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走進濟南古村落(四)

宋宜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四章 歷城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一.仲宮街道鳳凰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鳳凰村坐落在濟南的后花園南部山區(qū)仲宮鎮(zhèn),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明代,曾名兔石窩。因地處山峪、石頭多呈“兔石窩”狀而得名。民國時期,村民為圖吉祥曾改名鳳凰窩。建國后沿稱鳳凰村。(照片拍攝于2023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殘破的石屋比比皆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中古老的青石板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高大的石頭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秋季的爬山虎爬滿了大門和院墻,在感慨爬墻虎強大生命力的同時,給人一種滄桑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已經(jīng)廢棄的古井見證了古村的悠久歷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邊的小石廟,不知供奉的是何方尊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拍攝時正值干旱,大嘩灣已難覓往日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觀景象。</p> <p class="ql-block"> 二.仲宮街道北道溝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濟南的后花園南部山區(qū),有一個古老的村落,名叫北道溝村,這里三面環(huán)山,景色秀麗,有著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和深厚的人文歷史。千年古寺普門禪寺遺址、北魏的摩崖造像、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圣水泉均在這里。(照片拍攝于2022年)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中的官井保存完好,被用石塊鋪就了井臺,四周加上了圍擋,井口旁矗立著由石頭鑿成的井架,村民至今仍從中取水。井臺的南、西邊上豎立著兩塊石碑,都是重修老井的記載,字跡依稀可見。南邊一塊是清康熙二十一年所立,西邊一塊是清康熙三十年所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普門禪寺始建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經(jīng)唐、宋、元朝代,毀于抗金戰(zhàn)火,至明朝后歷代重修,到文革時期全部毀于一旦。北面的西佛寺山,相傳為穆桂英屯兵抗金之地,歷史傳說眾多,山頂處有當年穆桂英豎旗桿、練騎兵留下的旗桿窩、馬蹄窩等古跡。普門寺遺址尚存,眾多殘垣斷壁散落在荒草之中,只有寺院前的兩棵千年銀杏樹仍是枝繁葉茂,遮天蔽日,它以見證者的身份向人們訴說著普門寺的歷史。每到秋天,滿樹掛金,黃葉鋪地,美不勝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遺址的左上方,是著名的“圣水泉”。泉水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水池四周鋪滿了石板,并安裝了石護欄,每根立柱上都雕有一個圓球,四角皆刻有石獅,雖被風(fēng)化或破壞,但仍能看出原來的模樣;水池護欄四周的石板,也刻有精美的圖案,可見當初建設(shè)時,下了很大的功夫。古泉背靠著的石墻上,鑲嵌著一新一舊兩塊石碑,左邊是一小塊據(jù)說是明朝的古碑,字跡已模糊不清;右邊是建于近期的新碑,右上方刻有“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字樣,左下方刻有“有明代碑刻文為證”字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中隨處可見廢棄的石頭房,在向人們訴說著古村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西佛寺山半山腰一座石棚內(nèi)有三尊摩崖造像,可惜石棚的大門緊閉,未能見到三尊佛像的尊容。</p> <p class="ql-block"> 三.仲宮街道邱家莊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邱家莊村是濟南的后花園,歷史上曾有兩位清代“大員”毛鴻賓、吳樹梅在此蓋房置業(yè)。寄情山水、風(fēng)雅悠然的生活是古時有錢人的追求,可如今已不見“豪宅”的蹤影,只有那依然挺立的鐘亭在向人們訴說著邱家莊的歷史。(照片拍攝于2022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邱家莊鐘亭看起來頗為古雅,鐘亭西側(cè)的石柱上,還刻著一副楷書對聯(lián),寫的是“晨叩驚醒名利客,夜鳴振啟聵聾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元宮始建于明天啟五年(1625年),由當時濟南衛(wèi)指揮楊輝仕出資興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修。只可惜大門緊閉,只能從外面拍了一張。</p> <p class="ql-block"> 四.錦繡川街道槲疃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說起槲疃村便要從它多變的村名說起了,明正德年間,宋氏由彩石之宅科遷此建村,因此處槲樹滿山坡,村民多以燒槲樹木炭謀生,故沿稱槲炭。后據(jù)縣志記載,亦有腳疃、湖灘二名,直到民國才有了槲疃二字,沿用至今。(照片拍攝于2022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村口,一面繪有毛主席像的影壁赫然入目,影壁立于一個圓形石砌臺上,顯得十分高大。據(jù)村里老人說,建這影壁的石料,其實是1968年搞平墓運動時從王家地主墓里扒出來的。你仔細觀看就會發(fā)現(xiàn),影壁的基座不僅石料好,而且還有精美的石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巨大的影壁北側(cè),原來還有一座三官廟。廟內(nèi)祭祀的神像是堯、舜、禹,當時有北屋三間,東屋三間,大圓柱子,雕梁畫棟,彩繪繽紛。文革時期這里的房子成了學(xué)校,到上世紀80年代,整座廟都被拆除了。到了大概2006年,村人又重新在影壁南側(cè)小斜坡下重新建起了一座三官廟,但規(guī)模要小多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地主“王家”的老宅。王家的主人叫王榮輝,解放前農(nóng)民生活苦,有人送給王家野菜,王榮輝的媳婦“王老娘子”,會用糧食回禮,大門口要是有個要飯的,王老娘子會從樓上用繩子放下來一個籃子,籃子里裝著干糧,至今仍被村人稱作大善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通濟橋是座單孔拱橋,全由石砌,至今保存完好,乃是王家所建。橋的西側(cè)拱頂刻著“通濟橋”三個字,東側(cè)拱頂則雕有一個獸首,寥寥幾筆刻畫,獸首形態(tài)便呼之欲出。早年河水暴漲,其他幾座小橋都被沖毀,唯有通濟橋巍然不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至今巍然不倒的,還有村中一棵有著好幾百年歷史的老槐樹,據(jù)說當年有村人從樹上摘槐米,如果賣了20塊錢,就一定得買上20塊錢的藥給自己治病,久之,大槐樹在村人心中就有了靈性,誰也不敢再去摘槐米了。</p> 這戶人家的拱券門顯示著主人的身份與地位。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百年歷史的農(nóng)家小院。</p> <p class="ql-block"> 五.錦繡川街道北坡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清光緒年間,尚氏由仲宮北遷至此并建村,因地處牛家莊北山坡,故稱北坡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林泉觀位于北頂山的山坳中,始建年代不洋,遺址現(xiàn)存觀音殿、涼亭和明景泰二年《重修林泉觀》碑。(拍攝于2013年)</p> 林泉在林泉觀之西南隅,水自巖縫出,先蓄于池,再溢出而順山勢澆灌果園、農(nóng)田。(拍攝于2013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柳泉觀位于北坡村西,因殿前有“柳泉”而得名。此觀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八母殿、鎮(zhèn)公殿各3間,另有2間東配房,1間西配房,其余建筑已廢。(拍攝于2022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柳泉,列濟南七十二名泉,錄金代《明泉碑》。柳泉之水,自池壁龍嘴伏流而出,注入泉池,又從泉池東壁溢水口流出,穿越山谷,南入錦繡川。(拍攝于2022年)</p> <p class="ql-block"> 六.西營街道藕池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藕池村位于歷城區(qū)西營街道境內(nèi),古齊長城腳下,與泰安市接壤,屬泰山山脈,乃錦繡川水之源頭。相傳明代時曾有個遠近聞名的藕池而得名 。藕池村歷史文化悠久,有齊長城遺址、馬家大院、孫司馬避暑山莊等歷史文化遺跡。(照片拍攝于2022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馬家大院:在藕池村北算盤莊,有一處青磚青瓦的老院子,大院是典型的四合院結(jié)構(gòu),兩出兩進,分東西兩個院。東側(cè)院子曾是萊蕪戰(zhàn)役的大后方,1940年至1948年我軍曾在此駐扎。這個大院作為戰(zhàn)時醫(yī)院被稱為“泰北醫(yī)院”,還充當過修械所,并在此制造過軍鞋、襪子、毛巾、肥皂等軍需物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這是東側(cè)院中當時的戰(zhàn)地醫(yī)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這是西側(cè)院,已基本廢棄。</p> <p class="ql-block"> 七.西營街道天晴峪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天晴峪村位于歷城區(qū)西營街道東北角,因群山環(huán)抱,交通閉塞,古樸的小村落一直隱于世外,不為外人所知,這使得其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有的風(fēng)味。傳說當年李世民在此屯兵扎營,故有了西營、南營等村莊,而天晴峪是因為李世民東征之時,大軍一路跋山涉水、車馬勞頓,士兵染病較多,一路連綿陰雨,但隊伍到達此地時,突然云開霧散,陽光普照,于是李世民大喜,為此地賜名天晴峪。(照片拍攝于2022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從村中主干道可以看出天晴峪的歷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天晴峪村馬路邊上有兩株高高的楊樹,抬頭遮天蔽日,樹下有搭建的小型牌坊,上書匾額“楊柳古井”,樹蔭下有一彩色圓形石刻,上面雕刻有一汩汩的石井,井旁是蔥郁的楊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小溪傍邊有一古亭,走進古亭就是一長方形的石砌古井,四季泉水不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天晴峪最讓人念念不忘的是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幾十棟百年老屋,大多是黃土坯的墻、茅草頂或紅瓦頂,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結(jié)構(gòu)。</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天晴峪169號在大躍進時代曾經(jīng)是公社食堂。</p> <p class="ql-block"> 八.西營街道拔槊泉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拔槊泉村位于西營街道東北方約10公里的崇山峻嶺之上,風(fēng)景秀麗,空氣怡人,海拔600米,是濟南市海拔最高的行政村。(照片拍攝于2023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拔槊泉:在漫長的歲月中,村民祖輩都是依靠這個天然泉池生存。泉水自石縫中流出,叮咚有聲,常年清澈甘甜,從不枯竭。傳說當年唐太宗李世民東征時被敵軍追殺到此,兵馬口渴難耐,形勢危急。李世民順手抓過身邊將士的槊,絕望地往地上一插,不料一股清泉隨槊而出,將士一陣驚喜,人馬痛飲,絕處逢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中已廢棄的石頭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中的石板路見證了古村的滄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每到秋季,村子周邊漫山遍野的紅葉。</p> <p class="ql-block"> 九.柳埠街道石匣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石匣村位于山峪的最深處,群山環(huán)抱,碧水長流。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村,西漢初年就已經(jīng)存在,迄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據(jù)傳,公元前195年,漢代名相張良(字子房)退出廟堂,來到濟南柳埠石匣村隱居修道。他曾在此種植了第一棵杏樹,史稱“漢帝杏”,石匣古村也因此成為中國杏樹的發(fā)源地之一。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村子現(xiàn)在還保存著不少明清時期的古民居。(照片拍攝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石頭房子都是干壘而成,中間也沒有東西固定,只是用各類形狀的石頭堆積和穿插而成,房子內(nèi)部糊著一層泥巴和麥秸摻雜的材料,呈現(xiàn)著山東北方農(nóng)居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看起來蕭索的老房子雖然沒了屋頂,但在歲月侵蝕下已經(jīng)斑駁的表面,見證著這個村莊曾經(jīng)的歷史痕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中的主干道是清一色的青石板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石砌外墻上的主席像是那個時代留下的印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橫截面為橢圓形的古井至今在為古村繼續(xù)做著奉獻,只不過人們不再用轆轤打水,取而代之的是用水泵抽水。</p> <p class="ql-block"> 在石匣新村,有一條水泥路一直通到水庫西邊,這里有三座石砌長方形古墓,成“品”字形排列,中為黃石公墓,左為張良墓,右為尹宗墓。傳說是西漢初年的三杰之一張良,晚年在這里修仙,死后葬于此地。但墓地共有碑記3通,其中一通《金天眷元年泰山元陽子張先生坐化碑記》的字跡已無法辨認,但有關(guān)專家發(fā)現(xiàn)《金石錄》收錄了這篇碑文。據(jù)碑文,原來“張良墓”中所葬道人并非西漢初年的張良,而是一個號為元陽子的張姓道人。這個“元陽子”不貪名利,隨世化人,活了110多歲,最后得道成仙。元陽子的身份撲朔迷離,在濟南歷史上曾經(jīng)廣為流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不管石墓中葬的是不是張良,但當?shù)乩习傩盏那楦卸家呀?jīng)達成共識,這里必是“張良墓”無疑!千百年來,人世間紛紛擾擾,王朝一代代變更,張良一如當年那樣沉默而淡然。相對于塵世的喧囂,張良墓顯得冷清孤寂,石墓被風(fēng)雨侵蝕,周圍被荒草淹沒。但也許這正是張良之所求,正是他所需要的清凈之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圖為掩映在杏樹下的張良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圖為《金天眷元年泰山元陽子張先生坐化碑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掩映在樹叢之中的老子廟如今已是殘垣斷壁。</p> <p class="ql-block"> 十.柳埠街道岳陽村 </p><p class="ql-block"> 岳陽村是個老村落,建村已有五六百年歷史,由于離濟南較近(距英雄山立交橋只有不到20公里),所以房屋更新速度很快,所看到的大多是近年來建的新房,能保留一片殘破的老屋,實屬不易。(照片拍攝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中杜家巷的老槐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杜氏民居的二層碉樓見證了岳陽村的歷史變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紅磚砌成的高大門樓有一種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 十一.柳埠街道亓(qí)城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亓城村歷史悠久,地處齊國與魯國的交界處。由于其地勢較低,易守難攻,水源充沛,所以當年是齊國用于據(jù)守國境的一個邊城。(照片拍攝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頭的油畫“毛主席去安源”影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杜家大院為一四合院,西屋已拆除,南屋和北屋已進行了改造,現(xiàn)為村委會辦公場所。由于村委會的大門緊閉,只好派出無人機進行空中“偵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從村委會外面只能拍到杜家大院北屋的山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中的老槐樹,枝繁葉茂,古木參天。后面的石頭房原為公社的糧食倉庫,現(xiàn)為“瑾盛民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瑾盛民宿的老板帶我參觀了一下民宿的內(nèi)景,這里環(huán)境優(yōu)美、空氣清新、冬暖夏涼,是一處假日休閑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十二.柳埠街道黃巢村</p><p class="ql-block"> 黃巢村是為紀念唐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黃巢而命名的。根據(jù)歷史文獻和實地考查證明,這里是黃巢屯兵作戰(zhàn)和殉難的地方。唐代曾稱大黃草峪,俗稱黃草莊。黃巢起義失敗后,人民為紀念他,將大黃草峪改名為"黃巢"。(照片拍攝于2024年)</p><p class="ql-block"> 據(jù)《歷城縣志》載:黃巢于公元875年率眾起義,轉(zhuǎn)戰(zhàn)大江南北,號稱沖天大將軍。公元880年攻占唐都長安,繼帝位,國號大齊。公元882年退出長安,轉(zhuǎn)戰(zhàn)各地。公元884年6月東進泰山之陰大黃草峪一帶安營扎寨。因唐軍追擊,起義軍在黃巢村北“交戰(zhàn)嶺”與唐軍決一死戰(zhàn),但終因寡不敵眾,最終在“死人溝”內(nèi)全軍覆滅。黃巢在無奈之際,拔劍自刎,結(jié)束了其悲壯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且不說歷史最終會給黃巢怎樣的評價,這個曾經(jīng)率領(lǐng)起義軍攻占唐都長安的人,至少給這個原本不知名的小村落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他的一首《不第后賦菊》一直傳誦至今:</p><p class="ql-block"> 待到秋來九月八,</p><p class="ql-block"> 我開花后百花殺。</p><p class="ql-block"> 沖天香陣透長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滿城盡帶黃金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黃巢村中的“三官廟”是黃巢起義軍的大本營,該廟曾于“大清光緒五年”、“大清道光二十八年”重修,廟內(nèi)供奉著觀音、關(guān)圣、土地三位神仙。“文革”時,三官廟就被拆了,如今,在三官廟遺址旁,是一排平房,平房墻上嵌有幾塊清朝嘉慶、光緒、道光年間的石碑,從石碑上看,三官廟在嘉慶時期曾被叫作“三元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官廟遺址旁的小石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黃巢農(nóng)民起義紀念地文物保護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紀念黃巢起義軍的將軍廟始建于公元888年,千余年來多次重修。1958年因修建水庫廟宇被拆除,現(xiàn)在的將軍廟是1986年重修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廟里供奉的將軍有的說是黃巢,有的說是孫斌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站在將軍廟前,望著當年起義軍與唐軍決一死戰(zhàn)的“交戰(zhàn)嶺”,你仿佛能體會到當年戰(zhàn)鼓雷鳴和殺聲震天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 十三.臨港街道四風(fēng)閘村(現(xiàn)屬于濟南市高新區(q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歷城自古便有稼軒故里的稱號。辛棄疾,這位神州景仰、環(huán)宇矚目的偉人、被歷城父老世代懷念的一代民族英雄,就出生在四風(fēng)閘村。如今,英雄雖已不在,但紀念祠、辛家墳、神秘老樓、800歲古槐,無不向世人昭示著辛棄疾曾經(jīng)生于此、長于此的痕跡。(照片拍攝于2024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眾多濟南名士中,辛棄疾是特殊的一個。他剛?cè)岵?,文武雙全,既能戰(zhàn)場殺敵,又能提筆賦詞。他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的一生,以恢復(fù)為志,以功業(yè)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fù)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guān)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他被后人稱為“人中之杰、詞中之龍”,現(xiàn)存詞作有600余首,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他的詞帶有天然的AB面,無論是“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豪放,還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婉約,都為后人耳熟能詳。 </p> <p class="ql-block">辛棄疾紀念祠位于四風(fēng)閘村東南,緊臨濟青高速。1989年,歷城區(qū)公布“稼軒故里”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紀念先賢,弘揚民族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1996年6月歷城區(qū)政府動工修建辛棄疾紀念館,1998年10月一期工程竣工并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辛棄疾紀念詞大門兩側(cè)懸掛著郭沫若為紀念辛棄疾寫的對聯(lián)“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lt;/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中的這棵古槐據(jù)說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辛棄疾家的傭人劉安種下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任氏古樓,曾被村民稱辛家花園后墻。從村民口口相傳的一些事情來看,當年辛家是大戶人家,住著大宅院,被稱為辛家花園,而這棟老樓,據(jù)說是在明代任氏始祖任萬春的資助下,在辛家花園圖書館原址重建的。如今古樓經(jīng)歷幾百年的風(fēng)雨已岌岌可危,有關(guān)部門正在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葺,等修好了再來拍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四.唐冶街道章靈丘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相傳漢代建村,原名興元屯。后因村內(nèi)有一名叫章靈的,此人天資聰明,知識淵博,會測易相卜,精通山脈風(fēng)水,死后葬于村東龍骨山上。又因墳似一座大丘,故改名為章靈丘。經(jīng)過近些年的城鎮(zhèn)化改造,現(xiàn)古村已不復(fù)存在,變成了現(xiàn)代化的社區(qū),只有那些保存下來的古建筑還能映射出古村的痕跡。(照片拍攝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義閣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并在后來的清康熙、同治年間進行了重修。這座古建筑的下部為石券門,券高4.79米,門洞上方嵌有“三義閣”石匾,頂部建有殿宇,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呈現(xiàn)硬山頂?shù)娘L(fēng)格。在一片現(xiàn)代化住宅小區(qū)的映襯下,三義閣顯得格外古樸、雄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白衣殿始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經(jīng)過后期的改建,現(xiàn)建筑為小式十檁前后廊抬梁結(jié)構(gòu)。</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五.港溝街道黑龍峪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黑龍峪村形成于明代末年,因建村在黑龍峪的山峪內(nèi),村以峪得名,沿稱黑龍峪。(照片拍攝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進黑龍峪村老村,在村頭最醒目的就是一拱形大門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這個拱形門洞現(xiàn)在是黑龍峪村的標志性建筑,當?shù)厝硕冀兴伴w子門”。閣子門建于何時,無從考證,有人說是清朝末年,但不能確定??捎幸稽c村里人都確信,當年修建閣子門以及圍墻,主要是為了抵御山匪和盜賊。</p> 閣子門上的偉人像仍依稀可辨。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除閣子門外,讓村民引以為自豪的還有村中路邊的那棵老槐樹,雖歷經(jīng)滄桑,如今依然枝繁葉茂,樹干粗壯,要有四個人才能勉強抱過來。村里人講,這棵老槐樹從建村時就有了,大約四五百年歷史了,幾百年來歷經(jīng)幾十代人的生生死死,唯有這棵老槐樹忠實地佑護著這一方水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高大氣派的門樓彰顯了主人的威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中的石板路見證了村子的歲月滄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隨處可見的石頭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觀音堂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現(xiàn)在仍然香火不斷,附近十里八鄉(xiāng)的信眾都前來祈福。我去的時候觀音堂未開放,只好在墻外拍了大殿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六.彩石街道東泉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東泉村有著700多年的歷史,依山而建的石頭房子錯落有致,有的老房子還是保持著明清時期的風(fēng)格,高高的雕花門樓,古青色雕有蓮花花紋的門檔,嵌進墻里的雕刻精美的拴馬石,整個老村像一幅略顯發(fā)黃的水墨畫,吸引著人們的視覺。 (照片拍攝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石板路鋪就的“富榮街”已看不到往日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東泉村古井眾多,最具歷史意義的非“老井”莫屬。此泉井位于村子上游百年石板橋——九峰橋畔,三眼泉井成“品”字形分布,泉水清涼甘美,清澈見底、四季常涌。原來老井的井臺是青石板的,如今已換成了鑄鐵井蓋,顯得不大協(xié)調(diào)。井邊的青石板上立有民國八年的古碑一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九峰橋是一座簡單古樸的平梁式石橋,橋洞上方雕刻著樸拙大氣的鎮(zhèn)水獸。其名字來源于其周圍環(huán)繞的九座山峰,這些山峰宛如九條巨龍蜿蜒盤旋,形成了一幅壯觀的自然畫卷。每當晨曦初露或夕陽西下時,陽光灑在橋梁和山峰之上,使得九峰橋更顯得古樸而神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孔橋建造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歷史雖不久遠但建筑風(fēng)格卻古樸典雅。在迎水面的橋面正中鑲有一塊長方形條石,中間刻有一顆五角星,兩側(cè)刻有“展宏圖,東泉大地南北大橋,一九七〇年建”的字樣,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特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東泉村依山而建,利用山體的自然坡度鑿成的臺階,顯示出了古人的聰明與智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飲馬泉的傳說:在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曾途經(jīng)此地,當時正值盛夏,天氣燥熱難耐,他的戰(zhàn)馬因口渴而四蹄扒地、咴咴直叫。朱元璋發(fā)現(xiàn)不遠處有一口長流水的泉眼,便在此飲馬。之后,明太祖上馬處便改名為“上馬泉”,下馬處改名為“下馬泉”,喝水的地方則改名為“飲馬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關(guān)帝廟始建于唐代,明清時期曾多次修繕。建筑風(fēng)格古樸典雅,色彩鮮明,體現(xiàn)了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藝。廟門兩側(cè)掛有一副精美的對聯(lián),“飲馬泉畔靈光再現(xiàn),九頂山下圣廟重輝”,不僅彰顯了關(guān)羽的英勇形象,也寓意著東泉村的自然風(fēng)光和人文歷史的完美結(jié)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曾經(jīng)的老村委會辦公房屋(大隊部),如今已退出了歷史舞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七.彩石街道中泉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泉村的名字來源于“忠泉”,相傳唐王李世民率軍東征至此,軍士們口渴難耐,突然涌出甘泉,清涼解渴,遂賜名“忠泉”。在這個寧靜的村莊,你可以欣賞壯麗的山景,傾聽流水的聲音,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妙。(照片拍攝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04年彩西路拓寬時,忠泉的泉眼被埋在公路下面,村民們只好用暗渠把泉水引到村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具有“山東第一漂”之稱的中泉漂流,可以讓您遠離城市的喧囂,沉浸在大自然的懷抱,陶醉在天然山林之中。照片拍攝時間是五月份,還處于枯水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八.彩石街道玉河泉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玉河泉村因泉而生,是一個有點遺世獨立的小山村。《水經(jīng)注》稱“榆科泉,是巨河之源”,榆科泉即為如今的玉河泉,因兩者讀音相近,人們便把“榆科”傳為了“玉河”。這里有多處歷史名泉,小小的泉村曲徑通幽,一條條古樸而平整的石板路通往村后山下的各處名泉。(照片拍攝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響呼嚕泉是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這泉并不大,它身后的懸崖上寫著“響呼嚕泉”,懸崖下邊則寫著“歷史名泉”四個大字。泉眼由三面石欄圍繞,中間的一面石欄上有一塊字碑。碑上面寫著這樣幾句詩文:北魏酈道元,觀水到此泉。耳聽呼嚕聲,品嘗水甘甜。目睹情與狀,出自大自然。 該泉平時很少看到泉水涌出,只是井中有清澈的泉水,但是到了雨季就變了模樣,它噴涌若輪,發(fā)出隆隆的聲音,就跟打呼嚕一樣,老遠就能聽到,這就是響呼嚕泉名的由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玉河泉被長方形的石頭圍砌,平時只看到泉水,而看不到噴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這是村中的東老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韓家石雕門樓造型古樸、線條流暢,雕刻技藝高超,想象豐富,充滿了濃郁的民族特色,是一件精美的藝術(shù)瑰寶。</p> <p class="ql-block">這幾棵樹從石縫中長出,顯示出了頑強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十九.彩石街道捎近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濟南市南部山區(qū)一個狹長的山谷里,有一個美麗的小山村,村名有點兒奇怪,叫做“捎近村”。據(jù)村口清代同治年間的石碑上記載,此村古時曾是章丘通往泰山的要路,經(jīng)這里去泰山燒香拜祭路程稍近,捎帶物品近便,“稍”、“捎”二字同音假借,因此得名“捎近村”。</p> <p class="ql-block">捎近村村口炮臺,高5.5米,東西長16.4米,南北長20.7米,建于清朝同治年間,為了抗擊外來搶劫用的,設(shè)有火炮,火銃,有兵丁炮手把守。過去中間有臺階可以上炮臺的,后來用巨石堵死了。炮臺上有古柏樹四棵,也是那個年代種植的,如今這里成了飯店了。(拍攝于2024年)</p> 村口炮臺下面有一座小石廟,不知供奉的是何方神靈?(拍攝于2024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殘垣斷壁、石礫遍地的故宅遺跡,這就是當年的高家莊園所在了。說到高家,人們可能比較陌生,但若說起一代商賈、瑞蚨祥掌門人孟洛川,估計老濟南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吧,說婦孺皆知也不為過。高家到了高赤城這輩,孟、高兩家是舅甥關(guān)系(孟洛川的母親高鳳英是高赤城的親姐姐)。高孟兩家原本都是章丘的大戶人家,高家在捎近村建了山莊,因了親戚孟洛川的名氣之故,更促使章丘人來往泰山選擇路經(jīng)此地。望著這派凄涼零落的景象,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出,鼎盛時滿目二層小樓,房屋多達二百多間,主仆眷屬一百多人居住在這里時,會是一番什么樣子。(拍攝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曾經(jīng)香火旺盛的龍王廟,如今只剩下石砌臺基了。(拍攝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西捎近古井群:每眼古井井口都是整塊巨石雕成的,做工精細。古井開鑿年代不詳,都坐落于山谷這條水脈上,所以長年不涸,水勢旺盛。據(jù)說穆桂英當年大破天門陣來這找降龍木時喝了這里的井水,士氣大振,傷口很快愈合。(拍攝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捎近村的降龍樹(學(xué)名流蘇樹)高約17米,樹干直徑一米有余,每年農(nóng)歷5月開小白花,無籽,花期20余天,香飄數(shù)里,其木質(zhì)堅硬,斷面呈絲狀放射紋路,幾乎看不到年輪,樹枝極難折斷,故當?shù)厝怂追Q牛筋樹。1986年,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xué)的幾位專家慕名來到了捎近村,發(fā)現(xiàn)了這株千年古樹。經(jīng)過細致的考察論證后得出:這屬于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是全中國為數(shù)不多的野生活體降龍樹。(拍攝于2021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捎近村的秋季你能體會到“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意境。(拍攝于2021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十.唐王街道婁家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果你喜歡那種年代層次感特別鮮明的村莊,那就來婁家村吧!這里有清代建筑婁氏宗祠、婁氏舊宅,有建于70年代的知青樓,老學(xué)堂等一批價值較高的歷史建筑。(照片拍攝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婁氏祠堂始建于清同治13年(1874年),距今有150年的歷史,是婁氏后裔參拜宗親的場所,也是歷城境內(nèi)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宗祠之一。祠堂座北朝南,占地576平方米。整體建筑風(fēng)格為明代四和院廊坊銜接式結(jié)構(gòu)。</p> 婁氏祠堂院內(nèi)為傳統(tǒng)的建筑布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婁氏舊宅位于婁家村的核心區(qū)域,其建筑風(fēng)格獨特,融合了傳統(tǒng)與地域特色。舊宅的建筑布局嚴謹,院落寬敞,房屋錯落有致,體現(xiàn)了古代建筑的和諧之美。同時,舊宅的裝飾也極為精美,雕刻細膩,色彩鮮艷,展現(xiàn)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婁家村老學(xué)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當時的教育資源相對匱乏,村民們?yōu)榱四軌蜃尯⒆觽兘邮芰己玫慕逃娂娋杩罹栉?,共同籌建了這座學(xué)堂。學(xué)堂建成后,吸引了眾多學(xué)子前來求學(xué),他們在這里孜孜不倦地學(xué)習(xí)知識,為將來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如今,這座老學(xué)堂已經(jīng)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guān)注和保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青樓:這是一棟兩層小樓,建于1970年,通體用紅磚砌成,小樓外形古樸,帶有明顯的20世紀70年代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山下鄉(xiāng)知識青年作為共和國的長子,在國家最困難的時候,義無反顧承擔(dān)起了更多的社會責(zé)任,他們以青春和熱血鑄就了百折不撓、奮斗不息的中國精神?!爸唷币辉~,如同一顆鑲嵌在歷史長河中的明珠,在共和國廣闊的天地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山下鄉(xiāng)知識青年是中國在特定歷史時期出現(xiàn)的一個特殊群體。從1968年到1978年,全國有1700萬知識青年響應(yīng)毛主席的號召,滿懷理想和熱情,從城市來到農(nóng)村這個廣闊的天地,接受貧下中農(nóng)的再教育,他們通過親身參與農(nóng)村建設(shè),體會到了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增強了對社會的責(zé)任感和使命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作為一名曾經(jīng)的知識青年我對此深有感觸,當年那種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仿佛就在眼前,我清楚記得我們知青大院大門兩側(cè)的圍墻上寫著“扎根農(nóng)村干革命,廣闊天地?zé)捈t心”的大字標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歷城區(qū)的古村落基本上都處在濟南的南部山區(qū),是濟南的水源地和后花園,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建筑風(fēng)格獨特、傳統(tǒng)文化豐富,是人們了解歷史、感受文化、體驗鄉(xiāng)村風(fēng)情的好去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