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6月14號,自駕游的第十五天。今天上午六點半,從獨山子(獨庫公路的起點)出發(fā),目的地庫車市(獨庫公路的終點),全程560公里左右。這是一條戰(zhàn)備公里,要翻越天山到南疆。</p> <p class="ql-block">獨庫公路修建于上世紀70年代,是由國務院、中央軍委下令修建的戰(zhàn)備國防公路。獨庫公路北起獨山子,南至庫車。該路段全長562.25公里,由解放軍工程某部用了10年時間修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這就是獨庫公路的起點</p> <p class="ql-block">正式進入獨庫公路</p> <p class="ql-block">防雪長廊</p> <p class="ql-block">冰雪路段</p> <p class="ql-block">沿著獨庫公路穿行,在每一個彎道處都有新的驚喜等待著你!</p> <p class="ql-block">哈希勒根達坂,位于新疆伊犁地區(qū)的尼勒克縣,海拔高度3400米。在獨庫公路的核心區(qū)域,是伊犁、塔城兩地區(qū)的地理分界線,是地質和自然景觀的交匯點,在地質構造和自然景致方面呈現出豐富的多樣性和獨特性。</p><p class="ql-block">哈希勒根,蒙語意為“過不去”。這里的山勢異常險峻,蜿蜒盤旋的獨庫公路,在深深的峽谷、陡峭的山地、終年不化的雪坡中穿梭,構成了神秘、壯美的畫卷。山頂哈希勒根隧道長338米,高10米,寬9.5米,全部用石料砌成拱形,柏油路面,兩側有封閉式排水溝。達坂隧道的建成,使天險變?yōu)榱送ㄍ尽?lt;/p> <p class="ql-block">這條連接南北疆的公路,橫亙崇山峻嶺、穿越深山峽谷,連接了眾多少數民族聚居區(qū)。它的貫通,使得南北疆路程由原來的1000多公里縮短了近一半,堪稱是中國公路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當年,為了修建這條公路,數萬名官兵奮戰(zhàn)10年,其中有168名筑路官兵獻出了寶貴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1984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政府、烏魯木齊軍區(qū)為紀念修建天山獨庫公路而英勇獻身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警交通二總隊前身)筑路官兵,建起了一座烈士紀念碑。2006年6月10日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交通廳、武警交通二總隊及伊犁州、尼勒克縣政府共籌資150萬元,對這座飽受風雨侵蝕的紀念碑進行全面修繕,并以這座紀念碑為基礎,在其附近修建天山獨庫公路烈士陵園。</p> <p class="ql-block">為犧牲的烈士們獻上一束花,表達我們深深地敬意!</p> <p class="ql-block">江山如畫美如畫,青山有幸埋忠骨!沉默無言,壓碎了歷史…這里是獨庫公路上的喬爾瑪烈士陵園,他們的名字無人知曉,他們的功績與世長存。</p><p class="ql-block">獨庫公路修通之前,天山如屏障橫貫于南北疆之間,我們從北疆到南疆,必須東繞烏魯木齊或西拐伊犁河谷,1000多公里的路程,需要4天以上才能到達,交通十分不便。</p><p class="ql-block">上一代人為我們扛下了苦難,幸福了我們,我們這代人能做的只有守護好獨庫公路,愛護好自然環(huán)境,美好的風景都在人跡罕見處,更需要守護!</p> <p class="ql-block">筑路10年間,部隊官兵戰(zhàn)冰雪、斗嚴寒,與極其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殊死搏斗。經受了生與死的嚴峻考驗…168名官兵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幾千人受傷致殘。他們用青春、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生命絕唱,鑄就了天山精神!他們用生命打通了天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我們新疆人,更應該記住他們。</p> <p class="ql-block">上一代人,用生命修下這條路,我們這代人,在用心維護這條路!希望大家文明出行,不要亂扔垃圾,美好的東西都需要我們守護留給下一代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陳俊貴,男,漢族,中共黨員,1959年1月出生,遼寧人,新疆尼勒克縣喬爾瑪烈士陵園守護管理員。1979年從遼寧入伍來到新疆,1984年退伍。</p> <p class="ql-block">2014年2月10日晚,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評選頒獎中,陳俊貴入選。</p><p class="ql-block">2019年7月27日,被表彰為全國模范退役軍人。</p> <p class="ql-block">獨庫公路的風景美不勝收,可陳俊貴的堅守,才是獨庫公路精神最滾燙、最鮮活的注腳。</p> <p class="ql-block">這是陳俊貴和他的妻子接受央視頻道的采訪</p> <p class="ql-block">陳俊貴,1979年9月參軍后,他隨所在部隊到新疆新源縣那拉提,參加修筑天山深處獨庫公路的大會戰(zhàn)。</p><p class="ql-block">1980年4月6日,前方部隊被暴風雪圍困在天山深處,部隊面臨斷炊的危險。和戰(zhàn)友一起從山上向駐守在山下的部隊送信求救,因右大腿肌肉被凍死而住院3年,被評為甲級二等殘廢軍人。1984年,退伍回到遼寧老家,擔任電影放映員。</p> <p class="ql-block">1985年10月,他看到《天山行》這部電影時,鏡頭中的那一幕幕仿佛如昨日。他想到班長的臨終遺言,作出了改變他一輩子命運的決定——重新回到埋葬班長的天山腳下,陪伴班長,成了烈士陵園守護人。</p> <p class="ql-block">這是我和陳俊貴同志的第二次見面,上次是2017年的六月份(也是這樣的時間)。當年見到他們夫妻的時候,真是百感交集,他自己一個人在此守墓,還把妻子也叫來一起守墓。他們真的是平凡而偉大的人。時間已經過去了7年,如今的他們兩個已經過了花甲之年,還在此堅守崗位。真的是一句諾言,要堅持到終身!不能為他們提供什么力所能及幫助,只能購買本記錄他們事跡的書籍,送個紅包,盡自己的綿薄之力!愿每個走獨庫公路的游客都能到這里來看看他們。</p> <p class="ql-block">建成后的獨庫公路,全長562公里,北起石油之城:獨山子!南至龜茲古國-庫車,途經烏蘇、尼勒克、新源、和靜等縣,翻越哈希勒根、玉希莫勒蓋、拉爾墩、鐵力買提四個冰打板,跨過奎屯河、喀什河、鞏乃斯河、巴音郭楞河、庫車河五條天山主要河流,穿越著名的高山草原-巴音布魯克草原。道路陡峭險峻,很多地段被標明在雪線以上。年平均氣溫零下9度,最低:零下46度。</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尼勒克縣城東北154公里的墩喬公路與獨庫公路交匯處的哈希勒根達坂,海拔4003米,隧道長338米,高10米,寬9.5米,全部用石料砌成拱形,柏油路面,兩側有封閉式排水溝。隧道所在地哈希勒根達坂,是著名的孟克特達坂的組成部分,自古以來為商旅或游牧民經常翻越的山口。這里山嶺高峻,終年積雪,景色壯觀,是獨庫公路天險之一。</p> <p class="ql-block">土爾扈特部東歸,是發(fā)生在清乾隆三十五年末至三十六年夏(1770~1771年),厄魯特蒙古土爾扈特部從俄國伏爾加河流域向東返回清朝伊犁地區(qū)的一場民族大遷徙,是土爾扈特部重返故土的一場民族壯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為擺脫沙俄壓迫,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1771年1月16日),土爾扈特部正式發(fā)動武裝起義。渥巴錫首先派宰桑桑杰策凌率精銳襲擊俄杜丁大尉兵營,又分兵擊敗沙俄援軍,襲擊駐地附近的維特利亞寧斯克、米京斯基、尼古拉耶夫卡等城鎮(zhèn)。而后,渥巴錫率領居住在伏爾加河東岸的的三萬三千余戶近十七萬部眾(西岸1萬余戶未能成行),兵分三路,搶渡烏拉爾河,直插哈薩克草原,經由恩巴河暫避風寒。次年春經歷與哈薩克聯軍大戰(zhàn)后,突圍后繞行巴爾喀什湖西南沙礫地區(qū),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六月,最終抵達清朝領土伊犁河畔。在歷時近八個月的跋涉中,他們沖破了沙俄及其附屬軍隊的圍追堵截,戰(zhàn)勝嚴寒和瘟疫的侵襲,行程近萬里,以人畜減半的代價,付出巨大的民族犧牲,最終完成了東歸祖邦的民族大遷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政府對回歸的土爾扈特部采取優(yōu)待上層、分置部眾、因俗而治的政策,并大力提倡黃教以便加強民族認同感。同年九月,乾隆皇帝在承德接見渥巴錫,厚加賞賜,封其為卓哩克圖汗(英勇的汗),土爾扈特等部其他首領也被封為親王和郡王等爵位。</p><p class="ql-block">土爾扈特部回歸清朝后融入當地民族,為此后邊疆建設和民族團結帶來積極影響。土爾扈特部東歸這一壯舉,為鞏固中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