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馬雞(英文名:White Eared Pheasant,學(xué)名: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是雞形目雉科馬雞屬的鳥類。又名雪雉。分布在四川、西藏東部、甘肅東南部、青海南部和云南西北部一帶。</p><p class="ql-block">白馬雞雄鳥體長為69~100厘米,體重1017~3000克;雌鳥的體長為73~102厘米,體重1250~2050克。體型比環(huán)頸雉大,在三種馬雞中它是最大的一種。頭頂具黑色絨羽狀短羽;耳羽簇白色,向后延伸呈短角狀,但不突出于頭上(有耳羽簇是馬雞類最顯著的特點(diǎn));臉部裸出呈緋紅色;體羽大都白色;尾羽特長,輝綠藍(lán)色,中央尾羽羽枝大都分散下垂,末端具紫色金屬光澤(尾羽20~22枚,尾羽的基部灰色,向后漸漸變成紫銅色,及至末端則變成暗綠色和深藍(lán)紫色,而呈現(xiàn)金屬光澤)。虹膜橙黃色;嘴粉紅色;腿、腳紅色。雌、雄羽色相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生活習(xí)性</b></p><p class="ql-block">白馬雞主要棲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和亞高山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帶,這里的主要樹種有紅杉、岷江冷杉、云杉、高山櫟、油松和高山松;有時也上到林線上林緣疏林灌叢中活動,冬季有時可下到2800米左右的常綠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帶活動;高山灌叢和草甸是白馬雞垂直分布的上限。喜歡集群,常成群活動,特別是冬季至春季,有時集群多達(dá)50~60只。白天活動,通常從清晨一亮天即開始活動和覓食,一直到黃昏。中午多在樹陰處休息,晚上棲于樹上。常在早晨和傍晚鳴叫,鳴聲宏亮而短促,好象“咯……咯……咯……”的聲音,很遠(yuǎn)都能聽到。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葉、幼芽、根、花蕾、果實(shí)和種子為食,種類包括瑞香狼毒、唐松草、毛香火絨草、四川忍冬、野蘋果、野豌豆、杜鵑等。此外也吃昆蟲、蜘蛛、蜈蚣、步行蟲等鞘翅目昆蟲及鱗翅目幼蟲等動物性食物,特別是在繁殖季節(jié)。(冬季多吃樹根和種子,春季以綠色植物的嫩根、嫩葉為主,夏秋季以植物的葉蕾、花、果子為食。幼鳥以昆蟲為主,隨體土增長,食物中昆蟲所占比例逐漸減少。)繁殖期為5~7月。4月中旬群體即開始逐漸分散成小群,然后進(jìn)行配對。通常為一雄配一雌。營巢于3000米以上至4000米左右的向陽坡針葉林中。巢多置于林下灌叢中地面上或倒木下或林中巖洞中。巢周圍均有灌木或高草隱蔽。5月下旬到6月初產(chǎn)卵,每窩4~7枚,多時達(dá)16枚,卵為黃褐色或青灰色,光滑無斑,卵的大小平均為58.4×44.1mm。孵化期為24~25天。</p><p class="ql-block">國家重點(diǎn)保護(hù)野生動物名錄新增,保護(hù)級別:Ⅱ級(2021.02.0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上照片今年3月28日拍攝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甲根壩海拔3859米高原山坡上。</p>