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王少堂先生的《詩書畫印》編印出版,送我一本,拜讀之余感慨頗多。王先生既天賦極高,又勤奮好學(xué),所以雖“詩書畫印”全面開花卻又無不精湛,欣賞王先生的作品簡直是一種藝術(shù)的享受、令人陶醉。<br>正發(fā)愁如何寫一篇介紹王先生及其作品的文字時,發(fā)現(xiàn)王先生自己寫的后記《好伴詩書度暮年》,更有助于讀者全面了解王少堂及其作品,于是與部分作品一起發(fā)布于此供同道及廣大網(wǎng)友欣賞。<br><br><b>好伴詩書度暮年 </b><div>王少堂 《詩書畫印》后記</div><div><br> 年近耄耋,又要出一本書畫集,總覺得有點不合時宜。好在有親友們的諸多支持、鼓勵,最后還是下定出書的決心,權(quán)當(dāng)老來玩玩。</div><div> 該書結(jié)集為“詩書畫印”,看來確實有點寬泛,或曰我學(xué)之不專,或曰我嚼之不爛,均如是也。好在我之初衷便是拿來玩玩,吾心愛之,手眼隨之。因效吳讓之大師,臨摹小印一方:“足吾所好,玩而老焉”。</div><div> 我之于詩書畫印,雖然從小就有一份特殊的喜愛,然而受困于紛紛擾擾的塵事,一直沒有踏足進(jìn)去。直到天命之年才靜下心來,有了一張真正屬于自己的書桌。 </div><div> 詩文之好,似乎與生俱來。只是可惜,小時候?qū)懙囊恍┰姼瓒紒G掉了。直到后來才找到1970年以后所寫的一些東西,結(jié)集為《錦瑟集》。自此之后一發(fā)不可收,陸續(xù)出版了《月上西樓》、《曉月聞琴》兩本詩文集。我曾寫過一首《青玉案?筆耕》記述了我那時的心境:<br> <b>滿天星斗書窗早,且寂寂,晨光曉。</b></div><div><b> 幾案不知霜鬢老,筆情書趣,襟懷堂奧,都做琴齋稿。</b></div><div><b> 多情也被無情惱,苦累辛勤更多少。</b></div><div><b> 水羨游魚天羨鳥,戲波逐浪,九天云緲,總是平生好。</b><br> 現(xiàn)在,摘取其中的一些詩詞,以書法的形式寫下來,我寫我詩,或許也是另一種樂趣吧。而與畫配詩則更是一種享受,也總想得到一種詩畫交融的意境。可真正做到也確實太難了。</div><div> 對于書法的學(xué)習(xí)我是后來者。真正拿起毛筆,一板一眼地臨帖,那是即將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以后的事情了。學(xué)書師從保定市名家薛蘭會、張寅二位先生。兩位先生都告我:“臨帖沒商量?!庇谑且苍衲O駱拥嘏R寫王羲之的《蘭亭》、《圣教》,歐陽詢的《九成宮》,米帶的《蜀素帖》,王鋒的《詩卷》。但臨來臨去,總是進(jìn)步不大。老師告我,學(xué)書缺乏童子功那是致命的??磥磉@也只能是一件無可奈何之事。好在我也并未將這作為一種事業(yè),玩好玩壞只是一種心境而已。近年來隨著年齡的老去,越發(fā)隨意地在網(wǎng)上發(fā)表一些所謂詩書作品,自屬“每日一紙,治懶防癡。”或許這已經(jīng)是脫離習(xí)書的常律了。</div><div> 學(xué)畫于我好像是學(xué)書過程中的次生品,玩著玩著就有了興趣,尤其屬意于梅、竹。習(xí)作中 也不斷深刻感受到“詩畫同源”之理。中國的詩與畫本來就是姊妹藝術(shù),有著互相滲透的微妙之處。所以,從古以來就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等說法。我在《學(xué)畫小悟》中也曾寫到:<br> <b>誰道丹青墨寫成,淋漓最是動詩情。 </b></div><div><b> 涂鴉還要真心趣,人室當(dāng)尋畫外功。</b></div><div> 至于篆刻,則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愛上的。對篆刻之愛,也同樣離不開詩歌。我在《金石小悟》中曾這樣寫道:</div><div> <b>夢筆常尋詩道玉,雕刀每探玉中詩。</b></div><div><b> 吟魂欲到通靈府,萬卷孜孜此際癡。</b></div><div> 雖然是有些癡迷,然而囿于天分不足,最后就只能剩下一堆破爛的石頭了。 盡管如此,周圍一些同道的朋友們,尤其是“六夫子”嘉友,并不棄我,為我出書費心費力,相助良多。在這里表示誠摯的感謝。</div><div> 王少堂</div><div> 2024年4月 <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