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圖/網絡</p> <p class="ql-block"> 兒時看到的外國影片還能記得起名字的有《鬼魂西行》《海軍上將烏沙諾夫》《十字軍》;只有《鬼魂西行》還有點朦朧的印象,那兩部電影在頭腦中只留下海洋中的軍艦和萬馬奔騰舉著戰(zhàn)旗大戰(zhàn)疆場的畫面。再看外國影片就是七十年代末了。</p> <p class="ql-block"> 在眾多的外國影片(譯制片)中,印象比較深的是上譯廠的《王子復仇記》和《簡.愛》。</p><p class="ql-block"> 1948年拍攝的《王子復仇記》是一部黑白片,該片基本上就是舞臺劇形式的電影,獲得了21屆奧斯卡金獎。該片的成功首先是改編自名著,導演和主演都是勞倫斯.奧利弗。這部由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作品之一的《哈姆雷特》改編的電影,在影帝勞倫斯.奧利弗那毫無表演痕跡的展示和讓人揪心的劇情以及哈姆雷特那痛苦、大段的獨白、豐富感人的表情以及肢體語言令人涕淚交垂。當然,沒有沙翁那不朽的劇本,一切都無從談起。難怪丘吉爾說:寧愿失去一百個印度,也不肯失去一個莎士比亞。</p> <p class="ql-block"> 將世界名著改編成電影,由文字藝術變?yōu)橐曈X藝術有著一定的先天優(yōu)勢,名著的影響力是改編成電影的有利條件;但這其中也含有改編后不及原著的失敗風險。畢竟名著對讀者來說都廣為知曉,頭腦中已形成了對名著的理解和價值判斷;如果電影不能把握名著的精髓,不能用電影語言感動觀眾,這樣的改編就是敗筆。一般的導演不會輕易地將名著改編成電影,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為不是哪個導演都能駕馭電影語言的。</p><p class="ql-block"> 影帝勞倫斯.奧利弗出演過很多部電影,我個人認為其飾演《王子復仇記》中的哈姆雷特最為成功。這部自導自演的影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p> <p class="ql-block"> 片中哈姆雷特的中文獨白由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孫道臨配音,這為塑造悲劇主角哈姆雷特的豐滿形象和該片在中國的傳播以及對莎士比亞作品的影響力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作為譯制片,配音演員既要忠實于原版,又要用本國語言對角色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在這方面,孫道臨、丘岳峰、李梓這幾位藝術家對譯制片的配音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他們用自己獨特的聲音讓國人零距離完整地理解和欣賞了主人公的思想情感,且符合國人的審美習慣。</p> <p class="ql-block"> 哈姆雷特在電影中許多大段的獨白與原著相比,有增有刪。這也是作為視覺藝術的電影所需要的。譯制片中將外語翻譯成中文,不但要忠于原著,更要符合電影角色的身份特征和心理活動,還要更為精煉,更加傳神。</p> <p class="ql-block"> 70版的譯制片《簡愛》,這是由英、美共同拍攝的,但這部電影處處體現的是英國電影的風格:一是影片改編自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同名原著《簡愛》;二是由兩位英國演員:蘇珊娜.約克,喬治.C.斯克特出演,這些英國元素使這部電影完全沒有美國電影的特點;影片帶給人的壓抑也符合英國電影的底色。電影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濃縮了原著的精華,突出了“人,生而平等的愛情觀”。女主角蘇珊娜.約克不屬于外形俏麗,光彩照人的女演員,她完全憑著精湛演技,讓簡.愛這個人物形象豐滿立體,過目不忘。</p> <p class="ql-block"> 有經驗的演員,了解欣賞者的需要和接受能力,抓住足以誘導欣賞者適當發(fā)揮想象和聯想的關鍵性的東西,……使欣賞者的心理活動按照一定的方向前進,在接近藝術家所提供的形象時,有所發(fā)現、有所補充,而不是簡單的接受?!薄锻醭勎乃囌摷返诙?lt;/p><p class="ql-block"> 這兩部電影中的主要演員完美地做到了這一點。</p> <p class="ql-block"> 藝術的目的是要在內容和表現兩方面都把日常的瑣屑的東西拋開,通過心靈的活動,把自在自為的理性的東西從內在世界揭發(fā)出來,使它得到真實的外在形象”——黑格爾《美學》第一卷</p><p class="ql-block"> 這兩部譯制片可以說準確地表達了黑格爾這個觀點,也成為譯制片中的杰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