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親愛的蔡氏小朋友,這是一份特別的禮物,贈予你以欣賞和學習中華蔡氏歷代書法名家的作品的機會,更好光大傳承我們中華蔡家體書法。</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中華蔡氏書法歷史悠久,名家輩出。從東漢的蔡邕公、蔡琰(文姬),到北宋的蔡襄公,再到近代的蔡鍔公蔡元培公,他們的書法作品都充滿了獨特的時代藝術與人格魅力。這份??瘜泐I略蔡氏書法的精髓,感受歷代書法名家的筆墨韻味。</p> <p class="ql-block">蔡邕、蔡琰書法賞析:</p><p class="ql-block">蔡邕、蔡琰是東漢時期的書法大家,他們的書法以圓潤、流暢著稱。他們的作品充滿了文人氣息,充滿了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他們的書法作品不僅是對藝術的追求,更是對人生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蔡邕:創(chuàng)“飛白體”,作《九勢》闡明書法心得</p><p class="ql-block">蔡邕,東漢時期的著名文臣,他的女兒叫蔡文姬,在當時是非常有名的才女。蔡邕生性孝順至極,據(jù)說,他曾經在母親重病的時候,不論嚴寒酷暑、氣候變化,七十多天都不曾解過衣服,在母親塌前侍奉,蔡邕師從泰富胡廣,詩詞歌賦、天文數(shù)術、鼓琴奏樂都比較擅長,他是漢代的最后一位辭賦大師,所做的辭賦都是小賦,貼合生活,因地取材,多種多樣,辭賦語言直抒胸臆,清新極具感染力。</p><p class="ql-block">世態(tài)人情在辭賦里邊展現(xiàn)的非常飽滿,他的辭賦代表作《述行賦》全篇感情充沛,短小精悍,批判意味濃厚,大膽直率,蔡邕在書法方面比較善于篆書和隸書,尤其在隸書體書法上,蔡邕極為擅長,他的書法結構骨架嚴肅整齊,一點一劃俯沖仰臥變化多端,而且他自創(chuàng)一套飛白體書法。</p><p class="ql-block">據(jù)記載,漢靈帝當時命人修建鴻都部門,工匠們在墻上用刷白粉的掃帚寫字,蔡邕深深地受到啟發(fā),便創(chuàng)造了飛白體,飛白體一筆一劃絲絲露白,好像是使用快要干枯的毛筆一氣呵成的,在當時是一種獨特的書法字體,也被后世書法家所酷愛,廣為流傳,可以說對后世的書法影響甚廣。</p> <p class="ql-block">而且,蔡邕專研書法,撰寫《九勢》、《筆論》、《篆勢》幾篇著作,總結概括書法創(chuàng)作的一些特點特色:</p><p class="ql-block">蔡邕在《九勢》中講了書法中的“勢”。書法的形體觀賞形勢需要講究空間藝術,從形體上表現(xiàn)書法形勢,世間萬物陰陽相生,書法藝術更是需要陰陽結合,書法可以更加充分、明確的運用事物的矛盾、兩極來彰顯形勢,筆法抑揚頓挫,筆畫起勢都會先頓伏,下劃時一定會先停頓,藏頭護尾,就像生命的活力都在健康的肌膚里邊一樣,字體的力量中心也一定在字的中間,這樣才可以感受到人的肌膚是美麗的,字體的骨架是強勁有力有氣勢的。</p><p class="ql-block">而在《筆論》中,蔡邕開始就說了書法寫作主要是抒發(fā)情懷,應該散開懷抱,跟隨內心放縱自己的性情,才可以寫出飄逸瀟灑的字。蔡邕的人生觀、價值觀思想主導來自儒家,但是他的字體藝術卻是接受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尊重書法創(chuàng)作伸展個性,理解書法藝術的規(guī)律和特色,他說過,做書法,如果不能把世俗雜念排除,受限于世俗,那么便不能懷著一種虛靜脫俗的審美心胸去創(chuàng)作。做到心中只有書法,那么書法的創(chuàng)作就更加完美了;</p> <p class="ql-block">在《篆勢》中,蔡邕非常優(yōu)秀的發(fā)揮了象形和法像的美學思想,他對于象形和法像的形容都是非常生動而又鮮活的。他總結,書法寫作,不能只單單拘泥于外形,書法藝術不可以只照搬照抄,藝術源于現(xiàn)實生活,卻又不完全是現(xiàn)實生活,它像一股湍湍的激流,不能被抓住它的物象,蔡邕講述的“形”是追求書法藝術的鮮活自然、生動而又充滿情趣,講究“形”和“韻”緊密結合,才能展現(xiàn)書法藝術的美觀。</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熹平石經》:開石經之先河,引領“刻經學史”時代</p><p class="ql-block">《熹平石經》是東漢靈帝年間刻印的,它被立在洛陽太學那里,所以,也叫《太學石經》。這部石經是中國歷史長河中,最早的官家定稿儒家經本,全篇使用十分標準的八分隸書一體寫作而成,所以也叫《一字石經》。</p><p class="ql-block">石經的字體都是方平正直的,極其出名,石經剛鐫刻成功的時候,參觀學習的學子非常多,每天去石碑前臨摹學習,乘坐的車輛有千余輛可以塞滿整個街道,石經開創(chuàng)了我國石經刻印的先河,它體現(xiàn)了漢代隸書的大成之勢,被當時的書法學習者推崇為書法的典范。</p><p class="ql-block">書法藝術在漢代達到了十分輝煌的全盛時期,因為漢代的政治經濟發(fā)展需要,對于文字的要求簡化好看變得更加重要,這一切都為隸書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因此書寫隸書盛行于漢代。</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據(jù)記載,在漢代時期,五經并立,各家的經文都是憑自家所見所有來傳頌,沒有統(tǒng)一的官本來供給大家傳閱,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儒家書籍被推崇為經典,設立博士官專門講授是判斷非標準和決策的各項依據(jù)。</p><p class="ql-block">而當時的儒學被定為官家學術正統(tǒng)學說,博士考試也常常因為文字的不同引起爭議,有的考生甚至通過行賄的腐敗方式改寫皇家收藏的蘭臺漆書經的文字,蔡邕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上奏請求靈帝許可正定六經文字,所以,校對所有經書的文字,由蔡邕等刻印四十六碑,這對于糾正俗家儒學的穿鑿附會,維護統(tǒng)一經書文字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后來因為戰(zhàn)亂,石碑被毀,北宋的時候,殘缺不全的石碑被發(fā)掘出土,熹平經書通篇隸書精美絕倫,筆勢綺麗生動,自帶絲絲露白,文字結構緊密結合,婀娜多姿,字體風格上流暢順滑,流派紛呈,引領了漢代隸書的發(fā)展,奠定了漢代隸書的發(fā)展基石。</p> <p class="ql-block">他的運筆濃淡相宜,枯筆濕筆相互交換,大小錯落參差不齊,筆力含蓄跌宕起伏,給人一種秀潤遒勁的美感,典型特征是撇捺之間極具力感和動感的曲線美,使用的“一波三折”和“蠶頭燕尾”非常完美的展現(xiàn)了直線和曲線交叉美感,相互映照,文字中實筆跟虛筆相互結合,恰到好處,它既能展現(xiàn)工穩(wěn)端莊的美感,還可以跟小纂的對稱均勻整齊有一定的區(qū)別,巧妙地使用了筆畫線條和偏旁部首之間的組合來形成一定的平衡。</p><p class="ql-block">它莊重的風格給人以整齊劃一的美觀書面感,碑文中的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波”、“折”之美,所謂的波就是撇字筆畫像曲波,“折”是捺字筆畫筆鋒開張像一只大雁的尾巴,長橫的起筆勢逆風切入,就像蠶的頭部,中間的行筆有這波勢俯仰,收尾的地方自稱雁尾。</p><p class="ql-block">在用筆上,藏筆、露筆、圓筆、方筆各種筆法都有,運筆起勢姿態(tài)優(yōu)美;在字體結構上,把小纂的縱勢長方變成正方,舒展靈動的氣度讓人沉淪,變曲為直畫圓為方,橫向趨勢從左向右,上下運動受到制約,字體間展現(xiàn)出左掠右挑的八分筆法,毛筆的干濕使用結合適宜,所有的字體中橫畫,都是起筆蠶頭收筆雁尾。</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就是說在其運筆起筆中,藏鋒的過程里形成一種近似蠶頭的形狀,跟“波”是一種姿態(tài),在運筆結束的時候,收筆的地方按筆向右上方斜向上挑筆出鋒,并且碑文中使用的隸書是簡化篆書的基本道路,需要了解篆書的圓,才能更好地掌握隸書的方。</p><p class="ql-block">碑文中的隸書筆畫不管是直畫還是方折都是包藏了篆書的弧勢,蔡邕使用的隸書中直畫往往都是有明顯的波動性,非常有生命力,實際上隸書的筆意都是建立在筆畫的運動方式中。并且,碑文中的隸書在篆書的不用點的演變中,將點獨立出來,不再依附于筆畫之上,斷連簡化,為后世的楷書筆筆相銜,筆斷意連,用筆的粗細顯著筆畫軌跡鮮明,轉承變化。</p><p class="ql-block">其中的短橫和長橫各有千秋,短橫起筆逆入平出,橫的末尾使用護尾的手法,有點像篆書,長橫起筆隱藏筆鋒向上逆入,然后在用方筆向下折轉向右,讓蠶頭的姿勢展現(xiàn)出來,再向右行筆,筆畫捎帶一點滯澀,不可以漂浮滑走,到橫的三分之二的地方,深按筆帶出一向下的波凹,然后提筆向上翹出鋒,形成雁尾。</p><p class="ql-block">并且,有幾條橫同時出現(xiàn)的最下邊一條使用蠶頭燕尾其余的都是短橫,長橫跟長捺一起,長捺使用蠶頭燕尾,就是前人說的“蠶無二色,雁不雙飛”。</p> <p class="ql-block">蔡邕的《熹平石經》作為最早的官家定稿的儒家經本,使用標準的八分隸書,蔡邕主要擅長篆書和隸書,他的飛白枯筆聞名于當時,書法形式多樣,深受后世喜愛,更是被《書斷》評價為妙有絕倫,動合神功。他開創(chuàng)了我國石經的先河,使用刻石的方法為天下人做典范,引領了一個新的刻經學史的時代,給莘莘學子提供了儒家的經典教材范本,啟發(fā)了捶拓技術的發(fā)明,更是印刷術的先驅。</p> <p class="ql-block">蔡文姬,名琰,東漢時期陳留圉人,大文學家蔡邕之女,擅長文學、音樂與書法。</p><p class="ql-block">自幼熟讀經史,博學有才辯,雅工書道,筆法得其父真?zhèn)?。幾經?zhàn)亂,被曹操贖回后,并在其鼓勵下,憑記憶用楷書和行書,書寫古籍四百余卷,歷稱文姬歸漢。</p> <p class="ql-block">蔡文姬書法《我生帖》</p><p class="ql-block">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書法家之一,蔡文姬擅長隸書和草書,以其卓越不凡、秀外慧中、揮灑自如而名垂千古,其書法作品至今仍被世人所稱道,是當時公認的藝術大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