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來了,小麥開始灌漿逐步成熟,麥浪滾滾舞動著豐收的希望,飄逸著馥郁的麥香。此時棕扇尾鶯帶著田間豐收的喜悅,縱情歡歌在麥田的上空。 <p class="ql-block">今年5月,在濟南西部吳家堡五洲農(nóng)業(yè)生態(tài)園來了一群比麻雀還小的"小精靈"——棕扇尾鶯。它們的體長只有9~11厘米,體重只有7~10克(麻雀的體長一般在10-20厘米之間,體重約為30-50克)。常棲息在農(nóng)田、開闊草地及河流岸邊的灌叢中,喜歡在麥田中嬉鬧,覓食,做窩,繁殖。棕扇尾鶯是夏候鳥,一般5月初陸續(xù)遷來,9月中下旬開始遷離。小滿剛過,麥穗開始發(fā)黃成熟,鳥寶寶也陸續(xù)出生了,鳥媽媽更忙啦,它們專吃危害小麥的小青蟲,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蜘蛛、螞蟻等其他小的無脊椎動物和雜草種子等植物性食物,是麥田的守護者。</p> <p class="ql-block">棕扇尾鶯在中國的種群數(shù)量變得相當稀少,不少地方已很難見到,尤其是非繁殖期更不易見到。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棕扇尾鶯的生活空間遭到人為破壞,城市邊緣的農(nóng)田慢慢變成一座座漂亮的樓房,原本難得見到的棕扇尾鶯,現(xiàn)在更難尋覓到它的身影……</p> 棕扇尾鶯飛行時成波浪狀,成扇形的尾翼讓人印象深刻,也許這就是它名字的由來。它的習性和小云雀有幾分類似,飛得很高,喜歡在半空中振翼懸停,并不時發(fā)出連續(xù)的「唧、唧」的叫聲,就像自行車打氣時發(fā)出的聲音。麥收季節(jié)是棕扇尾鶯的育雛季節(jié),麥田里的害蟲為棕扇尾鶯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此時的棕扇尾鶯比較聒噪,它們從來不知疲倦。清晨第一縷陽光探出地平線時,棕扇尾鶯就已經(jīng)開始給鳥寶寶捕捉各種害蟲,一直到傍晚最后一縷余暉淹沒到暮色里。它不停地鳴唱,好像只有鳴唱才能帶來快樂,才能消除疲倦似的。 棕扇尾鶯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小鳥,和大都數(shù)鶯鳥一樣,應對天敵時善使“調虎離山”之計。育雛時,它不會叼著蟲子直接喂食小鳥,而是先在巢穴附近觀察一番,在確保沒有天敵跟蹤時才會飛近巢穴。一旦感覺到有天敵跟蹤便迅速飛離巢穴,直到天敵離開才會飛到巢穴里喂食小鳥。有時,看到有人在旁邊,就會在距離鳥巢十米左右的地方逗留觀察,然后沿著麥稈,一頭扎進麥田底部。仔細觀察,就會看到麥稈在輕輕搖動,快速靠近鳥巢的方向,表明親鳥在沿著地面快速移動到鳥巢。喂完小鳥,就會銜著鳥寶寶的排泄物快速飛離。清荷仔細觀察,鳥媽媽在麥田深處基本都能順利找到鳥巢,有時候方向偏離了,還會自動修正。只有個別時候會重新鉆出麥叢,爬上麥穗重新確認方向。 繁殖期間,棕扇尾鶯雄鳥常在領域內做特有的飛行表演,起飛時沖天直上,在高空翱翔和做圈狀飛行,然后兩翅收攏,急速直下,當接近地面時又轉為水平飛行,或鉆入草叢中或棲于突起的草莖上。飛行時尾常呈扇形散開,并上下擺動。 <p class="ql-block">棕扇尾鶯最拿手的還是一字馬的"劈叉神功”。由于體型嬌小,兩只腳可分別站在兩根植物莖稈上,甚至輕松立在纖細的麥芒之上,呈現(xiàn)一字馬形態(tài),充分展現(xiàn)自己超強的平衡力,看起來就像一個雜技演員。所以,人稱“麥穗上的舞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