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最近CCTV-1播出的迷你劇“我的阿勒泰”火了,劇中阿勒泰的畫面宛如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畫卷,每一個鏡頭都呈現(xiàn)了阿勒泰得天獨厚的散發(fā)著大自然清新氣息的旖旎風光。</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我的阿勒泰劇照</font></h3> <h1>阿勒泰極具哈薩克游牧民族風土人情的魅力,吸引大量熱愛自然風光、追求寧靜生活方式的人們,渴望立即踏上這片向往已久的土地。</h1> <h1>阿勒泰地區(qū),地處新疆北部、中國版圖的最西北端,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蒙古三國接壤。</h1> <h1>阿勒泰北面橫亙著綿延2000余千米的阿爾泰山;南面是準噶爾盆地腹地。</h1><div><br></div><h1>中國雄雞版圖雞尾巴揚得最高的地方,是海拔4374米的阿爾泰山主峰——友誼峰。</h1><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新疆地勢圖</font></h1> <h1><br></h1><br><h1>“友誼峰”的名字使人們覺得是一座界山。其實友誼峰并不是什么界山,而是一座完完全全在我國境內的山峰。在它北面3千米的奎屯山才是中俄蒙三國的界山。在其西邊直線距離不到40千米,則是中俄哈三國的交界點。</h1> <h1>最遠處金光閃閃的山峰就是友誼峰。<font color="#ed2308">阿爾泰</font>山為蒙語,就是<font color="#ed2308">金山</font>的意思。</h1> <h1>友誼峰發(fā)育有374條現(xiàn)代冰川,其中最大的冰川是喀納斯冰川,孕育了喀納斯河??{斯河因古冰川強烈刨蝕、磧積而形成了冰磧堰塞湖——有中國最美湖泊美譽的喀納斯湖?!翱{斯”在蒙古語中,意為“美麗而神秘的湖”。<br></h1> <h1>喀納斯湖面掀起大面積波浪,在陽光下閃耀著金色鱗光,讓人想到傳說中的不明生物——吞噬牛羊的喀納斯湖怪。</h1> <h1>在世外桃源的喀納斯湖畔居住著一個被遺忘的神秘民族——圖瓦人。圖瓦人屬蒙古人種,語言則為突厥語系,沒有自己的文字,其來歷至今是一個謎。傳說是當年成吉思汗西征,發(fā)現(xiàn)了美麗的喀納斯湖,于是留下一支隊伍看守,后來就成了現(xiàn)在的圖瓦人。還有說法是他們和美洲印第安人有淵源,因為印第安人和喀納斯圖瓦人的DNA吻合度高達75%!說法很多,但是到今天為止,圖瓦人的來歷之謎依然無解。</h1><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喀納斯湖畔的一個圖瓦村</span></h1> <h1><br></h1><h1>喀納斯湖周邊有望不到邊的原始森林。</h1> <h1><br></h1><h1>圖瓦人伐來森林中的原木筑砌房屋。</h1> <h1><br></h1><h1>圖瓦人在地爐中烤馕。馕是新疆維吾爾、哈薩克、圖瓦人的主食。</h1> <h1>圖瓦人喜歡騎馬。在村子里串門,幾步路的功夫,也要騎馬。剛從家門口上馬竄起倏忽一閃就到了,立馬停住。下馬進了房子許久不出來,留著馬在外面低頭啃吃地上的草。</h1> <h1>喀納斯河下游叫布爾津河,在布爾津縣城附近匯入額爾齊斯河,然后一路向西北流入哈薩克斯坦,再向北經俄羅斯匯入鄂畢河后注入北冰洋。是中國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水系。</h1> <h1>淙淙河流孕育出水肥草美的戈壁綠洲,自古就是游牧民族遷徙放牧的地方</h1> <h1>如果從高空俯瞰阿勒泰地區(qū),由南向北,可以看到準噶爾盆地的沙漠戈壁,再從陽光明媚的草甸和苔原到廣袤的原始森林,最后是白雪皚皚的阿爾泰山。</h1> <h1>準噶爾盆地北緣的戈壁</h1> <h1>鹽堿地也能長草形成牧場</h1> <h1>阿爾泰山谷地中的草甸</h1> <h1>原始森林和草甸</h1> <h1>哪里有水草,哪里就有游牧民族放牧的牛羊駱駝和他們的氈房。</h1> <h1>這個氈房不是<font color="#ed2308">蒙古包</font>,是哈薩克人的氈房,也叫<font color="#ed2308">哈薩克包</font>。</h1> <h1>蒙古族的氈房(蒙古包)與哈薩克的氈房不同。蒙古包相對更寬大一些,穹頂圓錐更平坦一些、圓錐頂部的氣窗基本是平的,煙囪從氣窗里面伸出來。</h1><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蒙古包</font></h1> <h1>哈薩克氈房要小一些,頂部圓錐更尖一些、圓錐頂部的氣窗是凸起的,煙囪從圓錐穹頂?shù)陌胫虚g伸出來。富裕人家的氈房會增加很多彩色裝飾。</h1><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哈薩克氈房</font></h1> <h1>哈薩克還有一種簡易的小氈房,稱為“闊斯”,整體就是一個圓錐形。它容易搭建、移動方便。</h1> <h1>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每年依照牧草生長周期、帶領牲畜長距離轉移草場?!稗D場”是游牧生活獨特的文化。</h1><br><h1>哈薩克牧場有春秋牧場、冬牧場和夏牧場三種,根據季節(jié)變化,每年進行四次大的轉場。</h1><div><br></div> <h1>這家牧民看起來正在拆氈房并清理家什,準備轉場了。</h1> <h1>趕著羊群轉場。</h1><h1>游牧民族的著裝早已漢化,失去了原本的民族特色。</h1> <h1><br></h1><h1>在晨霧中迎著朝陽轉場</h1> <h1>哈薩克人居住的地方,隨牧場而定,分為冬窩子、春秋窩子、夏窩子。冬季,住在土塊或干打壘的房子里,林區(qū)則在木房里過冬,其它季節(jié)住氈房。</h1><div><br></div> <h1>哈薩克人一個規(guī)模比較大的冬窩子。各家都已經準備了不少過冬的牧草。</h1> <h1>幾戶有血親關系的人家抱團組成一個小型互助組織——阿吾勒。他們居住的地方草場相連,協(xié)作生產,一同轉場遷徙。</h1> <h1>鏡頭里的阿勒泰照片,都是拍攝于2006年,大多是在行駛的汽車上抓拍的。那時已經難以見到穿著民族服裝的男性牧民了,唯有年紀大一些的女牧民還穿一些民族服裝。</h1> <h1>“我的阿勒泰”中濃郁的民族風情,在幾十年前的現(xiàn)實生活中就已逐漸消失。</h1> <h1>可能只有在文化表演、重大慶典活動,或者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在人民大會堂才能見到他們的民族盛裝了。</h1><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