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3月10日的上午,久雨初霽。我們在海寧硤石鎮(zhèn)參觀了“徐志摩故居”后,即驅(qū)車駛向海寧鹽官鎮(zhèn),來到“王國維故居”。</p><p class="ql-block">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靜安、號觀堂,浙江海寧鹽官鎮(zhèn)人。家族世代書香,家學淵源深厚,考取清末秀才,是我國近現(xiàn)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國學大師。</p><p class="ql-block"> 我們走進王國維故居,故居坐北朝南,2進,總面積約290平方米,前為平屋,三開間,后進樓房,兩進之間有天井及廂房,整組建筑自成獨立院落。</p><p class="ql-block"> 看著眼前的故居和王國維的塑象,我不禁把兩位海寧之子王國維和徐志摩相類比:如果說徐志摩充分浸染了西方文明的素養(yǎng),象一彎新月下的一只夜鶯,在寧靜的夜晚,用它動人的歌喉,嚶嚶而鳴;他在劍橋游學兩年,常常結伴在美麗的劍河上撐篙游玩,在星輝中放歌;清晨,那河中軟泥里油油的青荇;黃昏,那河畔夕陽輝映下的金柳,這些自然中的美景,激活了他本身特有詩才的潛質(zhì),在依依惜別英倫劍橋時,用他的深情和柔美,及天佑的詩才,唱出了那首千古的絕美詩篇〈再別康橋〉,而成為現(xiàn)代詩的經(jīng)典之作;而在倫敦偶遇才女林徽因,在愛的情愫發(fā)酵下,用〈偶然〉一詩,唱出了他對愛與美的感嘆,和眷顧之情;他的人生特質(zhì)是浪漫主義的,他對生活充滿了激情,一生都在愛情和唯美情境里抒情和放歌,留下了他獨特的人生印跡;</p> <p class="ql-block"> 而眼前的王國維,卻又是另一種類型:如果說徐志摩是詩意人生,而王國維則是典型的學術人生。辛亥革命后,王國維以前清遺老自居,衣冠不異昔時,腦后拖著一條辮子,頭戴瓜皮小帽,身穿藍布大褂。與同樣“衣冠不異昔時”的辜鴻銘的裝束相比,少了幾分華貴,添了幾分樸素;如果說,王國維的外表,完全是中國傳統(tǒng)舊式的,而他的學術成果,則是集古今中外之大全,尤愛喜研新學,而且在日本研學期間,吸收了大量西方的學術知識,在當時具有了前瞻性和現(xiàn)代性。他一生都在獨立地,孜孜不倦地追求學術研究;當年在上海有幸和著名的金石文史學者羅振玉相遇,羅振玉在和王國維的交流中,感受到王國維有非凡的才華和超強的領悟能力,故有意提攜王國維,并為雙方子女同結秦晉之好,結為親家;王國維在羅振玉的資助下,兩次東渡日本,潛心研究中西各種學問,融匯貫通,終成近代學術巨子,國學宗師! </p><p class="ql-block"> 他在著名的〈人間詞話〉里,獨創(chuàng)地提出學術研究和人生成大事業(yè)者的三境界說: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p><p class="ql-block"> “意境說”在中國源遠流長,王國維是這一學說的集大成者。他在名著〈人間詞話〉中,通過對中國詩詞的具體批評,對文學進行了本質(zhì)分析,豐富了意境的理論,并把意境提高到具有普遍意義的美學范疇。</p><p class="ql-block"> 王國維的人生結局,也是很獨特的,1927年6月2日,作為清華園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的他,北京頤和園昆明湖成了他人生最后的歸宿;王國維在自沉前的遺書中留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jīng)此事變,義無再辱!他的死,留下了謎團,給當時的中國文化界以極大的震撼,同時也給后人留下了無數(shù)的猜想。兩年后,在為紀念王國維先生而在清華園豎立的〈海寧王靜安紀念碑〉碑石上,陳寅恪先生寫下了那篇著名的碑文,其中的一段是: </p><p class="ql-block"> 其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 唯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p><p class="ql-block"> 而其中最著名的兩句評語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兩句評語,既是對王國維先生學術思想的總結,也是陳寅恪先生自己陳氏一族“優(yōu)美門風”所體現(xiàn)的凜然風骨,及自己“獨立精神”畢生守持的寫照,并成為近現(xiàn)代知識精英,研學及立身之準則和座右銘! </p><p class="ql-block"> 走出王國維的故居,海寧古城的文化朝圣之旅,即將接近尾聲,我們即將奔向第三站:桐鄉(xiāng)石門鎮(zhèn)的“豐子愷故居”;在慢行的路上,離王國維故居不遠處的海邊,我們幸運地遇到了海寧潮的湧來;站在觀潮點的海邊,只見左手遠處的潮水,象一波波銀帶,由遠及近,滾滾而來,氣勢磅礴,越來越近,浪花挾著轟鳴聲,那氣勢和響聲,震聾欲耳,攝人心魄!我不禁感嘆:壯哉!海寧潮!…</p><p class="ql-block">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漫步海邊,瞭望著眼前如此壯觀的海寧潮,潮起潮落,氣象萬千,浪花飛濺,沙鷗翔集;眼前的景色,讓我又想起這兩位海寧巨子:徐志摩,就象眼前在潮頭弄潮的潔白沙鷗,它以矯健的身姿,上下騰翻飛翔,追逐著時代的浪潮,并不時發(fā)出悅耳的聲音,激越而柔美,給人留下一幅幅美好的畫面;而王國維,則象聳立在海中的磐石,任憑潮水的猛烈沖擊和拍打,它巍然不動!王國維,以他豐富而壯觀的學術成就,在近代學術界,樹立起一座難以超越的豐碑,巍然屹立,讓我們后人,仰慕不巳!</p><p class="ql-block"> 回望小小的海寧古城,卻有著如此能量壯觀的潮漲潮落。它由于歷史文脈的郁積,及近代民國時期自由風氣的浸潤,人杰地靈,人才輩出;是曾經(jīng)的時代蘊育了英才,湧現(xiàn)出了象學術宗師王國維和一代詩魂徐志摩這樣的兩位大師,只可惜,他們的生命都太短暫了:王國維50歲,徐志摩34歲,就巳走完了他們的人生,但他們的學術成就和藝術生命力,卻象永無止息的海寧潮,在歷史的風云際會中,有時它以波濤洶涌,氣勢磅礴,給我們靈魂以震撼;有時又風平浪靜,柔和靜美,給我們干渴的心田以滋養(yǎng),永續(xù)于世世代代!… (完)</p><p class="ql-block"> (寫作于2019年3月1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