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維漢討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陳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王維漢,一九三八年生于通渭縣榜羅鎮(zhèn)佛兒坪,小學(xué)畢業(yè),家庭富農(nóng)成分,他和我是連襟(我們方言叫“挑擔(dān)”)。他有演唱天賦,嗓音宏厚響亮。一九五零年,他十三歲就登臺演老生,演出秦腔《走雪》和《賣畫》。個子還沒長高,臺上的他,白胡子堆到了腳面上;他一出場叫板,臺下就歡呼起來。一個十三歲的孩子,唱起來竟然沒有半點童音,宏厚的嗓音唱出了蒼老的韻味。他那洪亮的嗓音終生未變,保持到老。</p><p class="ql-block"> 由于家庭出身不好,王維漢于小學(xué)畢業(yè)后,沒有得到深造的機會,一直在農(nóng)村受苦。一九五九年,甘肅大饑荒,他差點被餓死。直到一九六七年,日子也沒任何改觀。那年春天,我對他說“人一挪一活”,建議他出去討飯,并給他資助了三十元盤纏。于是他偷偷遛出去扒上火車,一路輾轉(zhuǎn)到了金塔縣的一個村莊。</p><p class="ql-block"> 王維漢在金塔交了一個朋友,是個光棍漢,住房寬展,生活裕如。光棍漢幫王維漢洗換了衣服,兩人吃住在一起。光棍漢很喜歡這個有學(xué)問、有經(jīng)歷的外地人。起初,光棍漢聽不懂王維漢的方言土語,但王維漢很快就能溝通雙方的方言土語。譬如,金塔那邊說話,窗子和框子不分,桌子和鍋子不分……住了幾天,王維漢就把這些都搞清楚了。王維漢平時喜歡讀唱本、歷史小說,他有一肚子故事,正是那位朋友最愛聽的。晚上王維漢講《隋唐演義》之類的故事,那個朋友聽得入迷,一個善講,一個愛聽,經(jīng)常到夜深二人才休息。</p><p class="ql-block"> 王維漢說書,很快有了名聲。每天早起后,兩人洗臉搞衛(wèi)生,然后就籠火熬罐罐茶喝,下茶常有油鍋盔吃。喝茶時,村子里就有男女老少二十來人各端著半臉盆麥子,倒進王維漢的大麻包(從金塔生產(chǎn)隊借的)。這時王維漢就開講了。每天他連說帶唱,演出一折秦腔折子戲,如《轅門斬子》《周仁回府》《二進宮》《走雪》《賣畫》……他說到得意之處,便演唱起來,生丑凈旦,吹胡子瞪眼,鑼鈸家什,叮鈴鈴,咣郎郎……引得聽講的男女老少笑得前仰后合,掌聲連天。</p><p class="ql-block"> 演說一折子戲,大約要一個鐘頭。演說完之后大家各自回家,王維漢和東家便開始做飯。王維漢演唱起來是個把式,但做起飯來是個徹底的外行。吃過飯,收拾好房子之后,他們就就去逛市場。在金塔的黑市上,糧票和布票價格很高,大有賺頭。后來,王維漢每年從家鄉(xiāng)收購幾百斤糧票和不少的布票,拿到河西去倒賣,能賺一些錢。</p><p class="ql-block"> 前后十來天,王維漢的四個麻包裝滿了麥子,大家依依不舍地為王維漢送行。他們?yōu)橥蹙S漢特治了一個大口袋,里面裝滿了油鍋盔、油花卷、煮雞蛋、醬菜……夠他吃一個時期。村子里有個小伙子開著拖拉機去酒泉拉貨,順便把王維漢的四包子糧食帶到酒泉火車站。從酒泉到隴西,每天有一趟零擔(dān)車往返。小伙子認得車長,就托車長把王維漢和糧食帶到隴西;車長請幾個搬運工把糧食搬到站臺上,便告別王維漢忙乎公務(wù)去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隴西,王維漢雇了個手扶拖拉機把糧食運到通渭老家。正趕上青黃不接、糧食供應(yīng)不足的饑荒時刻,他拉來了這么多糧食,全家一下有了白面餅子和長面條吃。他還把磨好的白面給我家扛了一袋,解了我家供應(yīng)糧不足的困難。村子里的農(nóng)民以王維漢為榜樣,紛紛外出去討飯,但都是小打小鬧,要不到多少糧食。</p><p class="ql-block"> 王維漢以后每年出去討一次飯,連帶倒販些糧票、布票之類。就這樣,他們一家順利度過了饑荒。</p><p class="ql-block"> 閑談時,我給朋友們說起王維漢的故事。大家感嘆:王維漢真是個了不起的叫化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4.05.28</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