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心雨</p> <p class="ql-block"> 六月,淺淺時光,安然無恙??傆幸恍┯鲆?,刻滿了珍藏。“和記天涯”,很多青田人不知道是什么,去年林老師交給我的U盤里一共是1514本書,其中《和記天涯》系列就有幾百本,林海是誰?很多青田人也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6月6號,林海老師約了我和葉肖忠記者等人。葉肖忠先生要趕稿寫意大利華僑志,我呢?林老師讓我寫一寫“和記天涯”,恰好的句點,不需宣揚,是彼此心中,那份無言的心照不宣。 “和記天涯”,有歲月的厚重,亦有流年的沉穩(wěn)。一幅闖天涯的丹青,將所有的歷史盡收在素箋。這個初夏,許我以淡淡筆墨,將“和記天涯”的歷史,悄悄勾勒。那一些,未曾說出的贊美,是我輕輕留下的一抹抹留白。</p> <p class="ql-block"> “和記天涯”,輕輕翻閱,一路的遇見。那些詩文,是我不曾打開的朗誦,穿過,密密麻麻的光陰碎片。走進“和記收藏室”,首先入目的是盤景山,山水風光安靜撿拾,一路種下的詩情畫意。有山的靜美,亦有水的安然。盤景山后面是木制的招牌“和宜齋珠寶行”,落款啟功,原中國書法協(xié)會會長的墨寶,關(guān)于啟功,林老師說起過一段歷史,見證了“和記”在北京的往事。一程風雨,伴一程山水,木制“和記”招牌的紋絡(luò)里,刻滿了無語的溫暖。有些懂得,無需言語,“和記”是百年前青田人闖天下的靈魂。而如今,是遇見的詩行,翩飛的衣袂里,卻有一種時光的靜美。記得去年林老師回國的時候,將和記招牌捐給青田方志館。</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和記”收藏室的花園里,三角梅正怒放著。風中,鳥語匆匆,碾轉(zhuǎn)著初夏的淺歡。走進“和記”,猶如走進時代的童話,多少歷史,是我的小字情衷。佇立于流年的岸,緩緩鋪開的素箋,刻滿時代的年輪。葉肖忠先生曾經(jīng)說過:“君可知“和記”?它是浙南華僑史的一個源頭?!苯裉煲黄疬^來的除了葉肖忠,還有旅德華人吳牧軍和他的朋友,平演佛殿的詹先生等人。接待我們的是林海老師的父母,林津一先生和朱姣麗女士,兩位旅意著名僑領(lǐng)。</p><p class="ql-block"> “和記”,是一段浙南人民直面西方工業(yè)沖擊而自強探求的歷史,一個經(jīng)濟組織的原生創(chuàng)造,是一個奇跡。“和記”,在1821年開啟了對接世界經(jīng)濟體系的探索和實踐了?!昂陀洝?,始終如歌。寄往天涯,寄往海角,寄往每一個角落,講述“和記”歷史讓我倚陽向暖,笑迎每一個朝夕。 </p><p class="ql-block"> 說“和記”,先談“破巖堂”。私塾是中國歷史千年以來的民間教育機構(gòu),私塾“破巖堂”是由青田阜山濟南郡林姓族人所創(chuàng)辦,明景泰年間已存在了。公元1821年,阜山破巖堂私塾老師林中璜(林端)到溫州太師碼道創(chuàng)辦私塾之際,同時創(chuàng)辦“和記”。至今在和記收藏室里還珍藏著破巖堂在道光年間的教科書《童子問路》,封面上工工整整寫著“林端”,與和記印章一起放在一個紫紅色的古木箱里,和記印章刻著“賽和氏”,與和氏玉一般的君子?!昂陀洝钡摹昂汀眲t來自《尚書》的“和衷共濟”,意為“同心協(xié)力,克服困難”,創(chuàng)辦者是青田阜山濟南郡“破巖”私塾老師?!昂陀洝比昂鸵她S”,道光十三年,青田爆發(fā)大饑荒,大批同鄉(xiāng)到溫州求生,這一年“和記”創(chuàng)辦了“林泰源木行”,專營浙南山區(qū)木材生意,盤活山區(qū)經(jīng)濟,為一大批勞動力解決生計問題。“林泰源木行”于1921年遷至青田縣鶴城鎮(zhèn)西門外,“林泰源木行”記載于《青田縣志》</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有些流年的記憶,一直埋藏在時光當中,不敢輕易去提起,只是靜靜地放著。和記的歷史帶著它所有的心愿越沉淀,越是像一個時間的花海?!昂陀浱煅摹保茙r堂,當所有的語言變成了一道唯美,當所有陳年往事成為了風景,當所有曾經(jīng)不敢面對的人,如今可以談笑自如。和記收藏品,林海老師的家族早年就已經(jīng)決定捐贈給青田人民,這種善意,足以美化我們的心靈。</p><p class="ql-block"> 2021年春天,我開始跟林海老師學寫格律詩詞,那時候也不太清楚和記的歷史,后來通過僑史研究者慢慢了解了和記。“和記”是原創(chuàng)原生的綜合性組織,是同鄉(xiāng)會也是商會,有股份制也有勞動力入股的記錄?!昂陀洝苯?jīng)營的項目在林子才的《七言詩》提到浙南土特產(chǎn),諸如青田石雕、印染土布、茶葉等,《旅歐日記》有提到過小商品諸如陶瓷、雨傘、木制品、玩具等,主要銷往海外,并在多國建立多個“海外倉”,儲藏來自浙南的商品,形成在當年堪稱高效的世界貿(mào)易網(wǎng)絡(luò)。葉肖忠先生說:“踏出國門,不就是華僑嗎?在海外設(shè)立貿(mào)易倉庫,不就是國際貿(mào)易嗎?” 誕生于1821年的“和記”有"創(chuàng)世紀"的意義,更何況“和記”是一個民間自發(fā)組織對接浙南經(jīng)濟與世界的史實,彰顯著浙南人民直面“三千年未有之大局”的創(chuàng)造與精神,豈不更值得大書特書?</p><p class="ql-block"> 流年是一段故事,人生是一段旅途。有些故事講的徹底卻也傷得徹底,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人,都有一段不曾提起的往事在那段不堪回首的時光里?!昂陀洝币蛄趾@蠋煹脑娓噶肿硬哦d入歷史,幾年前,我在林子才的小女兒林六鳳,還有朱秋海老師的陪同下,一起去拜了林子才老前輩的墳墓。 </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林子才,青田阜山“破巖堂”傳人,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壽恩科,林子才參加秀才考試,但以“丁憂”告發(fā)而未能及第(“丁憂”是指父母去世,無論此人擔任何官何職,接到訊息那天起,必須辭官回到祖籍守孝二十七個月)。林子才為尋找出路,棄文從商,加入“和記”,從這一年起,他先后五次踏出國門,奔走于“和記”海外倉。</p> <p class="ql-block"> 1905年時值中國光緒末年,世界博覽會在比利時小城列日召開,“和記”選送的青田石雕獲雕刻類銅牌獎。該獲獎記錄現(xiàn)存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足以證明當年“和記”在西歐的足跡了。一戰(zhàn)時期,他在荷蘭偶遇女王,禮遇甚厚,他為一戰(zhàn)期間滯留歐洲的僑民呼吁中國政府撤僑,多次“上大總統(tǒng)書”,終有回應。這些事跡在多種書籍中均有記載。林子才手書旅歐日記十卷,詳細記錄了“和記”歷史和他個人旅程,后因戰(zhàn)火與人禍,只遺留一卷,現(xiàn)于青田華僑陳列室展出。</p><p class="ql-block"> 近二百年歷史的“和記”,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五子出洋等等歷史,使得我內(nèi)心始終帶著崇敬,而他們的一去不復返也讓我覺得憂傷。當年前赴后繼出洋的五子,為探索新的世界,內(nèi)心是多么強大啊!世間很多,事很多人,都是事在人為,只要有一顆堅強的心。</p><p class="ql-block"> “和記”其名起起伏伏,隱隱顯顯。目睹“和記”收藏室的數(shù)尊玉石佛像,思及“傳奇”,有萬般思緒。</p><p class="ql-block"> 去年12月4日,青田縣方志館接收了“和記收藏室”私人收藏品,共計81件,以元明清三朝玉石造像為主,頗有觀賞價值與研究價值。曾記得,在捐贈現(xiàn)場,林海老師飽含深情地說:“走遍天下,家在青田。青田僑胞散居世界各地,心向著家鄉(xiāng)。在青田縣方志館這樣一流平臺來展示這些藏品,這是我們僑胞之幸!” </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這次葉肖忠先生來“和記收藏室”的主要目的是趕寫意大利華僑志,要尋找意大利青田同鄉(xiāng)總會成立的資料。在一個柜子里放著一疊疊的稿子和古書,左邊是一疊林淼老先生的文字改革,中間是手稿,右邊是破巖堂、民眾教育館以及木業(yè)小學的教科書。在尋找的過程中,朱姣麗女士說:“中間那個小木箱別打開,里面有一本兩百多年的書,翻頁有可能會破碎了。”我想,應該就是林老師說的他曾祖留給他的《童子問路》,破巖堂在1821年用過的教材。</p><p class="ql-block"> 從資料中,找到了一些林津一夫婦在1994年前后為青田體委等機構(gòu)捐款的原始資料,以及1995意大利青田同鄉(xiāng)會成立的資料,王澤厚先生任會長,林津一先生和金冠軍先生等人任副會長。朱姣麗女士曾經(jīng)當任威尼斯商會副會長等等。葉肖忠先生說: 林海家族在意大利,是浙南華僑群體的開拓者、引領(lǐng)者、愛國者,居功至偉。</p><p class="ql-block"> 如今,每一段經(jīng)歷都成為身后的故事,回首還是從容一笑,繼續(xù)帶著理想的步伐行走在生活的軌道上。時光告訴我們,過去的僅僅是一段回憶..... </p><p class="ql-block"> 林海老師創(chuàng)造了數(shù)個常人難以望其項背的記錄:15歲到意大利,18歲應聘為意大利司法部翻譯,并于2007年轉(zhuǎn)任共和國檢察院顧問;25歲,他聯(lián)合意大利貝盧諾省長、luxottica眼鏡廠經(jīng)理共同創(chuàng)辦中文培訓班,講授唐詩、儒道佛典籍,并促成該眼鏡廠投資中國。林海老師,出生于浙江青田鶴城鎮(zhèn),祖籍青田縣阜山鄉(xiāng)林宅村。他自六歲開始寫古體詩……</p><p class="ql-block"> 祖先在阜山創(chuàng)立破巖堂私塾,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不入仕的道家思想為家訓,教書育人,不亦樂乎。林海亦恪守族規(guī),為而不爭,也正是如此,他的事跡不在報端,不在互聯(lián)網(wǎng)端。</p><p class="ql-block"> 華僑文化研究者葉肖忠先生說: “為采集浙南青田華僑史料,自2008年初次踏上亞平寧大地以來,零星耳聞林海其人其事,大為感嘆。” </p><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林海老師的“作者簡介”:林海,筆名:林海之藍。男,濟南郡破巖堂傳人,祖籍浙江青田阜山。1980年代初移居意大利。自由撰稿人,自幼學先秦文化,六歲開始寫詩,40歲棄商歸田與詩書為伴,作品十萬篇。</p> <p class="ql-block"> 林海記得在祖父林淼的懷中接觸到了《詩經(jīng)》,1972年底開始識字,從《易經(jīng)》六十四卦的字開始。1975年1月,開始寫古詩(部分收錄在《星星集》);1979年讀完四書五經(jīng),開始讀百家諸子,時年10周歲。1978年開始寫“甌江放排人”系列詩歌。1979年1月,拜陳望軒先生為師(陳系林海的姑公,曾任民國時代青田民眾教育館館長)。1979年7月,背熟并且默寫整本《詞林正韻》和上百個詞牌的平仄,時年10歲;1980年1月,開始注解《道德經(jīng)》,時年11歲;1981年12月,開始注解《周易》六十四卦284爻,時年11周年;1982年7月,完成“阜山古鎮(zhèn)”系列詩作,時年12歲……</p><p class="ql-block"> 1984年6月離開青田,同年9月到意大利,落腳歷史文化名城博洛尼亞,這里有他祖母的皮革作坊。受家族恩惠,林海即刻進入博洛尼亞Zappas中學學習意大利文,三個月后,邊查漢意辭典邊啃讀但丁《神曲》三部,同時寫意大利文詩、中文現(xiàn)代詩。其中,1985年1月,開始寫《旅途上的青田人》,以“詩”來記錄所遇見的僑界人士。二年后,在1987年,林海離開了博泥尼亞到意大利邊城波德諾內(nèi)(Pordenone) 家族餐廳幫忙,邊工邊讀。同年5月,意大利聯(lián)邦法院聘任他為中文翻譯,“這是我十八歲的最好禮物”,林海老師動情地說。這一年9月,林海遷往烏迪內(nèi),通過(CEPU注:成人半工半讀大學) 報名烏迪內(nèi)大學宏觀經(jīng)濟系,9月,他從意大利人手中購買餐館,著手改裝為中國餐廳,并于1988年1月6日隆重開業(yè),名號“長城飯店”。</p><p class="ql-block"> 1988年5月,四川某國營家具公司到烏迪內(nèi)找合作伙伴,林海接受盛請,他通過意大利朋友,與EURO Sedia 公司簽訂了合同——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意兩國企業(yè)合作而僑胞牽線搭橋的一個代表性的案例。</p><p class="ql-block"> 1994年11月,貝盧諾省長Oscar De Bona、luxottica眼鏡廠經(jīng)理Paolo Corona, 共同在Nievo 學校創(chuàng)辦了成人中文培訓班,重點課程是古詩、莊子寓言,與來自《論語》的成語故事。這是中華文化的精華。luxottica眼鏡廠幾乎整個管理層人員都接受了林海的課程。1997年,該眼鏡廠在東莞正式開業(yè)。1998年12月,同政府特許博彩公司Trend srl合作成立Dart club, 并任主席(民間奧林匹克委員會)。</p><p class="ql-block"> 1992年,林海老師重啟“和記”公司,由小舅朱培基任經(jīng)理。在主流社會深度融入之后,承擔了不同尋常的貢獻。2011年7月23日,他聯(lián)合貝盧諾全省殘疾人機構(gòu)創(chuàng)立基金會,并任主席,主持打造殘疾人培訓中心,惠及當?shù)叵嚓P(guān)人士。2016年,完成第一期任務后,退居幕后,任名譽主席。</p><p class="ql-block"> 2020年2月26日,與意大利貝盧諾省殘疾人協(xié)會主席Fabio de Barba、醫(yī)生Alberto Simiele 成立抗疫救急小組,在這個40天中,林海為當?shù)厝A僑延期居住權(quán)、醫(yī)療權(quán)而跑遍當?shù)胤ㄔ?、醫(yī)院,協(xié)助慈善基金會向所在地發(fā)放抗疫物資。2021年4月,林海與當?shù)丶t十字會探討并協(xié)定為“不具意大利合法身份的僑胞”施打疫苗。新冠病毒肺炎期間,林海寫了8本抗疫日記。</p><p class="ql-block"> 林海老師其長子LIN Francesco于1988年9月20日出生,2006年獲意大利奧林匹克數(shù)學競賽冠軍,2019年受聘為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數(shù)學教授。 </p><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 去年11月,林海老師回國,第一次碰面是在臺聯(lián)會,當時他送給我一個U盤:“里面裝著他寫的1514本文集的初稿!其中《和記天涯》系列472本,和記的足跡從青田的小村莊到全球五大洲?!? </p><p class="ql-block"> 今天,因為林海老師沒能趕回國感到有些許遺憾,林老師說忙著整理文集,因為是歷史使命,必須寫完該寫的書。時間總是會走遠,林老師說: 關(guān)于時間,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利用每一天,不讓其浪費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浪費了一天就失去了一天。每天的太陽升起,充滿著活力,象征著動力,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為而不爭,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只要做到問心無愧便是最好的結(jié)果。 </p><p class="ql-block"> 從2021年開始學詩,我習慣了讀一些優(yōu)美的詩文。讓人陶醉于文字之中,文字的力量總是和祥的,無時無刻陪在我們身邊。</p><p class="ql-block"> “和記”招牌,風吹雨打,也快要三十年了,仔細觀看有點掉色了,和記天涯將退出商業(yè)的舞臺,從此只有文字。此時,每一縷吹過耳際的風,都是勇往直前的呢喃,每一朵飛過眼前的云彩,都是堅強不屈的呼號。瀏覽《和記天涯》,林老師說,每個足跡都是詩,句句都是深情的敘述,頁頁都是輝煌的詩篇,而擊中心扉的是前赴后繼的精神。 </p><p class="ql-block"> “和記天涯”,有遠方就有夢想,有夢想就有不滅的靈魂,有不滅的靈魂,就有永不停歇的腳步向前奔……</p><p class="ql-block"> 這幾天,青田下著大雨,桌子上放著一盤楊梅,手中是林海老師刊登在青田僑報上的散文《夢中的楊梅》。窗外,一條條直線從上而下,那是雨點劃破黑色的天幕,每一滴雨滴落在地上,綻放出各色水泡,滴答聲奔進我的思緒,癡呆地看著雨。雨中,涌動了些陳舊的情愫,雨中,突顯的一道道“和記天涯”的風景。深切感嘆 ,雨來雨收不正如人生里那些悲歡離合?我問林老師:“和記收藏品交給方志館,不心疼嗎?”林老師笑答:“身外之物,曾經(jīng)擁有過就可以了,交給青田人民才是它們的歸宿”。</p><p class="ql-block"> 窗外依舊下著雨,此時我終于完成了一件一直擱在心里的大事,深深地嘆了口氣,如釋重負。有著200多年歷史的“和記”,其遠去的輝煌與榮光,仿佛一副波瀾壯闊的畫卷,已在文章的情節(jié)中徐徐展開,古與今時間交織,“和記”幾代人不變的家國情懷隔空交匯,這段歷史已變成了文字記錄下來。從此可以裝入“漂流瓶”,在歷史的長河中隨波漂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心 雨</p><p class="ql-block"> 于 2024年6月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