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回家的腳步總是很匆匆,今天(4.14)我們從西昌趕到了樂山,打算在樂山稍作停留休息 一天,然后從明天開始繼續(xù)一路向北趕往隴南再回西寧。</p> <p class="ql-block"> 既然來到了樂山,那樂山大佛景區(qū)一定要去的。離上次來過已經(jīng)有十一二年了,感覺時間過去很久了,記憶也模糊了。到了景區(qū),看到那兒的山山水水和穩(wěn)坐在山坳里的大佛本尊,記憶深處的東西也被喚醒了,很多相關(guān)場景還歷歷在目呢。</p> <p class="ql-block">瞧,山根處摩崖石壁上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些蜂窩狀的眼眼,這可不是一天形成的</span>,這些都是游客用手指頭日復(fù)一日摳出來的,說是摸了這里就等于摸到了佛身,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我知道這是一個人的信仰所致。</p> <p class="ql-block">在上山途中一路的摩崖壁上刻有很多這樣富含禪意的佛教用語,有的還有詳細(xì)的注解。</p> <p class="ql-block"> 樂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全稱為“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云寺側(cè),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坐東向西,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樂山大佛開鑿于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古有云:"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尊山",所稱贊的便是樂山大佛。</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龍秋虎穴】</p><p class="ql-block"> 古之凌云山森林茂密,九峰疊翠,常有白虎出沒;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波濤洶涌,時有青龍騰躍。相傳,白虎和青龍受佛法感召,皈依佛門,化為石龍、玉虎,共為佛之護(hù)法神。佛經(jīng)中有"天龍八部,西天白虎"之說。唐朝著名詩人嘉州刺史岑參提詩贊曰:"回風(fēng)吹虎穴,片雨當(dāng)龍湫"。"龍湫虎穴"自唐代以來就成為凌云山之勝景。</p> <p class="ql-block"> 樂山大佛依山臨江雕刻而成,面江而坐。大佛高大巍峨、頭與山齊,頭高14.7米、寬10米,發(fā)髻1051個,耳長7米,依山鑿成臨江危坐,神勢肅穆,大氣磅礴。大佛左右兩側(cè)沿江的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超過16米的護(hù)法天王像。聽說大佛雕鑿?fù)瓿珊螅ㄓ?層樓閣覆蓋,時稱“大佛閣”,但由于戰(zhàn)亂佛閣屢建屢毀,早年最終被元軍所毀,至今已蕩然無存。樂山大佛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跡。</p> <p class="ql-block"> 看見了嗎,大佛右側(cè)山體上有一條九曲古棧道,是唐代開鑿大佛時留下的施工和禮佛山道,沿絕壁開鑿而成,曲折九轉(zhuǎn),奇陡無比。這條九曲棧道沿著陡崖迂回而下可以到達(dá)大佛腳下,以前游人就是從這里上下山近距離觀佛,但隨著近年來游客人量的增多,再加上這個棧道風(fēng)吹日曬久經(jīng)歷年,這條又高又陡的棧道很大程度上已經(jīng)存在安全隱患了,所以現(xiàn)在這里已經(jīng)封閉了,游客可以從佛身后面寬敞的路上繞道來到佛前觀瞻。</p> <p class="ql-block">這就是從佛山前面流過的岷江。</p> <p class="ql-block"> 這里是站在樂山居高臨下看到的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的交匯之處。早在唐代開元年初,因樂山地處三江交匯之處,這里的水勢異常的兇猛,過往的船只常常要經(jīng)受翻覆的危險,修建樂山大佛石窟寺的發(fā)起者和組織者海通禪師發(fā)下宏愿修造彌勒大佛,鎮(zhèn)煞三江以避水患,護(hù)佑當(dāng)?shù)氐臐O船百姓。故在朝廷的資助下,修建了這尊大佛。</p><p class="ql-block"> 十年前站在這里遠(yuǎn)觀時水勢浩大,可以說是波濤洶涌,但現(xiàn)在看上去水流小了,水勢也不湍急了,甚至還露出了沙洲,修建了高樓。</p> <p class="ql-block"> 樂山大佛的刻建不僅代表了佛教石窟寺鑿造的最高峰,也是我國古代建筑發(fā)展史上最高成就的代表,為我國佛教文化譜寫了燦爛光輝的一頁,它是我國大佛石窟和佛寺建筑發(fā)展史上放射著燦爛光輝的文化古跡之一。樂山大佛現(xiàn)已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景區(qū)景觀。</p> <p class="ql-block"> 我們是坐著景區(qū)的區(qū)間車來到樂山大佛跟前的,但回去時我們邊玩邊走出去的。太喜歡這條林蔭大道了,只因這條大道太美太有意境。路兩邊的經(jīng)年大樹樹冠遮天蔽日,成就了這條拱形林蔭大道。這里除了偶爾的景區(qū)區(qū)間車路過,再無其它機(jī)動或非機(jī)動車輛,行人也少,偶爾見有人跑步,所以這里很適合跑步或散步乘涼。</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有很多景觀,樂山博物館也在這里。</p> <p class="ql-block">既然來到了樂山,那就在這里打個卡??</p> <p class="ql-block">圖片:手機(jī)拍攝</p><p class="ql-block">文字:煙云/部分來自史料</p><p class="ql-block">編輯:煙云</p><p class="ql-block">音樂:來自網(wǎng)絡(lu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