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山高粽香濃 ——留在兒時的端午記憶

五岳人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孫玉璞</h1> 人到了知天命的歲數(shù),就很少有什么東西饞得睡不著覺、過不了夜。我住的小區(qū)就在縣城最大的肉、菜市場對過,想吃什么進去轉(zhuǎn)上五分鐘都能買到。但我卻很少進里邊轉(zhuǎn)悠,連超市也很少去,這跟我家領(lǐng)導(dǎo)倡導(dǎo)的“只要家里有,絕不往外走”的基本原則不謀而合,高度一致。我不挑嘴,但這些年唯獨對粽子不感興趣。從我參加工作離開山里老家,這么些年,端午、平時吃的都是南方的江米粽子。南方江米粽子糯、滑、白凈,但味道卻很淡,連味蕾都懶得搭理。當(dāng)然,不好消化、糖分高、剝著麻煩也是我不太喜歡的主要原因。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方江米粽子</h5> 但也有例外,前兩天妻子拿回來幾個粽子,我一連吃了兩個。因為它是用黃米(黍子脫的米)包的,我又吃見了兒時黃米粽子的味道。<br>  久違了,顏色金黃、透人心脾的黍米香味;久違了,山高路遠,裊裊炊煙里的端午鄉(xiāng)愁。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太行山區(qū)的黃米粽子</h5> <p class="ql-block">  粽子好吃,黍子難收。我老家靈壽縣南營鄉(xiāng)南寺村,是位居太行東麓,五岳峰下,慈河支脈槍桿河源頭的一個小山村,紅色革命老村(1932年建黨),也是去年央視宣傳的、生長著兩棵千年古棌樹的那個小山村。南寺因南山寺而得名,立莊于唐代。村子不大,最多時才四百來人,三個自然莊。但是,這里遠離塵囂,天藍云輕、山黛林秀、鳥囀花香、溪水潺潺,兩條小河圍村而過,按現(xiàn)在的話來說,那就是一個環(huán)境幽邃、解放心靈、住下來不想走的世外桃源。</p> 我上小學(xué)的時候,村里還集體著。水澆地沿著河邊稀稀拉拉的,沒有個連片成型的。南寺有個自然莊叫四畝地,其實全村哪塊地也到不了四畝,是大搞農(nóng)田水利建設(shè)那個時代為請功起的名字。旱地、坡地較多些,靠天吃飯,收成沒保障。我家所在的第二生產(chǎn)隊,家家一色(shai)的壯小伙,個個飯量大,年年糧食吃不到頭,全靠國家救濟。地少、產(chǎn)量低、旱澇不保,地越不能閑著、荒著。五谷雜糧,適合種點什么就種什么,地如果荒了,就會被戳脊梁骨。二隊的老隊長每到年底都得給大家鼓鼓勁:“莊稼不收年年種,今(ji)年不沾咱看過年”。 除了集體養(yǎng)種的莊稼地,家家每年都要自發(fā)開墾一些新的地邊坡地,另外再種些雜糧,比如谷子、高粱、黍子、蕎麥(包括苦蕎)、芝麻、紅小豆、豌豆、黃豆、綠豆等作物。稍平整、近水的地塊再種些瓜、菜,比如北瓜(南瓜)、蔓菁、山藥(紅薯)等等。黍子主要是用來碾成黃米或黃米面,端午用來包粽子,過年用來蒸棗糕、蒸卷子或炸“砍三刀”(年糕的一種做法)。我閑暇經(jīng)常翻看一些那個特殊年代的歷史資料,對比下來我發(fā)現(xiàn),我村“斗私批修”、“割資本主義尾巴”的事件卻很少,村里沒有明顯的派性,誰家刨點坡地、養(yǎng)幾只雞很正常,沒人告發(fā),大家和睦相處,先人后己,民風(fēng)甚是淳樸。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黃米做的砍三刀</h5> <p class="ql-block">  種黍子不用太好的地塊,但不施肥也長不高、結(jié)不上籽,打不下糧食,甚至可能連籽種都收不回來。從溝底往山上背糞也不現(xiàn)實。咋辦?山里人有山里人的辦法。用隊里的羊群在坡地里過個宿,我們管這叫“羊臥場”,刨地時就會把羊一宿排的糞便翻到土里去,這就等于給地施了肥,所以農(nóng)村每個生產(chǎn)隊都有羊群,這可不是為了吃肉的,是為了支援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農(nóng)村孩子大都有羊臥場過宿的經(jīng)歷。半夜陪著放羊的五妮舅舅(光棍一人,給隊里放了一輩子羊)呆在山上,月初的深山溝夜深人靜,漆黑一片,深夜,躺在山坡上,仰頭數(shù)著幾乎落在身上的星星,偶爾還能聽到幾聲貓頭鷹的哭叫聲,瘆得汗毛發(fā)炸,蜷作一團。越害怕,越想害怕的事兒,每想起人們說起夜里山上看見過狐子燈的話,更是嚇得不敢出聲,不敢睜眼,一夜不敢入睡,緊挨著羊群,靠著舅舅,呆坐一宿。</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羊臥地</h5> 種黍子要搶在山里剛下過雨后不久,就是要趕乘好墑情。平整地塊,撒種,蓋土抹(ma)平,還要在上面輕輕踩實保墑,剩下就是等待發(fā)芽、露土,觀察出苗稠稀。接下來就是比較頭疼的“間苗”。剛長出來的幼苗又細又密,滿地都是,沒有蹅(zha)踩之地。要想間好苗子,就要想好每棵幼苗的去留,倆眼死死盯著,兩手小心翼翼伸著,既要把壯苗留下,又要注意壟距寬窄和苗子的間距。苗稠了,苗弱,易倒伏;苗稀了,肯定穗少、收成低。間苗時,要俯下身子甚或蹲下身子,平心靜氣,一邊間苗,一邊拔掉苗里的雜草,稍一走神,不是拔了苗留下草,就是好苗被拔留下細苗。這個活還得碰個大晴天、正中午來干,一邊間苗一邊鋤地松土,就是為了曬死雜草和剛拔出的廢苗,同時培土、保墑、護苗。年老體弱的,往往帶個小矮凳,一步一步往前慢慢挪。那時我年歲小,參加勞動少,蹲得時間長了就腰硬腿酸,曬得背疼肩癢,汗蟄得眼痛模糊,肚子餓得心慌意亂。怨氣不敢出,有勁兒使不出。這個農(nóng)活快不得也慢不得,非??简炓粋€人的耐心、耐力和平時做莊稼活的功力。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間谷苗</h5> 種地全靠農(nóng)民自己的誠心,收成卻要看老天爺?shù)男那椤S龅酱蠛的昃?,顆粒無收,甚至連種子也得白搭進去。遇到旱情不算太重、沒有大風(fēng)、冰雹的年景多少會有些收成。最氣人的是前邊好雨知時節(jié),黍子長得喜人,但快收割時卻來陣狂風(fēng),黍子正是頭重腳輕的時候,黍子一倒,顆粒半飽,雨順而風(fēng)不著調(diào)。越是剛下過大雨,地里積水土軟,往往雨里裹帶一陣狂風(fēng),所有黍子匍匐在地,像碾過的一樣,根本就沒法進到地里收割,也只能忍氣吞聲,收多少算多少,這就是“豐而不收”。 也時常會遇到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年景,那是真正的風(fēng)調(diào)雨順。黍子長得越強,秸稈越硬,顆粒越飽滿,越緊實光亮。穗子結(jié)得越長,頭扎得越低,跟做人是一個道理。把黍子割完了,捆成小捆,我背不動,跟在大人屁股后面,看著黍穗兒一上一下地跳動,就像一個小屁孩在跟我逗著玩兒,前面走讓我后面追。 黍子背回來,就要抓緊脫粒。當(dāng)時沒有專門的脫粒機,全是手工。把荊條背簍放平,手里攥上一小把,往簍子上甩,大部分顆粒下去了,再用手掌在簍子上前后來回搓,直到顆粒不剩。搓完了,就趕緊用簸箕撮到布袋里,用粗繩拽到房頂上晾開,防止捂霉了。黍子秸兒則晾開風(fēng)干,然后捆成捆,留待正月里抽笤帚用。 我們村家家戶戶都是平房(沒有一處瓦房,甚是奇怪),用笨灰(石灰)砂的房頂,又白、又平整、又不漏水,曬五谷雜糧非常方便。糧食曬到房上,家里就得留人,或不能走遠,遇上刮風(fēng)下雨天氣得有人拾掇。等天氣過去,繼續(xù)晾曬,直到干透入倉。直到這時,莊稼人黍子地里的農(nóng)活才算告一段落。 <p class="ql-block">  農(nóng)民靠天吃飯就這樣,付出和收獲往往不成比例,不像其他行業(yè)那么有保障,旱澇保豐收是極為少見的,幾乎沒有。也時時處處凸顯著基層人民生活的艱辛和不易。但也同時體現(xiàn)著中國農(nóng)民的誠實、寬厚、耿直和堅強。他們以自己的艱辛付出保障了十四億人的飯碗始終牢牢端著有飯吃。他們從來沒有過分的要求,他們很少向誰索取,習(xí)慣于沉默寡言、逆來順受,但我總覺得他們才是最有尊嚴、地位和最可敬的人。他們或許是我們的父母輩兒的、或是我們的爺爺奶奶輩兒的、再或是老爺爺、老奶奶輩兒的,總之從血脈上他們都離我們不遠,他們就在我們的身邊或是我們的美好記憶里。我們每個人都繼承了農(nóng)民的血脈,傳承者農(nóng)民的基因,我們不能無視農(nóng)民,更不能蔑視農(nóng)民,我們應(yīng)當(dāng)明白:中國農(nóng)民才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基石,是我們生命的根和精神的魂,我們不能忘本,更不能背叛</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〇二三年六月十九日</span> </p><p class="ql-block"> 二〇二四年六月十日修改</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