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尊敬的爺爺:</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端午節(jié),是拜神祭祖的節(jié)日。在這特殊的時刻,給您寫一封家書來寄托我的哀思,平復(fù)內(nèi)心的愧疚。爺爺,我是您未曾謀面的孫女錫銘,生于63年。您辭世于52年,在時間的直尺上,我們爺孫倆有11年的間距。聽爸爸說,我出生時奶奶的眼神已經(jīng)不好,她老人家看不清我的面容,就把我抱在懷里用手撫摸了我的全身。如此說來,我是“錫”字輩中最幸運的一個,因為我感受到了祖上的溫暖。</p><p class="ql-block"> 爺爺,在我剛有懵懂意識的時候,經(jīng)歷了一段顛倒黑白的混亂時期。那時爸爸的尊嚴(yán)受到了侮辱,溫馨的呂家大院也經(jīng)歷了亂世的風(fēng)雨,聽大人講這都與您有關(guān)系。打那個時候起,尚不能明辨是非的我對您產(chǎn)生了一點點的怨恨。</p><p class="ql-block"> 可我沒有見過您,家中也沒有一張您的照片,怨恨的心情無處發(fā)泄,于是我就不斷地追問爸爸:爺爺?shù)降资歉墒裁吹模?lt;/p><p class="ql-block"> 爸爸說:爺爺是個縣長,是老百姓的父母官,他是一個大好人!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信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感到一家人似乎都在刻意回避談起您,在一些特定的場合有意無意地撇清與您的關(guān)系。就連您存放在閣樓上的字畫,也被小叔拿到后院悄悄地銷毀了。后來我慢慢體會到,是社會給您穿上了一件丑化的外衣,其堅如鐵,不管我們?nèi)绾闻Γ矡o法將它脫下。</p><p class="ql-block"> 時光荏苒歲月交替,我很快長大成人。1986年3月的一天,我與愛人前往北關(guān)街道辦事處辦理結(jié)婚登記。當(dāng)辦事人員得知我來自大蓮花池街31號時,一臉嚴(yán)肅地問道:呂美同是你的什么人?我說是我小叔。那人聽說我是呂家后人,立刻笑臉相迎,對我問長問短。他說我與你小叔是同學(xué),小時候常到你們家去玩兒。你爺爺是個大好人,每次到你家你爺爺就要求我們先寫字,寫完字才能去玩兒,你們一家人待人真好等等。這是我第一次從別人的口中聽到對您贊譽的評價,我看那人說話時虔誠的樣子,不像是在說假話。</p><p class="ql-block"> 爺爺,我爸上年紀(jì)以后似乎就喜歡回憶了,他時常有一下沒一下的念叨您。那時我們都在忙著上班,沒有時間搭理他。直到我們退休了,有時間聽爸爸的嘮叨時,卻發(fā)現(xiàn)爸爸已經(jīng)老了,他的記憶不清楚了?!懊馈弊州叺拇蟛⒋蠊?、三叔、小叔都先后去世,我們想要了解家史,就變得有點困難了。想想我們連自己的爺爺都不甚了解,心中難免辛酸。當(dāng)我們老了以后,還能向自己的兒孫嘮叨些什么呢?一種負(fù)罪的感覺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我們呂家乃名門望族,面對家史我們不能漠然置之,于是呂家的“錫”字輩行動起來了。錫祥大哥負(fù)責(zé)出謀劃策,仲婷表姐負(fù)責(zé)組織實施,兩位退休的廳級干部鳴鑼開道,其余兄弟姐妹八仙過海,通過各種渠道搜尋您的足跡。</p><p class="ql-block"> 大姑在世時曾領(lǐng)我們?nèi)ミ^洛南老家,那里有位老者為我們寫了呂家族譜。族譜上記載您曾在同官縣做過縣長。過去的同官縣就是現(xiàn)在的銅川市,于是銅川市就成了我們走訪調(diào)查的第一站。</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1日,我們一行11人在小姑的帶領(lǐng)下,來到了銅川市第一中學(xué)。一中的付校長接待了我們,在他的陪同下我們參觀了學(xué)校校史館。走進校史館大廳,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塊大事記的牌子,上面赫然寫著:1941年3月,縣長呂紹熊募捐三十三萬一千元,以文廟為址,建校辦學(xué),聘嚴(yán)木三為校長……??吹綐?biāo)牌的瞬間,我們已然淚崩,遠(yuǎn)在西安的我們,雖是你的后人,卻對您的作為知之甚少,多少年來甚至對您還有些怨恨。然而銅川人民沒有忘記您,在一中校史的首頁上,給您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筆。在文廟前一塊巨大的石碑上,篆刻著銅川市第一中學(xué)的建校碑文。碑文中寫到:“呂公紹熊長縣篆,毅然率眾興事”。爺爺,銅川一中的師生在文廟前為您樹碑立傳了!</p><p class="ql-block"> 爺爺,我們在銅川一中校史館,還看見了一中開學(xué)時的照片。照片幅面很大,里面人物很多,大概有上百人的樣子,其中還有軍人的身影,由此可見一中的創(chuàng)建是同官縣的重大事件。由于年代久遠(yuǎn)加之當(dāng)時技術(shù)水平有限,照片已經(jīng)十分模糊了。小姑憑借當(dāng)年的記憶,在比肩迭跡的人群中找到了手拿禮帽的您,您在C位!</p><p class="ql-block"> 爺爺,現(xiàn)在的銅川一中是陜西省重點中學(xué),占地173畝,擁有三個學(xué)區(qū),學(xué)生6800余名,教職工500余名,其中高級教師187名。爺爺,您的功德正在蔭及后人,造福于民。</p><p class="ql-block"> 嚴(yán)木三,中共早期黨員,陜西富平縣黨團組織奠基人,習(xí)仲勛的啟蒙老師和入黨介紹人,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爺爺,您在四十年代聘嚴(yán)木三為同官中學(xué)第一任校長,可謂是慧眼識才。您應(yīng)該是為新中國培養(yǎng)人才做出過積極貢獻的人,至少也應(yīng)該是一個具有伯樂眼光的進步人仕。</p><p class="ql-block"> 銅川一中歸來,我的心情不能平靜,內(nèi)心的愧疚迫使我繼續(xù)尋找您的足跡。終于我在同官縣志里又發(fā)現(xiàn)了您光輝的一頁。同官縣志卷十五吏治志里寫到,您在任期間“艱苦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辦中學(xué),修筑街道”。您還將富紳對您的接濟用于為中學(xué)購書。由此可見“治學(xué)修路”是歷史對您的背書。</p><p class="ql-block"> 縣志中還記載了富紳楊松年對您的評價,從您的書信中可以看出您與這位富紳沒有深交,甚至未曾謀面,我想他對您的評價應(yīng)該能代表人民的心聲。他說您“廉潔自持,精勤自矢,努力苦干,事必躬親”。爺爺,這些都是好詞兒呀,特別是“事必躬親”一詞,是國家評價周總理時用過的一詞,我記憶深刻。</p><p class="ql-block"> 這位富紳楊松年,在您卸任一年后,聞知您生活困難,特匯款接濟。這進一步說明他對您的敬仰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意愿。</p><p class="ql-block"> 一位富紳接濟一位已經(jīng)卸任的、且未曾謀面的縣長,而這位縣長又將接濟款項用于為學(xué)校購書。這是一個多么悲壯感人的畫面!這是一位多么廉潔自律的縣長!這幅感人至深的場景被同官縣志載入了史冊,爺爺您名留青史了!</p><p class="ql-block"> 爺爺,我們在追根溯源的過程中,映入我們眼簾最多的兩句話是:“呂紹熊縣長十分重視教育”;“呂紹熊縣長非常重視教育”。由此可見,重視教育是您人生的亮點??催^族譜我們才知道,重視教育也是我們呂家的傳統(tǒng)。您的父親,也就是我的曾祖父,曾是陜西省教育廳督學(xué),安康師范校長。他老人家為陜西的教育事業(yè)嘔心瀝血,最后竟累死在工作崗位上。是您和我的父親搬喪回家,將曾祖父的遺體安葬于三條嶺。爺爺,在教育興國的道路上,您和曾祖父真可謂: 鞠躬盡瘁辦教育,前赴后繼父子兵!</p><p class="ql-block"> 爺爺,重視教育是祖上刻在您骨頭上的印記,也是您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您一生育有四子兩女,除小叔由于照顧奶奶放棄學(xué)業(yè)以外,其余子女都取得了大學(xué)或中專文憑,說我們呂家是書香門第,一點不過。這在戰(zhàn)火連綿,積貧積弱的四五十年代實屬不易。作為呂家后人,我很感恩,也很驕傲!</p><p class="ql-block"> 爺爺,在您的子女“美”字輩當(dāng)中,大伯、大姑、三叔都是處干部。您的嫡孫錫祥是正廳級干部,他是我們“錫”字輩的旗手,也是咱們呂家的驕傲!您的曾孫夏宇已被西軍電保研,前途可期。相信我們呂家一定會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p><p class="ql-block"> 小明還找到了您的一張照片。您的面容很像周總理,端正英俊,器宇不凡。完全沒有清末遺老的迂腐,活脫脫一個辛亥革命后,民國時期新思想新文化培養(yǎng)出來的新人。您的形象放在當(dāng)今社會,也是偶像級的男神!</p><p class="ql-block"> 爺爺,我深知這是一封永遠(yuǎn)無法發(fā)出的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完全是為了檢討自己的愧疚,求得內(nèi)心的安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您的孫女兒 錫銘</p><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10日(端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錫銘口述,虎成執(zhí)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楊松年,同官縣紳士富商,煤礦經(jīng)理,同官縣義勇壯丁常備隊隊長,傾向革命。經(jīng)常利用特殊身份,掩護接待過往同官的八路軍指戰(zhàn)員和共產(chǎn)黨員。并將兒子楊超、侄子楊杰秘密送往延安抗日軍政大學(xué)學(xué)習(xí)。</p> <p class="ql-block">《靜思齋詩存》一書系清代舉人呂清舉先生遺稿,由其子呂翰青搜集整理而成。用紙考究,刷印精美,天頭開闊,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從中亦可看出兒子對于父親的一片孝心。</p><p class="ql-block">作者呂清舉,字海澄,一字辛甫。先世安徽旌德巨族,清乾隆間,其高祖將家遷至陜西洛南雞頭關(guān)。</p><p class="ql-block">呂清舉先生受其家傳影響,自幼聰穎過人。喜作詩,尺牘、楹聯(lián)甚多,惜多散佚。除《靜思齋詩存》外,還有雜文集《依樣畫葫蘆》。同時代人對他的評價是“文行俱優(yōu),德澤深厚”,其詩“意厚品高思清詞雅”,“先生之寫詩,即先生之自寫”。活著的時候在陜南一帶享有盛名。且看其描寫八百里秦川的《出口》一詩:“出口忽驚眼界寬,秦川八百望無邊,菜黃麥秀春盈野,果與北方是二天?!痹澳献叩崾瘢睔v三邊”,因仕途不暢,后來“家居教授后進,經(jīng)其指授,咸有法度可觀”。先生“性伉直,不辟疆豪,好謀地方公益”,可惜英年早逝,年僅44歲。</p><p class="ql-block">其子呂翰青民國時肄業(yè)于陜西關(guān)中書院,歷任各中學(xué)教員、校長、省督學(xué)諸職,后又升任教育廳秘書,自幼勤奮好學(xué),為人正直,可謂“家學(xué)淵源,心傳有自”。</p><p class="ql-block">商州、洛南一帶地靈人杰,史書上說:“洛南山水秀奇,風(fēng)俗龐厚,故其所產(chǎn)之士,多清白自喜,或慷慨有為”。當(dāng)代著名作家賈平凹、京夫等就出生在這一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