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月節(jié),楊梅逗逗跌。”</p><p class="ql-block"> “沒個天晴五月節(jié)”。</p><p class="ql-block"> 客家人關(guān)于五月節(jié)的諺語有很多,習(xí)俗也多。五月節(jié)即是端午節(jié)。此時正是梅雨季節(jié),淅淅瀝瀝的雨下個不停,所以端午節(jié)這天很難有個晴朗的天氣。而楊梅在這時候成熟,紅透的楊梅酸酸甜甜。 端午節(jié)的習(xí)俗包粽子,賽龍舟,掛艾草桃枝,采百草制茶。</p><p class="ql-block"> 對于武平這個小山城來說,賽龍舟是不可能的,平川河太小。端午的習(xí)俗主要就是包粽子。端午前一周左右到趕集的日子,街上便開始有人賣粽葉了。粽葉,是山上采的一種叫箬竹的葉子。這種竹葉一般生長在深山里,葉片寬大,用它來包裹的粽子清香可口,有竹的清香,也有山野的氣息,吃起來別有風(fēng)味。箬竹葉還可以制作成斗笠,張志和的《漁歌子》說“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xì)雨不須歸。”箬笠就是箬竹制成的斗笠,而我們小時候每家都有這樣的斗笠,防水效果非常好。粽子好吃,粽葉難采。曾經(jīng)翻山越嶺去采過一次,回來后的感慨就是:“街上一角錢一片的粽葉真的不貴。”</p><p class="ql-block"> 小時候,包粽子是在端午節(jié)前一天,母親一早泡上糯米,拿出提前燒好的“粄喬子灰”(粄喬子—客家方言,山上野生的一種小灌木),或豆莢灰用清水過濾,再用它淋在泡好的糯米上著色,這樣蒸出來的粽子叫灰水粽,有草木的清香,而不同植物燒出來的灰又有不同的功效。買回來的粽葉清洗干凈,放鍋里用煮上幾分鐘,煮過的粽葉柔軟易包扎,也是給粽葉消毒。稻草是用來捆綁粽子,頭年選擇植株高沒有蟲害的稻草曬干保存,曬干的稻草過水后非常有韌性,不容易斷。母親不會包粽子,每年到端午前,她就讓我和妹妹把準(zhǔn)備好的米和材料提到伯母家,伯母和姐姐們包的粽子結(jié)實而棱角分明,特別喜歡她包的那種長長的三角粽,很漂亮,吃起來都感覺比其它的粽子好吃。小時候的粽子沒什么餡,純糯米,吃時沾上白糖。能放一個紅棗的就已經(jīng)很不錯了。后來伯母走后,母親不好意思找人包粽子,不知什么時候也就學(xué)會了。一直都覺得包粽子是個技術(shù)活,粽葉拿在手里裹個圓錐形,再舀上糯米,用勺子輕輕壓實,蓋上粽葉,左手拇指和食指壓住形成角,再把余出的粽葉折一邊,右手拿稻草對角綁上,粽子就包好了。綁繩子也是技術(shù)活,綁的松了,蒸出來的粽子有水份稀的不好吃,綁的太緊了一不小心就會把粽葉給擠壞了。理論一套一套,只是這操作起來粽子就不聽使喚了。這環(huán)節(jié),反正我是年年學(xué)年年都不會。</p><p class="ql-block"> 我喜歡甜粽子,里面裝滿紅豆花生赤豆的那種。又到一年端午,還是禁不住粽子的誘惑,總想著要是自己會,什么時候想吃了包上幾個多方便。又買回來了糯米,粽葉,食材,繼續(xù)我的包粽子訓(xùn)練。不知道是不是解鎖了哪個腦細(xì)胞,居然給學(xué)會了。第一次包的不是很成功,浪費(fèi)了好多的粽葉,紅豆花生沒配備好,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種。第二次再繼續(xù),好多了,雖然還是包的沒有菱角,圓滾滾的,但總算是學(xué)會了。吃著自己包的粽子,小有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端午有人會把艾草或者桃枝插在門口,寓意辟邪。除了采艾草,還有采百草茶的習(xí)俗。老輩們說,制作百草茶的各種草,最好都在端午前采摘,端午后,天氣越來越熱,陽光開始毒辣,采來的草制作的百草茶效果較差。百草茶有夏枯草,白花蛇舌草,白頭公,魚腥草等等,采回來清洗切碎曬干,曬干后密封保存,等三伏天,天氣炎熱,抓一把煮一壺百草茶,清涼解渴消暑。</p><p class="ql-block"> 有句諺語說“農(nóng)村無閑事,百草皆為藥。”</p><p class="ql-block"> 端午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