俯瞰小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圣斯特凡島坐落在布德瓦東南約 6 公里、亞得里亞海旁,是黑山共和國沿海地區(qū)最燦爛的明珠。它原本只是一座歷史可以追溯到 15 世紀(jì)的漁村,后來因景色秀麗、海水澄澈逐漸發(fā)展成為度假之地。這是一個陸連島,通過約 100 米長的狹長淺灘與陸地相連,只有來此度假住在島上的人才能進(jìn)出。整個圣斯特凡島屬于聯(lián)合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然后乘車前往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抵達(dá)后,城市觀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地拉那是阿爾巴尼亞的首都和第一大城市,經(jīng)濟(jì)、文化、交通中心。位于國土中西部的伊什米河畔,西距亞得里亞海岸40千米,正處在肥沃的阿爾巴尼亞中部平原的末端。居民大部分是穆斯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漫步地拉那街頭,給人最突出的印象是這里的汽車幾乎是清一色的西歐產(chǎn)小轎車。導(dǎo)游告訴我,這些車都是阿爾巴尼亞到西歐打工的人通過各種渠道帶回的二手車,據(jù)說阿爾巴尼亞是世界上人均擁有奔馳車比率最高的國家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斯坎德培廣場——這里相當(dāng)我們的天安門廣場。廣場是當(dāng)?shù)厝粘J暮萌ヌ?,孩子們開著橙色的塑料小車在你腳邊呼嘯而過。廣場南部的斯坎德培騎馬雕像是廣場的標(biāo)志。我們到達(dá)的時候趕上歐洲杯,廣場上圈起一個場地,專為看球者提供一個一起看球一起吶喊一起喝酒一起狂歡的娛樂場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Et'hem Beut 清真寺這座清真寺位于地拉那市中心斯坎德培廣場的右側(cè),建于 19 世紀(jì),在地拉那算是一座文物古跡了;阿爾巴尼亞是一個多種宗教混合的國家,不過目前很多阿爾巴尼亞人依然信奉伊斯蘭教,因此這座清真寺在地拉那還是很具有地位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地拉那的這個“金字塔”是當(dāng)年還在霍查時期時霍查的女兒設(shè)計建設(shè)的,當(dāng)時被用作紀(jì)念霍查的博物館,在霍查政府被推翻后,這座建筑也被荒廢,不過并沒有被拆除。由于建筑外形特別而且建筑本身高大,算是地拉那的一個另類而且也不算太光彩的標(biāo)志了吧;如今這座荒廢的大樓成為了當(dāng)?shù)啬贻p人平時聚會的最佳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月十六日酒店享用早餐后,離開地拉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地拉那的酒店前后樓之間有一個比較大的泳池。今早起來在院里拍照,感受休閑時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離開地拉那,前往斯庫臺湖國家公園,該公園以其絕佳的生態(tài)聞名,是整個巴爾干地區(qū)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黑山著名的濕地國家公園。斯庫臺湖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1993年就被黑山政府列為國家公園,1996 年就被列入世界“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11 年底被正式提名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chǎ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斯庫臺湖附近的一個小漁村,平時以捕魚為生,發(fā)展旅游業(yè)后,很多漁民開始做起游船生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斯庫臺湖邊吃午飯后,前往黑山首都——波德戈里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波德戈里察市是黑山共和國首都,1945年至1992年間名為鐵托格勒(Titograd)。位于黑山東南部斯庫臺盆地莫拉查河畔 ,靠近斯庫臺湖 。1326年首見于史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毀于戰(zhàn)火,僅存土耳其鐘樓、清真寺一處和幾處房屋。現(xiàn)重建為一座新城,基本上可稱為一座游樂城,全城面積 1/7被辟為公園和游樂設(shè)施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游覽波德戈里察基督救世主大教堂后,吃晚餐。然后入住酒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晚餐餐廳和入住酒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今天是周日,街兩邊的店鋪都關(guān)門歇業(yè)。在歐洲每逢禮拜日舉國休息放假,全家人去教堂做禮拜、一起出游聚餐共度良宵。就是我們的大巴司機(jī)師傅每天工作時間不得超過八小時。所以我們不用起早貪黑,比在國內(nèi)旅游輕松休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月十七日早餐后,前往尼克希奇的被稱為“天空最美的那座城”的奧斯特洛修道院,修道院建在幾乎垂直的懸崖峭壁之上。登上奧斯特洛修道院,您可以俯瞰澤塔河壯麗的平原風(fēng)光。因院內(nèi)保留著建造者東正教主教圣人奧斯特洛的圣體和 17 世紀(jì)末完成的精美壁畫,這里成為巴爾干地區(qū)最重要的朝圣之地之一。這座潔白的 17 世紀(jì)建筑,著實(shí)擁有能夠凈化心靈,平撫情緒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離開修道院,吃午餐后。在波德戈里察市里的超市逛逛,準(zhǔn)備五點(diǎn)去往黑山機(jī)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五點(diǎn)前往黑山的機(jī)場,在機(jī)場與司機(jī)師傅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這個機(jī)場確實(shí)很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月十八日經(jīng)伊斯坦布爾轉(zhuǎn)機(j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伊斯坦布爾機(jī)場候機(jī),因晚點(diǎn)四個小時多,到達(dá)北京首都機(jī)場已經(jīng)十九點(diǎn)半多了,取行李用了半個多小時,快二十一點(diǎn)坐機(jī)場大巴前往北京站。還好,二十二點(diǎn)前到達(dá),過天橋就是車站,坐二十二點(diǎn)三十五K53臥鋪,十九號七點(diǎn)到達(dá)沈陽北。在沈陽北站吃了永和豆?jié){油條,這次旅行的最后一餐。然后,坐D7613十點(diǎn)半順利安全到家,結(jié)束了歐洲巴爾干半島四國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回家后,這睡眠在二十四點(diǎn)前就不知道困,那就整理照片寫游記,初稿就這樣了??偨Y(jié)一下,此次旅行就是一次回顧巴爾干半島戰(zhàn)爭歷史,身臨其境感受戰(zhàn)爭硝煙炮火和和平給人們帶來的幸福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月二十六日,原定小伙伴聚聚,因預(yù)報有暴雨而推遲。今天在家再修改一下美篇文章。這次旅行最好去處是黑山,在四個國家中是最小的,但可看的風(fēng)景卻是多樣而美麗,有山有水,有濕地有峽谷,有海灣有海島有古城;還有那頓特色烤羊肉,味不膻肉軟爛,回味??!本次旅行的重要景點(diǎn)有兩個古城,兩個要塞,兩個湖三座橋,多個教堂——東正教堂、基督教堂、清真寺和修道院,七個城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