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矛斑蝗鶯(學名:Locustella lanceolata):體長11-14厘米,體重9-13克。上體橄欖褐色密布粗著的黑褐色縱紋,眉紋淡黃色細而不明顯,下體乳白色具黑色縱紋,尾羽腹面無白端。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黃褐色;腳肉色。</p><p class="ql-block">主要是棲息于低山和山腳地帶的林緣疏林灌叢和草叢中。性極畏怯,常隱蔽,單獨或成對活動。分布西伯利亞,西自烏拉爾山脈,東抵薩哈林群島、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朝鮮、日本,越冬于印度、泰國、中南半島、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地。</p> <p class="ql-block">矛斑蝗鶯雄性成鳥上體包括兩個翼的內側覆羽呈橄欖褐色以至黃褐色,各羽中央貫以黑褐色縱紋,前端較細,往后較粗;眉紋淡黃褐色,細而不顯;眼先、頰部和耳羽暗褐色,耳羽綴黃褐色纖細羽干縱紋,頰部具細小暗斑;翅上外側覆羽和三級飛羽黑褐色,邊緣淡黃褐色;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橄欖褐色;尾羽暗褐色,表面具隱約的暗色橫紋。下體乳白,微沾黃褐;喉白色,中央微具淡褐色細點斑;胸部和兩脅具黑褐色羽干縱紋較顯著,略沾黃褐;腹中央白色;尾下覆羽棕褐色,亦雜有黑褐色羽干縱紋。</p> <p class="ql-block">主要是棲息于低山和山腳地帶的林緣疏林灌叢和草叢中,尤其喜歡在湖泊、沼澤、河流等水域岸邊或鄰近的蘆葦塘、茂密的葦草間或灌叢間棲息。</p> <p class="ql-block">生活習性</p><p class="ql-block">中國東北地區(qū)為繁殖鳥,其他地區(qū)為旅鳥或部分冬候鳥。每年春季于5月中旬遷到東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開始遷離繁殖地到南方越冬。[4]</p><p class="ql-block">性極畏怯,常隱蔽,單獨或成對活動。受驚時亦少起飛,而是站在地上急掃其尾或鉆進草叢中隱匿。遷徙期發(fā)現(xiàn)于耕田和草地。矛斑蝗鶯的食物全為昆蟲,主要以毛蟲、蚱蜢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動物性食物,或其他陸生或水生昆蟲和小型無脊柱動物。[4]</p><p class="ql-block">矛斑蝗鶯在繁殖期間特別善于鳴叫;叫聲特殊,似如"gie-zi"或"gizi-gizi",有時飛翔時叫聲為"gie-ie"。雄鳥叫得特別厲害。大部停息在灌木叢頂上或任何突出的枝條上,或在植物莖上鳴叫,叫聲時低時高,幾乎與螽蟖叫聲相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