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曾經(jīng)坐落在北京東單北大街繁華地段的大華電影院伴隨我度過了大半生。從兒時的《南征北戰(zhàn)》《渡江偵察記》這些國產(chǎn)黑白影片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引進的《真實的謊言》《泰坦尼克號》等好萊塢大片,我都是到大華電影院一睹為快的。時光荏苒,歲月匆匆,我已記不清在大華電影院到底看過多少部電影,然而我在這里親眼目睹幾部新片首映的名場面,在時隔多年之后仍如同電影蒙太奇鏡頭一幕幕在我眼前浮現(xià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4年,一個初冬的夜晚,我觀看了在大華電影院舉行的《紅塵》首映禮。導演古榕、編劇霍達、王為政夫婦、主演徐松子、陶澤如、以及馬恩然、馮雷、陳寶國等一干演員悉數(shù)到場。彼時,古榕和徐松子還是夫妻檔,兩人珠聯(lián)璧合,為觀眾奉獻了一部優(yōu)秀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塵》講述的是在古都北京鐘鼓樓底下一條胡同深處的一個四合院里發(fā)生的故事,影片描寫了一個舊社會淪落風塵的窯姐兒在新社會從良后的人生際遇。值得一提的是,此片也是馮雷的成名作,他因出色飾演胡同“干部子弟”瘋順兒而獲得金雞獎最佳男配角提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觀影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于是,我和導演古榕等電影主創(chuàng)人員進行了簡短的交流,我還有幸獲贈一張由古榕、徐松子、陶澤如、馮雷親筆簽名的劇照。</p> <p class="ql-block">日本已故著名導演小津安二郎曾深有感觸地說:“我認為電影這個東西,是以余味定輸贏的。”這么多年過去了,每當我想起《紅塵》這部電影,仍然會感到余味無窮,難以釋懷。電影中的很多人和事,在現(xiàn)實中都似曾相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7年3月4日晚上,我參加了在大華電影院舉行的《離開雷鋒的日子》首映禮。劉佩琦飾演的電影主人公原型喬安山和宋春麗飾演的喬安山的老伴張淑芹也來了,老喬熱情地握著我的手,操著一口東北話說:“你以后去東北一定要到俺們家去??!”言語間透著東北人特有的質(zhì)樸豪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喬安山是雷鋒的生前好友。1959年,他在鞍鋼結(jié)識了19歲的雷鋒。兩人住在一個宿舍,情同手足。1960年,兩人一起報名參軍,來到了解放軍某部汽車連。1962年8月15日,雷鋒和喬安山駕車從工地返回駐地,途經(jīng)一段窄道,雷鋒站在過道邊上指揮喬安山倒車轉(zhuǎn)彎,突然卡車左后輪意外側(cè)滑碰倒了一根曬衣被用的木樁,猝不及防的雷鋒被倒下的木樁砸中頭部,不幸犧牲。在雷鋒離開后的幾十年里,喬安山不忘初心,默默堅持傳播雷鋒精神,為雷鋒精神的傳承做出了突出貢獻。影片非常感人,觀影過程中我?guī)锥嚷錅I。影片公映后,好評如潮,獲得當年中國電影票房冠軍,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雙豐收。劉佩琦憑借對喬安山一角的傾情塑造獲得當年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宋春麗獲得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p> <p class="ql-block">1998年初秋,《紅色戀人》在大華電影院隆重首映。我見到了香港大明星張國榮和彼時還是影壇新人的梅婷。張國榮在影片中的一些臺詞鏗鏘激昂,極富感染力,令我入耳不忘。比如,他飾演的共產(chǎn)黨人靳在街頭演講中的一段慷慨陳詞可謂振聾發(fā)聵:“我們跟蔣介石先生打了十來年的交道,深知其人其道。我對你們講,他實在是個聾子,而且聾得厲害!你想他的耳朵稍微聽進去一點東西,都得放槍!我要告訴你們,此刻正有一群頑強的戰(zhàn)士,正不屈不撓地在堅持著他們自己的信念、他們的理想、他們的主義。他們的名字叫紅軍!”我至今都能惟妙惟肖地模仿電影中張國榮的語音語調(diào)把這段臺詞完整地背下來,每次我在家人、朋友面前表演這段演講,大家聽了無不拍手叫好。2023年9月,我的一位好友特意邀請我參加了《紅色戀人》膠片版復映的首映式,共赴那場激情燃燒的炙熱之戀。遺憾的是二十五年前舉行首映禮的大華電影院早已不復存在,葉大鷹導演親臨百老匯電影中心和觀眾交流互動,他披露了很多銀幕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和拍攝花絮。我在現(xiàn)場獲得了包括“哥哥”張國榮在內(nèi)的未公開的劇照明信片,睹物思故人,令人不勝唏噓。</p> <p class="ql-block">1998年,《拯救大兵瑞恩》上映后,引起很大關(guān)注,成為當時現(xiàn)象級影片。一個周末的晚上,我來到大華電影院準備欣賞此片。就在影院燈光逐漸轉(zhuǎn)暗時,我看到一位氣質(zhì)非凡、年約六十的女士走到我的后排入座,那一頭標志性的白發(fā)讓我一眼認出她是時任外經(jīng)貿(mào)部部長吳儀。好巧,吳部長就坐在正對我身后的座位上,陪同她的人我也認出是院線經(jīng)理高軍。觀影過程中,兩人沒有交談,直到影片結(jié)束,吳部長安靜地起身離去,一如來時的低調(diào)。自始至終,吳部長就和一名普通觀眾一樣,并未引起其他在場觀眾的注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記得在意大利經(jīng)典影片《天堂電影院》中有這樣一個場景,退伍回鄉(xiāng)的小鎮(zhèn)青年托托向老放映師阿爾弗雷多講述了一段官兵間的對話。長官問軍士:“你記得以前那里有一個風車嗎?”軍士回答:“長官,我記得,現(xiàn)在風車沒有了,但是風永遠都在?!?lt;/p> <p class="ql-block">是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天堂電影院,歲月流轉(zhuǎn),我們的天堂電影院也會逐漸老去,直至消逝。然而,那些年我們欣賞過的好電影將永遠流傳。</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