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過路司機 </p><p class="ql-block"> 汪硯秋 </p><p class="ql-block"> 1982年,我在一家工廠工作。廠區(qū)前的公路上,有一段專用鐵路支線與公路斜交。人們騎自行車騎到這里時,都會放慢車速,并調(diào)整一下自行車前輪的方向,盡量與鐵軌垂直,以免車輪嵌入鐵軌與柏油路面之間的溝槽里摔倒。</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天晚上的10點鐘左右,我從夜校講完課返回宿舍。走到此處,看到對面一個騎車人快速騎來。臨近鐵軌,他既沒減速,也沒調(diào)整自行車前輪的方向,仍徑直騎行。就在我想,他這樣騎車可能會摔倒時,那人已騎到鐵軌前。果不其然,自行車前輪嵌入了鐵軌的溝槽中,只聽“嗵”的一聲,連車帶人重重地摔在了鐵軌旁,騎車人趴在地上一動不動。當時已是深夜,路上沒有其他行人。我趕緊走過去,問到:師傅,沒事吧。那人臉朝下,一聲不吭,而且滿身酒氣。我把他扳成側(cè)身,一看,他滿臉是血。</p><p class="ql-block"> 時值深夜,路上又沒有其他行人,我一時不知如何是好。正在為難時,一輛卡車停在了路邊,一位看上去年齡在三十歲左右的司機師傅走過來,操著一口東北口音問怎么回事。我告訴他,這人喝酒了,摔得挺厲害,昏迷不醒。那位司機師傅并未多問,直接說,那趕緊把他抬上汽車,送他去醫(yī)院吧。我們倆立即把人和自行車都抬上了汽車,兩個人的衣袖上,都沾上了血。之后,我對司機說,我也是過路的,我就不去醫(yī)院了。司機師傅遲疑了一下說,如果他醒來說我撞的怎么辦?我想了一下說,這樣吧,我把我單位的地址、電話號碼和我的名字留給你,如果需要我作證明,你就找我。司機師傅接受了我的建議,分手時,他還連聲對我說謝謝。</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一直守在單位的電話機旁,做好隨時去作證明的準備。一直到下班,也沒有接到那位司機師傅的電話,看來摔傷的那位醒后沒有胡說八道。</p><p class="ql-block"> 這件事雖然過去了很多年,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當有報道說,某某地有人摔倒,無人扶,或無人敢扶時,我就想起了四十多年前的那位司機師傅。當年那事本與他毫無關(guān)連,他完全可以不理會,直接開車過去。可他看到了有人摔傷,竟主動停車下來詢問,并主動提出拉傷者去醫(yī)院。這種救死扶傷的高尚情操令人敬佩,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p><p class="ql-block"> 那位不曾留下姓名、主動幫助別人的司機師傅,祝你好人一生平安!</p><p class="ql-block"> ?。▽懹?024年5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