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繪畫與記憶》 —— 隨筆 ( 梁柏攝影·繪畫 文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繪畫里的記憶》電影海報和插圖</p><p class="ql-block">【2】《繪畫里的記憶》"審干"路上的收獲</p><p class="ql-block">【3】《大漠與文化》 梁柏70-80年代攝影.繪畫作品</p><p class="ql-block">【4】《尋找圓村》半個多世紀的縈繞</p><p class="ql-block">【5】《香港 —— "在太平山頂說愛您"》</p><p class="ql-block">【6】《界碑》—— 戰(zhàn)爭與和平的思考</p><p class="ql-block">【7】《中山大學一瞥》</p> <h3>《大漠與文化》(系列之一) 油畫攝影作品 (1986年.美術大學·畢業(yè)創(chuàng)作)</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繪畫里的記憶》—— 電影海報和插圖的魅力</p> <h3>1960年在中國舉辦的前蘇聯(lián)電影周</h3> <h3>《繪畫里的記憶》—— 電影海報和插圖的魅力</h3><h3><br /></h3><h3> 1971年,剛滿16歲,中學畢業(yè)了。</h3><h3> 同屆的同學大都去了農(nóng)村,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去了。因為在紀念巴黎公社100周年時,我在學校的門前畫廊上畫了一幅馬克思的水粉畫,立刻被區(qū)里的宣傳部門發(fā)現(xiàn)。年底,接到了接收函,我被幸運的分配到了區(qū)毛澤東思想宣傳站(即現(xiàn)在的文化局)。主管人事的是大我?guī)讱q的婁漢梅姐姐,她卻把我直接送到了宣傳站下屬的北陵電影院。路上,她對我說:"這是讓你在電影院鍛煉鍛煉,能不能抽上去,就看你自己的了"。我明白她話的意思,就是要干好電影院的串片工作。干好了有可能抽上去,干不好就在這里串一輩子電影片子。</h3><h3> 1972年元旦剛過,我開始了串片、把門收票、掃廁所的工作。自行車后貨架上和搭在輪子兩邊的大帆布兜子里裝滿了20幾本的電影片子。每天累計平均騎自行車要跑50多里的路,而且還有時間限制。但每月能比別人多兩斤糧票。月工資23元錢。當時的電影票價分別是:5分錢、1角錢、2角5分錢一張。樂此不疲的我居然把串電影片子的這份工作干的很好。經(jīng)常能得到電影院主任的表揚和同事們的肯定。</h3><h3> 在串片之余,我會經(jīng)常去電影院的兩個地方,那里簡直就是我的圣地:去放映室,幫放映師師傅放放電影。每當經(jīng)我手把電影從二樓放映室的小放映窗口放出去時,都會激動不已。什么夾片齒輪、收片齒輪,至今還沒忘記;另一個是去美工室看美工師傅畫電影宣傳畫。美工室里東西很多也很亂,在美工室的一個角落里我發(fā)現(xiàn)有一些50、60年代中國和外國的電影海報、畫報,大多數(shù)是前蘇聯(lián)的電影海報,其次是東歐、西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少量的是英國、法國、希臘等國的電影海報和劇照。美國的電影海報和劇照一張也沒有,因為當時美國是中國的頭號敵人,決不可能引進敵對國家的電影。</h3><h3>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這些電影海報居然能躲過一劫安靜地躲在這片"凈土"里。</h3><h3> 打那以后,美工室成了我經(jīng)常光顧的地方。美工師王井天老師對我很好,有時還能得到允許幫他在電影新片宣傳畫上涂上幾筆顏色,或者描摩上片名的幾個字,外加幫他熱飯盒和打掃打掃美工室的衛(wèi)生。</h3><h3> 每當工作之余我都會溜進美工室,在那個落滿灰塵的角落,偷偷地、愛不釋手的反復看海報。一次,王老師說:"喜歡就挑幾張吧,送給你,反正放在這也用不上了"。"謝謝王老師"!我興奮不已。從此,一些海報,秘密的成為了我的"財富"。 </h3><h3> 可惜的是,伴隨了這么多年的電影海報幾經(jīng)輾轉(zhuǎn)至今只保存了幾幅,大多數(shù)的海報已不知去向了。今天,重新與這些海報交談,依然興奮,依然激動,在興奮和激動里多了些思考,現(xiàn)在很難能欣賞到這么好看的電影海報了。而保存下來的海報少、劇照多,又留下的一些遺憾……</h3><h3> 1973年,在電影院串片、把門收票、外加掃廁所的工作告一段落。我被抽調(diào)到區(qū)毛澤東思想宣傳站下屬的"文化三組"之一的圖書組(即圖書館)工作,繼續(xù)"鍛練"。</h3><h3>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每隔幾天就會有一輛解放牌的敞篷車從圖書館滿是灰塵的倉庫里(藏書室)拉走滿滿的一卡車書去焚燒……所有人都愛莫能助,任其焚毀掉。</h3><h3> 一次,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得到了幾本蘇聯(lián)雜志,立刻被里面的炭筆插圖強烈的誘惑、吸引和震撼了,我如獲至寶。于是,冒著"風險"并伴隨著提心吊膽、萬分小心、偷偷地把雜志帶回家。等家里沒人的時候,反鎖上門,小心翼翼的反復看……并開始擠時間臨摹這些插圖。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時間"所得到的這些優(yōu)秀插圖作品真真是來之不易。至今還保存著這些原作和我的臨摹。 </h3><h3> 后來,每到禮拜天,我都會主動要求加班,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和美術組的幾位美術老師悄悄地"潛入"滿是灰塵的圖書館藏書室里,冒著"危險"去"搶救"那些即將面臨"滅頂之災"的文學名著里的優(yōu)秀插圖,當然,也會同樣冒著"危險"順手帶出幾本文學名著(時至今日我的個人藏書里還有那時的"戰(zhàn)果")。</h3><h3> 陽光下,蒙書的碩大帆布被我們幾個癡迷的人翻動得灰塵飛揚。我們小心翼翼的"搶救"出了一些文學名著的優(yōu)秀插圖。</h3><h3> 到了1973年的深秋,伴隨著灰塵與灰塵"搶救"那些即將面臨"滅頂之災"的文學名著以及文學名著里的優(yōu)秀插圖的"工作"繼續(xù)進行著。</h3><h3> 每次"收獲"之后,我和幾位美術老師們都是灰頭土臉,疲憊不堪。但"戰(zhàn)果輝煌"的喜悅已明顯洗去了灰塵與疲憊……</h3><h3> 前蘇聯(lián)的雜志和文學名著插圖是世界一流的。由其是蘇聯(lián)《星火》雜志里的插圖,更是精彩。據(jù)說蘇聯(lián)40-50年代拍攝的名著改編的電影,導演是"手捧"著名著按畫家的插圖去挑選演員。比如《靜靜的頓河》、《安娜·卡列尼娜》、《被開墾的處女地》《復活》等影片。</h3><h3> 聯(lián)想到中國的"小人兒書",即連環(huán)畫,堪稱世界之最。畫"小人兒書"的畫家們是絕對的構圖大師。方寸之間,構圖大膽:意想不到的角度、意想不到的動勢;線條的掌控、空白的運用均超乎想象;百分之九十九的非正常視角的構圖,完全脫離了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正常視覺感受。連環(huán)畫畫家們豐富的想象力盡情的馳騁在"小人兒書"里,豐沛的構圖信息量以強烈的沖擊力久久震撼人的心靈。只可惜,非物質(zhì)社會下的藝術家們被企業(yè)家和市場經(jīng)濟所綁定后,"小人兒書" "不見了、失蹤了、沒有了、看不見了"……</h3><h3> ……</h3><h3> 1974年,我被調(diào)到毛澤東思想宣傳站 (現(xiàn)在叫文化館) 美術組,開始了我夢寐以求的專業(yè)美術工作。1976年,領導又安排我做起了攝影工作。1983年又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進了美術大學,開始了系統(tǒng)、專業(yè)的學習。1987年美術大學畢業(yè)后,我?guī)е淮蠖衙佬g和攝影作品,順利的調(diào)入遼寧電視臺,拍起電視劇了。美術底子 (作品獲獎及在國外巡展)、攝影實踐 (發(fā)表作品及創(chuàng)作.發(fā)表.參展的九部攝影小說) 、文學基礎 (閱讀大量的中外文學名著)、基層工作經(jīng)驗 (群眾文化工作及組織大型活動) 、尤其是那些"特殊的年代"里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以及文學名著所給予我多方面的營養(yǎng)。這些多年習得的技能與經(jīng)驗的積累,為拍電視劇提供了很好的優(yōu)勢,還得了不少獎包括個人單項獎……</h3><h3> 幾十年來,在這些僅存的世界文學名著、世界名畫以及文學名著的優(yōu)秀插圖里汲取了頗多營養(yǎng)并愛不釋手,保存至今,成為了我一生中的創(chuàng)作"鎧甲"。</h3><h3> 2016年夏,我?guī)е@副"鎧甲",去歐洲轉(zhuǎn)了一圈。到各個國家、去城市、走小鎮(zhèn);美術館、博物館、教堂,名畫、雕塑、建筑、人文……真實地享受到了饕餮盛宴……</h3><h3> 《繪畫里的記憶》真真是很美好,讓我終生受益。</h3> <h3> 前蘇聯(lián)電影《帶閣樓的房子》電影海報 (根據(jù)契科夫同名短篇小說改編) 前蘇聯(lián)雅爾塔電影制片廠 (1963年) 攝制。</h3> <h3>俄國作家·契柯夫短篇小說《帶閣樓的房子》插圖(前蘇聯(lián)畫家·杜賓斯基)主人公畫家與沃爾恰尼諾家的妹妹蜜休斯在田間。</h3><h3><br /></h3><h3> 帶閣樓的房子·一個藝術家的故事:</h3><h3>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帶閣樓的房子》講述了作為畫家的主人公拜訪沃爾恰尼諾一家的過程中與姐姐麗達關于社會問題進行了爭論,以及與妹妹蜜休斯的純潔愛戀。從畫家與麗達關于社會現(xiàn)狀和公共救贖問題的不同觀點是物質(zhì)救助還是精神解放,呈現(xiàn)了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俄國在農(nóng)奴制壓迫下的社會狀況】</h3><h3> 《帶閣樓的房子》是契訶夫幾百篇短篇小說中,最富有詩意,抒情氣息最濃郁的一篇。也是以孤獨和憂傷為主旋律的契訶夫的短篇小說中,難得有的一篇歌唱愛情的偉大和青春的美麗的短篇小說。</h3><h3> </h3> <h3>俄國作家·契柯夫短篇小說《帶閣樓的房子》插圖 (前蘇聯(lián)畫家·杜賓斯基) 主人公畫家與沃爾恰尼諾家的姐姐麗達、妹妹蜜休斯在交談社會問題。</h3> <h3>俄國作家·契柯夫短篇小說《帶閣樓的房子》插圖 (中國畫家·何多苓) 沃爾恰尼諾家的姐姐麗達和妹妹蜜休斯。</h3> <h3>俄國作家·契柯夫短篇小說《帶閣樓的房子》插圖 (中國畫家·何多苓) 主人公畫家與沃爾恰尼諾家的妹妹蜜休斯在田間。</h3> <h3>前蘇聯(lián)作家:肖洛霍夫的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插圖 (前蘇聯(lián)畫家:奧·威雷斯基) 格里高利與阿克西尼亞在村口相遇。</h3> <h3>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插圖) 安娜·卡列尼娜在火車站邂逅沃倫斯基。</h3> <h3>前蘇聯(lián)電影《復活》電影海報 (根據(jù)列夫·托爾斯泰同名小說改編) 前蘇聯(lián)莫斯科電影制片廠 (1960年) 攝制</h3> <h3>前蘇聯(lián)電影《白夜》電影海報 (根據(jù)陀斯陀耶夫斯基同名小說改編) 前蘇聯(lián)莫斯科電影制片廠 (1959年) 攝制</h3> <h3>前蘇聯(lián)電影《偷東西的喜鵲》電影海報 (根據(jù)赫爾岑小說《喜鵲賊》改編) 前蘇聯(lián)莫斯科電影制片廠 (1920年) 攝制</h3> <h3>俄羅斯作家普希金短篇小說《別爾金小說集》插圖</h3> <h3>俄羅斯作家普希金短篇小說《別爾金小說集》插圖</h3> <h3>臨摹前蘇聯(lián)畫報插圖 (1974年)</h3> <h3>臨摹前蘇聯(lián)畫報插圖 (1974年)</h3> <h3>臨摹前蘇聯(lián)畫報插圖 (1974年)</h3> <h3>臨摹前蘇聯(lián)畫報插圖 (1974年)</h3> <h3>臨摹前蘇聯(lián)畫報插圖 (1974年)</h3> <h3>臨摹前蘇聯(lián)畫報插圖 (1974年)</h3> <h3>臨摹前蘇聯(lián)畫報插圖 (1974年)</h3> <h3>臨摹雜志插圖 (1981年3月14日)</h3> <p class="ql-block">【2】《繪畫里的記憶》—— "審干" 路上的收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5年秋,和當時叫"區(qū)毛澤東思想宣傳站" (現(xiàn)在的區(qū)文化局) 鄭希峰老師去山東幾個縣.市和吉林.長春等地出差 (做審干工作),這是一項得到領導高度信任的政治任務。</p><p class="ql-block"> 在山東,每天一元錢租一輛自行車,車如果過水了,還要再加一元錢。單車伴隨我們倆人幾乎跑遍了山東各縣革委會、各村、各生產(chǎn)隊、各農(nóng)戶家。高度緊張的審干工作,取證、蓋章、按手印兒,神秘而迷茫。幸好隨路畫了些速寫,感受了鄉(xiāng)村、城里、山間、河流、小橋、車站、招待所、供銷社、村口、農(nóng)家、小院落……純樸的農(nóng)民和他們的娃……</p><p class="ql-block"> 在各村村頭的大樹上或是一根不太直溜的的電線桿上,都有一只用8號線鐵絲綁著的高音大喇叭。喇叭里不時地傳出:誰誰家里生孩子啦、誰家誰家怎么啦…… 有時會在半夜里突然傳出這樣的聲音:"各大隊隊長、民兵排長、大隊會計、立即到村部集合,有緊急任務……",但更多傳出的聲音還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樣板戲了:"提籃小賣拾媒渣,擔水劈材全靠她,里里外外一把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一但大喇叭停下來休息的時候,村子里便安靜下來,安靜得像剛生完孩子在休息的孕婦、安靜得像鬧覺后睡著了的嬰兒…… 每戶農(nóng)家門前的院子里都有幾大蓋簾兒子的山東地瓜干,曬在刺眼的陽光下,香甜而溫暖。</p><p class="ql-block"> 籠罩在靜謐與恬靜里的鄉(xiāng)村很靜……</p><p class="ql-block"> 那時,所到之處,總的感覺人很少、車也很少、空氣總是很新鮮、天總是很藍、人都很好,一切都顯得很安靜,城市中沒有喧囂、鄉(xiāng)村里也沒有喧鬧,一張張的臉上和眼中寫的是真誠。那時,物質(zhì)和娛樂極度匱乏,記憶中好像中國把好東西都支援給了亞非拉。雖然只有樣板戲和人們相依相伴著娛樂,但每張臉上卻看不到愁容,樂觀而真誠的生活著……</p><p class="ql-block"> 如今,那段回憶只保留在了部分的速寫作品中,而大部分速寫本已不知去向了…… </p> <h3>1975.10.31日,這天騎自行車跑了80多里山路,于山東蓬萊馬格莊公社官家。</h3> <h3>1975年11月4日·于山東省黃縣旅店院內(nèi)</h3> <h3>1975年11月5日·于山東省招遠縣大戶陳家公社梧桐的一戶老鄉(xiāng)家 (由于天色很晚,離縣城有40里的路,不能繼續(xù)趕路,只好在這位老鄉(xiāng)家住下了)。</h3> <h3>1975年11月5日·于山東省招遠縣大戶陳家公社梧桐的一戶老鄉(xiāng)家 (這天的早飯和午飯都是在這位老鄉(xiāng)家吃的,外面陰雨綿綿,不能繼續(xù)趕路,只能滯留在老鄉(xiāng)家) 老鄉(xiāng)在為我們做飯。那天我把兜子里剩下的幾塊餅干給了老鄉(xiāng)家的兩個孩子,兩個可愛小家伙兒高興地在炕上手舞足蹈的蹦跳起來,幾乎要把這鋪炕給蹦塌了。</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大漠與文化》 —— 梁柏70-80年代攝影.繪畫作品</p> <p class="ql-block">《大漠與文化》(系列之一) 油畫攝影作品 (1986年.畢業(yè)創(chuàng)作)</p> <p class="ql-block">《大漠與文化》(系列之二) 油畫.攝影作品 (1986年.畢業(yè)創(chuàng)作) 入選沈陽市1987年美展、1987年張欣配詩·發(fā)表在遼寧廣播電視報、入選1987年全國《今日農(nóng)村攝影展》獲一等獎、1987年6月赴蘇聯(lián)等東歐五國巡徊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漠在現(xiàn)代的腳手架上</p><p class="ql-block"> 沉思成久遠的駝鈴聲</p><p class="ql-block"> 踏過想像的白骨與綠色的草地</p><p class="ql-block"> 歷史的驛車走進一片陌生的瞳孔</p><p class="ql-block"> 如煙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懸在古代藝術家的刻刀里</p><p class="ql-block"> 隨著漠風而長滿四季</p><p class="ql-block"> 使每一位追尋文化輝煌的來訪者</p><p class="ql-block"> 認真的品味一下</p><p class="ql-block"> 就會被思想的汗水淋濕</p><p class="ql-block"> 沉默或飄泊 沿著迷失的沙古</p><p class="ql-block"> 許多個世紀蜷縮在絕忘里</p><p class="ql-block"> 放牧痛苦</p><p class="ql-block"> 成一座古建筑 成斑駁的頭像</p><p class="ql-block"> 標志某種高尚的哲學不曾丟棄</p><p class="ql-block"> 誘惑整個世界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在此旋轉(zhuǎn)</p><p class="ql-block"> 如早春的陽光</p><p class="ql-block"> 為藝術和求索感嘆</p><p class="ql-block"> 【梁柏攝影 張欣詩】</p> <h3>美術大學期間·水彩畫寫生 (1985年夏于青島)</h3> <h3>美術大學期間·水彩畫寫生 (1985年夏于青島)</h3> <h3>美術大學期間·水彩畫課堂作業(yè)·靜物寫生(1985年)</h3> <h3>水粉畫寫生.沈陽北陵公園 (1977年)</h3> <p class="ql-block">《尋找藝術的大趨勢》—— 淺談藝術變革與觀念更新</p><p class="ql-block">(1986年6月沈陽教育學院美術系畢業(yè)論文) 梁 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傳統(tǒng)觀念出發(fā),一談到藝術變革、觀念更新,人們往往會談虎色變。傳統(tǒng)觀念根深蒂固,什么"永恒啊"、"不朽啊"像復印機一樣,今日復印著昨日,明日復印著今日,藝術變成了永久的原地踏步。</p><p class="ql-block"> 藝術的創(chuàng)造是由模仿開始的,但不能永久的摹仿,永久的原地踏步。只有揚棄了摹仿,超越了摹仿,藝術才能獲得真正的生命。藝術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的過程也就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的沖破,創(chuàng)新就意味著變革。它是繼承的目的,也是一種質(zhì)變的飛躍。</p><p class="ql-block"> 藝術要變革,觀念要更新。已成了毋庸置疑的客觀事實。</p><p class="ql-block"> 當社會的進步因為某種保守因素而呈現(xiàn)遲滯時,下一代人的社會環(huán)境和審美感覺比起上一代人就沒有明顯的跨越。在歷史大變革時期,由于生產(chǎn)力的迅猛發(fā)展,科學技術的先導作用,社會觀念的頻繁更新,使上一代人與下一代人的社會環(huán)境、心理結構有了很大的差距,便引向了美感的深刻"代溝"。這并不足為奇,美感是跟隨著目前精神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接近的潮流前進的。美育本身就是一種新型的生產(chǎn)力。</p><p class="ql-block"> 首先,人類對自己的本質(zhì)的認識也是有著艱苦的思索的,每一次深化都是一場變革,都是對傳統(tǒng)觀念的沖破。復活島上的巨大雕像,伏羲繪制的八卦,雖然是人類圣賢智慧的結晶,是被后人崇拜的神化的精英,可畢竟只能作為歷史的珠寶,閃耀在遙遠的源頭。人類雖從愚昧走向了現(xiàn)代文明,進化論畢竟沒有找到由三葉蟲到人類的任何中介。以運動顯示著強大生命力的人類,精神和物質(zhì)的界也是模糊的。那神秘的掠過人類視覺上空的飛碟,一直誘惑著無數(shù)科學家付出艱苦的努力。</p><p class="ql-block"> 在人類歷史上,從"龐貝"的末日到"挑戰(zhàn)者號"遇難,多少次的威脅和挑戰(zhàn),都沒有征服得了這精靈般的生命的存在與博斗和發(fā)展。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史證明著一個永恒的真理世界萬物萬事都是變動的、發(fā)展的。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相對的、永無窮盡的。</p><p class="ql-block"> "人類最大的敵人則是使人類陷于沉睡之中。"人是自然進化的產(chǎn)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又能超越自然,那是因為人具有理性和自我意識,人類的基本選擇是生與死的選擇。每一個行動都蘊含著這種選擇。人類的任務就是要擴大自由的領域,創(chuàng)造生的條件,取消導致死的狀況。這里所說的生與死不是生物學的狀態(tài),而是指生存的狀態(tài),指人與世界發(fā)生關系的狀態(tài)。生意味著不斷變化,不斷地產(chǎn)生。死意味著發(fā)展的停止,意味著僵化和重復。</p><p class="ql-block"> 千百萬年以來,人類試圖回到他出生的地方,再次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在最近的四千年中,人類做出了一種決定性的轉(zhuǎn)折。他意識到,通過人性的毀滅,他是永遠也不可能找到這種統(tǒng)一性的;他永遠也返回不到無知的樂園;永遠不可能通過倒退的途徑來解決作為一個人的問題,解決即超越自然,又在自然之中的問題。他承認,只有通過這種途徑,既不斷地前進、從而全面地發(fā)展的理性和愛情,使人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并找到人和自然的一種新的和諧,感覺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猶如生活在自己的家里一樣,人才能解決自身的問題。</p><p class="ql-block"> 當社會的目的與人類的目的相一致的時候,社會也就不再使人殘缺,不再出現(xiàn)罪惡了。馬克思指出:"一但這個社會成為一個完全是人的社會,人才有可能得到發(fā)展并成為一個完善的人"。一個大寫的人。人類有著無限激情和強烈奮求的精神,人類的奮求精情幾乎是無法用本能驅(qū)力來解釋的。即使在人類的饑渴和本能完全滿足后,"人"還是不會滿足,與動物不同,一切還僅僅是開始。</p><p class="ql-block"> 我們再從人類的審美觀念來看,藝術以及審美要求已伴隨人類走過了慢長的歷史,它無疑是在否定之否定中前進的。藝術的發(fā)展同社會科學的發(fā)展不同,它只有變化,而沒有進化。奴隸社會時代,人們的審美理想是獰厲和神秘,它否定了原始社會人們審美特征的稚拙和簡樸;社會進入封建時代,人類的認識能力提高了,使奴隸社會時代的狂熱冷靜下來,形成了完整的教義教規(guī),使人類漸漸地趨于清醒,這時的審美特征追求的理性、和諧,這又否定了奴隸社會時代的獰厲和神秘;現(xiàn)代社會里,科學文化的高度發(fā)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chǎn)力,社會經(jīng)濟結構已經(jīng)發(fā)生了根本變化。信息交流加強,知識互相滲透的時代產(chǎn)生了知識爆炸,即知識激增,人類智能大幅度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和社會發(fā)展加快。當代審美理想同傳統(tǒng)的封建時代的審美理想決裂了,它已不再是和諧和理想,而是"新奇"和"個性"。"多變"已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主要特征。作為社會特征的表象的藝術必將以多姿多彩的面貌出現(xiàn)。它不再以永恒和不朽作為自己的目標,而將以不斷否定、不斷前進的方式來完成。變化本身便是目的。</p><p class="ql-block"> 對傳統(tǒng)觀念逆方向的思考,向人類靈魂地殼更深層地挖掘,尋找看不見的觀念,創(chuàng)造可視的對應形式,這正是現(xiàn)代藝術探索者不約而同的趨勢。</p><p class="ql-block"> 其次,我們從藝術以及人們的審美要求在和平年代和動亂年代里的表現(xiàn)形式及其地位來看,也是不相同的。</p><p class="ql-block"> 在動亂年代里,矛盾的對抗呈現(xiàn)著鮮明狀態(tài),只要藝術如實再現(xiàn)就足以打動人心。因此,只要滿足人們獲得"再認的愉快"和解決人們"再認的饑渴",藝術的任務便完成了。實際上,戰(zhàn)爭本身就是賦予人們以不朽之名并創(chuàng)造顯赫歷史的一種輝煌藝術??墒窃诤推侥甏锞痛笙嗤恕?lt;/p><p class="ql-block"> 在和平年代里,人們的生活層次非常豐富,人的心里結構趨于復雜性,因此,決定了審美要求層次的多樣性。另外,多層次結構的社會存在,也必然地導致藝術本身的多層次結構。</p><p class="ql-block"> 人們都知道:二十世紀是人類科學史上成就最輝煌的時代,人們所看到的每隔三十年間所遭受的巨大破壞的速度和驚人的創(chuàng)造以及建設速度,比過去幾個世紀、甚至上千年還多、還快。從自然科學奔向社會科學的巨大潮流猛烈沖擊著社會科學的大門,物質(zhì)世界巨變跟隨著精神巨變。心靈空間迅速擴大,思維領域不斷開拓。知識爆炸之后產(chǎn)生的激增,觀念在不斷的更新。這一組急促的鏡頭跳動著,伴隨著當今世界飛躍發(fā)展的節(jié)奏,它快得令人來不及適應,它給人們帶來的是重新感受和認識世界的陣陣驚喜。"新奇"變成了當代社會節(jié)奏和當代心理的要求,促使人們從心理上追求新奇的變化。人們已經(jīng)不滿足于動亂年代里藝術的特殊地位以及表現(xiàn)方式,不滿足于藝術的永恒與不朽。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個多變的新奇的世界,人們象孩子一般用陌生的眼睛去追逐著每一個變化著的鏡頭,去重新感受和重新認識這新奇多變的世界。那么,我們就應該反對一切法則,只有我們的心靈才是世界的真正反映。</p><p class="ql-block"> 藝術是情感的表達。人類的情感生活是一種欲望的不斷奮求:奮求滿足再奮求再滿足的無限運動,表現(xiàn)為情感樣式實際上是:非平衡平衡再非平衡再平衡的無限推移。當人們的情感與迅速變化的生活相和諧時,當心靈與世界真誠的擁抱時,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便產(chǎn)生了。因為:世界,是藝術之父;心靈,是藝術之母。</p><p class="ql-block"> 顯然,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必將帶來藝術的功能結構的變化。</p><p class="ql-block"> 在一百多年之前,社會的信息傳遞非常有限,這給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活動帶來了很大的封閉性。這時,由于人們的審美心理中再認的饑渴,驅(qū)使人們對藝術的摹仿因素產(chǎn)生強烈的興趣。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人類的認識方向和審美趣味不斷變化,生產(chǎn)方式的變革將使藝術的社會功能發(fā)生轉(zhuǎn)移。在控制自然的能力還很低下的情況下,人類必須把自己的全部智力都傾注到與自然界的斗爭上,由于駕馭自然能力的增長,人類的自我反思才逐漸發(fā)展起來,人對自身的興趣也隨之變濃。人類對外部自然的自由程度提高了,必然轉(zhuǎn)而尋求對內(nèi)部自然的自由,這也許就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史走向。</p><p class="ql-block"> 因此,從科學的序列看,大腦科學可以說是最后的自然科學,而人性學則是最后的社會科學。這是人類的認識能力從外部自然向內(nèi)部自然的巨大轉(zhuǎn)移。</p><p class="ql-block"> 在人類漫長的苦難歷程中,藝術曾經(jīng)伴隨著人們進行征服自然和自然的異己力量的艱苦斗爭,而在將來,藝術將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轉(zhuǎn)移,更多地探索人類心靈奧秘方面發(fā)揮它的社會職能。是的,靠著現(xiàn)代科學的成果,人類可以多層次、全方位地思考自己。信息可以轉(zhuǎn)化為能量,可以變成一種對僵死和穩(wěn)定的沖擊。人,從客觀存在進行從上到下邏輯推論式的研究方法,發(fā)展到直接性進入人生命本質(zhì)運動形式的探索。從邊緣學科上去尋找藝術規(guī)律和審美發(fā)展,進而建立新的、科學的美學觀和藝術觀。人,又在一次對自己的否定中前進了。</p><p class="ql-block"> 當然,我們不否認,宇宙間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每一個事物之間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直接或間接的聯(lián)系,人與人、人與自我、人與自然的雙向交流無疑是多線的、立體的,也就是說,作為事物表象的視覺形象,各種組合都是客觀存在著的,而藝術形象的組合,則需要藝術創(chuàng)造者對事物的表象加以選擇,并以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構成。人的認識,即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各種視覺形象之間即有明顯的因果聯(lián)系的一面,也有模糊的不合邏輯的一面。藝術就是提取某些形象讓人們?nèi)ニ妓?,并在思索中通過再感受、再認識、再創(chuàng)造,不斷更新自己頭腦中原有的形象組合群,進而使意念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達到對自身局限的不斷超越。達到表象到具象的超脫,表層到深層的飛躍。</p><p class="ql-block"> 不同的歷史階段,產(chǎn)生著不同的藝術形式。柏拉圖的時代,人類的情感同田園牧歌式自然相應,于是,認為藝術是模仿,模仿被認為是人的本性;</p> <h3>印象主義則走出畫室,以直覺的方式去描繪藝術家所感受到的絢麗的色彩;而康定斯基卻視直覺一文不值。</h3><h3> 現(xiàn)代藝術要表現(xiàn)現(xiàn)代人的極其矛盾、極其復雜,多維的情感的張力結構。現(xiàn)代藝術不要甜美的和諧,要經(jīng)過一場沖突后的視覺平衡;不要虛偽的表象敘述,要尋找心靈深層的律動。把自己的觀念編織在自己的張力式樣中,用大容量、廣空間的朦朧框架去意味只能被感知的審美觀念。</h3><h3> 當今時代無疑是知識相互滲透和知識激增的時代。然而,我國優(yōu)秀的東方藝術的營養(yǎng)不斷被西方藝術所吸取,而西方藝術的營養(yǎng)我們卻視為毒藥。殊不知那是蜂蜜伴著毒藥,一味怕是飲鴆止渴,傷了元氣。恰恰是最強烈的感情也會變成癱瘓,造成了經(jīng)常不給嬰兒洗澡,即使是洗了,其結果也是:嬰兒和水一起從澡盆里被潑了出去。告別吧,這人類最低能的表現(xiàn),因為,愚昧要比瘟疫和黑暗更可怕。</h3><h3> 那么,當代藝術家的任務是在于發(fā)現(xiàn)后提出問題,引起人們更深的思索和激動。畢加索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不創(chuàng)造,不探索,我只發(fā)現(xiàn)"。可見藝術家在用他自己的永遠是嬰兒最初睜開眼睛時的那種目光打量著世界,他感到一切都是形象,一切都訴諸新鮮奇妙的感覺,以及來不及把現(xiàn)實改變成觀念,甚至來不及內(nèi)省和反思,進而產(chǎn)生了"新奇"甚至是"驚奇"。這本身就是一種純凈澄澈的、默默無語的、對存在的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就是藝術創(chuàng)造力最根本的體現(xiàn)。</h3><h3> 當代藝術的各種流派的出現(xiàn),引起了藝術觀念的更新,求新求變的藝術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是社會發(fā)展與藝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h3><h3> 藝術的社會意義在于繼續(xù)不斷地培養(yǎng)時代的精神,召喚時代所缺乏的各種形式。</h3><h3> 就拿"抽象"藝術來說,那奇形怪狀的變形或扭曲無疑是給人們留下無數(shù)的問號或感嘆號,來誘惑人們深深的思索和無比的激動。</h3><h3> 我們從人類美感經(jīng)驗的整個進程中發(fā)現(xiàn):人類藝術起源的跡象(如洞窟繪畫、圖騰藝術等等),都向我們表明,人類的審美意識,其實是從"抽象"開始的。表現(xiàn)"具象"的藝術,是在人類生產(chǎn)工具發(fā)展到相當水平時才出現(xiàn)的。但令人驚奇的是,抽象藝術不象人類因發(fā)明了火槍而淘汰弓箭那樣被取而代之。我們看看原始社會的彩陶紋樣,商周時代青銅器的獸面紋,中國歷代書法家的大作,京劇的臉譜,山水畫的大寫意等等,足可以見到抽象的審美意識在中國文化藝術中的悠久歷史。</h3> <h3> "抽象"藝術實際是人類審美意識的一種,永遠伴隨社會的發(fā)展,成為人類缺一不可的審美需要。只不過有其局限性,有其與其它流派一樣的相繼興衰、發(fā)展、并存等規(guī)律而已。但不能因為這個理由而不顧它的存在,正如不能因為人總是要死亡而放棄生存發(fā)展的努力一樣而整個地否定人類文化史以來的抽象藝術。當然現(xiàn)實主義藝術應該是我們文藝園地的主要之花,但畢竟是一類花,并且它也得發(fā)展,正如墨西哥著名藝術家大衛(wèi)·西蓋羅斯在中國訪問時所說:"野獸主義的色彩,立體主義的形,表現(xiàn)主義的感情,未來主義的運動,超現(xiàn)實主義的想象,都應該成為創(chuàng)造現(xiàn)實主義藝術的組成因素"。否則,根本滿足不了當代人們的審美欲望與情感平衡。<br /></h3><h3> 人類的意識結構本來就是不斷向多層次發(fā)展的,我們對待藝術不能只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當代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的科學不斷增加的發(fā)展趨勢迫使我們還應從心理學、歷史學、社會學角度去感受。藝術的領域在擴大著,對人,對自然、對社會的認識只有用多種角度來把握才能接近它的全貌。</h3><h3> 在藝術史上,"自然的發(fā)現(xiàn)"是出現(xiàn)在"人的發(fā)現(xiàn)"之后,這不是偶然的,因為只有在人類征服了自然之后,自然的力量才有可能成為人的力量的表現(xiàn)。人類由于不斷的探索、發(fā)現(xiàn),成功而遠離了自然界,自然形式里融入了社會內(nèi)容,人終將回到自然。千百萬年以來,人試圖回到他出生的地方,再次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這是他遠游的復歸,他必將復歸。復歸是美的一個最深的根源。</h3><h3> 我們再看看經(jīng)常遭到非議的所謂"超現(xiàn)實"藝術:它主張藝術超越現(xiàn)實,超越視覺本身,它比眼睛所能看到的延伸得更遠,那是一個夢幻的彼岸;是一個無意識或潛意識的世界,這個世界對于現(xiàn)實是封閉的,只是在夢幻中,沒有社會規(guī)范的約束,沒有生活邏輯的統(tǒng)制和理性的"玷污",人的"原我"和"純心靈活動"才能真誠地表露出來,這便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最好源泉"。</h3><h3> 弗洛伊德建立的夢幻心理學說和精神分析學成了超現(xiàn)實藝術的指針。因為弗洛伊德對于夢這一人類廣泛的心理活動首先予以極大的關注,并認為人的非理性情緒、本能和欲望是決定人的一切行為的基礎與動力;是擺布個人命運、決定社會發(fā)展的永恒力量。</h3><h3> 弗洛伊德自稱他不是科學家,也不是思想家,只是個具有征服者氣質(zhì)的冒險家;由于充滿的好奇心,使他畢生致力于精神醫(yī)學的研究,試圖點燃思維的明燈,照亮潛意識這一最黑暗的角落,解開夢與精神疾病之謎。他的理論具有奇特的神秘色彩,這神奇般的理論引起不少人的因為不理解而嗤之以鼻;又吸引了不少人拜倒在他的面前,把它視為靈丹妙藥。弗洛伊德無疑是本世紀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的理論雖有爭議,但卻影響了整個二十世紀。"超現(xiàn)實"藝術就是在弗洛伊德所建立的那種觀念指導下,認為人的潛意識的真誠反映是日常生活中見不到的最為珍貴的東西,并以展現(xiàn)神秘而不可知的夢幻為最終目的。</h3><h3> 從根本上說,人的各種"超現(xiàn)實"的意識也是客觀存在的,它是由對現(xiàn)實的不信任產(chǎn)生的,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種必然現(xiàn)象。</h3><h3> 我們知道,人的夢幻與幻想是一對孿生兄弟,其意義在于對幻覺的開放性。自古以來的神話與幻想都基于非理性的夢幻基礎之上,那夢幻漫無邊際和令人神往。許多當時富于超現(xiàn)實的幻想,至今成了現(xiàn)實。我們每一個人的夢幻都是不現(xiàn)實的,但從人類有思想以來,那奔騰不懈的潛意識暗流以及潛意識活動卻是不容置否的客觀存在。我們雖不能同意說藝術的本質(zhì)就是超現(xiàn)實,可是從最原始的藝術和最現(xiàn)代的藝術都是對現(xiàn)實某種意義上的逆反這一事實中,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有人類的"潛意識"、"超現(xiàn)實感"存在,就有超現(xiàn)實的藝術存在,而超現(xiàn)實藝術以其想象的奇妙,非理性的自由,虛實的夢幻和物我的交融而更符合藝術的本質(zhì)。</h3><h3> 誠然,藝術與科學一樣是沒有國籍的。各種藝術形式和各種藝術流派的存在是人類精神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與派別越多越相反,人類的精神面貌就表現(xiàn)得越多越新穎。有了內(nèi)在的真實,才開始有藝術,因為它們是在內(nèi)在真實的光明中行走的。</h3><h3> 因此,藝術需要變革,觀念需要更新。停留和滿足于單一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必將越來越不能適應人們的審美欲望和社會的精神需要。</h3><h3> 世界上最大的愚行之一就是把某種關于現(xiàn)實的注釋事先權威化,以此來規(guī)定藝術。"思想只有活生生地物質(zhì)化的時候才能影響人,永遠僅停留在字里行間的思想只能改變語言本身"。(弗洛姆語) 我們應當徹悟:藝術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造。真正的永恒也在于創(chuàng)造。只有創(chuàng)造,才是永恒;只有創(chuàng)造才是不朽。法寧格(美國)說過:"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是沿著兩條主線發(fā)展的:科學和哲學??茖W家搜尋事實和知識,哲學家尋找價值和智慧??茖W創(chuàng)造了機械,哲學導向藝術……"。</h3><h3> 創(chuàng)造是歷史的驕子。生命的存在還告訴我們:一切在于過程。藝術的創(chuàng)造與審美,觀念的改變與更新,實際上體現(xiàn)了一個流動的過程。以創(chuàng)造為目的,就是以生命為目的,以永恒和不朽為目的,無疑是以死亡為目的。當我們感受到一種潛在的躁動時,那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的爆發(fā),一種否定的不安,具有痛苦的撕裂感。只有在對自己不斷的否定中,藝術才能獲得新生。</h3><h3> 現(xiàn)在,我們張眼看看:藝術變革的信息已經(jīng)折射出了對現(xiàn)實前進的要求,不但現(xiàn)實制約著人的活動,現(xiàn)實本身還要被人推動著前進。藝術的各種流派的誕生和發(fā)展象激光的射線一樣有其無比的力量,這力量構成了當代人們審美理想的框架。這是人類藝術史上的又一個黃金時代。</h3><h3> 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嶄新的時代,這時代要求于藝術的,絕不僅僅是傳統(tǒng)的規(guī)范。新的欣賞審美理想要求藝術能夠直面生命的運動,能夠開掘人類內(nèi)心更深層次的現(xiàn)實,這種趨勢正是吹進藝術國土上的春風,"當心靈與世界在一個短暫的擁抱中結合起來,于是自然美被領會得最透徹,藝術取得勝利的凱旋"。</h3><h3> 尋找藝術的大趨勢 —— 這是藝術多種選擇的謬斯的衷告!</h3><h3><br /></h3><h3> (本文2007年6月發(fā)表在遼寧《新世紀劇壇》)</h3> <h3>水彩畫寫生·沈陽市皇姑區(qū)黃河大街附近的小別墅 (1974年)</h3> <h3>水彩畫寫生·1976年·沈陽市皇姑區(qū)文化館 (當年叫毛澤東思想宣傳站) 旁邊郵局食堂房頂一角 (后面黃色小二層樓為皇姑區(qū)郵局,前面藍色房頂?shù)钠椒繛猷]局食堂,每天到飯口時都會從氣窗里漂出菜香)。</h3> <h3>美術大學期間·水彩畫課堂作業(yè)·靜物寫生 (1984年)</h3> <h3>美術大學期間·水彩畫課堂作業(yè)·靜物寫生 (1984年)</h3> <h3>美術大學期間·水彩畫課堂作業(yè)·靜物寫生 (1984年)</h3> <h3>美術大學期間·水彩畫課堂作業(yè)·靜物寫生 (1984年)</h3> <h3>水粉畫寫生《喧鬧與安靜·辦公室一角》 1976.2.8日于沈陽市皇姑區(qū)毛澤東思想宣傳站 (現(xiàn)在叫文化館) 美術組辦公室一角。</h3> <h3>《姥姥的病好些了》1973年12月29日·于沈陽機車車輛工廠宿舍·"小舍宅" (沈陽市皇姑區(qū)怒江街1段3里5號) 姥姥家。</h3> <h3>速寫 (1974年7月31日于沈陽北陵公園)</h3> <h3>《母愛-妻和一歲的女兒》1982年發(fā)表在《衛(wèi)生與生活》報(總63期)</h3> <h3>拍攝于北京頤和園 (1978年夏)</h3> <p class="ql-block">【4】《尋找圓村》 —— 半個世紀的縈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春的廣州,"回南天"還沒有結束。不冷不熱也不太潮濕,算是"舒適"的季節(jié)了。這是50年后重溫廣州初春的感覺,但真正的重溫是縈繞心頭半個多世紀的"員村"。</p><p class="ql-block"> 女兒清華大學博士后出站和女婿同到廣州中大就職。帶外孫女兒的"重任"自然從北京"轉(zhuǎn)戰(zhàn)"到了廣州。</p><p class="ql-block"> 于是,萌生出要"尋找員村",我的出生地,我童年生活過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尋找員村,我回來了。</p><p class="ql-block"> 父親抗戰(zhàn)前參加革命,跟隨林彪的"第四野戰(zhàn)軍"轉(zhuǎn)戰(zhàn)南北??箲?zhàn)勝利后,解放戰(zhàn)爭中的三大戰(zhàn)役,父親參加了遼沈、淮海兩大戰(zhàn)役。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父親的部隊一直打到了海南島。全國解放后,父親轉(zhuǎn)業(yè)到了地方,被組織安排到廣州絹麻廠的領導崗位上工作。</p><p class="ql-block"> 1956年深秋,我順理成章的出生在廣州第一人民醫(yī)院。1962年,6歲的我去了員村小學讀書。由于父親的工資較高和家里一直有保姆照顧,生活基本上平穩(wěn)。</p><p class="ql-block"> 1966年仲夏,一切都亂了,父親竟變成了"走資派",后來發(fā)展到甚至連全家人性命都有可能保不住的局面。父親當機立斷火速把大我兩歲的哥哥和小我三歲的妹妹秘密送回到東北老家興城,我和父母則留守廣州員村提心吊膽的苦撐日子。</p><p class="ql-block"> 1968年的一次"特殊機會",我和父母才輾轉(zhuǎn)"逃回"到東北沈陽。但終究還是沒有逃脫"厄運"父親又進了"牛棚"。直到粉碎"四人幫"后,父親得以"平反",恢復了工作。父親先后在省外貿(mào)局、省供銷社等單位又重新走上了領導崗位。全家人才又開始過上了正常平穩(wěn)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時光蹉跎,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廣州始終是個心結……</p><p class="ql-block"> 時空荏苒,常勾起往昔的記憶,員村始終是個心結……</p><p class="ql-block"> 尋找員村,時常縈繞于心頭……</p><p class="ql-block"> 恰巧廣州有一位在外企做高管的朋友明遠,在員村生活了近十多年。在明遠熱心幫助、細致安排下,我開始了半個多世紀后的"尋找圓村"。</p><p class="ql-block"> 驅(qū)車前往廣州的天河區(qū),經(jīng)緯分明、密度交織的員村社區(qū)展現(xiàn)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員村一橫路、</p><p class="ql-block"> 員村二橫路、</p><p class="ql-block"> 員村三橫路……既熟悉又陌生。</p><p class="ql-block"> 從車窗遠眺喧鬧的珠江員村碼頭,已經(jīng)沒有了當年的寬闊和往日的寧靜。記憶中,珠江員村碼頭是幾根木樁支起的棧橋,江水拍打木樁時好聽的聲音至今還記憶猶新,在淺淺的沙灘邊常有孩童時的身影在江水中嬉戲、玩?!?lt;/p><p class="ql-block"> 記憶里、印象中,員村小學校園里曾有一棵大榕樹,十幾個人才能摟得住,好大、好美。似一座小型的"原始森林"般的大榕樹根枝盤根錯節(jié)、延伸出去的根枝牢牢抓住養(yǎng)育"她"的土地,嬰兒般真誠。裸露在地面上的榕樹根結圓滑锃亮,手感真好,溫暖親切,是孩子們無數(shù)次的摩挲使然。在室外上課時,這些樹根結結會成為我們最好的板凳。雨季時,彎彎曲曲的榕樹根盤起來的圓圈圈里會溢滿了雨水,經(jīng)常會有幾只小青蛙和小蝸牛光顧這片小小的水世界……</p><p class="ql-block"> 可惜,這棵陪伴了我五年小學生活的大榕樹,如今卻無影無蹤了、去向不明了,濃濃的榕意也不知漂向何方了。尋問學校門衛(wèi),回答竟是:不清楚,可能是砍掉了吧。一個我不想聽到的結果……</p><p class="ql-block"> 父親工作過的絹麻廠,幾多歡樂、幾多無奈、幾多憂愁、幾多恐慌?,F(xiàn)在成了廣紡聯(lián)集團有限公司,圍墻上LED廣告燈箱里的"合同到期、收回場地"八個大字,醒目而刺眼,看后有點小小的心酸……</p><p class="ql-block"> 出生時的廣州第一人民醫(yī)院,親切、溫馨、恬靜……</p><p class="ql-block"> 常去看電影的員村工人文化宮,伴隨著童年的成長和記憶,夢境般美麗……</p><p class="ql-block"> 每天上學路過誘人的圓村罐頭廠和曾吃過的罐頭,爽爽的、香香的、甜甜的味道……,現(xiàn)在,這里已經(jīng)沒有了余香,變成了"紅專廠創(chuàng)意園",不倫不類的空氣彌漫于空中并散落于各個角落,濕濕的、澀澀的、怪怪的……</p><p class="ql-block"> 擁有具大魅力的森林公園,如今給改了名字,叫"天河公園",真真失去了原汁原味的誘惑與神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員村仿佛依稀可見、倒也親切溫暖。</p><p class="ql-block"> 但總覺得少了些昔日的寧靜、開闊、蛙聲和鳥鳴……</p><p class="ql-block"> 增添了眾多現(xiàn)代都市的喧囂、壓抑、煩躁和擁擠……</p><p class="ql-block"> 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員村小學,驅(qū)車來到了"紅專廠創(chuàng)意園"。</p><p class="ql-block"> 位于廣州市天河區(qū)員村四橫路128號的紅專廠是廣州第一家非企業(yè)非房地產(chǎn)包裝的創(chuàng)意區(qū)。是一個以國際標準定義的藝術、生活中心。藝術家們將廢棄的生產(chǎn)車間改造成了LOFT風格街區(qū)。現(xiàn)在,紅專廠正以現(xiàn)代的視野、國際的平臺,探索、打造富有時尚、創(chuàng)意、藝術和人文精神的新領域。</p><p class="ql-block"> 藝術生活區(qū)的業(yè)態(tài)種類包括藝術文化交流機構、國際畫廊、藝術家工作室、雕塑展廳及廣場展示區(qū)、酒吧、咖啡廳、書店、藝術文化商店、攝影棚、養(yǎng)生會所等數(shù)十個種類,</p><p class="ql-block"> 周末這里是很多網(wǎng)紅聚集的地方,很多淘寶店店主會帶模特來這里拍照,也有很多學生約上好友一起來溜達,逛累了找家有特色的餐廳吃吃飯或是喝個下午茶。</p><p class="ql-block"> 自從北京798走紅,全國各地開始了老城舊廠房的商業(yè)化改造,使其變成文藝青年的聚集地。</p><p class="ql-block"> 但不知為什么,三年前去過北京的798藝術區(qū)和今天到了這里,總的感覺是收獲了一份荒涼和破敗,而且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感覺。幾十年前那個火紅年代的感覺同樣也揮之不去,但覺得昔日的空氣新鮮而舒適。如今到了這里,冥冥中感覺空氣有些凝固?有些不太新鮮?有些許小小的壓抑……</p><p class="ql-block"> 慢步紅專廠創(chuàng)意園有一種感覺,這些廠區(qū)、廠房、機床在近乎百分之百的年輕人眼里,變成了陌生的、沒有溫度的、被壓縮成不可知的、冰冷的"出土文物"。沒有看到絲毫的親切感、沒有發(fā)現(xiàn)哪怕是少許的思考與震撼……</p><p class="ql-block"> 于是,廠區(qū)沒有了份量、廠房沒有了筋骨、機器沒有了溫度、歷史沒有了故事、故事沒有了內(nèi)容……</p><p class="ql-block"> 藝術在這里并沒有顯示出有活力的涌動,信息量的繁多也并沒有顯得如何豐富。年輕的眾生們的臉上好像缺了點什么:小資的表情是裝出來的;貌似成功的臉上的表情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演出來的;拍照中的媚、合影中的笑和推杯換盞中的表情是強擠出來做應付的。沒有了真實的朝氣、骨氣、嬌氣和傲氣,很輕、很浮、沒份量。說白了是缺少了真善美的底氣……</p><p class="ql-block"> 整座紅專廠創(chuàng)意園處處都顯得很安靜,無論人多人少,所有的聲音仿佛都被這里的環(huán)境氛圍吞噬了,昔日機器群發(fā)出的轟鳴聲早已飄入空中,融化成寧靜……</p><p class="ql-block"> 幢幢舊廠房斑駁而凝重地佇立于此,不聲不語,靜靜地散落于龐大廠區(qū)里的各類機床,婆娑起舞的榕樹也藏起了些許榕意,伴隨著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故事"更迭中仿佛籠罩上了一層層思考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些許的榕意,些許的鋼鐵紅磚情,共同散發(fā)著些許剛柔并濟的復雜氣息……</p><p class="ql-block"> 每棟紅專廠房,都有一段沉睡的歷史,每臺破舊的機床,都有一些動人的故事。經(jīng)過多年的歲月沉淀和歷史升華,這里真真需要百廢待興……</p><p class="ql-block"> 50年前的罐頭廠塵封了一段段歷史,后來的紅專廠又封存了多少份記憶,今日的"紅專廠創(chuàng)意園"會怎樣來還原真實、講訴過去,又會怎樣去詮釋當下、勾勒未來呢……</p><p class="ql-block"> 走出"紅專廠創(chuàng)意園",在靜靜的停車場旁,有一座用高高的鐵絲網(wǎng)圈起來的足球場,只見鐵絲網(wǎng)上攀爬著一些青年男女,拍照、做狀、玩酷。球場里邊有人在踢球打比賽,兩隊廝殺,難解難分,激烈異常。但整座球場里居然沒有喊叫的聲音,像舊廠房、像舊機床般安靜。看來是球賽、球場、球員和觀者們都玩起了"小資",進入了"哲學狀態(tài)"。忽然想起了多年前看過的一部意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的影片《放大》的結尾段落:眼前的球場上好像沒有人,只有球在那里無目的的亂蹦;又好像也沒有球,只有人在那里近乎野蠻地相互沖撞、莫名其妙地摔倒又爬起、豪無目的地在球場里亂跑……</p><p class="ql-block"> 難道這就是人類發(fā)明的所謂的競爭和生存方式?</p><p class="ql-block"> Hi人類啊,貌似偉大,其實你很渺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回來了,終于尋找到了員村,但我已經(jīng)不認識她了!</p><p class="ql-block"> 昔日美麗、恬靜的員村已杳無蹤跡……</p><p class="ql-block">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舊地重游,重回故里。些許感慨、些許失落、些許疑問、些許思緒……</p><p class="ql-block"> 童年時代的那個員村我夢里的員村不見了。</p><p class="ql-block"> 忽而又想起了70年代讀過周立波的長篇小說《山鄉(xiāng)巨變》。"變"是社會發(fā)展的常態(tài),"變"是生活的主流,"多變"已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主要特征,變化本身便是目的??磥?,適時要調(diào)整一下藏于我們內(nèi)心深處看不見的思維習慣了。慢慢試著接受一下現(xiàn)代都市大體量的建筑群、從中尋找一下那些沉甸甸的文化符號……</p><p class="ql-block"> 畢加索說:"我不創(chuàng)造,我只發(fā)現(xiàn)"。我們是否創(chuàng)造多了,發(fā)現(xiàn)少了。如果多發(fā)現(xiàn)、多鑿通、多積淀,文化是否會更厚重。</p><p class="ql-block"> 馬英九曾說過:"擴建城市只能使城市變大,而擴建博物館會讓城市變偉大"。</p><p class="ql-block"> 我去過歐洲許多國家的許多城市,即使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后的重建,依然按原貌重塑,沒有"破壞"、沒有"創(chuàng)造",他們的許多城市原貌依然保存完好。撫慰人們心靈的、散落于城市和鄉(xiāng)間的教堂、博物館、美術館隨處可見,那濃郁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躲都躲不掉,養(yǎng)眼、養(yǎng)心、養(yǎng)生。城市文化應該怎樣打造?現(xiàn)代都市里令人感動的、讓人感受到暖暖的、柔軟的那部分能否加以保留、倍加呵護? </p><p class="ql-block"> 在員村小學校對面的存車場,一個工作人員上下打量著我這身打扮說道:"你是華僑吧?回來看看啊。" 我只能在心底里苦笑……</p><p class="ql-block"> 印第安人有一句俗語:"如果你走得太快,停下來休息一下,讓靈魂跟上來"。</p><p class="ql-block"> 我們現(xiàn)在是否走得過快了呢?</p><p class="ql-block"> 尋找員村少了些初始的激動,多了些之后的思考。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梁柏·吳廣英 文】</p><p class="ql-block"> 注:(本文素材由妻子吳廣英回憶敘述)</p> <h3>《尋找圓村》 半個世紀的縈繞</h3> <h3>《尋找圓村》 半個世紀的縈繞</h3> <h3>《尋找圓村》 半個世紀的縈繞</h3> <h3>《尋找圓村》 半個世紀的縈繞</h3> <h3>昔日的"罐頭食品工廠".今日的"紅磚廠"."創(chuàng)意園"</h3> <h3>昔日的"罐頭食品工廠".今日的"紅磚廠"."創(chuàng)意園"</h3> <h3>昔日的"罐頭食品工廠".今日的"紅磚廠"."創(chuàng)意園"</h3> <h3>昔日的廠區(qū)內(nèi)機器轟鳴.今日"創(chuàng)意園"里異常寧靜</h3> <h3>昔日的廠區(qū)內(nèi)機器轟鳴.今日"創(chuàng)意園"里異常寧靜</h3> <h3>昔日的"罐頭食品工廠".今日的"創(chuàng)意園"</h3> <h3>昔日的廠區(qū)內(nèi)機器轟鳴.今日"創(chuàng)意園"里異常寧靜</h3> <h3>《尋找圓村》 半個世紀的縈繞</h3> <p class="ql-block">【5】 《香港 —— "在太平山頂說愛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香港不大,但很繁華、富有、炫麗、干凈、先進、現(xiàn)代;成片成群的摩天大廈高聳林立、鱗次櫛比;極少的街巷被車流和人群填得滿滿登登;酒店、商場、超市、店鋪封頂相互連接;滿眼都是樓、滿目都是廈;到處都是商品、隨處都有美食;海水、江水、碼頭、廣宇組成了美麗的香港。</p><p class="ql-block"> 香港不大,沒有什么資源卻是一座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市,富庶地養(yǎng)育了密度居世界第三約700多萬的香港人,同時也向世界八方輸送著營養(yǎng)。</p><p class="ql-block"> 香港不大,有限的空間中聳立的大廈密不透風般雄偉而高傲;狹窄的街巷里擠滿了的車和人流,紳士般忙碌;夜色里鳥瞰全香港的闌珊燈河,宇宙般熱鬧;滿負荷的香港顯示著靜謐、祥和、有條不紊,天水藍藍的透明、海風輕拂過的空氣新鮮無比、城市格外干凈。</p><p class="ql-block"> 香港不大,安靜的背后隱藏的變遷和曾經(jīng)的屈辱,涌動著奮爭和發(fā)展的情懷。你怎么看香港,她通體都折射出資本主義的影子,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華人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優(yōu)勢兼容并進,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jīng)濟體系及完善的法制聞名于世并呈現(xiàn)出旺盛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香港不大,地處華南沿岸,珠江口以東,北接深圳市,南面是珠海市萬山群島,與西邊的澳門隔海相望,香港與大陸親密無間。</p><p class="ql-block"> 香港不大,地形主要為丘陵,平地很少,兩成土地低地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沖積平原,位于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北部,從原來狹窄的平地外擴張的填海土地。香港最大的島嶼是面積比香港島大2倍多的大嶼山(2005年9月,全球第5個迪斯尼樂園"落戶"在這里開業(yè)迎客)。不大的香港生機勃勃。</p><p class="ql-block"> 香港不大,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 </p><p class="ql-block"> 【早在新石器時代,香港就已經(jīng)有了人類活動。</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把香港一帶納入其領土。直至清朝,隨著中原文明向南播遷,香港地區(qū)得以逐漸發(fā)展起來。</p><p class="ql-block"> 漢朝、東晉、隋朝、唐朝、至宋元時期,內(nèi)地人口大量遷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經(jīng)濟、文化得到很大的發(fā)展。 </p><p class="ql-block"> 明朝萬歷年間從東莞縣劃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縣,為后來的香港地區(qū)。</p><p class="ql-block"> 清朝于1662年派兵到新界,并命令鄉(xiāng)民留辮。香港在清朝時,一直在對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香港在地理上與廣州唇齒相依,而廣州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p><p class="ql-block"> 英國占領前的香港是一個荒島,一些漁民在此居住,島上居民約3000人。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qū)優(yōu)良港口的潛力,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清朝戰(zhàn)敗。英國強占香港島。1842年至1997年,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給英國。</p><p class="ql-block"> 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p><p class="ql-block"> 二站結束后,香港經(jīng)濟和社會迅速發(fā)展,成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國際金融、貿(mào)易和航運中心,與紐約、倫敦并稱為"紐倫港",是全球最自由經(jīng)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被全球城市(Global city)評為世界一線城市。成為全球最富裕、經(jīng)濟最發(fā)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qū)之一。 </p><p class="ql-block"> 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成立。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并可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lt;/p><p class="ql-block"> 香港進入歷史新紀元。</p><p class="ql-block"> 香港不大,但因是中國領土而偉大!</p><p class="ql-block"> 香港不大,因繁榮和發(fā)展而偉大!</p><p class="ql-block"> 香港不大,因回歸而更加偉大!</p><p class="ql-block"> 香港 "在太平山頂說愛您"!</p> <h3>香港·太平山頂·凌霄閣·摩天臺·鳥瞰香港全景影像</h3> <h3>香港·尖沙咀·維多利亞港</h3> <h3>香港·尖沙咀·維多利亞港</h3> <h3>香港·深圳·中國邊檢 (一站兩檢)</h3> <h3>香港·太平山頂·凌霄閣·摩天臺·"在太平山頂說愛您"。</h3> <h3>香港·尖沙咀·維多利亞港</h3> <h3>香港·尖沙咀·維多利亞港</h3> <h3>香港·尖沙咀·維多利亞港</h3> <h3>香港·迪士尼樂園·好萊塢飯店</h3> <p class="ql-block">【6】《界碑》 —— 戰(zhàn)爭與和平的思考 ( 廣西防城港市·中越邊境紀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邊境,敏感又陌生,神秘且令人敬畏。</p><p class="ql-block"> 邊境,是鄰近各國家之間的邊界(即國界)。各省、市、地區(qū)之間、各單位、每個家庭之間也有"邊界",記憶中小學課桌中間孩子們自己畫上去的那條"線界",同樣也是"邊界",均都神圣不可侵犯。</p><p class="ql-block"> 邊境,因為這兩個字,人類像動物"圈地"一樣,流血與沖突從沒間斷、和平與繁榮并隨。</p><p class="ql-block"> 因此,各國邊境的界碑大都采用醒目的具有血腥、暴烈,代表生命、莊嚴不可欺的威懾力的紅色來標注鑿繪。</p><p class="ql-block"> 廣西防城港市北侖河出海口的"一號界碑"同樣也不例外。刻"大清國欽州界"幾個神圣雄渾的大楷字,些許滄桑,些許倔強,結結實實,屹立于此。涂字的紅漆彌漫著一股不可侵犯的凜然正氣。100多年來,發(fā)生在這里的每一個故事、每一段歷史無不浸潤于這塊大清國一號界碑之中……</p><p class="ql-block"> 1885年6月9日,清政府和法國在天津簽定的《中法越南條約》,條約規(guī)定,兩國邊界自竹山起界,循北侖河自東向西,以河心為界線。防城港市與越南的邊界線,從竹山的北侖河口至峒中的北崗隘,長200多公里,全段以石碑為標志,共立1至33號界碑。其中以河為界的,雙方各于已方河岸相對立石,以山為界的則雙方共立一塊界碑,一面書"大清國欽州界"(當時防城屬欽州府轄)故名"欽州界",一面書"大南"(即越南)。 竹山一號界碑位于東興鎮(zhèn)竹山村的北侖河入???,是大清國界碑。一號界碑豎立在竹山村邊的一棵大榕樹旁,碑石是用堅硬的海石鑿成。上面正楷陰刻的字為"大清國欽州界"。</p><p class="ql-block"> 據(jù)史料記載,公元1886年11月至1888年5月間,清政府代表鄧承修與法使(越南當時為法國殖民軍占領)會勘疆界??苯缙陂g,法國殖民者謊稱白龍尾、江平一帶沒有中國官員和哨所,公然制造事端,三次派兵大規(guī)模入侵。手執(zhí)短戟、利刃的中國軍民一次次在敵人槍口下沖鋒,用熱血和生命換來了屈辱中的和平。</p><p class="ql-block"> 1890年2月(清光緒十六年二月),由當時的欽州知府與外國官員共同簽署了"界約"。碑文為當時的清政府界務總辦、四品頂戴欽州直隸州知州李受彤所書。界碑正面,寫著"大清國欽州界·知州李受彤書·光緒十六年二月立"。"大清國一號界碑",歷經(jīng)滄桑,凜然屹立。</p><p class="ql-block"> "夫邊境者,國之尾也。" (國語·楚語上);</p><p class="ql-block"> 一號界碑旁,是一座小軍營,軍營門口對面,是邊境公路的"0"公里處,有一座:竹山-中國大路海岸線的零起點紀念壇。再旁邊,是東興市竹山"山海相連"紅藍相間的雕塑地標廣場。 </p><p class="ql-block"> 中國大陸海岸線東起中國遼寧省丹東市鴨綠江口,西至廣西防城港東興市竹山村北侖河口,全長18400公里,因北侖河口地處中國邊境陸地線始端,海岸線終端,是中國海岸線和陸地線交匯處。</p><p class="ql-block"> 北侖河是中越兩國的邊界河,發(fā)源于十萬大山深處,全長100多公里,在廣西東興市注入北部灣。北侖河口沿海1200余公頃紅樹林,是中國連片面積最大的紅樹林,有"海底森林"之稱。遠眺紅樹林,百里綠毯鋪地蓋海。 </p><p class="ql-block"> 廣西防城港市東興口岸,是對外開放的國家一類口岸,是我國通往越南和東南亞最便捷的通道之一。1958年,國務院批準東興口岸對外開放,其對應口岸是越南的芒街口岸。在越南抗美救國戰(zhàn)爭期間,東興口岸是我國援越物資的主要輸出通道。1978年底,因中越兩國關系惡化東興口岸一度關閉,1994年4月17日國務院批準東興口岸重新恢復對外開放。</p><p class="ql-block"> 記得,兒時唱過的一首歌《越南 中國》,</p><p class="ql-block">歌詞是這樣的:</p><p class="ql-block"> " 越南中國山連山水連水</p><p class="ql-block"> 共臨東海我們友誼向朝陽</p><p class="ql-block"> 共飲一江水朝相見晚相望</p><p class="ql-block"> 清晨共聽雄雞高唱</p><p class="ql-block"> ?。怖硐胄南噙B</p><p class="ql-block"> 勝利的路上紅旗飄揚</p><p class="ql-block"> ?。?lt;/p><p class="ql-block"> 我們高呼萬歲</p><p class="ql-block"> 胡志明 毛澤東</p><p class="ql-block"> 越南中國山連山江連江</p><p class="ql-block"> 共臨東海我們友誼向朝陽</p><p class="ql-block"> 共飲一江水朝相見晚相望</p><p class="ql-block"> 清晨共聽雄雞高唱</p><p class="ql-block"> ?。怖硐胄南噙B</p><p class="ql-block"> 勝利的路上紅旗飄揚</p><p class="ql-block"> ?。?lt;/p><p class="ql-block"> 我們高呼萬歲</p><p class="ql-block"> 胡志明 毛澤東 "</p><p class="ql-block"> 多好的歌詞,多美的歌曲,</p><p class="ql-block"> 時隔100多年后,全部友誼葬送于公元1979-1989……</p><p class="ql-block"> 交惡、爭戰(zhàn)、涂炭、踐踏友誼、毀滅和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界碑,依然倔強地屹立在腥風血雨里,</p><p class="ql-block"> 邊境,依然深深地扎根于民族的血液中,</p><p class="ql-block"> 界碑,依然是國家安全的衛(wèi)士,</p><p class="ql-block"> 邊境,依然是國家和平的保障。</p><p class="ql-block"> 《管子·樞言》: "先王不以勇猛為邊竟,則邊竟安。" </p> <h3>光緒拾陸年立《大清國欽州界》大清國一號界碑。</h3> <h3>廣西·防城港市·東興口岸·竹山-中國大路海岸線(零公里)起點·紀念壇。</h3> <h3>廣西·防城港·中越邊境·東興市竹山村"山海相連"地標廣場。</h3> <h3>廣西·防城港·中越邊境·東興市竹山村"山海相連"地標廣場。</h3> <h3>廣西·防城港·中越邊境·東興市竹山村"山海相連"地標廣場。</h3> <h3>廣西·防城港·中越邊境·東興市竹山村"山海相連"地標廣場。</h3> <p class="ql-block">【7】《中山大學一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到中山大學,有如第二個清華的感覺,那邊仿佛是北方的"中大",這邊仿佛是南國的"清華"。大片大片的草坪,古樹比比皆是、摩肩擦踵、樹影婆娑,校園里沒有摩天大樓,沒有玻璃幕墻,沒有喧囂、沒有浮華。建于清末民初的58座悠久歷史、風格獨特、文化積淀厚重的建筑物,紳士般靜靜地掩映在茂密的竹林邊、榕樹旁。路邊隨處可見在北方只能養(yǎng)在室內(nèi)的諸如:米蘭、茉莉、白蘭花、金錢樹、發(fā)財樹,滿眼成片成片的大小竹林,眾多榕樹的造型:仿佛有思想、有情懷、盤根錯節(jié)、勾肩搭背、卿卿我我、親密無間。</p><p class="ql-block"> 盡收眼底的綠色與星星點點的紅磚瓦房組成了中大校園的主色調(diào),中大在濃濃綠意的浸染里、在殷實文化積淀的滋潤中…… </p><p class="ql-block"> 中山大學由孫中山先生親手創(chuàng)立,是有著一百多年辦學傳統(tǒng)的綜合性重點大學。今日的中山大學,由1952年院系調(diào)整后分設的中山大學和中山醫(yī)科大學重新合并組建,這兩所在新中國并肩走過近半個世紀歷程的大學,有著共同的根,經(jīng)歷過共同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早在1835年,來自美國的伯駕醫(yī)生在廣州設立醫(yī)局,培養(yǎng)了中國最早的西醫(yī)醫(yī)生,后來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博濟醫(yī)院,于1866年設立醫(yī)學堂,是中國最早的醫(yī)學??平逃龣C構;1888年,由美國人開設的格致書院在廣州開學,后來發(fā)展為私立嶺南大學,博濟醫(yī)院及其附設的醫(yī)學校成為嶺南大學醫(yī)學院。濟醫(yī)學堂和格致書院,開啟了中國近代西式教育的先河,直接繼承其傳統(tǒng)的嶺南大學,為今日的中山大學留下了珍貴的遺產(chǎn),成為中山大學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后,廣東陸續(xù)建立起兩廣優(yōu)級師范學堂、廣東法政學堂、廣東公醫(yī)學堂等實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學校,之后逐漸發(fā)展成國立廣東高等師范學校、廣東公立法科大學、廣東公立醫(yī)科大學,以及廣東公立農(nóng)業(yè)專門學校等大學。1924年,孫中山先生親手把清末以來在廣州地區(qū)建立的這些大學整合為一體,創(chuàng)立國立廣東大學,并親筆題寫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 、篤行"。孫中山先生逝世后,學校于1926年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p><p class="ql-block"> 孫中山先生創(chuàng)立中山大學,一開始就規(guī)定中山大學既要為改造中國社會努力,也要為中國現(xiàn)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努力。從學校淵源與辦學宗旨來說,中山大學與同時代中國的其他大學有明顯的不同,它既不是一所為舊政權提供智力支持的官學結合的機構,也不是一所專門為放洋學生預備訓練準備的培訓場所,更不是簡單的娛樂性情陶冶情操的知識灌輸之地,從一開始就展現(xiàn)了一所現(xiàn)代學術機構的特質(zhì)。學校建立之初,就注重因應中國現(xiàn)代化變遷的時代需要,按照現(xiàn)代知識體系進行學科分類,建立現(xiàn)代大學的運行機制,對中國現(xiàn)代學術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從而在中國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在1952年院系調(diào)整后,原中山大學的多個院系專業(yè)被拆出,其中文理科院系與嶺南大學相關院系合并,組成新中山大學;中山大學入主原嶺南大學校址康樂園。同時,兩校的醫(yī)學院拆分出來后,合并另行組建專門的醫(yī)科院校,后又將廣州的光華醫(yī)學院并入,幾經(jīng)易名,最后定名為中山醫(yī)科大學。這兩所同根同源的大學,一直分別是教育部和衛(wèi)生部直屬的重點大學,共同繼承了由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親手創(chuàng)辦的中山大學和開創(chuàng)中國近代教育體系的嶺南大學的辦學傳統(tǒng),形成了獨特的辦學特色和大學風格,為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p><p class="ql-block"> 2001年,兩校合并組建新的中山大學,成為一所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工學、醫(yī)學、藥學、經(jīng)濟學和管理科學等在內(nèi)的綜合性大學。</p><p class="ql-block"> 珠江畔,康樂園,中大在濃濃綠意的浸染里、在殷實文化積淀的滋潤中……</p><p class="ql-block">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p><p class="ql-block"> 格致誠正·修齊治平。 </p> <h3>廣州中山大學·小鐘樓·孫中山先生為國立廣東大學題寫的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h3> <h3>廣州中山大學孫中山廣場</h3> <h3>廣州中山大學永芳堂·銅像廣場</h3> <h3>廣州中山大學永芳堂·銅像廣場·孫中山雕像</h3> <h3>廣州中山大學</h3> <h3>廣州中山大學·國學大師·陳寅恪故居</h3> <h3>廣州中山大學·懷士堂</h3> <h3>廣州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h3> <h3>廣州中山大學永芳堂·銅像廣場</h3> <p class="ql-block">廣州中山大學南校區(qū)西大球場。</p> <p class="ql-block">廣州中山大學西大球場。</p> <p class="ql-block">廣州中山大學校園書店。</p> <p class="ql-block">廣州中山大學南校區(qū)西大球場。</p> <p class="ql-block">廣州中山大學南校區(qū)西大球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