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蘇州河在普陀、長寧區(qū)境內,兩岸岸線全長21公里,母親河在這里留下中心城區(qū)最長岸線和最美河灣,號稱"蘇州河十八灣",這里曾經有蘇州河中心城區(qū)最后關閉的擺渡口;上海近代最早的修船、面粉、棉紡、絲織、化工、冶金、機械廠,甚至水電煤器具的加工廠,都陸續(xù)出現(xiàn)在蘇州河兩岸;距今不遠九十年代普陀區(qū)范圍內的蘇州河岸線,還集中了數以千計的工廠,其中的紡織、化工、鋼鐵、造幣等廠都曾在上海乃至全國工業(yè)經濟史上創(chuàng)下紀錄;這里既有為建水閘而犧牲的歷史人物,更有早期共產黨人領導工人斗爭可歌可泣的英勇史跡。</p><p class="ql-block">長壽路橋以西<span style="font-size:18px;">雖然彎多水急,但解放前沒有幾座橋梁,此</span>后新建的橋梁,多從現(xiàn)代城市交通,選擇更適合城市發(fā)展需要的大體量橋。蘇州河停止通航功能后,行船危險自然消除,河水變清,河灣反而成了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p><p class="ql-block">長壽灣是蘇州河以西第一灣。從小生活在這一帶,感情也從小延續(xù)到老,至今還經常眷戀,所以第二次我選擇從老屋附近的長壽路橋溯河西進。</p> <p class="ql-block">15、據相關資料記載,長壽路與廣肇路(今天目西路)間曾經有座木橋,毀于日軍占領時期。解放初期,廣肇路與長壽路之間沒有橋梁,兩岸交通均依賴船渡,稱為廣肇渡口。1951年,市政府投資批準在廣肇路與長壽路之間建造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橋。小時候總看到橋堍鑲嵌的石碑,上寫"1953年12月建"。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后蘇州河上建造的第一座橋。</p><p class="ql-block">長壽路橋處于蘇州河由西南方向改為東南方向的灣口,此后下游的橋梁絕大部分由南北改為東南走向。橋梁比較集中,且多帶有歐洲城市橋梁的建筑風格,留下上海城市建設近代化的痕跡。</p><p class="ql-block">1998年,長壽路橋進行改建,新建的南北復橋設置在老橋左右,中間用綠化隔離。</p><p class="ql-block">長壽路橋是上海北面東西通道的重要節(jié)點,現(xiàn)在正在進行新一輪改建。整個橋成為三座獨立的橋,從東面經過新客站的高架雛形看,中橋經改建作為在建的上海北通橫道的附屬部分。北橫通道地下過長壽路橋,在天目西路出地面,與在建的南北高架天目路互通。行文時期,傳了好消息,2020年12月5日北橫通道天目路高架結構工程已貫通。</p> <p class="ql-block">小時候經常在此地玩耍的長壽公園變成了北橫通道在建工地。長壽路邊的原減壓器廠和民居等都毫無蹤影,變成地鐵12號線的兩座面對面的車站。昌化路橋上能回看到河灣對岸的長壽路橋,但是施工中的河濱步道,使它變得可望而不可及。</p> <p class="ql-block">為此,只好繞道遠離蘇州河二十余米,通向昌化路橋的河灣取直路莫干山路,順便見識一下一個工廠聚集地是怎樣華麗轉身為聞名遐邇的文化創(chuàng)新園地的,其中又以M50創(chuàng)新園曾經久久風靡滬上。</p> <p class="ql-block">除了創(chuàng)意園區(qū),莫干山路上的工廠都轉身為不同的文化、商旅設施。成了網紅打卡地,原來莫干山路的堵頭——河岸碼頭拆除了,與長壽路橋岸打通,名曰"西蘇州路‘’。</p> <p class="ql-block">16、昌化路橋于1949年5月建成木橋,時稱歸化路橋,(小時候誤以為桂花路橋)1957年隨路改名為昌化路橋,1974年9月改建成鋼筋混凝土樁基拱肋吊桿橋。隨著中遠兩灣城的興建,2000年11月拆除重建,于2001年12月重新通車。</p> <p class="ql-block">昌化路橋南堍,原上海面粉廠廠門口建起了名曰"天安千樹"的綜合高樓,不久將成為魔都潮流新地標。面粉廠的前身是榮氏兄弟于1912年創(chuàng)建的福新機器面粉一廠,其"兵船牌"面粉是中國第一個注冊商標,到1921年已發(fā)展成八個分廠。</p> <p class="ql-block">昌化灣: 兩岸高樓林立,一泓河水彎彎。最美端午浪逐舟,男女老少齊觀戰(zhàn)。</p> <p class="ql-block">昌化路橋北堍偏東高層的地塊,原來是堆煤工場。每天自行車群從橋上沖下,到這里一個九十度急轉彎。經??吹?,車子扎堆,人仰馬翻。隨著九十年代中遠兩灣城建成,拆除了原址廠房,去彎拉直,北岸一條緩坡與遠景路對接,直達地鐵站,一切險象都煙消云散,昔日上班路上的舊事成了飯后談資。</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看到的是風平浪靜的河水,偶爾幾輛自行車平靜過橋的路況。之字形的黃金水域是舉行上海市國際龍舟賽的寶地。當年這里曾經是頻繁出狀況的水面,潘家灣,潭子灣不僅以棚戶區(qū)著名,河面更是危機四伏,使船民心悸。當年路過此地,船民的大聲吆喝隨著自行車車流,在耳畔久久盤旋。</p> <p class="ql-block">要說這里變化最大的當屬位于江寧路橋至昌化路橋之間的夢清園。蘇州河在這里作了個近乎90度的彎弓——潭子灣。弓內,三四爿工廠在此生存幾十、上百年,仍以與紡織有關的廠居多,1933年建成的上海啤酒廠以上海民族工業(yè)的代表而著名。工廠多污染也多,昔日蘇州河邊是天然垃圾場,三年困難時期我們常來此,在煤渣、黃沙、石子堆里撿煤核,玩黃沙,捉迷藏。</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末,隨著蘇州河整治工程這里為清除污染源,搬遷了所有工廠企業(yè),引入污水處理工程,建成環(huán)保主題公園——夢清園。</p> <p class="ql-block">眼前初冬的黃綠斑斕誰會想到八十年代這里還是堆積工業(yè)垃圾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打理成環(huán)保主題公園。河水由水泵提升從高空,經過處理經由"空中水渠"流下,瓷磚錯落翻起的設計使流水充分與空氣接觸,進一步補充溶解氧。(圖為污水處理的空中水渠)</p> <p class="ql-block">夢清園大魚島是蘇州河上第一個人工島,它的輪廓像一條大魚在河面蕩漾,島上濃郁的植被就像魚身鱗片,無限生機。島上的觀景閣做成白玉蘭形狀,又稱玉蘭閣。登閣遠眺,清爽的河水怎么不令人感慨——要知道八十年代蘇州河還是嚴重污染的臭河浜。</p> <p class="ql-block">除了環(huán)境美,還有引為自豪的光輝歷史。長壽路橋東西一帶蘇州河是上海產業(yè)工人最集中地之一,早期中共黨員建立了小沙渡支部,領導工人斗爭,在早期工運史上留下了光一頁。我慕名來到位于澳門路原國棉二廠改建的顧正紅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轟動中國現(xiàn)代史的"五卅運動"的策源地。紀</span>念館共有二層,分四個展區(qū),展示了滬西工人運動歷史、揭示從事早期工人運動的一群革命家的活動和顧正紅烈士生平。后又來到紀念館后面顧正紅殉難處,緬懷烈士,悼念死難同胞。</p> <p class="ql-block">這里以紡織業(yè)有關的廠為多,所以澳門路上原申新九廠地塊建有上海紡織博物館,博物館前是象征紡紗成錠的抽象雕塑。博物館的前身申新九廠,這里是中國紡織工業(yè)搖籃,我周圍有很多長輩包括父親都與之有深深的聯(lián)系;1948年"二.二"反對國民黨統(tǒng)治的斗爭這里是策源地;解放后,這里的紡織工業(yè)曾經挑起上海經濟的半壁江山;改革開放中申新九廠為實現(xiàn)產業(yè)升級又作出砸機毀錠的壯舉,為上海經濟改革作出重大犧牲。</p> <p class="ql-block">17、?江寧路橋,因橋堍的造幣廠而得名“造幣廠橋”,系1929年建成的木結構橋,1949年4月重建,還是木橋。1968年再次重建為鋼筋混凝土橋,并與江寧路拉直,改名為江寧路橋。<span style="font-size:18px;">橋堍有前市長徐匡迪題字。2011</span>年12月2日又拆除重建。</p><p class="ql-block">江寧路橋南起于江寧路澳門路路口,北至光復西路,為保留上海歷史保護性建筑上海造幣廠,北面引橋為漂亮的彎道,橋梁長318米,寬22米 。河面成270度的弧形,兩端引橋都為優(yōu)美的彎道,使整個橋面與河流和諧共趣。</p> <p class="ql-block">原木結構的造幣廠橋就建在幾字形的頂端,現(xiàn)江寧路橋是移到了幾字形的右捺建造的,與江寧路連接,故得現(xiàn)名。特地保留的歷史建筑造幣廠大門在幾字形北岸頂端,廠區(qū)在大橋另一側。60年代初看到勘測測量人員在離原造幣廠橋一二十米地方工作,還犯狐疑呢。</p> <p class="ql-block">造幣廠展銷館,囿于時間,沒有停車見識一下,留下遺憾,要知道造幣廠的產品當下還盛譽全國。</p> <p class="ql-block">下面照片關于朱家灣游覽說明行文有誤。事實應該是,在今光新路北有段內河,稱虬江,清中葉朱姓遷至河灣北居住,后在河南北形成前浜、后浜兩個村落。隨后,蘇州河這一段紗廠增多,至20年代以后前浜聚居日眾,遂成朱家灣大街(今光新路南段)??箲?zhàn)時期,大量房屋被毀,新建的多為簡棚陋屋。因此,朱家灣曾經以"三灣一弄"而名聞滬上。雖然照片上說明文字有點牽強附會,不過,蘇州河是在此拐了彎,河岸對面沿街房是原造幣廠宿舍,別看現(xiàn)在破敗,五六十年代可是這一帶的地標。</p> <p class="ql-block">近處河灣,地鐵三、四號列車行駛在高架,遠處高樓林立,風景還不錯。</p> <p class="ql-block">真羨慕南岸新建的觀光平臺上神閑志定的悠閑人。我遠眺地鐵、內環(huán)線,再順便瞅一下橋腳下的原造幣廠宿舍,新舊對比,感慨萬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岸橋腳下的宜昌路消防站是上世紀30年代初公共租界工部局建造的救火會大樓。樓高4層,鋼筋混凝土結構,13層40米高,頂端建有火警瞭望塔。這樣的高度,在上世紀60年代,是區(qū)境最高的建筑,也是區(qū)歷史上第一幢高層建筑。2004年12月,宜昌路消防站樓被普陀區(qū)登記為首批不可移動文物。是上海市的優(yōu)秀歷史建筑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上海啤酒廠就在南岸橋腳,<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岸的大隆機器廠,為上海一家足球隊冠名常為我們樂道。</span></p><p class="ql-block">近澳門路的101廠因做軍服列為保密廠,以前總帶些許神秘。打破迷信的是緣于67年8月6日所見所聞。那天,普陀區(qū)占上風的一派發(fā)起沖擊101廠,因為那里是上海支聯(lián)站普陀分站(支持上海柴油機廠聯(lián)合造反司令部),而前天市革會、工總司對上柴聯(lián)司采取了"八四"行動。早上九點左右,在澳門路西康路口,我遇到了曹楊中學的幾個在此行列中的校友,手持長矛頭戴藤帽,他們鼓動我參與進去,我本來就看不慣這些,更沒有膽量午槍動刀,就悄悄回家了。晚上,乘涼的時候,沖101的‘’革命行動"成了主要話題,這時,對101廠的神秘打破了,原來國家保密廠也可沖的,只要上頭發(fā)指示。</p> <p class="ql-block">走過距消防站二三百米的澳門路660弄宜昌路后門,一塊"不可移動的上海文物名錄"石牌引起我的興奮。無需進觀,眼前立刻閃現(xiàn)常見常熟的場景: 一幢幢二層樓高的日式洋房錯落有致,<span style="font-size:18px;">歲月滄桑造就陳</span>舊斑剝,本來面目就是素淡精巧。挑出式門廊、凹進式門楣印象最深。踏入門廳,是高出地面近30厘米的整木地板,彎曲的木樓梯因家具增多而顯擁擠,仍然很醒目。這里曾經是日資內外棉株式會社高管的住房,樓上室內還有壁爐、煤氣等當時最先進的生活設施。它是1920年的日本內外棉株式會社為其管理人員建造的花園里弄。 </p><p class="ql-block"> 1952年改稱華紡宿舍?,F(xiàn)已被納入“上海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l</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8、西康路橋下,蘇州河在此扭腰留下一個優(yōu)美的大S?。早在十九世紀中葉,南岸有一片沙灘,此處設立的渡口曰小沙渡。西康路原名稱小沙渡路,(。其實小時候,多聽說俗名三渣河邊,也許與河邊的露天堆場有關。)就記得童年的時候,渡船承載了太多的夢想,從小舢板到機動船,再進步為拖辮子的電動船。坐船過河到小花園玩,可看到滬杭線上的火車,可到更遠的田間野外捉蟲抓魚挑野菜。</p><p class="ql-block">1981年撤渡建人行橋,北通光復西路,南連西康路,長48米,寬4.4米,為鋼筋混凝土簡支梁結構人行橋,名為西康路橋。2011年,在正常服役30年后,經檢測評定,該橋技術狀態(tài)為較好。景觀改造后繼續(xù)使用。</p><p class="ql-block">下圖為改建后的西康路橋增建的橋涵,橋涵墻上有一幅反映過去華生電扇廠的銅觸畫。我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蘇州河南岸綠道從曹楊路橋過此涵洞一直走到夢清園。/</span></p> <p class="ql-block">光緒25年(1899)公共租界南擴至河南岸小沙渡路,這里成了居民點。此前,這里還是比較荒僻的。中外資本聚集于此建廠造房,至20、30年代這里成了滬西主要工業(yè)區(qū)和工人聚居區(qū)。1907年英商美查公司將制造三酸的江蘇藥水廠遷入,大批蘇北安徽的逃荒人來此謀生,這里成了工人高度積居的棚戶區(qū),同時也是中國革命火種最早燃燒的城市地區(qū)之一。早期工人運動領袖李啟漢開辦了工人半日學校,這是共產主義小組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工人學校。中共早期革命者如陳獨秀,李漢俊,陳望道,李達,劉少奇等也在此積極活動,留下戰(zhàn)斗足跡,陳獨秀等編輯出版《勞動界》《新青年》等雜志,將紅色火種撒向大上海。</p> <p class="ql-block">西康路橋北岸光復西路145號是原福新機器面粉三廠,屬于榮毅仁家族的老建筑,建于1926年,原占地10畝多?,F(xiàn)存建筑主體為三層磚混結構的樓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兩翼為二層磚木結構的倉庫,解<span style="font-size:18px;">放后曾作為上糧一站的倉庫,現(xiàn)</span>已基本拆除。</p><p class="ql-block">現(xiàn)保存的建筑,主立面二樓有小型陽臺,有雕花鐵藝欄桿,三樓外廊有四根多立克柱,頂部為三角形山墻。背立面二三層有外凸陽臺,窗框具有現(xiàn)代風格裝飾。內部結構改變較為嚴重,除二層至三層木質樓梯尚存、平頂走馬線基本完整之外,其余均遭破壞。因道路拓寬之需,建筑被往西北方向平移了55米,在鎮(zhèn)平路橋北堍蘇州河邊,橋上能清晰地看到。(平移工程僅次于上海音樂廳)</p><p class="ql-block">2018年1月27日,該建筑入選“中國工業(yè)遺產保護名錄”?!∑淙脒x理由:該企業(yè)是20世紀30年代當時中國面粉工業(yè)中最大的聯(lián)合工廠,福昕-茂新面粉集團約占全國機制面粉生產能力的32%,所擁有的資本占全國私營面粉廠總資本的30.5%;被建筑專家稱為“上海民族工業(yè)起源和發(fā)展的標本”。</p><p class="ql-block">小時候,出弄堂第一眼就是對岸<span style="font-size:18px;">顯得很突出的這</span>幢房子,但從來不知道它的顯赫身世。</p> <p class="ql-block">澳門路陜西北路口,誕生于1916年的華生電扇廠是中國第一家生產電器的民族工業(yè),也是最先用科學管理方法經營的中國民族工業(yè),其產品遠銷東南亞國家。<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0年代末60年代初遷入澳門路原南洋兄弟香煙廠地塊,更名為華生電扇總廠,1986</span>年被確定為中國第一批出口企業(yè)基地之一。</p><p class="ql-block">此地還有1930年代號稱"遠東第一"的印染廠,解放后名為上海第一印染廠。小時候總在廠門口玩耍,卻不知道她的名聲<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如此大,</span>70年代我工作的單位市建公司在此施工,才有機會眼見為實。</p><p class="ql-block">(圖為一印廠華麗轉身為半島花園高檔住宅區(qū))</p> <p class="ql-block">橋西的河灣現(xiàn)稱藥水灣,對岸是五十年代建的小花園,正名普陀公園,故也稱小花園灣。昔日在渡口建有石灰窯,聚集了大量逃荒難民在此謀生,故稱此地為石灰窯。二三十年代附近工業(yè)發(fā)展,工人高度集中,因藥水廠的名氣大,爾后就改稱藥水弄。討生活的苦力在此用籬笆架棚,泥巴糊墻,沒有幾幢磚瓦房,還有矮小的"滾地龍",沒有下水道,道路泥濘,疾病流行。蘇州河邊有一稱"小擺渡"的渡口(比西康路渡口小),至解放前夕,共約3000戶,約15000人住在此。然而,藥水弄不僅僅<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以窮亂臟而聞名滬上,也</span>為新中國工業(yè)發(fā)展立下汗馬功勞,永錱無縫鋼管廠,大躍進時期劉少奇,周恩來曾來參觀,江蘇藥水廠生產的三酸是工業(yè)基礎原料,其作用舉足輕重。這里為周圍紡織廠提供大量勞動力,使上海的經濟支柱紡織工業(yè)占全國20%以上比重。</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這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了令人向往而不可及的高價住宅區(qū)——長壽新村。</span>堤壩外變清后的河灣成了長壽新村的后花園。</p> <p class="ql-block">白色的圓頂清真寺,白色圓柱宣禮塔,座落在現(xiàn)代建筑群中特別顯眼 ,這就是滬西清真寺。原名小沙渡清真寺,俗稱藥水弄清真寺,回教堂,1921年建。原來局促在西康路1371弄80支弄的民房之中,小時候我在回民小學讀書,隨同學進去過幾次,印象中回教堂頗像四合院,門口還有個給水站,無論晴天雨天,永遠是濕漉漉,噪雜雜。"廟小神靈大",想不到它在滬上還小有名氣哩。</p> <p class="ql-block">19、鎮(zhèn)坪路橋為梁橋,于2007年開工建設,全長660米,其中橋梁長度200米,共分5跨,主跨47米,一跨過河。南接常德路,穿過長壽新村(昔日藥水弄),北至中山北路。橋寬25.6米,設雙向4車道。南北引橋東側各設一座人行梯道。地鐵三、四號線和七號線在此交接,這里成了普陀區(qū)與市中心聯(lián)系的交通樞紐之一。</p> <p class="ql-block">身后的同濟二附中教學樓促使我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步道上凝望好久,推敲來歷,根據地理方位,終于弄明白它是原中華油脂廠的地塊和原普陀中學的校舍改擴建的。中華油脂廠是從解放前一個姓劉的油脂作坊發(fā)展起來的。1975年前后我們單位在此施工,每天穿過普陀中學的操場進入工地,施工閑暇之余常聽油脂廠來工地做糾察的退休工人擺話一些油脂廠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眼前,油脂廠工業(yè)遺產化作學?;▓@,昔日工地的轟鳴變成了朗朗讀書聲?!?lt;/span></p> <p class="ql-block">望著河水東去,只能感慨時光荏苒,滌舊布新,歲月不饒人。</p> <p class="ql-block">膠州路直抵河邊,從此地至寶成橋,原紡織廠脫胎換骨成為海湖明珠花園住宅區(qū)。</p> <p class="ql-block">20. 寶成橋又名葉家宅路橋,1930年由浜北的崇信紗廠楊杏堤等人捐資建造,因位于寶成弄(現(xiàn)葉家宅路)得此名。建造時為五孔木橋,1936年被日軍炸毀,1938年修復。</p><p class="ql-block">讀高中時,這條路,匆匆走了四年(兩年讀書,兩年文革)。最初,低頭看小本背單詞,透過橋木面板縫看到河水激蕩,嚇絲絲,不久就習以為常。過橋,朝武寧路橋方向走,路過一個環(huán)衛(wèi)所的糞便碼頭,碼頭上的臭味,河面上船民的吆喝,車水馬龍的糞便車,疾步逃走的行人,是每天必看的"風景線"。</p><p class="ql-block">1971年寶成橋改建拓寬為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梁的人行橋。橋長45米,寬5.1米。它是蘇州河上唯一一座幸存的雙曲拱梁人行橋。2009年對橋面進行了景觀改造,兩頭建造了四根裝飾性的藝術燈柱,改變了雙曲拱橋橫立面單一性,整個橋呈現(xiàn)黃色色調,人行踏步配紅色大理石裝飾,兩岸橋頭共建四座石雕獅頭,橋面建有具有民族風格的燈柱,橋靚麗起來了。</p><p class="ql-block">眼下,南岸階梯下新建了打通蘇州河綠道的涵洞。一派恬靜安逸,河濱打拳拍照的老人,與五、六十年代匆忙的人群,雜沓的腳步成鮮明對比。</p> <p class="ql-block">橋兩邊彎曲的蘇州河稱為寶成灣,橋東西,河南北都是紡織廠(浜北的上無一廠,六廠前身也是紡織廠)河南駁岸是原國棉六廠、七廠的碼頭、車間和堆棧,可謂是上海最重要的紡織工業(yè)集中區(qū)。</p><p class="ql-block">身后街頭雕塑,使我想到,正是有了九十年代產業(yè)調整中這些廠的工人經歷過痛苦的陣痛,上海經濟才有了如今鯉魚跳龍門似的飛躍。吃水不忘掘井人",應該銘記上海老工人。</p> <p class="ql-block">21、武寧路橋作為連接普陀區(qū)蘇州河南北兩岸的要道,1956年建成。1965年曾進行改建加寬,2000年擴建,2008年再次改建,并配合世博會的要求對整個橋體進行“中西合璧”的景觀整治?,F(xiàn)在路過武寧路橋,最顯眼的就是四座艾奧尼克式風格的立柱,四根立柱四面不同的浮雕,不同花紋的邊飾,高達27米的橋頭堡使其整座橋梁從周圍環(huán)境中脫穎而出,成為人們的視覺焦點。橋頭堡頂部用銅澆注,表面貼金的分別代表孕育、萌芽、成長、希望的雕塑。具有民族風格的街燈,使武寧路橋凝聚了中外文化因子,彰顯改革開放的上海勇于吸收先進文化的海派風格。</p><p class="ql-block">目前武寧路正在進行快速通道的施工,該工程從中寧路到東新路長達3公里,地下四車道,地面六車道。武寧路景觀也將進行改造,到2021年年底全部完成,武寧路的路和橋會更加通暢漂亮。</p> <p class="ql-block">近觀立柱,上有金色雕塑,下為浮雕底座,柱子四面均有不同圖案的花飾和浮雕。</p> <p class="ql-block">橋南馬路兩邊立柱共一框。</p> <p class="ql-block">中式花盆和橋北立柱成一線。</p> <p class="ql-block">原榮氏兄弟在此開設的也是福新機器面粉三廠,在此地塊新建的燕寧苑,建筑風格和武寧路橋十分和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說,長壽路橋以西的普陀區(qū)工業(yè)遺產是蘇州河綠道上的不可多得文化和教育資源,那么普陀區(qū)在蘇州河工業(yè)遺產的保護和挖掘方面是令人滿意的;從已經實施的長寧區(qū)蘇州河貫通工程,感覺有關方在打造綠色走廊,創(chuàng)造優(yōu)秀的人居環(huán)境也已經交出了讓市民滿意的答卷。</p><p class="ql-block">從曹楊路橋南岸溯河而上到外環(huán)線吳淞江大橋,橫跨普陀與長寧的岸線長達11.2公里,共有十座橋梁。南岸,長寧區(qū)段的健身步道已全線貫通,能看到不同的蘇州河沿線風景串聯(lián)起的十處沿線公園綠地,成了備受居民喜愛的休閑、健身場所。北岸,工業(yè)遺產,除49年前的,五、六十年代共和國新建的工業(yè)項目,改革開放,產業(yè)升級后也成了歷史遺產。</p> <p class="ql-block">22、?曹楊路橋原名三官堂橋,也稱曹家渡橋。因橋南的萬航渡路(當時名梵皇渡路)上有座三官堂廟而得名。橋始建于1928年,1937年八一三被日本人炸毀,后又修復。1949年3月在該橋西側又建造了一座木樁木面五孔臨時橋,叫曹家渡西橋,兩橋相距200余米。浜北的曹楊路與橋并不直接相通,而是經過丁字形的光復西路,非常不方便。所以歷來并不認為曹楊路與曹家渡有聯(lián)系。1964年和73年先后拆除東西兩橋。1976年8月在東橋處重建市區(qū)第一座預應力鋼筋混凝土變截面箱型梁橋,于1980年12月建成通車。遂以北岸曹楊路命名,與橋南的江蘇北路連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站在曹楊路橋上遠眺,突然新發(fā)現(xiàn)萬航渡路高樓旁"冒出"一座修葺一新的天主教堂,與周邊環(huán)境比較有點突兀。記得曹家渡是有座天主教堂,位于長寧支路的弄堂里,沒有這么大。上網得知,教堂建造于1930年,曾名“圣彌額爾天主堂”,原址為今長寧支路125號內一幢二層樓房,底層為彌格小學。1963年,長寧區(qū)教育局將該堂原址與1921年建造的原兢德女子小學校舍(該堂今址)對調。1985年修建后,12月復堂。2004年,借舊區(qū)改造機會,教堂移地萬航渡路1066號現(xiàn)址新建。</p> <p class="ql-block">橋北曹楊路一派都市風光。想當年,從彈珞路改建為碎石小路,又"進步"成柏油路,走了四年,眼看著它從鄉(xiāng)野景象變身為城市一部分,頗為得意?,F(xiàn)在完全脫胎換骨,成了繁華大道,唯有驚詫。</p> <p class="ql-block">曹楊路橋到華政橋的蘇州河綠道尚未貫通,只得騎車走長寧路。在長寧路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原上棉二十一廠,二十五廠工業(yè)遺產基地建造的綠地公園前</span>如圖雕塑,我停車注視,思忖良久,再次感慨。是?。≡诔鞘邪l(fā)展中不能忘記紡織工人曾經做出的貢獻,應該為她們在上海產業(yè)升級作出的犧牲樹立豐碑。</p> <p class="ql-block">不一會從緊鄰華政橋的華航小區(qū)<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讓出的沿河綠色走廊重</span>新步入蘇州河綠道。</p> <p class="ql-block">23、如果溯河而上800多米就可來到華政橋?,它是蘇州河上唯一一座用單位名的鋼筋混凝土人行橋,連接著蘇州河兩岸的華東政法大學校區(qū)。以前<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校園內有座木橋,</span>一方面橋太低,有礙內河運輸,又因橋也壞了,1967年拆除,兩岸師生來往<span style="font-size: 18px;">靠擺渡船,1980</span>年建造了如今的新橋。但仍聞其名,不能謀其面。蘇州河綠道貫通工程,學校讓出沿河一帶,開辟出綠色走廊,學府也進入大眾視野。</p> <p class="ql-block">華東政法大學的前身是圣約翰大學(St. John's University)1879年建在蘇州河吳家灣的對面,初名圣約翰書院。吳家灣因吳姓人積聚而得名,又因清光緒年間,當地人吳文濤在蘇州河邊建的“九果園”,是上海在私家花園中小有名氣。大學建成后,吳家灣改名為學堂灣。<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約翰書院1</span>881年成為中國首座全英語授課的學校。1892年起開設大學課程,1905年升格為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現(xiàn)代高等教會學府。至1949年春,設有文、理、醫(yī)、工、神5個學院和附屬中學(原五四中學)。圣約翰大學是當時上海乃至中國最優(yōu)秀的大學之一,也是在華辦學時間最長的一所教會學校。卜舫濟主持圣約翰校政長達53年之久,對學校的發(fā)展起到很大影響。1952年秋,圣約翰大學撤銷,在院系調整中被拆散并入上海多所高校。校址所在地現(xiàn)為華東政法大學研究生園。</p> <p class="ql-block">一路綠樹成蔭,兩岸校區(qū)建筑把蘇州河打造成景觀河,是名符其實的綠道。</p> <p class="ql-block">學校師生欣賞蘇州河景觀,則需從此門出入。</p> <p class="ql-block">華東政法大學所在的學堂灣,蘇州河在此作了個"幾‘’字形折返跑,校園猶如水中綠洲。</p> <p class="ql-block">居民,游客可以來此飽覽河灣美景。</p> <p class="ql-block">在沿河綠道上看到的幾幀校園秋色。多數還是圣約翰留下的老建筑。</p> <p class="ql-block">對岸校園則是高樓林立的現(xiàn)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走在綠道,順帶瀏覽政法大學校園,秋風習習,綠樹成蔭;年輕學子,多姿校舍,不禁垂涎欲滴,欲回當年。工作時拜訪老同學來過,沒來得及參觀校園,待到補課時,已是老叟一個。</p> <p class="ql-block">綠道出口位于萬航渡路蘇州河邊,臨近凱旋路橋,對面中山公園的楓紅銀黃欲為綠道錦上添花。</p> <p class="ql-block">24、?凱旋路橋原名鐵路橋。此前是梵皇渡渡口,外國人從靜安寺越界筑路至渡口,渡口對面有座觀音堂,渡客常在此休息。1915年民國政府交通部著手建設滬杭鐵路,為了使火車通過蘇州河,就在現(xiàn)橋址建了一條鋼結構橋梁,由于是供火車通行的橋梁,所以就稱其為“鐵路橋”。后來,在橋的一側建有供一人通過的人行步道。80年代時看到行人走在呼嘯而過的火車旁,不寒而栗,爾后自己推著自行車過橋,競也不以為然。1997年后原來的鐵路改建為軌道交通三號線,并在現(xiàn)址并列新建了一座貫通凱旋路和凱旋北路的橋梁,定名凱旋路橋,于2000年建成。</p><p class="ql-block">2020年,南岸,凱旋路橋下空間以檸檬、圓形、黃色為設計元素,打造成富有視覺沖擊力的“糖果盒子”,為市民漫步蘇州河帶來了嶄新的體驗方式。北岸,光復西路貫通工程尚在施工中,據報載,普陀區(qū)正在動大手筆。</p> <p class="ql-block">蘇州河在凱旋路橋以西中山西路橋以東向南拐了個灣,叫盤灣,這一帶稱盤灣里。清末民初海寧絲業(yè)巨商徐凌云建造了許多豪宅,有"水云村""小蘭亭""徐家花園"等。淞滬會戰(zhàn)后徐大戶逃走留下一大片房產,逃到上海的難民聚居于此,逐漸成了棚戶區(qū),叫盤灣里。1957年,蘇州河盤灣深挖成了內河裝卸公司的第三碼頭,外地來滬貨物船直接卸貨。隨著內環(huán)線一期工程的完工,盤灣里拆除重建。那時我在華師大讀書,幾乎是看著盤灣里華麗變身。現(xiàn)在,周圍的城市綠肺中山公園,著名商業(yè)設施環(huán)球廣場,華政和華師大211高等學府,紛紛為她的靚麗添彩。</p> <p class="ql-block">25、中山西路三號橋修筑于上世紀30年代前后,多次重修,與中山北路連通。建設內環(huán)線時,進行了重建,現(xiàn)在共有三座獨立的橋,內環(huán)高架在中間,兩邊是單向兩座獨立的四車道橋。</p> <p class="ql-block">26 強家角渡口曾經在蘇州河上堅持到最后一班崗。1827年北岸強家角村富裕人士,捐資建造了強家角渡口,在兩岸設有木質大轉盤,用繩索牽引木船過河。1937年上海淪陷,人工拉船渡口停運,抗戰(zhàn)勝利,擺渡船改為燃煤小火輪。1997年輪渡碼頭東側建成一座人行橋,橋長51米,寬5.5米,拱形鋼梁與烏鎮(zhèn)橋相似,同年12月16日蘇州河上最后一個渡口停運?,F(xiàn)在,同樣南岸綠道貫通,北岸,施工中。</p> <p class="ql-block">似曾相識的照片使我想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曾經在此擺渡的強家角輪渡。當時,第一眼看到一陣詫異:"都八十年代了,還有擺渡?"</p> <p class="ql-block">27 古北路橋是蘇州河上跨徑最大的橋梁。過去這一帶行人過蘇州河交通主要依靠強家角輪渡。記得,一天在火柴廠工作的亡妻興奮地告訴我,周家橋要造橋了!1985年橋建好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定名大渡河路橋。</span>好奇的我前去參觀,一看不過是一條鋼梁人行橋,橋寬5米不到,還得扛著自行車走樓梯,太背時了。后大渡河路橋更名為古北路橋,2004年著手改建,2007年4月橋梁竣工通車。古北路橋全長735米,橋梁長度為411米,橫跨長寧路和蘇州河,其中跨越蘇州河部分長度為154米,主跨跨徑達70米。</p> <p class="ql-block">在橋肚下仰視蘇州河上最大跨徑的鋼梁。2020年,古北路橋與凱旋路橋一起進行了橋下空間改造,鋼梁面,面如鏡,以西瓜、紅色、三角形為設計元素打造的休閑空間頗具藝術感,讓不少途經于此的居民眼前一亮。在這里,我橋上,橋下,北岸,南岸,全走了一圈,看了一遍。因為對它,我有點感情。</p> <p class="ql-block">站在古北路橋,面北我尋找火花博物館時,原上?;鸩駨S五車間,也是故妻的殉難地卻一下子映入眼簾。歷史就是那么詭譎,整個火柴廠都銷聲匿跡,唯獨五車間的鋸齒形的陋屋卻作為工業(yè)遺產保存下來。這次路過,我又沉情地看一會,但堵在心頭的那塊東西卻照例會變得沉重。</p> <p class="ql-block">橋上可看到被腳手架圍著的建設中的上海市兒童圖書館。這是原試劑總廠的地塊。</p><p class="ql-block">面前這條路已經通了公交,八十年代還是路燈昏暗的無名小路,每逢中班下班工人們必須小跑趕末班公交。有幾次我特地騎車趕到火柴廠,載故妻趕公交。</p> <p class="ql-block">試劑總廠地塊,前二年就看到變身為游艇碼頭和游艇俱樂部。這次卻看到又被施工綠布圍了起來。改建后的丹巴路游艇碼頭將于2022年9月開放。</p> <p class="ql-block">試劑總廠地塊與火柴廠、酵母廠已成光復西路古北路橋至瀘定路橋之間濱河綠地的一部分,施工告示告訴,將建成蘇州河岸線公園(長風段),其間的游艇碼頭將改造成蘇州河觀光碼頭之一,仍保存地標原試劑廠的工業(yè)煙囪。</p><p class="ql-block">這塊地原來叫陳家渡,建有一座周太仆祠堂,是同治年紀念為建吳淞江水閘而殉職的雍正朝松江知府周中鉱。陳家渡對岸周家橋地名也與周太仆有關。五十年代祠堂還在試劑總廠內,六、七十年代被毀,現(xiàn)在已經無遺跡可考。</p> <p class="ql-block">圖為裝飾中的煙囪逐漸露崢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8、瀘定路橋南起威寧路天山路交叉口,北至瀘定路云嶺東路交叉口,設計車速每小時40公里,雙向二車道,兩側設非機動車道;全橋491米,主跨為57米,橋寬27.1米。在主橋兩側設有人行道,在蘇州河兩岸設有人行梯道和無障礙輪椅坡道與之相連接,共設4個人行梯道,2個輪椅坡道。瀘定路橋于2010年2月建成通車,早先上海兒童醫(yī)院遷到此地,有了大橋,長寧普陀居民都得益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瀘定路橋至水城路沿河步道。既可作護欄又可做座椅的安全護欄。沿河寬闊的仿木棧道既可觀光,更利健身。行走其上,感覺有點奢侈。</p> <p class="ql-block">29,建設中的劍河路橋,橋北連通真光路,從普陀區(qū)到長寧區(qū)又增加了一條捷道。</p> <p class="ql-block">劍河路北翟路蘇州河綠道上的街邊綠地示意圖,我特地停車體會一下了蜿蜒于綠色植被中的橙色健康步道,綠道上還有外國人在跑步健身,其實,這里距外國人聚居地的古北小區(qū)并不近。</p> <p class="ql-block">30 北橫主線橋(長寧段)作為北橫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高架形式跨越蘇州河,連接長寧區(qū)和普陀區(qū)。據了解,北橫通道西起北虹路與中環(huán)互通立交,東至周家嘴路內江路,全長約19.1公里,途經長寧、普陀、靜安、黃浦、虹口、楊浦六區(qū),是上海市“三橫三縱”主干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其西段工程主線結構貫通,計劃于2021年6月北橫通道西段工程就將建成通車。</p> <p class="ql-block">31、真北路橋?(中環(huán)線)。北新涇原有座木結構橋,始建于1932年,1964年拆除后重建鋼筋混凝土橋,因近北新涇鎮(zhèn),故又取名為北新涇橋。</p><p class="ql-block">2000年起上海建設中環(huán)高架路,在建造蘇州河高架橋的同時,對真北路橋進行了系統(tǒng)性的改造。運用上海市公路橋梁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構造加工工藝,建設成長80.4米,寬10米的混凝土結構橋。原來的一座橋改成兩座橋——中環(huán)真北路南向北橋和中環(huán)真北路北向南橋。四周苜蓿草形的匝道看得眼花繚亂。</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到北新涇是讀小學時媽媽帶我來此販賣素菜。印象中拐過市場看到一座木橋,一陣驚詫,大名鼎鼎的北新涇橋驚是木頭橋。返程載貨三輪車沿蘇州河邊,一路是星星點點的廠房煙囪,同行的大人告訴我對面就是長風公園,又覺奇怪,原來北新涇并不遙遠,因為經常步行去長風公園玩。</p><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初,途經北新涇,恰逢又一次新橋改建在施工。想不到二十年后,建設中環(huán)線,它成為高架立交橋,稱真北路橋(中環(huán)線)。雖然漂亮許多,但沒有了鄉(xiāng)野的氣息,更沒有童年時的誘惑。</p> <p class="ql-block">北翟路上遠眺真北路橋(中環(huán)線)過蘇州河。新涇港過北翟路一號橋匯入蘇州河。</p> <p class="ql-block">圖中前面的是中環(huán)高架橋,后面的是真北路南向北橋。為了體會原北新涇大橋加中環(huán)高架的感覺,我特別繞道哈密路天山路過橋到北岸的云嶺西路橋腳。</p> <p class="ql-block">待繞行到北向南橋,已經臨近黃昏,夕陽西下。</p> <p class="ql-block">曲曲彎彎東流水,</p><p class="ql-block">流芳千古故事多。</p><p class="ql-block">留取感慨多行走,</p><p class="ql-block">后生還在繪新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健身步道大步走,</p><p class="ql-block">碧水綠島飛沙鷗。</p><p class="ql-block">別看當下疏影橫,</p><p class="ql-block">春風吹綠勝揚州。</p> <p class="ql-block">哈密路上的基督教新涇禮拜堂。此教堂一改以往尖塔、十字架的哥特式造型,令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這段步道是北新涇街道某小區(qū)從沿河漂亮的綠地慷慨地劃出的,過路行人無不默默贊揚。</p> <p class="ql-block">與蘇州河平行的北翟路,是新近完工的西部上海的又一東西快速通道,與在建的北橫通道連通。</p> <p class="ql-block">32 . 祁連山南路橋2008年9月通車。其主橋跨徑達70米,橋寬達39米,該橋不設橋墩,一跨過河,南連淞虹路,北接祁連山南路。</p> <p class="ql-block">僅看沿南岸半途上橋的兩截無障礙人行橋規(guī)模,可想大橋的氣魄不一般。</p> <p class="ql-block">在祁連山南路橋上看蘇州河第十八灣——祁連山南路灣。遐想改日從這里出發(fā)繼續(xù)西進,數一數上海境內蘇州河究竟有多少橋,留下多少灣。</p> <p class="ql-block">這幾天外孫放假回家,我得以有空過祁連山南路橋,從距河岸最近的福泉北路朝西,一路疑惑一路騎車,大概過來二十分鐘,在廣順北路終于看到了跨河高架。作為高速公路一部分,外環(huán)吳淞江橋沒有引橋,沒有高低落差的橋拱,直接跨越蘇州河。外環(huán)高速公路不能行人,只能遠觀。它與外環(huán)線一期工程同時于1997年開工,1998年通車,連接著長寧區(qū)和嘉定區(qū)。注意,外環(huán)吳淞江橋”六個字是整體的名稱,不可省略“外環(huán)”二字哦,因為在它的上游幾公里外,還有座橋叫“吳淞江橋”。</p><p class="ql-block">周邊環(huán)境還算可以,新建的臨空音樂公園就位于其東南方向,蘇州河健身步道與外環(huán)林帶生態(tài)綠道也在其橋下連接。順著高架能看到協(xié)和路上的大樓,但是河對岸比較僻靜,十幾二十米上下的綠化帶外,似乎只有很少建筑,大概是嘉定區(qū)江橋的方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十幾年以來北新涇以西新建多座橋,<span style="font-size: 18px;">據悉,近期江橋也建成了跨蘇州河的橋,從</span>北新涇東下的吳淞江叫蘇州河的講法應該改一改了,如嘉定區(qū)暫不算市區(qū),外環(huán)線吳淞江才是蘇州河進入市區(qū)第一橋。</p> <p class="ql-block">說到吳淞江大橋,想到了五十多年前的故事。1968年進單位第一天,到青浦白鶴群革鑄造廠工地。那天解放牌卡車載著我們行駛在青安公路上的吳淞江大橋,看到清澈的吳淞江甚是激動。帶隊老師傅說:"這就是上海的蘇州河,這里只能叫它的正名吳淞江。記?。√K州河在北新涇朝東。"后來好幾次從建筑工地走到吳淞江江邊,看河水從江蘇入滬一路向東,自然想到離河不遠的家,想到沿蘇州河上學的事,想到與蘇州河有瓜葛的碎事舊情。</p><p class="ql-block">前年游故地,昔日聳起于青安公路上的大橋不見蹤影,原青安公路變成了外青松高架路,坐在車上并沒有感覺上橋卻過了江。事后在百度看到了重建的吳淞江大橋已是高速公路的一部分,眼饞許久。</p> <p class="ql-block">吳淞江發(fā)源于太湖瓜涇口,在青浦白鶴鄉(xiāng)進入上海市境。半個世紀前快過年的時候,走到青浦白鶴鄉(xiāng)萬獅村過吳淞江擺渡到對岸買肉,因為那里屬于江蘇省,豬肉不分品種,統(tǒng)一七角四分?,F(xiàn)在一部跨省公交就解決了。</p><p class="ql-block">至此斷斷續(xù)續(xù)三個月,加上幾十年前的經歷,算是"走"通了蘇州河。這一"走",三個月,開闊眼界健了身,學到歷史知當今。只要身體健,"走"通黃浦江是下一個目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