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網(wǎng)上說,丙察察線是“最艱難的進(jìn)藏路”,去年四月,我和朋友們自駕走過之后,深有同感。此前,我走過318川藏線、109青藏線和219新藏線,丙察察的難走程度,超乎想象,顛覆認(rèn)知。</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條連接滇西與藏東南的簡易道路,屬219國道的一段。從云南丙中洛起,穿越橫斷山脈,到西藏的察瓦龍鄉(xiāng),再從察瓦龍到察隅縣城,全程近300公里。這是一條不是路的路,碎石、坑洼、塌方、流沙、雪崩、過水路段散落全程。</p> <p class="ql-block"> 20多年前,在網(wǎng)上看到《汽車之家》的幾個年輕編輯挑戰(zhàn)丙察察的文章。從那時開始知道有這么一條艱難的進(jìn)藏線路,當(dāng)時我還在職場上辛苦打拼,根本沒有駕車去闖一闖的想法,但是,丙察察這三個字已經(jīng)深深地刻在心里了。</p><p class="ql-block"> 歲月如梭,一晃就是20年,種草心中多年的丙察察,終于在我花甲之年得以成行。</p> <p class="ql-block"> 4月14日,我們從昆明出發(fā),經(jīng)過大理,入住福貢縣城。知子羅是走丙察察的第一個景點(diǎn),沒有門票,盤山而上,游客較多。</p><p class="ql-block"> 知子羅,傈僳族語意為“一個好地方”,以前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府駐地。因為磚家預(yù)測會有泥石流,1974年怒江州府搬遷到六庫,1986年碧江縣被撤銷,原來的州府、縣城就空寂下來了。</p> <p class="ql-block"> 如今這里是知子羅村委會駐地,仍然完整保留著上世紀(jì)五十至八十年代邊陲小鎮(zhèn)的風(fēng)貌,有老姆登基督教堂、八角樓、工人俱樂部、政府機(jī)構(gòu)等多棟老式建筑。</p><p class="ql-block"> 游客在這里可以感受到時代的痕跡以及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是吊古懷舊和觀賞怒江峽谷的休閑勝地。</p> <p class="ql-block"> 15日一大早,我們翻山越嶺來到獨(dú)龍江鎮(zhèn)。獨(dú)龍江全長22公里,東南是5000多米的高黎貢山,西面是與緬甸毗鄰的擔(dān)當(dāng)力卡山。獨(dú)龍江就像一條碧綠色的長龍,千百年來奔騰咆嘯在云山霧繞的群山之中,哺育著兩岸的獨(dú)龍族人民。</p><p class="ql-block"> 行進(jìn)在如此原生態(tài)的美景里,那是一種遠(yuǎn)離喧囂后的回歸,一種久違了的輕松自然。放眼望去,江水碧綠,林木蔥郁,黃綠相間的田園似調(diào)色板點(diǎn)綴著十幾戶獨(dú)龍人家,涂抹出一幅如詩如畫的田園風(fēng)光來。</p> <p class="ql-block"> 尋找即將消失的紋面女,是此行的目的之一。過去的獨(dú)龍族女子到了十二三歲都要進(jìn)行紋面,以表示成年,是獨(dú)龍族女子特有的習(xí)俗。</p><p class="ql-block"> 為何紋面,沒有權(quán)威說法。有“祛除鬼神,保佑族人平安”之說;有“紋面可以帶來好運(yùn)”之說;也有“紋面為美”之說,但最有可能的,應(yīng)該是“歷史上西藏察隅的藏人經(jīng)常南下入侵,獨(dú)龍族女子為了躲避非禮,而采取的一種自我保護(hù)措施”。</p> <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多方打聽,得知一位80多歲的紋面老人在地里勞動。我們找到她,老人很熱情,放下手上的農(nóng)活,走到院子里用蹩腳的漢話和我們聊天,精氣神十足。大意是她老伴不在了,幾個子女都在昆明。離開時,我們拿出零錢以示感謝,她也欣然接受。</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獨(dú)龍族紋面的老人據(jù)說只有10余人了,不久的將來,我們只能通過照片和文字來接觸這個文化了。</p> <p class="ql-block"> 16日,我們沿著盤山公路離開獨(dú)龍江,原路回到219國道,來到被人們稱之為“人神共居”的丙中洛鎮(zhèn)。</p><p class="ql-block"> 這里剛剛雨后天晴,霧靄繚繞山間,農(nóng)舍點(diǎn)綴其間,當(dāng)丁達(dá)爾光束灑下的瞬間,讓我想起了“桃源深處有人家”的詩句。</p><p class="ql-block"> 云南與西藏交界的丙中洛,滇藏通道“丙察察”公路的起點(diǎn),一個自然與人文景觀都豐富多彩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進(jìn)入丙中洛鎮(zhèn)之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怒江第一灣。奔流的怒江在越過滇藏界之后,進(jìn)入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之間的峽谷地帶,流經(jīng)丙中洛日丹村附近時被絕壁阻隔,形成了一個馬蹄狀的大拐彎。從山頂俯瞰怒江第一灣全景,讓人不得不驚嘆大自然造化的神奇。</p><p class="ql-block"> 在第一灣的中心地帶有個小村子叫坎桶村,這里三面環(huán)水,地勢平坦,猶如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丙中洛是一個多元民族文化、多種宗教和諧并存,東西方宗教交融互生、互為消長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丙中洛除了漢族、藏族、怒族、傈僳族,還居住著獨(dú)龍族、白族和納西族。</p><p class="ql-block"> 這里有藏傳佛教的寺廟,還有基督教堂、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 我們在丙中洛只住了一晚,我沒有感覺到神的存在。本來想去重丁天主教堂看看法國神父在不在,好學(xué)電影《非誠勿擾》中葛優(yōu)那樣懺悔一番。無奈大門緊閉,只好在教堂隔壁的農(nóng)家院子拍個照片走人。講真的,我們每個人確實都應(yīng)該好好懺悔。</p><p class="ql-block"> 霧里村是丙中洛景區(qū)內(nèi)一個傳統(tǒng)的怒族村落,2013年被評選為中國最美鄉(xiāng)村。秋那桶村也很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 兩地交界處的“云南”、“西藏”巨幅大字很有特色,游人如織,好似趕集。一些滿載老年游客的大巴開到這里就掉頭回去了,而自駕者們則繼續(xù)前行。</p><p class="ql-block"> 過了丙中洛的秋那桶村便進(jìn)入西藏境內(nèi),道路也由柏油路段進(jìn)入非鋪裝路段,坑洼路面迎面而來。隨著海拔和緯度的逐漸提高,峽谷兩邊的的森林不知道什么時候失蹤了,光禿禿的山坡顯得無比猙獰。</p><p class="ql-block"> 從秋那桶到察瓦龍鄉(xiāng)的87公里,幾乎是整個丙察察線爛路中最爛的,有兩個最危險的路段:漫長的懸崖爛路和滾石坡地段聞風(fēng)而起的大流沙。</p> <p class="ql-block"> 老虎嘴,陡峭的山體懸在道路上方,像是老虎張開了嘴。這里是丙察察線的著名路標(biāo),預(yù)示著道路開始兇險起來。 </p><p class="ql-block"> 著名的大流沙是丙察察線上的標(biāo)志性地貌。無數(shù)的小石頭堆積成一個倒V形的巨大扇面,猶如瀑布般從山頂一直綿延到公路邊,落差超過 1000米。</p><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大流沙時,要先觀察有無碎石滑落,確定安全之后,盡快通過不要停留。一般下午的時候容易起風(fēng),碎石滑落的概率增加,需要更加小心地通過。</p> <p class="ql-block"> 丙察察線西藏段已經(jīng)開始修路,大概四年后全線建成柏油路。大流沙路段則改道在怒江上面架橋,橋梁通車后,來往車輛將不再走大流沙下面通過。而丙察察線三個埡口中最高的埡口,海拔4706米的益秀拉山隧道已開工建設(shè)。</p><p class="ql-block"> 人們現(xiàn)在把這條路稱之為“最后的丙察察”。幾年后,一條全新的由柏油路、怒江大橋、益秀拉隧道組成的丙察察線就會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那時,越野愛好者們趨之若鶩的越野公路之王丙察察也將不復(fù)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 顛簸一天,終于到了察瓦龍。一路上,看到最多的是巖石上的兩個字“補(bǔ)胎”。察瓦龍鄉(xiāng)是一個靠路吃路的地方,這里是丙察察線上一個重要的補(bǔ)給點(diǎn)。</p><p class="ql-block"> 這里到處是包車、租車、組團(tuán)穿越丙察察的廣告,街兩邊停著統(tǒng)一貼有“丙察察勇士之路”,“219此生必駕”等各種車貼的越野車隊,鎮(zhèn)上有很多賣輪胎、汽車零配件的修理店和賣戶外裝備的小店。滿大街餐館、賓館、民宿、青年旅舍,小賣部里也有各種旅行食品。</p><p class="ql-block"> 街頭219國道6666里程碑,是察瓦龍熱門打卡點(diǎn)。</p> <p class="ql-block"> 18日早上,我們直奔一個被人們描繪成與世隔絕又絕美無比的小村莊,位于梅里雪山西坡的甲應(yīng)村,但很遺憾的是沒有去成。</p><p class="ql-block"> 爬山途中,碰到折返的一輛皮卡,昨天住同一賓館的廣西老兩口,開車的老頭說,路口有村民把守,要交錢坐他們的車才能進(jìn)去,他覺得不值得。于是,我們也放棄去甲應(yīng)村的行程,掉頭駛向察隅縣。</p> <p class="ql-block"> 這一天都是翻雪山過泥地的趕路,沿途經(jīng)過幾個據(jù)說風(fēng)景不錯的小村子均沒有停留。對不斷出現(xiàn)在眼前壯美雪景也有些審美疲勞。</p><p class="ql-block"> 出察瓦龍到怒江大橋之前,一直沿著怒江邊陡峭的山路行進(jìn),道路狹窄,會車?yán)щy。</p><p class="ql-block"> 離開怒江大峽谷,便開始翻越雄珠拉山、昌拉山、益秀拉山三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埡口,翻雪山時我們有不同程度的高反癥狀,只想趕快離開。</p> <p class="ql-block"> 今天走了十多個小時的爛路,疲憊不堪,但是并沒有看到最美的風(fēng)景。</p><p class="ql-block"> 途中因為道路施工,先后堵車三次,還好只耽誤了一個多小時,21點(diǎn)30分總算安全到達(dá)察隅縣城。</p> <p class="ql-block"> 察隅,藏語意為“人居住地”。察隅縣是我國的邊境地區(qū),南部與緬甸、印度交界,邊境線長達(dá)588.64千米。去下察隅需要辦理邊防證。</p><p class="ql-block"> 這里除了藏族和其他一些少數(shù)民族外,還生活著僜人。僜人是西藏地區(qū)人口最少的少數(shù)民族族群。居住在察隅的僜人有1300多人。加上藏南印控區(qū)的僜人,總計有5萬多人。他們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實行一夫多妻制。尚未列入中國56個民族中。</p> <p class="ql-block"> 察隅是個很美的地方,有西藏小江南的美譽(yù)??h城沿河兩岸而建,小巧精致,海拔2360米,氣候溫暖濕潤。美食有藏餐、川菜、蘭州拉面、陜西面館等。</p><p class="ql-block"> 這里地處滇藏線219國道的重要節(jié)點(diǎn)上。目前從察隅到墨脫的道路還沒有打通,219國道到這里就斷了,需要繞道318到波密后才能進(jìn)入墨脫。</p> <p class="ql-block"> 翻越最后一個埡口時,遇見兩個騎山地車的小伙子在收拾帳篷,看見我們是湘A牌照,站在高處熱情打招呼,原來他們是長沙伢子。昨天晚上他們就迎著風(fēng),睡在零下20度的山頂上。如今的年輕人和我們當(dāng)年可不一樣,他們可以不上班,不結(jié)婚,不生孩子,但必須看世界。</p> <p class="ql-block"> 我們走過丙察察不久,還在317國道上返回的途中,從手機(jī)上得到消息,察瓦龍到察隅的益秀拉山路段發(fā)生大面積雪崩,道路被掩埋,封路施工至少需要兩個月。</p><p class="ql-block"> 在各種自媒體上看到,大量游客被困在察瓦龍進(jìn)退兩難,最后,有的改道左貢,有的放棄,原路返回了。</p> <p class="ql-block"> 走丙察察說難也不難,走這條不是路的路,首先要有膽量,敢走,還要有技術(shù),能走,要有一輛抗造的車,還要有好的運(yùn)氣。這樣,你就能安全、順利地完成穿越丙察察之旅,享受沿途的風(fēng)景,累并快樂著。</p> <p class="ql-block"> “自駕丙察察線,是再也不想來第二次的精彩體驗?!弊哌@條十分折磨人的路,與其說挑戰(zhàn)丙察察,不如說是挑戰(zhàn)你自己。如果你也想體驗一下“最后的丙察察”,那么,祝你好運(yùn)。</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后,當(dāng)越野老炮們眉飛色舞地聊起最后的丙察察時,你就可以云淡風(fēng)輕地說:</p><p class="ql-block"> 丙察察,我走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