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昨晚大家早早入睡,休息得比較好,高反減輕了很多。</p><p class="ql-block"> 今天早上7點,我們乘車前往歐雁臺火車站,乘上午8點20開往熱水鎮(zhèn)的旅游列車,行車1小時40分鐘到達熱水鎮(zhèn),然后再轉(zhuǎn)乘旅游大巴車去馬丘比丘。</p> <p class="ql-block">搭訕美女列車員</p> <p class="ql-block"> 歐雁臺火車站</p><p class="ql-block"> 從庫斯科出發(fā)穿越圣谷到馬丘比丘,在歐雁臺轉(zhuǎn)乘火車是游客的不二之選,而且這一段路也只有火車?;疖囈宦费夭龥坝康臑豸敯喟秃有旭?,全景天窗將圣谷的景色一覽無余。</p> <p class="ql-block"> 懸崖酒店</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地陪導游張老師安排下,專門停車仰望懸崖酒店。</p><p class="ql-block"> 懸崖酒店位于秘魯庫斯科風光秀麗的神圣山谷。酒店由三間膠囊型玻璃房建在了懸崖峭壁上,僅僅通過繩索懸掛在半空,離地面高達120米,360度懸崖觀景房不愧國外媒體稱作世界最刺激的酒店。</p> <p class="ql-block">熱水鎮(zhèn)廣場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熱水鎮(zhèn)小商品市場</p> <p class="ql-block">熱水鎮(zhèn)廣場塑像</p> <p class="ql-block"> 午飯后,我們來到烏魯班主巴河邊換乘旅游中巴車,二十多分鐘車程在盤山路上不斷上升,云霧浮在山巔,中巴車的終點是馬丘比丘的檢票處。這里實行嚴格的分時入場規(guī)則,我們預約時間是中午12點一13點,下車后即隨當?shù)貙в芜M入馬丘比丘遺址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我們到達熱水鎮(zhèn)提前午餐,等待預訂進入馬丘比丘的時段(12點一13點)。上午我們在仰望懸崖酒店時,天空出現(xiàn)一道美麗的彩虹,不想到了馬丘比丘山下的熱水鎮(zhèn),卻持續(xù)地飄起了小雨。據(jù)說在馬丘比丘不能打雨傘,以示印加人對太陽神的尊敬。導游張老師熱情地為我們買了一些雨衣。</p><p class="ql-block"> 我們進入馬丘比丘后,雨停了。在地陪導游的帶領(lǐng)沿著蜿蜒崎嶇的小路,氣喘吁吁地爬到馬丘比丘最高處,俯瞰整個馬丘比丘,這時,天晴了,萬里無云。我想是上午彩虹帶來的好運。</p> <p class="ql-block"> 我們來到馬丘比丘最高處,剎那間,視野豁然開闊,安第斯群山環(huán)繞,對面的瓦伊納比丘高聳入云,烏魯班巴河在遙遠的深谷中蜿蜒,河流之上雨林蔥郁茂盛,沿著懸崖絕壁直至山脊上矗立的馬丘比丘,“失落之城”擁有永恒的神秘與神圣之感。</p> <p class="ql-block"> 馬丘比丘</p><p class="ql-block"> 馬丘比丘被稱作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于1440年左右在海拔兩千多米的山脊上建造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秘魯時一直有人居住。</p><p class="ql-block"> 我們不竟會問:在印加帝國時代這里沒有建材、缺少工具,為什么要在如此高難度的地方,建造一座城池?歷史學家認為,它是為了更加接近印加人的信仰——太陽神,并通過一些儀式,與神對話。</p> <p class="ql-block"> 馬丘比丘建造年代約在1440年,在西班牙征服秘魯前都有人居住,之后居民消失,不知去向,留下一座空城淹沒在云端。</p><p class="ql-block"> 1911年7月24日,美國歷史學者海勒姆?賓厄姆在這里完成了一份考古學報告。1913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專輯介紹馬丘比丘,這處遺址也因此受到了廣泛的關(guān)注。1915年他的專著發(fā)表,取名為《失落的印加城市》,書籍大為暢銷。</p> <p class="ql-block"> 馬丘比丘的建筑為印加傳統(tǒng)風格,規(guī)則形狀的墻以及接縫技巧、梯形的門窗和拐角處磨圓的處理、房間內(nèi)的拐角的微微內(nèi)傾和墻壁之間相抵鏈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馬丘比丘所有建筑都以石頭砌成,墻基直接鑿嵌在巖層上,各種不同形狀的巨大的花崗巖石塊在不使用砂漿的情況下,被巧妙地相互拼合起來。</p> <p class="ql-block"> 太陽神廟</p><p class="ql-block"> 導游李月在高處指著遠處象 P 形建筑,那是位于馬丘比丘的中心位置的太陽神廟。</p><p class="ql-block"> 太陽神廟與月亮神廟遙相對立,是馬丘比丘的代表建筑之一。它是古印加人對天文和建筑學造詣的結(jié)合,是印加人用智慧創(chuàng)造出的奇觀。當年這里是整個古城最至高無上的地方,是神權(quán)和政治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印加人是崇拜自然的泛神論者,太陽神是最高神。</p> <p class="ql-block"> 拴日石</p><p class="ql-block"> 地陪導游介紹說:拴日石是印加人設(shè)計的天文學時鐘。印加人天生精通天文,拴日石建造的位置位于南北兩座山的中軸,并將中軸一分為二。每年秋分和春分之時,正上方的太陽找不出拴日石的影子;每年冬至和夏至,影子則最長最遠。</p><p class="ql-block"> 據(jù)說,在每年冬至節(jié),拴日石可以抓住太陽的光線,于是,太陽便象征性地被“拴住”了。人們會俯伏叩拜在拴日石面前,祈求陽光永遠照亮世界。</p> <p class="ql-block"> '梯田是印加文明最偉大的成就之一,他們的梯田壘得如此精致,即便是今天,我們的梯田也無法與之相比,小石塊在下,大石塊在上,依次碼放,雨季時能引導雨水快速分流,使馬丘比丘免于水土流失而造成傾覆,屹立數(shù)百年。</p> <p class="ql-block"> 神鷹廟</p><p class="ql-block"> 神鷹廟是馬丘比丘的一種重要宗教遺跡,獨特的造型和不規(guī)則的外形,勾勒出一只展翅的神鷹,而鷹在印加文明中象征著神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三窗廟</p><p class="ql-block"> 三窗廟是馬丘比丘最重要的神廟之一,巨大石墻上三個梯形窗口正對著安第斯山脈的層巒迭嶂,工整的窗口是石雕功力的彰顯。</p><p class="ql-block"> 地陪導游介紹, 據(jù)推測三窗廟可能沒有屋頂,以便祭司隨時可以觀測星象,窗子外不遠處有一塊矩形石條,推測曾用作觀察太陽,或舉行宗教儀式時使用。</p> <p class="ql-block"> 三窗殿</p><p class="ql-block"> 地陪導游張老師介紹說:印加人傳統(tǒng)認為主分別代表“三界”:天界、地界和冪界。天界代表神鷹,地界代表美洲獅,冪界代表蛇,平行的三個窗。</p> <p class="ql-block"> 天文水鏡</p><p class="ql-block"> 天文學在印加文明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地面上兩個圓形的水鏡是過去印加人用來觀星的設(shè)施,靠這么簡單的二個水面反射居然可觀察天相,高深莫測的印加人!</p> <p class="ql-block"> 圣石</p><p class="ql-block"> 圣石與遠處山巒山形相似,據(jù)說是馬丘比丘鎮(zhèn)城之石。</p> <p class="ql-block"> 主廟廣場</p><p class="ql-block"> 主廟與三窗廟、攬日石所在的區(qū)被稱為神圣廣場。相比其他建筑,這個區(qū)的建筑更宏偉更精致,馬丘比丘主廟的門楣巖石重達三噸,石頭之間銜接得天衣無縫。</p> <p class="ql-block"> 馬丘比丘古神廟</p><p class="ql-block"> 馬丘比丘古神廟巨大的城墻、臺階,都好像是在懸崖絕壁自然形成的一樣。出現(xiàn)于15世紀的馬丘比丘原為一個崇拜太陽并有著神秘的宗教儀式民族的居住地。</p> <p class="ql-block"> 馬丘比丘文物保護工作人員,正在對古城石墻進行保護性維修。</p> <p class="ql-block"> 駱馬性情溫順,性喜高寒,耐饑渴,忍勞累,多棲息高原地帶。</p><p class="ql-block"> 駱馬毛是所有動物中最好和最輕的,深得古印加皇室貴族的青睞,擁有“纖維上帝”的美譽。駱馬作為秘魯?shù)拿褡逑笳髦?,出現(xiàn)在國徽中心的盾徽上。</p><p class="ql-block"> 其實剛開始我也不敢接觸陌生的動物,地陪導游示范與駱馬親近,把手放在駱馬嘴里,我也試著伸出手腕放在駱馬嘴邊,駱馬搖了一下頭,把我手腕含在嘴,牙齒磨著我的皮膚癢癢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們游覽了馬丘比丘后,從熱水鎮(zhèn)乘旅游火車返回歐雁臺鎮(zhèn),天色已晚,饑腸轆轆。好在地陪導游張老師提前為我們每人預訂了一碗當?shù)亓餍械碾u湯面,一只雞腿,一個蛋,雞湯濃郁鮮美,口味不錯。</p> <p class="ql-block"> 網(wǎng)上檢索知識:印第安文明包括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 印第安文明主要內(nèi)容:</p><p class="ql-block"> 1. 農(nóng)業(yè):發(fā)展出了多樣化的農(nóng)業(yè)體系。</p><p class="ql-block"> 2. 建筑:建造了各種類型的建筑等。</p><p class="ql-block"> 3. 宗教信仰:有獨特的宗教信仰和儀式。</p><p class="ql-block"> 4. 藝術(shù):在繪畫、雕塑、織物等方面展現(xiàn)出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p><p class="ql-block"> 5. 技術(shù):例如冶金、陶藝等方面的技術(shù)。</p><p class="ql-block"> 6. 社會組織:通常有復雜的社會等級和政治結(jié)構(gòu)。</p><p class="ql-block"> 7. 文字系統(tǒng):印第安文明發(fā)展了自己的文字系統(tǒng)。</p><p class="ql-block"> 8. 天文學:對天文現(xiàn)象有一定的了解和觀測。</p><p class="ql-block"> 9. 數(shù)學:在數(shù)學領(lǐng)域有一定的成就。</p><p class="ql-block"> 10. 貿(mào)易:內(nèi)部和外部的貿(mào)易活動較為活躍。</p><p class="ql-block"> 不同的印第安文明在這些方面可能存在差異,但它們共同構(gòu)成了豐富多彩的印第安文明體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印加文明是印第安文明的一部分,具有以下特點:</p><p class="ql-block"> 1. 高度組織化的社會結(jié)構(gòu):包括統(tǒng)治階層、官僚機構(gòu)和普通民眾。</p><p class="ql-block"> 2. 農(nóng)業(yè)發(fā)達:擅長種植玉米、馬鈴薯等作物。</p><p class="ql-block"> 3. 建筑技藝高超:建造了宏偉的城堡和道路系統(tǒng)。</p><p class="ql-block"> 4. 獨特的宗教和信仰體系。</p><p class="ql-block"> 印加文明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對南美洲的歷史和文化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p> <p class="ql-block">夜宿:庫斯科-希爾頓花園酒店(海拔3400米)</p><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兩天的調(diào)整,大家對庫斯科的自然環(huán)境逐漸適應,高反減小了許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